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剑斩破!一个问题识破资产证券化的风险本质

讲真,在诸多债券项目中,笔者萌新时最不愿接的就是资产证券化项目。

为什么?因为难看。

仅仅是结构复杂也就罢了,偏偏还要加上多样:每个长得都不一样。也就是每一个项目,都要把复杂的交易文件重新梳理一遍。

以上这些,仅仅是工作量,这忍忍也能过去。

但让人忍不了的是工作体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像赶时髦一样,交易文件都写得又长又晦涩。

说它长:一份交易合同写不到五、六十页都不好意思拿出手,而且是五号字体、单倍行距啊亲。

说它晦涩:合同中说事,一定得用反人类的表达方式。让你看懂了就显得起草人不专业,没水平!

什么是反人类的表达方式?

就是违反人类认知规律,增加阅读负荷、让人理解困难的写作手法。读起来如同在沙漠深处迷路,步履维艰、饱受折磨还没有方向。

举个栗子:资产证券化交易合同中常见的定义流——定义繁多、定义嵌套。

不说别的,单说现金流的流转日期,就有:回收计算日、循环购买基准日、现金流划转日、不合格资产赎回日、差额支付启动日、差额支付日、预定到期日、法定到期日、终止日、提前清偿日、循环购买结束日……

晕不晕?

而且,很多日期不仅嵌套,还带分叉。比如B日期是在A日期之后的20个工作日,但如果发生C事件,则B日期在C日后的30个工作日……

画个图表会死么?

此外,哪个交易合同中,定义没有100条以上的?一般都是多得在合同中放不下,所以单开一个文件叫做《主定义表》来安置。

你说这100多条定义看不看?

看吧?又像回到沙漠,接受烈日、狂沙的折磨。

凭经验,不看吧?万一哪条关键定义改了、换了,条款核心意思改变怎么办?

 

无数的定义、条款,形成了重重迷雾,把项目风险层层包裹。

 

那么有没有一种方法,能够看破迷雾,直指核心?

当然有!

任你千变万化,只要一个问题,就能斩破迷雾、现出原形:

这个问题是:该资产证券化项目,是“真”还是“假”?

“真“”假“,就是资产证券化的风险本质。

 

笼统地说,可能不好理解。下面我们来拆解这把利剑的用法。其实很简单,用几个子问题就能讲明白招数。

1、什么是“真”的资产证券化项目?

“真”的资产证券化,其信用依赖于基础资产,而非融资人。

与之相反,“假”的资产证券化,其信用依赖于融资人,而非基础资产。

注意,此处的用词是“融资人”,不是常见的“原始权益人”。融资人这个词一般不体现在交易文件中,但从交易结构中还是能判断出来的——即该项目最终谁拿到了融资款。

多数时候,融资人也是原始权益人,但随着创新发展,现在已经出现了原始权益人仅作为通道的玩法。具体手法在下文交易结构拆借中再阐述。

 

2、怎么区分“真”和“假”?

看两个关键点:一、基础资产;二、交易结构。

看到基础资产,就要思考:这个基础资产是否能够独立存在?

好吧,太抽象了。那换一个形象的思考方式——终极审问:

假如发行完毕后,原始权益人、增信方和融资人立刻破产倒闭,那么这个基础资产是否还能存在?

如果能存在,可能是“真”的。之所以说可能,是因为还要跟交易结构一起综合判断。

好,让我们拿各类基础资产来试验一下。

市场上讲解资产证券化时,通常会按照基础资产的表现形式来分类,例如分为债权类、收益权类、权益类等。

但这都没有接近风险本质。

从风险本质出发,基础资产分为两类就够了:现时债权和未来收入。

现时债权,是在现在时点已经独立存在的债权,在法律上和会计上都能够明确界定。在法律上,是明确的单务债权,没有未履行的挂钩债务。在会计上,是原始权益人报表中的资产。

现时债权,能够达到前述终极审问的要求,是“真”的。

比如银行的信贷资产、租赁公司的应收租赁款、企业的应收账款,都符合现时债权的特征。原始权益人只有债权、没有债务,而且是其表内资产。

有一类债权颇具迷惑性:房地产公司的购房尾款。

乍一看,好像是“真”的。但仔细分析,就味道变了。

这还要从房地产开发商收款的通行模式说起。

通常,客户向开发商买房时,会先交定金和首付款。然后有一段时间空窗期,客户去筹款,向银行贷款或者自筹。待筹款成功,客户将剩余款项交齐或银行放款后,开发商才会将房子交付客户。购房尾款,指的就是除前期定金和首付之外的尾款。

还是从法律上和会计上分析一下。

法律上,购房尾款确实是债权,但在其上还挂钩了一个未履行债务:交房。所以这个债权没法独立存在。

会计上,未收到的购房尾款在开发商的报表中是不存在的。回顾开发商卖房的会计处理:

收到定金和首付款时,开发商借货币资金、贷预收账款。

收到购房尾款时,开发商还是借货币资金、待预收账款。

只有交房时,才会将预收账款结转收入。

可见整个过程中,资产中都不会有应收账款出现。

所以,购房尾款是“假”的资产证券化,它其实是第二类基础资产——未来收入。

未来收入,就是现时在法律上和会计上都无法独立存在的基础资产。以其为基础资产的证券化,是“假”的。

很多资产证券化项目,虽然基础资产形式多样,但本质都是未来收入。例如:公路通行费收费权、公用事业收费权、航空公司客票收入、游乐场门票收入等。

 

