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林墨根老师的太极拳之练习谈

陈雄老师聊太极342


陈雄老师太极拳体悟在“和美太极”平台会不断更新完善,转载请标注作者“陈雄”和“和美太极”

点击订阅陈雄老师的太极拳体悟

杨式太极拳研练随   

林墨根老师的太极拳之练习谈

笔录整理:陈雄

我的恩师林墨根先生,上世纪50年代末拜在杨氏太极拳第三代宗师杨澄甫的高足李雅轩先生门下学拳习功,后来以其“手无形,脱得开,放得远,干净利落”的太极推手功夫扬名海内外。林墨根老师教拳数十年,授徒众多,桃李满天下。林老根据自己多年以来对太极拳的研究和实践,对于基本功、拳架、推手等均有精微独到的见解和宝贵的经验。
1986年至2007年期间,我西下蓉城成都15趟,钦州距成都大约是1923公里。每趟在恩师林墨根先生家里住上少则45天,多则78天。在林墨根老师悉心的言传身教之下,使我的太极拳技艺得到与时俱进,虽然本人资质愚钝,但学练的辛勤投入却换来了传统太极拳的点滴玄妙。当时为了日后更好的体悟林墨根老师的传授,特意把他老人家对我面授言传的话儿笔录下来。太极拳名师王建业师兄在他编著的《林墨根太极拳精要》书中,录入了我整理的《林墨根老师谈练拳的要领》,这是林墨根老师的太极拳之练习谈的部分内容初稿。为了进一步把太极拳发扬光大,让更多的太极拳爱好者受益,故在恩师百年诞辰纪念之际,在原文初稿再补充一些内容,以语录形式整理如下:
1、松不是目的,松是一个手段,它的目的是要贯穿。必须要心意松,才能做到形态上的松。
2、含胸拔背,胸中要溶化,虚心实腹,气落丹田。
3、练好拳架的“起势”,有助于行拳走架架的放松与稳静,使整趟拳更有拳意,更有气势。尤其重要的是,在太极推手时,欲要做到漫人于不知,发人于不觉,此实乃熟练起式而后使身、手至轻、至柔之故。总而言之,欲要精深功夫,必先熟练起式。
4、要进一步加强练拳,身体才会有适度的松柔,筋骨才能增长内在力量,脑力才有清醒的敏觉。而后自然而然会产生一种松沉得分量,灵敏的感应,以及柔软而一种又有弹性的力量。这种力量发出来的东西就是柔里含刚,用太极拳的话来讲,就是内劲的体会。
5、落胯时前脚宜内扣一些,在胯关节松开时腹部下沉(即气沉下丹田)。落胯亦叫沉胯,沉胯之法,在于先抽胯,其方法是如出左步时,左胯微向后抽,同时右胯微向前挺。反之亦然。拳架中有弓步的拳式都要落胯,落胯能使弓步身正势稳。
6、弓步后腿的塌胯要放松腰背、胯臀的肌肉,放松腿脚的筋骨,膝关节不要僵直,脚踝不要僵死,脚底入地生根,胯、腿、脚形成沉弹弓势。
7、胯根内收就是扣胯,扣胯能使实脚更为沉稳,同时又能带动虚脚离地。
8、气沉丹田,不要故意去做,而是松胸实腹,再来意念往下想,内气鼓荡了,肚子就变宝。

