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看似“飞毛腿”不是“飞毛腿”——苏联“节奏-S”导弹的变迁

冷战期间,苏军曾装备了一种名为“节奏-S”的弹道导弹。尽管其地位非常重要,却又常常因为外观与“飞毛腿”导弹相似而被后者的名气盖过。那么这种冷门大杀器究竟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和同类武器相比如何,又有着怎样的服役经历呢?

看似“飞毛腿”不是“飞毛腿”

莫斯科热力工程研究所研发的这种武器诞生于赫鲁晓夫时代“导弹制胜论”盛行的环境中。以当时的主流观点,能够在远处播种蘑菇云的核导弹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最佳答案。

乍一看,“节奏-S”9K76在外观上和同一时期马克耶夫设计局的9K72“厄尔布鲁士”导弹系统(即R-17,也就是著名的“飞毛腿B”)几乎一模一样。两种系统分别采用的9P120和9P117发射车,都使用白俄罗斯生产的MAZ-543系列重型越野底盘,以至于在阅兵式上同台登场时,前者常被误认作后者的一种改型。在侦察卫星的分辨率大幅提高之前亦不易识别。

“飞毛腿B”发射车与“节奏-S”发射车外观最明显的区别是导弹没有储运箱

实际上,两种发射车并不完全一样。真正相同的只是底盘。车辆的上装设计代表着不同的功能需求。两者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导弹的储存方式。与9P117上弹体直接裸露的设计不同,9P120发射车带有专门研制的9Ya230储运箱,具备保温和加热能力,可以为导弹提供基本的防护并抵御天气影响。

这种设计在当今来看也不算过时,一些新兴的弹道导弹系统中也开始普及类似的护罩。之所以采用这样的配置,是因为9K76所使用的9M76B导弹是核武器,对于储运环境的要求更为严苛,不能直接暴露在外。

9P120发射车和9M76B导弹

两种导弹的本身则有着更为明显的设计区别。与9K72系统的8K14系列导弹相比,9K76的9M76B导弹的长度和直径只是稍大一点点,但重量要足足高出3吨至4吨。两者的动力系统设计完全不同,8K14虽然在陆军体系下属于高级货,但在弹道导弹中却是相对廉价的。由于其没有特别高的反应速度需求,所以使用的是单级液体火箭发动机。

而担负核打击任务的9M76B不仅是少数使用固体火箭发动机的老式导弹之一,还是两级分离式布局。免于加注燃料的优势,可以使前期准备工作大幅简化,让9K76在战时的响应速度远比9K72更快,这对核打击来说意义重大。9M76B的射程也比8K14远得多,达到900千米级别,苏联资料记载进行过至少850千米左右的试射。

博物馆内展示的9P120发射车和放在拖车上的9M76B导弹

9P120发射车储运箱和9M76B导弹发动机喷口特写

8K14虽然也能安装核生化战斗部,但主要还是使用不可分离的常规弹头。9M76B则仅有核弹头版本,当量比核弹版8K14也大不少。它起初使用30万吨的AA-19核弹头,后来出现了50万吨的AA-81核弹头。尽管9M76B的主要作战目标都没什么反导拦截的手段,但所配置的这些弹头仍然全都是可分离式,有利于提高突防能力并保证一定的命中精度。无论如何,那个年代在这种体量的导弹上采用固体燃料+分级设计+分离式弹头都是很奢侈的。

俄罗斯联邦核中心博物馆内陈列的AA-19核弹头样品

从控制系统来看,两者都使用推力矢量技术,但9M76B导弹发动机喷口的偏转环设计比8K14上较原始的燃气舵要更精密,而且还配备了当时很前卫的格栅翼。西方分析认为,9M76B导弹的精度比8K14稍好,但根据苏联实弹打靶的记载,这可能是较近射程上没有发挥出前者的优势。9M76B射程比8K14远不少,当用于最大射程时,弹头的散布和后来伊拉克的“侯赛因”导弹差不多了。随着逐步改进,9M76B的精度到后期已显著提高,甚至可以打击对精度要求更高的地下掩体目标。

9M76B导弹采用两级分离式布局,弹头位置有4片小翼,弹体中部有4片可折叠格栅翼。

在准备得当的情况下,训练有素的部队可以让9K76和9K72两种系统的发射准备时间都压缩到半小时左右。9K72在实战中也已验证过这一点。尽管核导弹是更为复杂的武器,但使用9K76的部队规模反而更加精简。由于采用固体火箭为动力,没有燃料储运及加注等操作流程,相关设备及人员都可以省去,因此一套完整的9K76系统中车辆总数和型号类别会比9K72要少,改善了隐蔽性和机动性,在简化后勤和改善抗敌袭等阵地安全方面也有好处。

上世纪80年代,苏军在列宁格勒地区进行的“节奏-S”导弹发射演练.

