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传承文化 发展教育|《鹏程之路》· 峰尾镇诚平村简史

1
文化遗产

(一)物质文化遗产

1、圭峰塔

位于峰尾半岛旧城顶东南隅的海岸岩壁上,坐西朝东,面对湄洲湾。古塔约建于元至顺六年(1330年),明崇祯三年(1630年)坍塌,里人陈元良、林予登、黄雅质等复建。塔为石构方形,四角重檐楼阁式,三层,顶为葫芦刹。高6米,底座宽3.7米,高2米;第一层高1.82米,宽3.2米,设龛门;第二层高1.6米,宽2.8米,设一门,上阴刻“圭峰塔”三字,内有重建碑记及一尊元代石佛像。龛联有:作东南巨镇,起海国文明。 1998年5月,圭峰文化研究会成立后,会长林玉荣、黄板娘带头捐资,经乡贤会友不懈的努力,寻回散落在民间的葫芦塔刹,塔身修葺一新,并在四周构建两座凉亭及塔园、城堞。如今,塔内浮松雕古萨仍栩栩如生,塔门石刻镌联“作东南巨镇,起海国文明”已重焕异彩,古塔凉亭交相辉映。现为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2、卢琦故居

卢琦故居,也就是“卢氏家祠”,坐落在峰尾镇诚平卢厝自然村。建于宋开宝三年(970年),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毁于海寇。元祐元年(1086年),卢瞻重建并拓大规模,门匾为“德音卢氏祠”。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卢应时再修葺。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又毁;至正二年(1342年),卢琦改建,有后座、前座、中座,每座筑室7间。厅事为祠堂,以祀初祖及其高、曾、祖、考;堂中左右有附室,以祀附祭之宗。后有宴私堂,为每年祭祀族姓兄弟宴会之所。至明洪武年间栋宇犹存。清乾隆以来,多次修葺重建,但规模大不如前。今存建筑面积228平方米,占地近1000平方米。故居中今尚存石碑一块,上勒楷书七绝诗一首:“天际乌云含雨重,楼前红霞照山明,嵩阳居士今何在?青眼看人万里情。”此诗系宋代名臣、大书法家蔡襄登第后来峰尾拜谒卢家外祖时亲笔所题。故居内至今还有存卢琦夫人陈氏墓志铭等古文物。现为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3、刘永赖故居

位于峰尾镇诚平村城外自然村,又名东郊馆,建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后,是北管一代宗师刘永赖生活和开馆授徒的地方。刘永赖(1852-1926),别名阿九,名佾标;清光绪八年应邀参加泉州“送孔子”南音北管出游活动,因笙演奏出色,被泉州府赐予“佾生”送入孔子学府就学,取“前程名”为“舞庭”。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

1、泉州北管

北管音乐一般简称“北管”,又名“小调、小曲、曲仔、北曲”等,是广泛流传于泉州市泉港区的一种丝竹类音乐,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清朝光绪年初,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地的民间音乐,通过海上运输、南下盐兵、淮河缺堤难民等渠道,传入泉州市泉港区。清光绪八年(1882年),北管名师刘阿九(刘永赖)受邀参加泉州“送孔子”南音北管出游活动,其笙声深深扣动了当地听众。经泉州府府台申报上宪,赐予“佾生”,送他入孔子学府就学。此后,一年一度的泉州送孔子活动,“舞庭”师都要受邀赴会。为别于“南管”(南音),当地人们就把这一源于省外的民间乐种取名为“北管”。抗战时期,诚平村北管名艺人刘阿梅等受邀到峰尾镇的峰尾城边、后街道、中街授徒。此后,北管还伴随华侨、港澳台同胞远渡重洋,海外东南亚等地有“广东会馆”、“福建会馆”等北管乐社,北管艺人也创作排练了不少文艺节目宣传抗战

1987年以后,诚平村复办北管乐队。黄嘉辉等一批音乐工作者对北管传统曲牌进行改编,创新表演形式,并有新编器乐合奏《海峡情思》和北管表演唱《展览城下赞肖厝》、《盛赞圭峰十二景》、《优生优育谱新曲》等在省、市和国际重大文艺活动中获奖和深受好评。

2、水密隔舱制造技艺

明代圭峰建城后,人口稠密,是时黄姓人丁昌盛,全族多习造船工艺,执斧者有九十九人之多。

福船制造技艺自明洪武年间随黄氏入闽传入惠北以来,不仅在今泉港区域广泛传承,而且还流传到福州、长乐、厦门、湄洲湾和惠安辋川、净峰、崇武以及浙江温州等沿海地区。

福船作为我国古代的四大船型之一,以其底部结构呈尖形、小方头宽尾肥大而方正和七星伴月“保寿孔”、水密隔舱装置、铁钉钉合和桐油灰塞缝以及“十二生肖”暗示标记等独特技艺,而别于其它三种船型。“黑舶五青案”船型就是福船制造的代表作,它源于元、明时代官船上枪炮洞口的构造形状,因古船两侧船舷涂黑色油漆而得名,峰尾人也称之为“黑舶五枪孔”。为别于其他地方仿造的“黑舶五青案”,峰尾福船上不同位置刻有十二生肖标记。