9、练到“揽雀尾”往前推按时,不要着意去做,而是有前必有后的松出去。
10、拳架中的拳式下盘高一点、低一点没多大问题,关键是气势要好,劲道要对。社会上的杨式太极拳动作稍有不同,但神、意、气和劲道是一样的。
11、在练拳架时要大松大软,尽力尽意去追求虚无的气势。何谓虚无?简单而通俗的讲:你说它有却没有,你说它没有却又有。(附注:太极拳名师林文涛师兄写的《心意歌》有这层意思,“一点四处都是空,意在虚无飘渺中;触物为实真变假,假里生真妙无穷。”)
12、起初练拳架是以腰胯带动四肢,然后是兼以内带外。
13、含胸拔背不是凹胸,也不是驼背,而是上身松沉的自然形态。上身前面放松胸部的气沉丹田,上身后面放松腰部的气贴于背,手臂松肩坠肘的掤出去,含胸拔背的身法内涵就自然做出来了。含胸的用法主要是为了蓄和化,而拔背的用法主要是为了卷和发。
14、以柔克刚是这样练出来的:要遵照师传,把太极拳练好,特别是“揽雀尾”的拳式,掤、捋、挤、按这四势要练到精熟,要练到舒展大方,要做到大松大软。不但要筋骨松开的软,心和气还要松开放软,要把一身僵劲去掉。这样循环的不断练习,身体就有适度的松柔,筋骨就会增长内在的劲力,脑子就有清醒的灵觉,而后自然而然的就会有松沉得分量,于是有了柔弹的力量。这样的力量发出的作用就叫柔里含刚,实际上也叫劲的体会。有了劲的体会,就能达到以柔克刚的妙用。
15、弓步前腿要松腰落胯,后腿要松腰塌胯,形正势稳。
16、变化是腰腿动作,而非手动。

17、太极拳的内涵是:阴阳相济,懂劲相成,虚实相依,内外相合,上下相随,方圆相生。
18、太极拳的特性是: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以弱胜强,以轻制重,以小敌大,以巧制拙。
19、练好猫行步,能以腰胯带动四肢。猫行步是这样练的,以右弓步为例:右脚外撇,胯内扣,左脚掌起来了。接着松左肩、垂臀,左脚离地了,左脚顺势向前一步,松胯圆裆的把重心从右脚转换到左脚而弓出,左脚落胯,成为一个身正势稳的左弓步。左弓步走猫步的练法和右弓步走猫步的练法是一样的,有关部位相反而已。
20、不练桩功,懂不了虚实;站桩有无极桩、开立步桩、马步桩、弓步桩、根劲桩等。
21、杨式太极拳走架中要求得自身的平衡,松最为重要,是每一位太极拳练习者应不断追求的目标。这是因为能松才能沉,能沉才能柔,能柔才能轻灵,能轻灵才能练就虚无气势,从而步入太极拳的上乘境界。
22、在太极拳的走架中,一般说来两肩的放松并不是完全均衡的,常常是应略着意去松虚脚所对应的肩,或者微微着意去松由实变虚的脚所对应的肩。这样做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可以调节身体重心,实现重心的平稳转移,从而求得走架中的自身平衡。
23、运劲要连绵贯穿,见缝就渗,钻得进,提得起。
24、化劲在自已身上任何部位不要受到牵制;更不要这里动,那里推,从而才能把对方的劲化得干净。

25、发劲要沉着松净,则安舒稳妥,完整不偏,干脆利落,脱得开,放得远。
26、一个面要打中一个点,力量才稳,同时要用底面反座力打出去。但未打出之前,事先要肌肤触觉听好对方的来意。如果对方从上面来,我就从下面打出去,同时要用丹田之气打出。如果力点从下面来,我就从上面打出去,如同推小车一样。力点在左从右打出,力点在右从左打出。
27、推手时,我出手快了又不行,慢了又不行;重了又不行,轻了又不行;要不轻不重,不快不慢,一个面要打中一个点,给对方恰到好处的一点就行了,对方就跌出去了。
28、推手时手跟身不跟,虚去实回;发劲时身跟手不跟,手如陪衬。
29、推手时,须具备牵动四两拨千斤的技巧,顺势借力,不丢不顶,化之于无形,发之于不觉。不管对方怎样来攻,力量多大,都要做到随心所欲,变化莫测。做到使对方东倒西歪,失去重心,惊心动魄,使对方感到满目皆兵。要经过长期的练习,才能达到上乘的功夫。必须松静研练,才能练成此功。
30、松干净了就是松空,就是虚空粉碎,不要看得太玄了。
31、“着”是外面能看见的招数,而内劲是里面的东西,从外面不能看见的,这必须粘上手平常练成的灵觉来体察。

