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追根溯源怀念父亲

追根溯源、  缅怀我的父亲

                            ---纪念父亲诞辰100周年

       冬去春来、岁月无声,当农历庚子年十一月十九(公元2021年1月2日)悄然而至的时候,我不由想起父亲的诞辰日,一百周年了,父亲离世己19周年了,他宅心仁厚、无私无畏、勇于担当,一生吃苦受累、一生平凡,父爱如山啊……!在我心中,父亲是很了不起、很伟大的。

    弹指百年、缅怀父亲,我将父亲的身世和独身一人闯关东到沈阳的艰苦奋斗历程。告诉家人和子孙后代, 让我们追根溯源、 慎终追远、弘扬传统、砥砺奋进,争取对社会和家庭作出更大的努力与奉献!

 我的父亲:苗沛然(家谱名字:苗起)是始迁祖苗广庆(山东曲阜)的第五世传人之一,生于1920年(民国十年)12月27日(农历庚申年十一月十九),出生于大山深处,长城脚下的小山村--- 河北省临榆县九龙洞庄(现为抚宁县苗城子村)距今整整百年。父亲病逝于2001年8月4日(农历辛巳年六月十五),距今也已经19年了,时过境迁,但他的音容、相貌却永远清晰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仿佛就在昨天。

 我的爷爷苗文仲,为1882年(壬午年、光绪八年)生人,是太爷爷苗德元的次子,从小师从铁匠,是农村的铁匠炉(相当于现在工厂里的锻工)掌钳的,是领人干活的手艺人,就是为乡亲的骡马修掛马掌,制作和修理农具,收入也比较殷实,在十里八村很有名望的,一辈子不善于农活,为人老实厚道,不善言辞,一辈子都听我奶奶的。

我的奶奶苗王氏为1896年(丙申年、光绪二十二年)生人,生于河北省抚宁县黄土岭村,比我的爷爷小十四岁。我的父亲小时候,念了几年私塾馆,在山区是屈指可数的。都是奶奶家供给的学杂费,从这一点就看出奶奶的娘家还是比较富裕的人家。我的父亲是一个非常感恩的人,不忘舅舅培养教育的恩情,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我的舅爷(父亲的舅舅)因患食道癌来沈阳医治,当时粮食定量供应紧张,细粮很少,全家在忍饥挨饿的情况下,每天做细粮,好吃好喝侍奉老人家,回报老人家的养育之恩

 父亲出生时为民国时期,正处于一个衰败的、军阀混战的社会,祖父在1945年小日本投降的那年,在通辽大林站被土匪抓去,迫害得病,患肾病驾鹤西去。父亲当时年仅二十多岁,就失去了他的父爱,真是“生逢乱世遇春寒,命里大安出少年”。父亲青少年时候就在这样的背景下,饱经风霜,艰难度日,也正是这种环境,养成了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诚实直率、认真的良好品德。

父亲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也是他一辈子的真实写照。为了从社会的最底层走出来,从小上山放羊、砍柴烧炭,十四岁身揹行李,徒步走出大山,离开家乡独身闯关东,在沈阳中街内金生鞋店学徒三年,心灵手巧、吃苦耐劳,脏活重活抢着干,把缝制皮鞋、布鞋手艺学得非常精湛,满徒后,被留着在内金生鞋店专门缝制布鞋,吃劳金又干了七、八年。这为解放后个人经营鞋铺奠定了基础。父亲就凭着这坚韧的毅力,好学的精神,诚实的品质,忠厚的个性,在青年的时候,协助奶奶抚养了叔叔和老姑,帮助三个叔叔在沈阳落脚安家落户。也发展了个人的家业,养育培养了后人。

据母亲讲:1945年小日本投降以后,沈阳非常混乱,物价疯涨,物资缺乏,老百姓生活很困难,许多的买卖家都关门了。父亲空有手艺,无处打工赚钱,只好做零工,收破烂(废旧物品)、当时母亲已经从山海关来到沈阳,在北陵附近租房子居住。开过杂货铺,卖冷饮(冰激凌)、到北陵飞机场拣废品、动荡的生活一直到四八年共产党解放沈阳才结束。夫妇二人挨冷受冻,饥一顿饱一顿,遭了不少罪。

在1950年左右,河北家乡实行土地改革,在山海关北窑河家乡分得一间土房和几亩地。当年,  奶奶和三叔、老叔在一起生活,老的老、小的小,受爷爷的影响,全家没有会务农的人,缺粮少柴,生活状况非常的困难。土改时我家划得成分为雇农, 三叔又是贫农团的主席,还是中共党员。虽然是解放了, 土改了。但是,还存在国共的拉锯战,还是经常发生枪战打仗, 活埋土改干部的事时有发生。当时奶奶害怕三叔被活埋,大约在1951年春季,奶奶带着两个叔叔偷偷地离开北窑河。到沈阳时,两手空空,没有手艺,没有经济来源。完全依靠父亲养活他们。父亲养活两个弟弟并帮助他们各自成家立业。

