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长城——一套完整的军事攻防体系 始皇帝划下的帝国生命线

文章约有五千字,阅读需要八分钟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长城:

长城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最初用于诸侯国之间的相互征伐,后来位于北方的燕国,赵国,秦国扩大了长城的防御作用,修筑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边境长城。

魏长城

据史料记载,魏分别筑有魏河西长城、魏河南长城。《史记》中有至少三处关于魏河西长城的一记载:第一,《秦本纪》中有“孝公元年,河山以东强国六,与齐威、楚宣、魏惠、燕悼、韩哀、赵成侯并。淮泗之间,小国十余。楚、魏与秦接界。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有上郡”。第二,《魏世家》中一记载:“(魏惠王)十七年,与秦战元里,秦取我少梁。围赵邯郸。十八年,拔邯郸。赵请救于齐,齐使田忌、孙膑救赵,败魏桂陵。十九年,诸侯围我襄陵。筑长城,塞固阳。”第三,《六国年表》曰:“(魏惠王)十九年,诸侯围我襄陵。筑长城,塞固阳。”

从上述的记载可以看出。魏国修筑河西长城的主要目的是防御秦国,河南长城兼顾有防御外敌的作用。

魏长城遗址

燕长城:

燕国的长城是经历了较长的时间并且分段修筑而成的,从燕易王时一直持续到燕昭王,即公元前348年至公元前279年,逐步修筑了燕南长城和燕北长城,主要防御齐国和东胡的进攻。

燕长城遗址

秦长城

春秋战国时期的秦长城不同于秦始皇所修筑之北境长城,仅仅指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在秦国西北地区所修筑的以防御东胡的长城。

同时期的齐国修筑了齐国与三晋之间的长城,楚国修筑了秦楚边境的长城,韩国,赵国,中山等国也各自按照需要修筑了长度不等的边境防御工事。

战国秦长城略图

长城的的称谓

两千多年来,中国历朝历代都修筑过长城这样的军事工程,而史书在记叙时使用了很多不同的称谓:春秋时,楚国称方城,金代称界壕,明朝则称为边墙,边垣。而长堑、城堑、墙堑:这几种称谓基本上相互通用,从战国直到明代几乎全都使用过。

二,秦汉时期的长城: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很早就注意到北方匈奴的威胁。公元前215年,为了帝国的安定和统一,秦始皇派遣大将军蒙恬率领30万大军北征匈奴。据史书记载,蒙恬的军队从上郡出发,夺取了被匈奴侵占的河套地区,匈奴远遁到阴山以西,不敢再战。

蒙恬北击匈奴

为了防止匈奴再次南下,公元前213年,始皇帝下令在河套地区设立九原郡,并且命令蒙恬征发大量民工在燕、赵、秦长城基础上,修筑了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这是长城作为中原王朝的北方屏障第一次完整的出现在史书上。始皇帝修筑的长城防御体系,不仅仅有抵御匈奴直接进攻的屏障作用,作为军情传递系统,还可以迅速的把边关的紧急军情传递给关中朝廷。崇山峻岭中完整连续的城墙可以迅速的运输兵力和粮草,依托于长城内部的军事城镇和大量军队,不仅可以迅速的集结兵力抵抗入侵,还能成为大军出塞的前沿基地。

此后两千年,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的拉锯战争始终没有脱离始皇帝的这一宏伟规划里。