32、力是从人体骨骼肌肉中产生的功能,劲是人有目的运用在一个方向所作出的巧力,任何武术运动员要制人都得讲力和劲道(力,指功力,劲道就是力加上方向成圆周运动),太极推手这一运动也要讲力和劲道,
33、掤劲由脚起,就是说掤劲由脚底反座力产生的。掤劲时不要手硬,要上边松,下边用劲。
34、懂劲可分为两个方面来讲:一方面是识别对方的来劲而言,另一方面运用自已的本身劲道而言。如何识别对方的来劲?以我识觉、听觉、触觉三方面配合起来,对方的来劲是迟还是速,是刚还是柔,是沉还是浮,他的方向、企图、动机,都要把这些情况探察清楚,这就是知彼的功夫。第二方面是怎样运用自已的劲道,在运用自已的发劲。如果对方不进攻我,那我就慢慢侵他吃里,引化得同时要进攻。沾用于守,粘用于攻。推开了就是散手。
35、胸部含化,腰亦要同时运转走化。
36、用就是阳,不用就是阴。
37、沾连就是不脱开又不顶你之意,你来多少,我走多少,顺着你的惯性、方向来走,所以说:沾就是走,走就是沾。粘随就是你走多少我就走多少,随着你的意思在走,我不用劲推你,跟你的意思在走。
38、推手时要练好粘的功夫,不使对方脱开,寻机把对方打出。
39、掤要带捋意,挤要带按意,采要带靠意,挒要带肘意,不能单独使用。要一动全动,一静全静,要时刻留意,处处神机,任何时候都要知已知彼,就能得心应手。
40、丢和顶不是单方面的,而是联系到自已和对方的两个方面。你丢我不丢,你顶我不顶,那就不会出现丢或顶的现象。
41、在拳理拳法研讨中,我曾想过四两是否拨得了千斤?这个提法是否科学?经过多次实践与思考,四两拨千斤需要强调牵动二字。拳经中的牵动四两拨千斤不宜淡化牵动,试问不牵动对方的重心,又怎能实现四两拨千斤之妙呢?
42、技击是太极拳的精华,亦是重要内容,但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练拳者的身心健康。只要重武德,行善事,功夫才会提高。没有高尚的武德,就练不出上乘的太极功夫。如果一个人老是想赢、想报复,去斗力斗狠,他心理松不下,又怎能舍已从人呢?不能舍已从人,又怎会牵动四两拔千斤……
43、击倒对方不为强,让过别人方为高,这是杨式太极拳功夫的技艺追求,也是武德的表现。如没有良好的武德,要做到舍已从人就有心理障碍;如做不到舍已从人,就练不好牵动四两拨千斤的技巧;如练不好牵动四两拨千斤的技巧,发劲就做不到脱得开、放得远、干净利落。
44、肩根管手臂,胯根管腿脚,腰根管全身。
45、打不对,不打也不对,要打在对方的脚跟才对。比方说我用搂膝拗步掌打你,是打在你脚跟上把你发出去的,力点对了一根手指都可以把你发出去,要随时随势变化,找到轻松发人的力点,这样发人的效果才较好。
46、“脚跟”和虚实有密切关系。就全身而言,虚实就是重心的位置;就局部而言,虚实指力量的分布。肩是上三关之根,捋就要捋对方的肩根(腋下之处),使对方东歪西倒;腰是整体之根,推按对方的腰根(软肋之处),对方就会往后跌出去;胯是下肢之根,拍打对方的胯根(髋关节之处),对方就会向外侧跌出去。破根是牵动重心的有效手段,最好是有明师悉心指教才能熟练掌握。
47、与人推手,臂要掤圆,不要有死角,也不要有硬点、滞点;四正不清,为人所乘。郑曼青师叔说的:“推手葫芦不可装柄,有柄就打,无柄找柄”就有
这个意思。
48、要学会接劲,会接劲才能有提放,不会接劲就难以施展太极拳的提放技术。在接劲中,发现对方的“柄”,对方有“柄”就打,无“柄”找“柄”,“柄”就是对方的硬点、滞点。
49、接劲时要气贴背,要落胯。(附注:气贴背是先天之气受中焦抟气、气存命门的带动,自然从丹田上升到后背产生的感觉)
50、接劲就是落胯,落胯要敏捷,落胯要垂臀,落胯就是把人提起来,垂臀就是把人发出去。提人时要摸到对方的呼吸,对方身体下沉呼气时,帮他点忙;当他本能上升吸气时,就顺势而发。简而言之,一呼就提。
51、接劲要引化,要有接劲才能引化;接不了劲,就不能引化。比如说把传过来的一个篮球要拍起来,你不能顺力引化接球时,球就会触手弹出。所以要有接球的引化技术,才能运球、传球乃至投球。太极技击是瞬间化发连续的动作,一吸一呼之间的变化莫测,太极拳的引化远比接球引化的要求高得多。自已身体任何部位不要受到牵制,更不要这里动那里摇,相互受到影响。只有这样才能把对方来劲引化得干净。
52、如要发人干净利落,就得通过引化把对方来力卸到脚底,利用地面反座力把失机失势的对方发出去。
53、推手时,我的双手好像一张报纸的贴在你身上,你怎么动我都跟着你,有缝就钻。