      据母亲说:沈阳刚解放,百废待兴,工业化程度不高,物资匮乏,个体经营非常看好。父亲重操旧业开了一家鞋铺, 在小北边门缪家园子兑了一间临街的门市房,父亲缝制布鞋,母亲缝制布鞋里的鞋垫,夫妇二人起早贪晚,非常辛苦,全家四口人,生活还算安逸。

   但是,奶奶来到我家以后,十几米的小房里屋归奶奶三人居住,外屋归我家居住,白天做买卖开鞋铺,晚上还要睡觉根本没有地方睡觉。当时,我3、4岁,妹妹淑兰一岁左右,我和妹妹在大人的脚底下横着睡。这样的生活辛酸苦辣,全家(大人和孩子)七、八口人的生活费用,全靠父亲一针一线的缝鞋来赚钱,养活这一大家子人,给父亲增添了数不清的忧愁和烦恼。母亲白天除了配合父亲做鞋,  还要为全家(包括奶奶、三叔、老叔) 做饭、洗衣服,奶奶非常刁蛮,饭来张口, 衣来伸手,靠儿媳伺候。母亲每天伺候老的、小的,经常不能按时吃饭,甚至吃饭时没有饭了,吃不到饭了。妹妹在哺乳期间,就没有奶水,经常挨饿,母亲忍饥挨饿加之疲劳,患乳腺炎,发烧、肿胀、化脓。妹妹在一岁多的时候,由于没有奶水,体弱多病,就患病夭折。

 我当时也有三、四岁了, 也是刚会吃饭, 胃肠功能不健全饥,母亲没有时间照顾我,饥一顿、饱一顿,消化不良,胃积食火,造成口鼻生疮,嘴歪眼斜。两个孩子一死一病,父亲看在眼里,疼在心上。抱着我到处寻医问药, 我记得是在大北门附近,有一家叫霍先生的中医诊所,为我进行了将近一年的针灸治疗和内服汤药。挽救了我的生命,我和大妹的得病对父亲、母亲有很大的刺激,变得有主见了,不受奶奶和邻居老年人的歪理邪说左右了 ,不相信“把孩子当小猫小狗养,信天由命“的谬论,把子女的健康当一回事了。记得我已经上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在夏季,我的大妹妹(生育排名第三)秀华,不慎患上“病毒性痢疾“,上吐下泻、昏迷不醒。父亲和母亲抓紧时间,不顾一切的救治,送到中国医大第一医院。经过十几天的住院治疗和母亲的精心护理,很快恢复了健康。父母亲生了我们兄妹六人,尽到了父亲的责任、义务,对儿女总有牵肠挂肚、说不尽的思念,无限疼爱。对我们没有大声训斥和打骂, 被儿女气的无法的时候,也就拍几下,吓唬、吓唬而已。

   还记得,七十年代铁西区是工厂比较多的地区,商业发展滞后,工人住宅区吃菜非常困难,我们下班以后经常买不到菜吃,父亲惦记我们,总是买好多菜,经常叫德生老弟送到我家里,父母疼爱我们的心意,至今还留在我的脑海里。

   父亲有很深厚的思乡情结和认亲情缘,只要是老家的亲人来沈阳,总是慷慨解囊,管吃、管住, 临走时还给换一套新衣服,

60年代初我家生活水平并不富裕,我家处在饥饿不饱的状态,在这种困难时期,父亲寄钱寄物给姑姑家,父亲常说:“农村真的好穷啊!”,在信息不发达,没有电话的年代,与姑姑和姨妈家的通信往来,总是父亲说, 我照着他的意思写, 写完后读给他听。每次都有讲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情。我读小学3年级就开始写信。

    1956年父亲响应政府的“公私合营”号召,积极参加手工业合作社组建,他到沈阳市第九靴鞋生产合作社开始上班,以厂为业,积极努力工作,凭着个人的工作精神和技术水平,在评定工资收入等级时,被评为六级工:工资月收入:58.1元,这个工资收入水平一直到78年退休。

   父亲无论是个体经营,还是在工厂上班,都坚持手艺人的家规。诚实待人、实事求是,绝不弄虚作假、坚持货真价实。 这与“人不为己,天殊地灭”的观念具有天壤之别,父亲的为人处世的原则给我的印象极深,在我脑海中难以抹去……!