汉初,匈奴乘中原战乱,越过蒙恬所筑长城,复与汉以战国秦、赵、燕长城为界。由于这条长城年久失修,北方守军稀少。雄才大略且野心勃勃的冒顿单于不停的进攻和掳掠汉朝边境。强大的匈奴不断进入长城以内掳掠,一直深入到代谷、太原、西河、上郡、北地等郡,汉高祖、惠帝、文帝、景帝被迫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但是,就是这样一条破烂不堪的长城,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军事防御作用。如果不是匈奴大军,一般不能进入长城掳掠。其次,如果守将得力,纵有匈奴大军,也进不了长城。程不识也是守长城的名将,与李广齐名,他治军很严,随时防御匈奴突袭,匈奴也不敢来犯,也说明战国长城起了一定作用。其后卫青、霍去病、公孙贺、公孙敖等出击匈奴,均以赵、秦长城为进攻退守的主要据点。这表明,直到西汉前期,战国秦、赵、燕长城仍在发挥军事防御作用,虽然它的防御能力已大不如战国时期了。直到汉武帝把匈奴赶到漠北以后,修复蒙恬所筑秦长城和修建外长城,这条战国秦、赵、燕长城才被放弃,它的军事防御作用也才随之终结。

卫青霍去病漠北之战

武帝时期的大规模对匈奴战争虽然使北匈奴远遁,南匈奴内附,但是没有彻底的解决北匈奴的威胁。北匈奴的叛服不定,让东汉下决心摧毁北匈奴。汉和帝刘肇永元元年即公元89年,将军窦宪大破北匈奴,班固在燕然山(今蒙古杭爱山)南麓勒石,铭刻《封燕然山铭》纪功。

北匈奴的残余势力逃亡到中亚里海一代,在漫长的三个世纪里匈奴人一路迁徙征服到达了南俄罗斯平原。并于公元452年也就是中国的南北朝时期把当时西罗马帝国首都拉文纳攻陷,赶走皇帝瓦伦丁尼安三世,使西罗马帝国名存实亡。在公元四世纪到五世纪的混乱时代,东西方两大帝国不约而同的被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摧毁。

三,西晋到唐初

自从汉朝以来,就有胡人不断向中原迁徙,逐渐盘踞华北地区,势力不断壮大。到西晋时期,胡人已入居关中及泾水、渭水流域,对西晋首都洛阳形成包围之势。

在晋惠帝时期的八王之乱以后,晋室分裂,国力空虚,民生凋敝,晋朝的军事力量迅速衰退,再加上当时晋朝统治者对于统治区胡人的剥削。胡人趁机起兵,侵扰中原,于是中原大乱,在百余年间先后由胡人及汉人建立数十个强弱不等、大小各异的政权,史称“五胡乱华”。

五胡乱华形势图

北魏政权在完成北方的统一后,重新修缮了长城以抵御北方的柔然人。后来的北周,北齐,统一的隋唐两代延续了这一做法,防御的对象变成了柔然人曾经的煅奴突厥人。从南北朝到隋唐初年这一历史时期由于北方的胡汉杂居和中原政权军事力量的强大与政权的频繁更迭,长城作为北方屏障的作用被削弱。

到了唐朝,在经过唐初的虚弱与混乱后,唐朝强大的武力迅速征服了周边大大小小的邻国,在这一时期,唐朝修筑的长城主要作为边军进攻的前沿基地,但发挥的作用相当有限。

唐代疆域极盛

但是这只是唐代疆域的极盛时期,只持续了很短的时期。

四,唐中期到五代:

唐代宗疆域图,河西走廊失陷,安西都护府的孤绝防守。

唐朝末年,西域重新归附

灭亡前夕的群雄割据,此时的北方边境又退回到两汉时期。

五,两宋到元朝:

北宋天下之势

到了北宋,朝廷丢掉了西北和北方的幽云十六州,北方几乎无险可守,陷入了进不能攻,退难以守的尴尬境地,北方的战略形势甚至不如秦汉初年。

金国在北方崛起灭掉辽国后,沿着华北平原一路南下狂攻,直接灭亡了北宋。

南宋形势

宋朝残余势力向南撤退,依托川蜀,秦岭,淮河一线建立了南方防线,在南宋君臣的努力下载江南站稳了脚跟。

从三国时代开始,川蜀—秦岭—淮河防御带就成为南方政权抵御北方攻击的第二道“长城”。

南宋靠着这条防线艰难的抵御住了金和蒙古的进攻,直到蒙古在西面借道大理进攻川蜀,在东面攻破襄阳和淮河防线,南宋失去屏障,终于灭亡。

蒙古三路攻宋

元代疆域辽阔,长城南北都被蒙古人用来牧马放羊,长城也失去了作用,元人基本没有修缮过长城。

元代疆域图

六,明清时期:

明代长城保存较好,也颇具代表性,明代为防御元朝残余势力和鞑靼、瓦剌诸部侵扰,在隋长城的基础上大规模修筑长城。

明初时长城修缮的规模还比较小,明太祖和明成祖甚至多次依托北方防线越过长城征讨北元残余势力。在这一历史时期,明朝的军事实力对北方游牧势力占据优势。直到1449年土木堡之变,明军精锐尽失,皇帝被俘,大批勋贵死难后,明朝对北方的战略才由进攻转向防守。明朝开始大规模修筑城墙,同时百余年间建成了延绥镇,大同宣府,辽东等边关重镇。

明朝疆域图

明长城

清代在明长城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加强,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防御北方的蒙古,二是以长城为据点,限制汉人进入东北和蒙古,人为的分裂汉人和蒙古人的联系。清代一方面通过和亲,政治优待和宗教政策等加强对蒙古的统治,一方面用原本防御外敌的长城限制汉人和蒙古与东北各民族的交流。

清王朝通过对内的高压政策,巩固了自身的统治,并最终建立了包括新疆,西藏,蒙古,东北和汉地在内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并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但这种不平等的民族政策是落后的,愚昧的,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又堵死了海路对外联系的通道,使中国人越发闭塞,落后于世界时代。

最终造成的恶果就是近代中国的落后。内陆与边疆地区的交流和联系的减少又加剧了西方列强对中国边疆的蚕食,尤其是沙俄对东北和西北地区的鲸吞。直到清末清政府统治衰弱无力管控,张作霖父子又向东北大规模吸收移民,这种状况才有所缓解。

清代疆域图

七,如何评价和看待长城:

地理意义:长城弥补了中华文明北部的天然屏障,中华文明的西北和西南被高山峻岭所围,东面是一望无际的大海,只有北方是平坦的草原和高原,盘踞着游牧民族大本营。长城作为一道人工防线保障了大多数时间内中原王朝的安全和稳定,使得中原王朝得以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明。

攻防兼备:长城不仅仅是防御设施,也是进攻的前哨。事实上,秦皇汉武,包括明初,无不是在主动出击、军事上取得压倒优势时修建长城的。这说明,修筑长城既是一种积极防御,又是积蓄力量、继续进取的谋略。

修筑长城,是针对西北边地实情所采取的积极措施,是化被动为主动,因为对于北方的游牧部落,“大兴师征之,则遁逃伏慝,不可得而诛也;师还则寇钞又起;留卒戍守,则劳费不资,故惟有筑长城以防之。”“然则长城之筑,所以省戍役,防寇钞,休兵而息民者也。”

骑兵机动速度快,来无影,去无踪。北方的游牧民族来犯,中原军队一旦大军征讨,对手就跑的无影无踪。一旦退军,对方又卷土重来,烦不胜烦。每次调动军队,耗费的人力物力靡费甚巨。所以修筑长城是最方便的最省钱省力的方式。

宋代羸弱:宋代没有长城防守,只能筑边城边寨作为据点,防御不足。宋军缺乏骑兵,即使步兵每次能战胜敌人,也无法乘胜追击,野战相持时间长了还容易被抓住破绽,一旦失败就是全军覆没。这是宋军凭借人数和装备的优势,却总是挨打的原因。

宋代的士大夫都是精明人,在军队无法战胜消灭辽国和西夏的情况下,每年送大量的钱粮给敌国,虽然听起来不光彩,但是岁币相对于两国交战产生的耗费来说又不值一提了。这种情况直到金兵南下才被打破,可笑的是,宋金两国到绍兴议和后又回到了原来宋辽两国的关系上——宋朝送钱求苟安,金人求财不兴兵。唯一不同的就是宋朝丢了中原,士大夫和官僚们又一次将生养自己的中原百姓扔给了胡人。