除了看基础资产外,还要看交易结构。

交易结构不能把“假”变成“真”,但往往能把“真”变成“假”。

举三个栗子:

栗子一:应收账款证券化中常见的——循环购买+差额补足。

本来应收账款证券化完全可以做成“真”的,但是有个问题:难以满足长期融资需求。

应收账款账期通常较短,例如平均6个月,而融资人通常想融长期的资金,例如2年。如果做成“真”证券化,则发行后平均6个月,基础资产就回款了,然后资金趴账1年半,到2年后才兑付。期间融资人不但没法动用这些资金,还要支付高额利息。对融资人来说,太不经济。

所以,循环购买+差额补足结构就应运而生。

循环购买,就是在债券存续期间,原始权益人可以用旧应收账款的回款购买新的应收账款。这样无限循环,就不会产生趴账及资金无法动用的问题了。

但又产生了新的问题:信息披露,尤其是循环购买过程中的信息披露。

太麻烦了有没有?

所以干脆加一个霸气的差额补足:甭管我买的什么基础资产,最后要是基础资产包里的资金不够还本付息,我来补足!

妥妥的霸道总裁范儿!

这样,为了满足融资需求,“真”资产证券化就变成了“假”的,

栗子二:新玩法——融资人用债务融资,原始权益人作为通道。

什么?用债务来融资?没搞错吧?

笔者刚听说时也觉得脑洞大开,然而看完交易结构就不得不佩服市场的创新能力,简直是神结构:

(1)融资人有多笔应付账款,对应多个供应商。

(2)融资人找一个保理公司(或者其他机构)作为通道,供应商把对融资人的债权转让给保理公司。保理公司形成对融资人的债权资产。

(3)保理公司作为原始权益人,以对融资人的债权资产为基础资产,发行资产证券化。

(4)发行成功,募集资金到位后,前述的各种转让才会真正交易。事前不用垫资。

这样的结构,满足了融资人债务置换的需求,实现了用债务融资。

当然,这类证券化,自然是“假“的。

栗子三:物业类基础资产证券化。

由于高额的转让税负,物业类基础资产证券化通常无法实现真实转让。所以常见的结构是先构造一个债权债务,以债权为基础资产,将物业抵押在债权上。

还款来源明面上是债权债务,穿透是物业未来租金收入。但由于租金收入很难覆盖融资本金,通常又得加上融资人的差额补足。

所以,这类证券化,也是“假”的,依然要靠融资人信用,只是增加了物业抵押。

 

3、分清“真“”假“后,怎么判断风险呢?

既然“真“”假“是风险本质,分清之后,判断风险就水到渠成。

“假“的资产证券化,信用依托于融资人而非基础资产。那就不用关注基础资产,而是当成融资人发行的信用债来看就行了。多简单!

“真”的资产证券化,信用依托于基础资产而非融资人。那就要看基础资产。

那怎么看呢?

基础资产的核心属性是:违约率。

为什么?因为资产证券化之所以能够分层增级,其理论基础在于大数定律——大样本下,比例与概率趋同。

也就是说,大样本下,基础资产的违约比例约等于违约率。

违约率可从历史数据统计中估计。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估计出基础资产的未来违约比例。

如果违约比例小于次级比例,则优先级是安全的。反之则有风险。

注意,是违约率,不是不良率。而且前提是样本足够多、基础资产足够分散。

这才是“真”资产证券化的核心本质。

但理论与现实总是有差距的。实际中,很多事情不会那么讲道理。

例如业内常用的次级比例:不超过5%。

为什么常用?

不是因为基础资产违约率经常小于5%,而是为了基础资产会计上出表。

会计上判断基础资产出表的依据,是其风险和收益真实转移。但资产证券化中,次级部分根本卖不出去,通常需要原始权益人自持。这就产生了一个判断问题:多薄的次级自持才算风险收益转移出去了?

审计时,常用的参考比例是不超过5%。

所以,大量出表型资产证券化项目,次级清一色不超过5%。

奇怪的是,不管其违约率多少,优先和夹层都能有个高级别。这个事情,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本文在此不做深究。

 

 

以上,就是直指证券化风险本质的利剑——分“真”“假”,定乾坤。

总结一下:

1、“真”的资产证券化,其信用依赖于基础资产,而非融资人。“假”的则相反。

2、从两个关键点区分“真”“假”:一、基础资产;二、交易结构。

(1)从风险本质出发,基础资产分为两类就够了:现时债权和未来收入。现时债权是“真”,未来收入是“假”。

(2)交易结构可以把“真”变成“假”。

3、“假“的资产证券化,当成融资人发行的信用债来看。

“真”的资产证券化,关注基础资产情况,核心属性是:违约率。如果违约率小于次级比例,则优先级是安全的。反之则有风险。应用前提是基础资产样本足够多。

现在,有了这把利剑,就再也不怕接资产证券化项目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房企融资新模式——供应链融资资产证券化
7步区分3类应收账款ABS信用风险特征(附报告全文)
房地产新创资产证券化的法律要点全解析
商业保理公司融资方案之ABS融资详解
【ABS专题】 浅析融资租赁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真实出表”问题
好文推荐 | 商业保理ABS持续发力 仅17年上半年发行规模便超去年全年(附保理ABS发行案例及关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