54、推手时,在一般情况下,先用双手轻轻地放在对方的身上毫不费力,对方有什么动向我能清楚地知道,如果对方先动了,我就顺势而予以打击。如果对方不动,我就设法引他动,方法是我松一松或探一探,稍有顶抗,我就松腰落胯将对方的劲接下来实施提放,将对方从对方来力的线路反方向打回去,实战起来千变万化,要因人而异。
55、发放是什么东西呢?是瞬间的引化过程。引化时要用沾连粘随,要使对方最不容易察觉的微小之力,顺势牵动其根,顺其圆方向将对方来力接到自已的实脚底,借地面反座力把对方发放出去。发和放是两种不同层次的功夫,放比发的难度要大,发人能使对方跌出去就行了。放人呢,是把对方发到准确的位置放在那里,“发人如挂画”就是这种收发自如的功夫。
56、推手时,要上下相随,内外相合,拿人要正确,顺着对方的来劲攻。前面的一只手要打人,后面的一只手要伸出,要前后相反方向用劲。如挤劲出去时,主要是后手发劲。没有根劲,就没有反座力;没有反座力,就难以发劲。如果对方不进攻我,那我就慢慢侵他吃里。引化的同时要进攻。
57、沉重不要怕,轻要注意;明劲不要怕,没有劲要注意;真虚不要怕,假虚要注意;喂到口才来吃,不要勉强去吃;实来才发,不实不发。
58、我给你一下,你不想过来而想站稳,那我就顺势送客发你出去。
59、落胯,塌胯,人就发出去了。
60、你如果对我顶劲,你的顶劲我不要了,我就把你提起来,你的脚就失重离地了。
61、推手时,对方手必伸,但是他的肩和肘已成焦点,我意气贯穿,寻其焦点而发,对方必跌无疑。
62、透劲时肚子鼓起外凸、固气,发此劲时嘴出“嘘”、“哈”声音。
63、推手时要千变万化,要在粘中讨消息,察知彼之动静、虚实之变化。已身轻灵圆活,发挥整体的连贯功能,达到以柔克刚的的用法。
64、方法学会还不够,要练到;练到还不够,要悟到;悟到还不够,要得到;得到还不够,要把法脱掉,动皆是法。
65、化劲要柔,发劲要顺,动作要小,目标要准,乘懈而发,威力强大,无坚不摧。
66、推手时,不可不因而动,是有因才动。必须腰胯旋转,谓之不动手,劲整而贯穿。肩为上三关之根,根不能摇动。要把两肩忘掉,将手腕、肩、肘夹背,连成一体,与腰胯相接,进退走化之间,如波如浪,配合手肩不动。人不知我,如流水无隙不入,机先制人,知人之法。以柔顺为主,无论对方有什么招法攻击,我背已之处松化。
67、太极拳的较高表现在善化善发,太极拳是一个球体力学,粘着一点走化时,要多方面的顺势走化,做到化之于无形,这谓之善化。什么叫善发?推手时不要拖泥带水,发之于不觉,要干净利落,要脱得开,放得远,这谓之善发。
68、松则沉,沉则重,重则轻(把沉藏起来就变轻了),轻则灵,灵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化则发,发则打,打就是发。
69、太极推手作为一种两人搭手按照拳架中的基本招法进行对练或竞技的对抗性运动,攻防兼备,不仅可以自卫防暴,也是检验自己和对方功夫深浅的一种手段。不练好推手,就很难深入领会太极拳法的各种技艺要求。
70、掤臂滚手是推手的基本功之一,你推我就滚动,不推我就不滚动,要顺着对方来劲而走化。
71、推手时不要仗势欺人,亦不要执意推人,这样不好,容易给对方引化借力,对方引走你的力还不知道,即使知道要变化也迟了,迟了就挨打。
72、推手时要善于变化,要在沾粘之中讨消息。
73、推手时,掤、捋、挤、按要清楚,掤、捋、挤、按要认真,掤、捋、挤、按要齐要整。
74、发劲出去就是开,散发爆炸就是开,蓄劲就是合。
75、落胯把你提起拔根,先提而后发。
76、有个发劲要领是这样的:前腿之胯内扣,后脚掌起来了;垂臀,后脚全起来了,接着顺势跟进半步,上下相随的把人发出去。垂臀就是发人。(附注:扣胯是实腿胯根内收的动作;垂臀就是放松尾闾和后胯的垂直塌落)
77、太极十三势中的“顾”就是照顾、保护的意思,能合理安排自己的身法摆布,先求知已,对攻防有全局观念,不是孤注一掷,以求一逞,不顾后路。
78、太极十三势中的“盼”指盼望,能细心观察对手的举手动足,稳而不躁,以静待动,量劲而行,适可而止。盼,要求具有知人功夫,盲动者是无的放矢,冒然进攻,多是事倍功半,吃力不讨好。
79、太极十三势中的“定”体现了中定、稳定、沉着的内涵,心性沉着,身桩稳定,不过不及,深谋远虑,在推手较技中表现为冷静,以静待动,心中有数。
80、如果没有拳架的基本功夫,就学不好推手功夫。我们的这种杨氏太极拳讲究大松大软,松到极点、柔到极点就是刚。我们讲究动静结合,身心兼修,身空自然有灵劲,心松自然有妙劲。
81、对练太极推手是检验自已和对方功夫深浅的一种手段,拳架练得好与不好,功夫深与不深,只要通过一比较就能看得出来。你说打拳怎么怎么能松,怎样怎样松得较好,但是,如果你在推手中或丢或顶,那么你还不是真松;如果你在推手中化劲不干净,发劲不干脆,那么你松的功夫层次还不够高。
82、要稳静身松的推手,尽量做到劲顺气和。我的劲和人家的劲合顺了,谓之劲顺。劲不顺则气不和,气不和则稳不住内功。
83、脚下的关键是虚实,要清楚。如果两只脚都感到虚或都感到实,那就练不对了,那一定是基本功没练扎实才会这样的。
84、推手的较技,引化是手段,发放是效果,制人是目的。