该项目列入联合国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它的保护对中国四大船型鸟船(北方船)、沙船(江浙船)、广船(广东船)、福船(福建船)的比较研究和“南海一号”探秘具有重要价值,对于加强对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和中国造船史以及海上交通史的研究,推动海峡两岸、国际渔航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经黄氏造船传人制作的“郑和宝船”、“郑成功战舰”、“黑舶五青案”古渔航船模,已成功参加“泉州市旅游文化产品博览会”、“第三届国际文博会”(深圳)和“首届海峡两岸文博会”(厦门)等,获得普遍好评。圭峰古船模制作有限公司现已被批准为泉州市第一批文化产业基地。

3、央视纪录频道拍摄海船下水(拔落令

2011年4月21日,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南海1号》摄制组一行,来峰尾镇拍摄木质渔船“拔落令”(船下水)古习俗场景,再现圭峰黄氏造船世家在造船过程中最重视的“安龙骨”(树令)、“安龙目”、“钉头根”、“拔落令”这四道俗成程序之一,以及民间择吉日、备办牲礼、果品祭拜海神、祈求顺风顺水出港入澳等重要民俗仪式。《南海1号》摄制组来峰尾的成功拍摄,反映了中国水下考古事业,水下文化遗产保护观念的重视及发掘工作历程,为进一步弘扬“海上丝绸之路”与航海历史、海洋文化精神等,同时为提高泉州与泉港的城市知名度及人文鼎盛之闽南特色文化产生重大影响力。

4、“黑舶五青案”福船在大埭溪举行“拔落令”

2013年9月1日上午,由林配宗等独资50万,联合黄氏造船传承人,耗时3个多月建造的长14.6米“黑舶五青案”福船在大埭溪举行“拔落令”仪式。泉港区文化馆馆长黄嘉辉担任旗手,登上船头,为“拔落令”摇旗呐喊;18位经验丰富的老船长,分列在福船两侧,握着大粗麻绳,随着“嘿呀、嘿呀……”响亮号子的声响起,18位老船长共同发力,福船一点点拔向水中,直至完全入水。而此次的“拔落令”仪式,也是参照传统民俗进行还原,以求最真实地反映当年木船下水的场景。

(三)文化社团

1、圭峰北管乐社

圭峰北管乐社由黄嘉辉、刘华棋、刘宗良、刘峥宗、刘一山等人筹备,报经原惠安县文化局批准,于1995年5月23日成立,社址设在峰尾镇诚平村原村委会二楼。2001年10月迁至峰尾东岳庙,2002年纳入泉港圭峰文化研究会管理,为北管活动小组。现设在峰尾镇文化综合服务中心,为泉州北管传习所和泉港圭峰文化研究会北管乐坊。

该乐社自成立以来,在当地党政和文化站的正确领导下,配合区、镇各时期的中心任务,当好文化宣传的助手。为促进本地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掘、继承和弘扬民间文化艺术遗产,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做出一定的贡献。

2、圭峰文化研究会

由惠安县原副县长、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林玉荣等发起,肖厝管委会社会事业局于1998年3月28日批准成立泉州市肖厝圭峰文化研究会;1998年5月17日,在峰尾电影院召开成立大会。会址设在原峰尾绣花厂,现迁入峰尾镇文化综合服务中心。

《圭峰文化研究》成立以来,通过全体会员的共同努力,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贤达的关心、支持下,编著出版资料性、文学性、大众性相结合且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圭峰文化研究》六集。并切实保护文化遗产,为东岳庙、永全社、卢琦故居、邱二娘故居和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等整理历史图文资料,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省、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2
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峰尾历代教育的繁荣

诚平村的教育可以追溯到宋代。是时卢仁创办家塾,教授“儒学”,“课子孙不令稍懈”。卢仁治学严谨,其子卢锡、其女卢节也秉承父教,严格训导后辈,形成良好的家风、学风。受家学的熏陶,卢节子蔡襄,卢锡子卢瞻,姑表兄弟先后登进士第,蔡襄成为北宋一代名臣和大书法家。