    三年困难时期,为了解决吃饭不饱问题,父亲和母亲去沈阳郊区,为农民除草、间菜苗,换一些青菜,或是为农民干活然后换一些劣质的破烂蔬菜,回到家把粮食与青菜混合一起食用,后来父亲去郊区弄不到青菜,就去野地里、大路旁,挖野菜,   撸树叶拿回家给我们吃了。将家里的老式家具和铜火锅、铜盆等等老式铜制炊具,进行变卖换粮食,解决全家的温饱,这样的困难局面一直到六二年。

     因为穷,父亲没上过几年私塾,但他却很希望我们兄弟姊妹出个读书人。他总是说没文化,将来长大了, 当工人是很辛苦的,只有读书才有出息。念小学的时候,我爱读书,学习成绩比较好,是班里的学习委员。父亲常见人就夸我喜欢读书,总催促我多在家看书,不要贪玩不要荒废学业。总是告诉我多和有文化家庭的孩子玩,还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我的发小张力大哥,他的母亲是伪满国高的老师,是一个知书达理,有很高的文化修养的老人,家庭有很浓文化学习氛围,我那老父亲,总是夸奖张力大哥,鼓励我们在一起学习和进行体育锻炼。

1962年我考上了沈阳第五中学,被重点中学录取了,父亲当时高兴得合不上嘴, 好像家里真出了个秀才似的。初中毕业时,由于家里穷,拿不出我念高中的费用,一是报名去工厂上班,二是报考中专毕业后直接上班赚钱,还可以当个技术员。1965年我考上了沈阳铁路机械学校,读了四年的中专,父亲、母亲陪我一起走过了那不堪回首的日子,也记不清父亲为我的念书、借过多少钱、受过多少冷眼!参加工作后,总想带父亲到外面旅游一下,让他享几天清福。可怜的父亲,劳碌一生,来不及享福就撒手西归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这是做子女的最大悲哀!

   1968年在“文革清队”期间,父亲遭到刘晏勤等人别有用心投递举报匿名信,捏造莫须有罪名的诬陷。被送进厂里的学习班,接受审查,受到不公平的对待。幸好父亲根红苗正、本性善良、文革期间坚持正义、不打人、不害人。最后以“查无实据”无罪解脱。为这事父亲进行了据理抗争,厂里为此事件进行了平反和赔礼道歉,父亲被派往中国医科大学二院的工宣队,领导知识分子进行斗、批、改。也就是提高和恢复了个人的政治待遇和地位。

   记得,父亲先后分别参加三个弟弟的葬礼,望着亲弟弟的遗像,父亲喃喃自语到:“三个弟弟都走了,只剩下我自己啦”,骨肉分离造成的痛苦,父亲显得是那样的悲哀和无助。我当时不知如何安慰,这些都是父亲真实情感的显现。父亲一生热爱劳动、关心体贴父母和兄弟姊妹、勤俭持家、与人为善、为人正直,深受儿女后辈敬仰和亲朋好友尊重。

    父亲一生勤劳俭朴、正直善良, 与母亲夫妻恩爱白头到老共同操持家庭,

养育后代。父亲对子女严格要求、关怀备至,既是严父,又是慈父。对孙辈、

外孙辈则是疼爱有加。曾记得,我小时候非常惧怕父亲的批评。一旦调皮犯了错,父亲一扳起脸,我总躲在母亲的身后,或一跑了事。现在回想起来,那是

父亲在用自己的方式教我做人、做事。 正是父亲的言传身教,造就了我坚强、

勤奋、务实的本性,使我受用终身。留给我印象最深、最多的还是父亲的慈爱。

    父亲一生善良,常对可怜的人给于施恩,对遭受挫折受害的人给于同情帮助,对子女的道德、品行、严格管束、零容忍,治家里方外圆、内紧外松,对儿媳、女婿则是宽弘施爱,给于极大的尊重、理解、支持。记得孙女出生时希望母亲帮助照看,父亲耐心说服母亲,并且配合母亲照看孙女。在身边的两个孙女从幼儿园到小学校,近十年的接送,坚持每天、每年。一直坚持到她们小学毕业。家里孙儿和孙女都经过了母亲的照看,每个儿媳生孩子、坐月子都护理的非常好……!

    父亲非常喜欢隔辈人,特别疼爱自己的孙子和孙女。记得,在孙子苗刚即将上小学的那一年,父亲已经退休在家了,父亲为了叫孙子开眼界、长见识。决定带着孙子和外孙子坐飞机,去大连旅游观光。那时候,坐飞机是要单位开介绍信证明身份的,一般人都没有坐过飞机,父亲去厂里开介绍信,引起了许多老同志的轰动和羡慕。大妹秀华陪着父亲,带着孙子苗刚、外孙子李志勇第一次坐飞机,开心的去大连旅游,完成了夙愿。在秋天的时候,父母又带着孙子回老家,探亲访友,给子孙后代讲述家族的历史,长城脚下的往事。父亲喜爱外孙更是有不一样的情结,只要是见了外孙的面,总要迎上去笑着抱一抱,逗一逗,遇到吃饭的时候,就抱在怀里,不时的夾点菜送到嘴里。给三个外孙子分别起了个风趣的绰号。