85、抗击打是用于散手的,有单练功法和对练功课,以用意气顺、肉敛、骨坚的松功结合走化来抗击打。太极拳的抗击打不同于气硬功,体现在瞬间的松敛作用。
86、接劲功是这样练的:两脚随便站,一前一后,约距30-50公分,前虚后实。设想对方来劲推我,我将其收到后脚跟,伸直后脚向下蹬,前脚跟靠反座力提起来,反复做。在接对方劲时,手要听劲。对方劲微微一出,就接到后脚上。所谓意走动你之先,他刚一动,劲还没有放出来,我已接进去了。如果对方的劲已放出来了,你再去接就迟了。注意不能闪腰,腰一闪就垮了。
87、怎样体悟“把劲收到身上”?就是迎接对方来劲时,意念想到脚上,当然要有松沉到脚底生根的功夫才行。
88、初练推手先淡化技击作用,通过沾连粘随细细地去找劲,听劲是慢慢养出来的。放松下来用心听,听劲有一定水平才谈得上接劲、化劲、发劲等,否则说了也使不出来的。
89、初学推手为何要尽量慢练,那是慢练才能动脑筋去分析考虑对方的来力方向、大小、长短,是刚是柔,是迟是速,自己接应的劲道是否运用恰当,稍有不对就要纠正调整,而这种调整和纠正动作越小越好,练到外面没痕迹才好。
   90、着熟了,才可以学习各种推手。推手久了,才能懂劲。懂劲之后,才能越练越精,深入研究,方可神而明之。终至任何一动,无不恰到好处,所以太极拳论中:“由著(附注:“著”在此读:zhuó,它是“着”的本字)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就是这个意思。