虽然在很多方面与9K72相似,但9K76作为前线高级将领手中可以直接使用的终极打击手段,附属配置也要高不少。MAZ-543系列重型越野底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一种产量有限的稀缺资源,只有至关重要的装备才有资格使用这种昂贵的底盘。

尽管人们常常将MAZ-543与9K72系统的形象联系起来,但实际上该系统中也只有9P117发射车能用上这种越野车,辅助车辆是用不上的。在9K76系统中,除了9P120发射车外,还有基于同款底盘的9T125和9P129专用运输车,分别运输已经安装核弹头的导弹/未完成装配的导弹。不仅9P120发射车上带有保温加热的9Ya230弹箱,9T125运输车上也有具备同样功能的9T230弹箱。即使是更简单的9T129运输车也配备了有简易加温功能的保温箱,即该系统中一共有三种带有环控储运能力的车辆,来满足不同状态的过渡。

使用与9P120发射车相同底盘的9T35吊车与9P129专用运输车,一定程度提高苏军该型导弹部队车辆的维修保障效率

从吊装需求上来看,使用9K72系统的部队仅配有Ural-375卡车底盘的9T31M系列吊车。其7吨的吊运能力对于8K14导弹来说毫无问题。但9T31M就吊不动9M76B导弹了,只能在吊运弹头这个半小时的工序中发挥作用。为了吊装重得多的9M76B,系统中还专门配置了基于MAZ-537K重型底盘的9T35吊车。这种当时的最新型吊车达到了远超需求的16吨吊运能力。但苏军对于MAZ-537K安装设备后剩余的越野性能很不满意,在上世纪80年代又重新打造了MAZ-543底盘的9T35吊车,并配发部队替换旧款。

利用吊车进行导弹装储

在漫长的冷战岁月里,苏联对9K76的保密程度远比9K72更高,且从未像后者那样提供出口(对于一般的用户来说,“厄尔布鲁士/飞毛腿B”已经是十足的战略大杀器了)。所以西方隔着铁幕对这种神秘型号的很多推断至今仍然不甚准确。苏联解体至今流出的资料也很有限。

威慑欧洲

这种以北约代号SS-12闻名于世的导弹,从规格上完全绕开了针对战略导弹的限制。北约武器库中没有性能可以抗衡的装备来回应。《反导条约》的约束又令美国无权在欧洲构筑反导防御,因此只能采取别的方式予以制衡。焦头烂额的北约在1979年提出了“双轨政策”,计划以向西欧部署“潘兴”II中程弹道导弹和“战斧”陆基巡航导弹这两种可以够得着苏联国土的核导弹,借此与苏联谈判要求限制其导弹装备。

“潘兴”II中程弹道导弹

上世纪80年代初,美国在西德部署了相当多的“潘兴”Ⅱ中程弹道导弹。

1981年起,里根政府开始与苏联就此问题正式接触,然而几年下来没能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1983年,里根发表了言辞激烈的“邪恶帝国”讲话表达了对苏联仇视的升级,随后宣布启动“星球大战计划”。与此同时,失去耐心的北约开始让前线的战术导弹部队换装新的MGM-31C,并同步启动落实BGM-109G进驻欧洲的步骤。

美国BGM-109G“陆基战斧”巡航导弹,配备W84核弹头

尽管这正是苏联谈判团队一再警告不要采取的行动,但是持续受中导威胁而奈何不得的状况令北约高层无法忍受,因此他们决定要给苏联人一点颜色看看。此时的苏联领导人安德罗波夫虽然主张更温和的外交政策,且身体已经比较虚弱,但面对这样的挑战当然也决不甘示弱。于是北约的动作完全没有换来期待的效果,不仅让谈判破裂,反而还招来更多瞄准欧洲的苏联核导弹。作为苏联退出谈判后回应北约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的主角9K76系统就派上了大用场。

北约在苏联阅兵式上初见9K76而不知其型号时,授予的代号为SS-12。这种原本苏联境内才有的导弹,因射程不及美国本土且部署未明显针对欧洲,而没有受到对手的重视,不在当时任何条约的管制范围之内。此时,立即就被苏联针锋相对地部署到了华约盟国。根据克里姆林宫的授意,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有一个9K76加强旅抵达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军中央集群。到1984年更是为进攻矛头的驻东德集群也配属了几个9K76导弹旅和独立导弹营,进一步向西扩大了打击范围。

1987年8月,美国侦察卫星拍摄到苏联在东德构筑的“节奏-S”导弹阵地,之后在照片上标注了发射车掩体的位置.

