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斯人已乘黄鹤去,留得《乡愁》成绝响

九十年音符的连缀,弹拨着人生曼妙的旋律。在“四弦一声如裂帛”中琴音乍停,人生的乐章戛然而止。留下“白茫茫一片大地好干净”之后 ,余韵渐渐在空际飘散,走向邈远的苍穹,而老人生命最后的遗迹将随着浩浩汤汤的长江黄河水飘向茫无涯际的远方。

余光中的名字进入我的记忆词典中,源于一首温婉而略带忧伤的《乡愁》诗。因为在青涩的学生时代错过对该诗的学习,真正接触这首诗是作为老师的自己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之时。尽管没有余老丰富的人生阅历,但从学生到老师的跨越,平凡的人生,平淡的生活多少也有几番磨砺与沉潜,所以当引领学生在恰似小夜曲的诗歌意境中徜徉时,从浅近的文字中流淌出来的不仅仅是芳醇的情思,更是一颗纯粹的赤子之心。也就是从那时起,三个普通的汉字组成的具有标识性的文化符号深深植根在记忆的深处。至于这份珍藏到底给自己带来什么,真的无法找寻到一个恰切的词汇加以描述。

因为有了符号的引领,所以在平时就多了份关注与牵挂。偶然的契机,外出参加一个活动。也许是机缘巧合,在那次活动中不仅欣赏到余光中先生的精美散文《听听那雨声》的课堂教学,还聆听了与余老有过密交往的挚友关于余先生写作、生活和人生追求方面的文化漫谈。尽管无缘与先生谋面,但通过优美散文的展读,加上好友如叙家常般的介绍,一个似曾相识,但轮廓模糊的形象日渐变得清晰。不是高大威武,而是清癯消瘦;不是冷若冰霜不可接近,而是随和亲切,和蔼可亲。

读其文,识其人,但文字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有界与无界矛盾的客观存在为全面了解其人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文如其人,在一定意义上说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文字只能折射人情、人性的某些横断面,很难识得全貌。而要认识和了解立体的人,只有借助文学表现手法中的直接与间接相结合的方式才能实现。对余老的了解和认识,因为主观和客观条件的制约,不可能达成心理的预期。(当然,不论对何人的认知,即使穷尽所有可查询的资料也难达到通透的程度。)不过,通过对碎片化散点式信息的拼合还是可以在人们面前竖起几面关于余光中先生的镜子。首先,当然是作为散文家和诗人的余光中。一曲《乡愁》家喻户晓,近乎达到“凡有市井处皆能咏余诗”的 地步。短小的诗歌,几个意象的缀连,再撷取生活中的场景,通过镜头的长短焦距的变化,似弹奏多声部的音乐,抑扬转合间传递出来的是浓的化不开的愁绪乡思。邮票也好,船票也罢,它们仅仅是一种文化符号的承载,个中蕴涵则是无以言说的情愫。

诗歌如此,走进先生的散文世界,更是别有洞天。才可以看到的散布于世的先生关于文学创作论说的信息看,余先生对文学,尤其对散文的创作是有自己的标杆的。在平时的生活中先生就是用这根标杆度量存世作品的优劣,也同样用它来规整自己写作的范式。虽然他所确立的文学,特别是散文评价的标准带有极强的个性化色彩,但在言辞间流露出的对名家,乃至大师级人物的微词,还是可以看出先生的胆识和不迷信权威的勇气。其中对朱自清先生经典散文《荷塘月色》极富余氏特色的评价就是很好的例证。“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余先生用自己确立的文学创作标准品评别家时,也严格按照这个标准进行文学的创作。《听听那雨声》,多么唯美的名字。当步入散文的世界,置身到先生用文字围筑的氛围中时,从文辞间溢出的情思似琼浆般融入血液,浸润到骨髓。洋洋洒洒的长篇,在进行多镜头变换和交叠中,不觉产生“思接千载,视通八极”的邈远之感。而大量叠词的运用,更为文章增添了浓郁的情味——起伏跌宕、抑扬顿挫。不需要华丽辞藻的雕饰,文字自然流淌呈现出来的是一位羁旅客无法消释的心结。

文字的世界是“魔幻”的,因为有时候可以把很多无法言说的东西进行包装。而这种伪饰价值的彰显,让这个世界很多的真实让人们无法真正地抵达。为了避免挂一漏万缺憾的发生,要真正走进余先生的世界,我们还得亲近作为赤子的余光中。从可查找的资料看,余先生一生大部分的时间都行走在路上,这种行走,不是为了自己,而是在海峡两岸穿行,从自己独特的方式架起一座情感和精神沟通的桥梁,以消弭因为历史原因在两岸人民内心沉淀的起来的壁垒。两岸一家亲,骨肉同胞,血浓于水,正是建立在这个精神高度,一曲《乡愁》,一篇《听听那雨声》才能够引起阅读情感的共鸣,精神的共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四个篇章之后, 先生的未来” 则是乡愁是一条长长的桥梁;你去那头,我来这头”。个体的生命存在如果实现自我的封闭,永远只能停留在自我的层面;只有把自我融入到时代的大潮中,自己与国家和民族 建立起结实的纽带,生命的存在才会释放出更多的热度和能量。诚然,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沉睡的大地间只要在“铁笼中有一丝的声响”,就说明未来还有希望。在时间的推移中,随着很多人的接续,这种声音足以撼动山河。余先生的奔波与“呐喊”看似微不足道,但其中蕴藏的一颗赤子之心却似春风化雨感染着更多人。

时间的流逝可以带着很多,但精粹在时间的沉淀中会愈发珍贵。先生带着遗憾离开他不舍的世界,而他精心架起的桥梁经过后来者的传续是不断变得坚固,还是日渐颓圮,不仅仅事关先生能否含笑九泉,还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的大计。

东拉西扯不知所云,谨以此文悼念余光中先生!—— 安徽陈士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纪念不会死的诗人余光中
【散文天地】袁秭东 | 君别后,何以慰乡愁
【不尽的乡愁特辑】|追思 ——悼念余光中先生 •惠子
永远的乡愁
作家 · “乡愁”归来,走了一周年终于知道他的最爱
余光中的人间告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