    91、前辈说的“太极原生于无极中”,在未动之前是无极,是没有定向和动机的,只是抱元守一,死守其中,把自己周身安排好,而与人接触有外力侵袭自己身体时,则分清虚实,就是所谓太极分阴阳,如对方刚,我则柔,予以走化;如对方柔,我就沾随,顺其劲而去之,使对方陷入背势,然后就发劲。
    92、在推手较技中,不要欺人,也不要被人欺,要不卑不亢,处处守住自己的重心,不遇困危情况则不发,发则要见效果,不能滥发,不管对方的来势多么凶猛,只要自己能守住重心,处处及时调剂修补,利用圆活无碍的身势手法,沾连粘随,顺势而动,使对方无隙可乘。
93、我在观察中发现:许多人的失利,都是在未得到好机会就盲目攻而被人所乘的。《拳论》中说:“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高度概括了推手发劲制人的正确法则。
94、在与对手较技中能及时了解对方的意图和行动路线,立即采取对应措施,将对手引进落空,乘势借力,以轻制重,用技巧牵动对方重心,使其失去平衡,轻而易举地将对方击出。
95、搭手就要把注意力放在双方的接触点上,利用轻、重、沉、浮、快、慢、强、弱的各种感应去相互制约,寻找机会。
96、推手中,防守时要含有攻意,进攻时要含有防意,及时掌握攻防变化,注意研究折叠之术、转换之法和阴阳转化规律。
97、推手中,要善于捕捉战机,抓住一个“准”字,掌握一个“稳”字,注意一个“细”字,运用一个“巧”字,狠抓一个“快”字。
98、推手的要领在于沾连不脱、步活身灵、缠绕拿跌、顺势发放、以柔克刚、恃巧不恃力。太极推手要出手无形,不能拖泥带水;要干净利落,脱得开,放得远。
99、“太极无法,动即是法”。就是说经过了若干时期的千锤百炼,对于各种劲别、变化规律都了如指掌,应付功夫的火候达到了准确无误的程度。
100、在技击上,我认为人实我虚,乘虚即实,人刚我柔,乘柔而刚,刚柔相济,柔中而刚,刚中之柔也,无虚无实,即虚即实,随机应变,始终保持太极图的内涵,使全身平衡在圆运动上,则可立于不败之地。
 
补充于2020922

内容仅作公益性分享、研讨、参考之用,不一定代表公众号意见,亦不一定完全正确,请客观思考,不盲从,不排斥。评论处大家可以补充文章解释不对或欠缺的部分,请勿谩骂。这样下一个看到的人会学到更多,你知道的正是大家需要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陈雄聊太极拳66】答初学弟子问的太极推手(四)
关于太极拳推手的问答(七)
太极前辈留下的一些练拳心得,值得熟记!
太极拳的刚柔
威海玄同太极拳馆,玄同说太极:乱拳打死老师傅?其实咱一点都不乱
太极拳的对拉弓劲与八面支撑——陈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