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刚刚换装苏械的志愿军,战果反而不如使用万国造,哪里出了问题?

抗美援朝第三次战役之后,志愿军开始批量换装苏式装备,原以为使用“万国造”的志愿军这回算是鸟枪换炮了,账面上志愿军的火力投送能力成倍提升,而实际上志愿军的战果不但没有提升,反而有所下降,这奇怪的现象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初期的志愿军装备极其简陋,但战果非凡。图为抓获土军俘虏

两年零九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如果按使用武器来划分,应该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参战初期,刚刚结束国内战争的志愿军战士们虽然士气饱满、斗志昂扬,但手上的武器实在是太差了。

重武器和美军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轻武器是真正的“万国造”,光口径就多达13种,还多数是栓动步枪。为了减轻后勤的压力,只能各军之间临时调剂,某个师全用日械,某个师全用美械,某个师全用晋造,然而当几个军一起行动时,仍然会出现混乱。

后期的基层火力大大加强,图中的战士们全配备使用弹鼓的波波莎,对后勤要求极高

就是这极度困难的情况下,头三次战役却打得相当漂亮,不但一举收复三八线以北全部领土,还一度占领敌国首都,这是我军历史上的首次。第三次战役之后,志愿军的武器开始进入第二阶段:批量换装苏式装备。

换装之后,志愿军基层单位火力加强了,尤其是轻重机枪和迫击炮的配备,使得志愿军账面上的火力输出能力至少是翻倍的提高,但在实际战斗中却并没有达到预想的成果。除了一些战士反应有的武器是苏军二战时用过的旧货,并不好用以外,后勤的短板更加明显了。

但后勤保障远远跟不上形势的发展

按理说口径统一之后,后勤压力应该减轻才对,但实际并非如此。通过换装,正规化的火力体系逐步建立起来了,但现代化的后勤体系却远远没有达到。最简单例子是,当前线自动武器多起来后,多消耗的子弹就是个天文数字。

原有的后勤保障体系,根本无法保障志愿军火力升级后的弹药消耗。这就形成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志愿军的火力输出反不如头三次战役了,尤其是战士们一向非常依赖的迫击炮和手榴弹。美军也非常敏锐地发现了这个问题,从1951年4月开始发动高强度的“绞杀战”,前线弹药不足的情况时有发生。

初期战士们喜欢的九二式步兵炮,就是靠这种方式送上前线的

第五次战役中,随着志愿军战线的拉长,后勤彻底脱节。而美军却学起了志愿军的穿插战术,利用机械化部队深入志愿军后方,这种“土豪”版的穿插战术,让志愿军在第五次战役后来了一次深刻的反思。

部队的正规化,不是统一轻兵器口径、增强基层单位火力就可以的。后勤保障不到位,苏械的威力根本发挥不出来。志愿军开始苦练内功:兵站体系建立起来了、铁道兵部队数量翻倍、空军保护后勤运输线、运输线24小时不停歇。

每次战斗结束后,志愿军都要开总结会

此时的志愿军在武器运用上进入了第三阶段:体系化的火力建设。这个变化是相当明显的,1952年之后,不论是大的战役还是小的战斗,美军的伤亡直线上升。著名的上甘岭战役,联军的伤亡是我军的2.2倍,火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43天打出45万发炮弹,这在一年前还根本不敢想象,虽然还远没有达到美军的程度,但体系化建设的威力已经显现出来了。基层步兵渐渐从火力投射手变成了炮兵观察员。

到后期我们也有大粗管子了

1953年的马踏里西山之战,358团两个营,顶住陆战一师一个加强团(陆战5团配属一个炮营和两个外籍步兵营)的进攻,以不到200人伤亡的代价,歼敌1600余人。充足的火力准备、严密的组织协调、较低的自身伤亡,堪称完美。和两年半前一个军啃不动人家一个师相比,有了天壤之别。

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使用的喀秋莎火箭炮

这三个阶段,志愿军的战斗力呈现了高——低——高的变化,通过三年的战争,志愿军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从一支美军口中的“农民武装”变成了一支现代化、正规化的强大队伍。美军也觉得胜利的希望已经从零变为了可怕的负数,停战已经是最好的选择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猎手的战争:中美狙击手朝鲜山岭中的对决
《狙击手》背后的奇怪战争,天天占小便宜的冷枪冷炮运动
孔捷一个师未能全歼美军一个营,换成李云龙也一样不行
抗美援朝,新中国向“老大哥”求援,武器并非免费,半价优惠卖
志愿军是如何破美军“磁性战术“的
第五次战役有多惨烈?志愿军1.7万人被俘,两个军血洒临津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