    记得,我结婚后,每次带着老婆、孩子回到家中,父亲总是一扫平日严肃的表情,满脸欢笑,满心欢喜地去买菜,张罗通知弟弟妹妹们回家团聚。逢年过节或是星期天休息,三个妹妹和妹夫回家看望老人时,父亲总是拿出好酒、好烟、好菜招待。父亲说过:“姑爷进门,小鸡子没魂”,这是招待姑爷的规矩,姑爷是上宾,必须招待好。翁婿对面坐好、品点小酒,总有一种格外的亲情与和谐,他们之间有种特殊的缘分,说话谈心都相互赞同、投缘、理解、尊重。父亲对儿媳和女婿总有不一样的情怀和厚爱。我们大家庭添丁增口,或是女儿出嫁、女婿进门,或是喜迎儿媳,春节期间都要聚在一起拍一张全家福。父亲不求大富大贵,只求家庭幸福和谐、健康平安、留下美好的记忆、分享快乐的瞬间。

    记得父亲76岁那年,胃部经常腹胀,反胃,吃不下食物,经中国医大一院确诊胃癌,进行了胃部切除手术,胃部切除三分之二,在检查和手术前后,都遭受了许多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这场大病使我看到了一个刚强的父亲,一个铮铮的男子汉。不论是住院期间,还是在家养病期间,凡是自己能做的事父亲都尽量自己做,尽量不拖累他人   ,在手术后第五年,父亲的胃癌复发并转移为食道癌,从复发到去世的五个月的时间里,不能喝水、不能吃饭、不能饮食任何食物,每天都在呕吐,把胆汁、胃液 都吐尽了。只能靠滴流维持生命,父亲被病痛折磨的骨瘦如柴,面部完全脱相了。躺着病床上翻身都很困难,需要别人帮助。父亲在胃癌和食道癌晚期的痛苦时刻,生命将要走到尽头时,仍然表现出铁骨铮铮,沒有呻吟、没有畏惧,是真正的男子汉!是我终生难忘的学习楷模.......!

      父母的养育之恩,堪比天齐,庆幸我们还可以回报母亲。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从2020年年初起,已经九十二岁的老母亲,身体衰老的很快,健康状态每况日下,做儿女的我们轮流在母亲身边昼夜相守,饮食起居娱乐均投其喜好 ,  悉心关照尽心竭力。晚辈们也仿效行孝,或探望陪欢、或遥寄爱戴。更有亲友们一如既往的厚爱,让身体每况愈下的母亲时常感受到温暖如春的情义。

        如今,老爸身已远走,但在我们心里会永存一份感恩和思念。感恩老爸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回忆:工作时的恪尽职守,持家过日子的勤俭节约,对子女教育的宽严有度,接人待物时的热情豪爽,言谈话语中时常的风趣默……每每想起这些都倍感亲切。

     父亲心有灵犀,乐善好施一生。他一生勤劳而善良、平凡而伟大,他是我們的榜样,他永遠活在我们的心中,他的精神永垂不朽!

   父亲在酸甜苦辣的人生中沒有留給我們财富,却把无穷的精神宝藏賜予了我们,无论今后面对怎样的坎坷与困苦,父亲都会給我们足夠的智慧与勇气!

    他热爱家庭,鞠躬尽萃死而后已,凭着一双劳动的双手,撑起大家庭的一片兰天,把毕生的精力和生命奉献给了我们!

      在父亲诞辰一百周年的纪念日子里,我们共同缅怀并告慰父亲英灵:亲爱的爸爸,您放心,我们会尽心、精心照顾好妈妈;爱国敬业、廉洁奉公、尊师睦友、团结和谐、敬老爱幼的良好家风我们会传承。老爸,祈祷您在天国一切安好,保祐老妈及亲人们大家都平安、健康、快乐、幸福!

         尊敬的好父亲,如果有来生,我们愿意再做您的儿子和女儿!    父亲大人您在天堂安息吧……!

谨以此文纪念我敬爱的父亲!

                                          您的儿子和女儿:春生、雨生、德生、秀华、艳华

                                                                                                   长子:苗春生执笔

                       

                  2021年1月2日(庚子年十一月十九)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多给孩子爱 而不是你的想法
中年女人无夫是什么感觉?②
《刘家的人们》(《与过去对话》之十一)
生活
奶奶进城看望孙女,被儿媳嫌弃,老公一句话让她脸红!
梁洛施奶奶:拒绝母女进门,孙女生三子望获千亿家产,她想认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