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硬核】无极庄双脚平行与脚跟并拢,有什么不同?

最近有人问了我一个问题:

这种问题原本应该去问自己的老师(师父)——既然跑来问我,大概率是自己瞎练。
我本来是不想回答这类问题的,原因很简单:孙氏武学是很高深的拳术体系,即便面对面的师徒授受,许多要领也不能完全掌握。

至于“之前练了三个月,效果还不错”的反馈当然也是真实的——现代人大多四体不勤久坐不动,此时“动一动”就比不动要强,不练拳练练广播操都比躺尸强。

从拳学角度而言盲修瞎练当然有害,不过当下许多普通人的“瞎比划”的训练强度很低,低到不足以对身体造成伤害,您就把太极拳当广播操练一练活动身体足够用了。

我个人没有孙氏武学的传承,只是喜欢探寻拳术内在的运动机制——发现孙氏无极庄的设计非常有意思,这种设计匠心甚至贯穿整个孙氏拳学体系。

我传授的无极庄要求:两脚平行开立与肩同宽,这个也是许多太极拳派“无极庄”的要求。这种设计的思路是:让下肢四面(前、后、内、外)的肌肉都尽量处于站姿下最放松的状态,模拟哲学上的“无极”状态

在中国传统的哲学体系当中,“哲学”不仅仅是思维上的思辨还是切实的身体体会。双脚开立与肩同宽,太宽则下肢内侧三阴经的筋肉过于用力,太窄则外侧三阳经的筋肉过于用力。初学者没有经过“放松”和“接骨斗榫”的矫正关节训练,关节和筋肉原本可能有微小的“骨错缝、筋出槽”情况,如果一开始就让下肢过度负重就可能出现膝踝关节的疼痛。

初学者下肢的肌肉、经筋还不会在负重状态下放松,就可能导致气血上涌——比较常见的症状就是练拳后反而血压升高、失眠或者胸闷的状况。

双脚平行开立与肩同宽的无极庄可以避免上述的弊端,先让练习者在静立不动的状态下下肢“放松”。许多古传导引术的“起势”都是这种姿势——比如峨眉十二庄的“平肩裆”。

孙氏的无极庄则是脚跟并拢,双脚尖开立90°的状态——这个姿势初学者直接练习,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髋关节过度紧张

上图当中,标注臀小肌的一侧这几条肌肉大多负责髋关节的外旋——当脚跟并拢、脚尖分开时髋关节的动作主要是外旋,就是脚尖转向分开的方向。

我们反复强调过,无极庄下肢站好之后,下肢前后左右的肌肉应该用力大致平均。当双脚脚跟并拢两脚尖外开90°时,臀部外旋的肌肉会用力,初学者常犯的错误是“用力过度”——在孙氏无极庄这个姿势下,身体的体重自动偏倒向足跟(所谓立地沙竿、坐满足跟),此时普通人的自然反应是主动收缩臀部肌肉维持身体稳定,最终导致臀部“僵紧”。肌肉紧张之后局部气血循环就会出现阻滞,如果此时再片面强调“用功”而延长站庄时间,对身体就可能造成整体性的伤害。

相对正确的做法应是臀部肌肉主动放松——此时就会自然形成“命门后撑”的形态,双侧臀部肌肉放松髋关节放松,尤其是大转子周围的肌肉除了维持姿势之外不再用力。

操作正确之后会发现:

1、身体的重心自然向脊柱前侧聚拢,整体体重的“落点”偏于双脚跟——即坐满足跟;

2、身体中轴自然竖立——即“立地沙竿”;

3、腰椎、骶髂关节自然放松后撑,“后撑”不是有意为之而是自然放松的结果——即所谓“命门后撑”;

4、在“主动放松之后”,通常可以明显感觉到脊柱关节撑开,人体自然挺拔;脊柱两侧肌肉、髋关节和骶髂关节自然有横向舒展的趋势。因此孙氏武学当中可以不用有“浑圆庄”训练,“浑圆庄”的练习完全可以由无极庄和四象式代替且更为高效。

孙氏无极庄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一般无极庄这种双脚平行站庄的思路是通过“主动放松”来练习身体放松提高身体稳定性,而孙氏无极庄乃至孙氏武学的其他拳术动作的设计思路大多是用“不放松、不稳定”的动作来练习身体的放松,练习者在这种“不放松、不稳定”的状态下依然可以放松和稳定,在其他时候自然可以放松和稳定了。

还要特别提醒练习者的是:孙氏无极庄站立之后,双下肢四面的肌肉也应该是和双脚平行时一样:前后左右四面肌肉用力相对平衡。此时双下肢是以髋关节为“折点”,整体外旋膝尖与足尖相对,操作正确时自然会有腿部肌肉放松(尤其是大腿部肌肉)。

所谓:“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取法呼下,无所得矣”——孙氏武学是中国传统拳术当中最晚出现的拳种之一,必定是“站在巨人肩膀”的集大成者,训练效率和训练难度也远非普通人凭“自学”或者“网络教学”能够掌握的。

比如本文洋洋洒洒一大堆,真正在面授的时候只要老师和学生互相摸一摸臀部肌肉、腰和脊柱两侧就够了——传武最强调的就是“口传身授”,从某种意义而言“身授”比口传还要重要!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较快,许多朋友希望通过“网络教学”来了解中国传统拳术,这无可厚非。但每个人理解能力不同,适合“网络教学”的往往是一些入门的根基功夫——至于如孙氏武学这样“精密”“复杂”的拳学技术,还是要靠面对面的“口传身授”,才能真正掌握一二。

 刘路遥,中医师,早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现就职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中医科。中医导引康复倡导者和实践者,中医按跷术复原者及应用者,擅长一指禅正骨推拿、峨眉天罡指穴法。同时为峨眉丹道医学传人,师承廖厚泽、傅伟中先生。

 在校期间随翁福麒先生习杨禹廷传吴式太极拳,后偶遇车大福及王文全二老,见三位老先生所传拳架不同,开始思索及探寻太极拳不限于形之核心内容;随马国兴先生习传统拳术攻防技法,初窥“拳本一家”之精义,后随乳山秦文清先生习“辨识自身明拳学本源,完善自我证武道真义”之“秦文清拳学”及“秦氏颐生学”,明了所谓“拳术”无非是人身自然本能的随缘显现。后经秦文清先生介绍,随杨树藩先生习道门九宫八卦拳及门内古传导引术,开始对中医导引术有了新的认识,尝试以中西医理论和自身练习经验为指导,将古传中医导引术改编为适合当前社会环境及训练习惯的导引疗愈方法并用于临床实践,成效显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武医视角:无极庄的动作要领析解
简单养生动作,随时健康充电
肌肉疗法|臀大肌损伤
【下肢篇】三甲医院真人动图:偏瘫患者评估 训练,Brunnstrom分期详解
偏瘫后,这些康复方法要坚持做,能解决你大部分偏瘫下肢问题
【手牵手运动】下肢关节的活动与拉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