其实在勃列日涅夫时代末期,苏联就已经考虑到了未来北约升级欧洲导弹部署后可能的对抗需求,早已在东德为9K76物色了合适的阵地并开始构筑工事,包括可以把整辆发射车停进去的完善掩体。一开始,连高效精干的东德国安部都被蒙在鼓里,就算与克格勃关系密切,也无法获知此事详情。

苏联在东德构筑的“节奏-S”导弹发射车掩体

向东德转移的苏军9K76导弹部队一般都在夜间乘火车抵达,然后再从火车站向营区进行公路机动。沿途城镇的东德居民们都会提前接到通知要求当晚不出门,也不许看窗外的道路。不过也有胆大的人透过窗帘缝,瞥见奇形怪状的大型车辆组成队列,消失在乡间道路尽头的森林中。当然,北约的眼线无处不在,而且某种程度上苏军为了有效威慑,也不介意让对手知悉。所以往往第二天上午西柏林的新闻广播就会报道“昨夜苏军核导弹进驻某地”,在两德民众间引发一阵小小的惊慌。

苏军总参谋部对这些驻外部队的9K76单位格外优待,不仅全部使用当量更大的50万吨级核弹头,还在原有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升级到豪华配置,给各部配发了16N1061发电车、15V129指挥车、15T117食堂车以及15T118宿舍车。这几型高规格的特种保障车辆全部使用MAZ-543系列底盘。它们原本都是配套给战略火箭军机动导弹部队,用于24小时战备值班的装备。普通的陆军炮兵对这些高档玩意儿闻所未闻,使用9K72的单位以前也没有接触过。

9K76在战斗位置

按照东西方均认可的官方口径,苏军的全部9K76系统包含了135套发射装置和726枚导弹。这其中仅有115套/220枚是实际部署的,其余的都是库存状态。经过上世纪80年代初战略重心的调整,位于欧洲的该型导弹系统已经显著多于亚洲。苏军在国外针对北约部署的9K76系统一共配备了58辆发射车和总数为93枚的核导弹。另有31枚训练弹供各单位日常使用。

毁于《中导条约》

9K76的到来,对欧洲对峙的前沿有相当的影响,此时其射程短的最大性能缺陷不再是问题,从中欧发射,可以覆盖到大批以往从苏联本土够不着的西欧目标。虽然是60年代的产物,但80年代的北约仍然对其无法防御,这种老式导弹的性能仍有大展身手的空间。如此一来许多距前线相对较近的目标可以改由9K76负责打击。这意味着9P645中程导弹系统等更高级的核武器可以从这种任务中解脱出来,专心打击位于西欧纵深的关键目标,发挥出最大战力和价值。

有鉴于此,北约开始将9K76这种古董级装备视为仅次于新型中导的心头大患,与苏联重启谈判的时要求也一并削除这颗眼中钉。到1987年,双方已经熬过了最可能爆发热战的日子。随着苏联的衰败和戈尔巴乔夫向西方的不断示好,欧洲前线的局势明显缓和。同年美苏签署了《中导条约》销毁双方大量的中程武器。这其中就包括了老当益壮的9K76(在条约文件的美方版本中以SS-12代称,苏联版本则其称为OTR-22)。

随即苏军开始大量削减条约中规定的武器,驻外的相关导弹部队也立即回国,甚至在距条约生效前五个月就销毁了第一枚9M76B导弹。到1989年,苏军已经没有任何9K76导弹系统留在现役。由于条约指定的美苏两国需销毁的各型号,允许纪念性地处理几枚外,一概不得保留。

《中导条约》签署后,苏联将部署在东德的'节奏-S”导弹撤回国内。

除了直接拆解,还有相当一部分导弹是直接通过发射来消耗掉的,导弹和相关系统在这些最后的飞行中仍然表现出很好的可靠性。就这样,这种从赫鲁晓夫时期到戈尔巴乔夫时期,一直见证苏联变迁的武器,也在苏联摇摇欲坠时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如今冷战已经过去30年,在各种大威力武器不断更新迭代的今天,人们只有在博物馆的角落里才能看到曾经叱咤风云的9K76。其金属的躯壳犹如恐龙化石一般,静静地向人们诉说战云密布的那个年代是怎样一番凶险。

1989年苏军在本国销毁“节奏-S”导弹,美国派出专家进行了现场确认。

销毁中的9K76导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前苏联SS-1飞毛腿SS-X-23近程弹道导弹系统
13款苏联研发的弹道导弹
冷战时期波兰弹道导弹部队始末
飞毛腿迷雾:一直被误认为战略武器的战术飞弹
利比亚翻出老古董:苏联R17!落灰几十年的“飞毛腿”再上战场
名噪一时的“飞毛腿”导弹承载者 前苏MAZ 543重型越野卡车小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