元代统治者以马背取天下,不重视教化,但卢厝人卢琦却于至正二年(1342年)高第进士,是元代泉州府唯一中进士又步入仕途的名人。此后,峰尾卢氏历代名人不断。

晚清至民国期间,诚平村有后山、打银等私塾,著名教师有刘子贤、刘哲明(铁鸣)等。

(二)现代教育的传承与发展

1919年,圭峰一些乡贤积极倡办“圭峰小学”,选出刘哲明、刘锡荣、刘寿萱为校董会正、副董事长。1925年,诚平打银由林士进、刘阿柑、林赤狮、林虎目、林世广等发起筹办“雨化”小学,聘请刘锡畴、庄福荣、庄香奇等先生任教,连续办学5年,后因打银林氏大部分人迁居枫亭南庄,“雨化”小学因此停办,部分学生转入圭峰小学。1928年,前亭村陈瑞兰、陈临生、陈朝宗、陈尧平、房乌才等人带头捐办“意诚小学”,校址设在安福社,聘请辋川叶良辉及陈朝宗、刘阿萱、刘锡贡、刘恢贤等任教。1928年至1936年办学8年间,共培养学生千余人。后圭峰各校合并,建立正规的圭峰小学,校址设在东岳庙,推选刘竹梁先生任董事长,刘哲明、刘锡荣任正副校长,并选出若干位董事。

至1940年,“圭峰完全小学”被上级定位“公立圭峰中心小学”。至1943年秋,又调派原惠安县竞新小学校长刘钟莹(又名刘伦岩)先生接任公立圭峰中心小学校长。通过教改整顿,教学质量显著提高,生源遍及郭厝、奎壁各自然村。教学质量在全县名列前茅。

(三)当代教育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共产党、人民政府重视教育,逐步完成对私立小学的改造,并加大力度建立公办小学,同时倡办一大批农民业余文化学校(俗称“民校”),还有识字班、夜校、扫盲班、耕读小学、技术职校等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社会教育。

1970年春,诚平小学从诚峰小学分离;1971年秋,诚平小学附设初中班,改名为惠安县诚平学校;1992年秋,初中班撤并到现圭峰中学;2000年改名为泉港区诚平小学。

诚平小学占地面积14965,现有12个教学班,在校生576名,教师27人。2002年3月兴建一幢2850平方米的三层框架结构的教学大楼。2015-2016年建设运动场,铺设200米环形塑胶跑道和2个硅PU篮球场。2017年新建一栋五层的综合楼,功能室配备齐全,设有多媒体室、实验室、仪器室、科技活动室、音乐室、舞蹈室、美术室、电脑室、图书阅览室、少先队活动室、体育器材室、保健室书室等,校园环境焕然一新。

(四)当代教育基金会

在心系乡梓,关心家乡教育发展的乡贤的倡导下,晋江籍新加坡华侨丁思强先生慷慨解囊50万元,由林意金、刘宗凯、林万珠、刘宗盛、林配宗、刘云峰等于2008年成立了以丁思强为会长的“峰尾镇诚平村丁章来奖学奖教基金会”。丁章来奖学奖教基金会成立以来,吸引了社会上很多热心人士关注和参与;海鹏实业有限公司及企业家刘志和与陈丽华伉俪、刘宗奎、刘宗江等踊跃捐款,基金会规模得到不断发展和壮大。

峰尾《传经堂》贤裔刘宗奎、刘祖贤、刘三川、刘宗江、刘荣环、刘荣真六位企业家暨陈秀莲、刘宗凯、刘荣明、刘祖联等八位贤达,捐资人民币贰拾柒万叁仟元作为本堂子孙奖学助学扶贫基金,由刘宗凯先生担任会长。

在上述基金会奖学奖教活动的激励下,诚平村的学子积极进取,勤奋学习,争当品学兼优的学生;教师们兢兢业业,辛勤耕耘,为培育祖国人才倾洒着自己的满腔热忱,并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去年诚平小学被评为“泉港区小学管理先进学校”、“泉港区实施素质教育工作先进学校”等。

为顺应时代的要求,在诚平村丁章来奖学奖教基金会的基础上,2017年9月30日,创建峰尾镇诚平村教育促进会,今后诚平村的奖学奖教由该促进会统一颁奖。

诚平村史馆电视片

记录乡村历史 感受改革巨变!

出品单位:峰尾镇诚平村党支部、村委会

制作单位:优加众创空间(艾美社·影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金山朱泾镇考古发现一古船舫遗址 07
朱泾花灯的渊源 | 海派城市考古新发现
安徽省广德县卢村小学芦芽文学社 刘子银 指导老师 曾照元
李小咸 早年接触“洞房经” 尔后成“拜堂赞”传承人
从教34年义务摆渡24年 老校长退休仍教孩子学感恩(图)
广济寺,求姻缘必去寺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