实战作用:有很多人怀疑小小的一道城墙就能够阻挡胡人的进攻吗? 要强调的是,长城的防御作用不是一般人以为的“不被攻陷”;其真正的用处在于——入侵者或许能集中力量偶尔攻破一两个关口、闯入内陆,但只要整段长城还驻守有强劲的军队,入侵者就始终面临被阻击、伏击而无法回家的危险;尤其是,长城扼住了燕山和太行山北支各个交通要道,游牧民族的骑兵纵然破关而入,但只能对内陆实施骚扰,而他们的后勤根本无法通过关口输送进来,故而无法在内陆立足、从而动摇中华帝国的根基。癣疥之疾再重,也侵入不到膏肓,这是长城存在的根本意义。

嘉靖年间蒙古人劫掠北京附近,各地勤王军队不敢与蒙古人野战。但是蒙古人在没有失利的情况下撤退,很大的原因是坚城难下,而援军已经向紫荆关移动,很快就能收口。在华北地区,守住长城的各个点线,各个县城又是天然堡垒的情况下,几万人的游牧骑兵很难掀起风浪。即使明末后金多次破关劫掠华北,最后也只能退走。若不是明朝内乱再给满清30年都未必能入关灭明。

活物死物:几乎所有人都赞誉长城的军事作用和艺术价值。鲁迅先生却提出了不同的观点。鲁迅先生在《华盖集》中曾说过的:长城'从来不过徒然役死许多工人而已,胡人何尝挡得住!'实际上鲁迅先生并非是要抨击长城本身。在民族危亡的历史时期,鲁迅所说的长城已不再是那个实在的长城,而是一种象征——是旧思想、旧制度、旧传统的象征,是封建、保守、落后的封建社会的象征。中国想要自救,就必须破除旧的不合时宜的思想。

长城是死物,有作用与否要看用他的人的方法,清代有割裂民族的清长城,明代也有镇压,分裂,统治苗族的南长城。从古至今,人不会因为死物而伟大,长城之所以伟大,归根到底是因为创造他的这个民族,和这个民族开拓进取的无畏精神。

今天的长城已经失去了其军事意义。国内各民族都放下了手里的武器一同开始建设现代化的国家。居庸关,八达岭长城变成了著名的旅游景点,每年都有大量的中外游客慕名而来。万里长城作为中国古代军事与建筑领域的伟大成就,被选为世界文化遗产,更使得每个中国人为之自豪。

中华民族的纪念碑;两千年过去了,长城好像是一块纪念碑。见证了从始皇帝时代建立起的中央集权国家与北方游牧民族的战争与和平。一切荡气回肠的英雄史诗,波澜壮阔的民族战争,鲜血与死亡,喜悦与悲痛,统一与分裂,融合和屠杀,开拓进取与保守愚昧,金戈铁马与繁华商贸。两千年的历史都可以在里面找到遗留的痕迹。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1949年,2170年的时间,长城南北终于不再有劫掠和杀戮,长城内外的各民族终于变成了一个整体,并且有了一个伟大的名字——中华民族。今天,长城作为一种精神象征和文化符号融入到中国人的血液里,它见证了这个伟大国家的荣耀和沧桑,激励着人们献身于中华民族复兴的征程中。

鸣谦写于2019年9月28日,这里祝福祖国70岁生日快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李世民康熙都反对的长城,究竟有何用?西方:秦始皇就是个害人精
东方农耕文明之积极防御战略(十)--政治稳定是积极防御战略的根本
长城不是一天建成的
为什么说燕云十六州是中原文明的国门,牵制历代封建王朝的国运命脉
你不知道的长城
说起来你可能不信,“一无是处”的长城可把欧洲人坑惨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