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山东道署西街聊城粮库文物活化利用工作的思考


道署西街聊城粮库位于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古城区府衙街,建于1950年。

《东昌府志》载,公元前70年,西汉宣帝刘询封清河王“刚”之子“成”于聊城,为“东昌者见侯”,简称“东昌侯”。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博州为东昌路,聊城始称东昌。据现存最早的聊城方志——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东昌府志》卷一《府城图》所绘,东昌府知府衙门便坐落于今古城区府衙街,其后一直延续至清末。民国初年,山东省废东昌府设立“济西观察使司”,民国三年改为东临道。行政首长最初称观察使,1914年改称道尹。道署初名为观察使公署,后改称道尹公署。道署故址及其东邻,之后成为广场,人称“西北大操场”。抗日战争初期,范筑先所属游击营三连住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原“西北大操场”故址建为粮食局机关大院。1950年,聊城专区直属粮库设在院内并建仓库四排。

20世纪50年代初,苏联模式开始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产生影响。在全国各行业向苏联学习的形势下,在粮仓建设上,国家粮食部门也引进推广了苏联的机械化房式仓,习称“苏式仓”。粮仓墙壁上粉刷满了毛主席语录和《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等文字,群众可以随时学习和诵读,这是那个年代群众学习的重要阵地,如今成了留存时代记忆的景观。

粮库随着储存粮食新技术的出现退出历史舞台。但在聊城市,这种“苏式仓”是唯一的,是新中国建立粮食储备制度后,聊城现存最早的储粮仓库。改造前,除了房顶上有些瓦被换成了红瓦之外,粮库整体框架至今完好。由于粮库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历史价值和建筑价值,2013年10月10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改造利用情况


2009年聊城市古城区启动了古城保护与改造项目,粮库作为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的近现代历史建筑,其保护工作得到了国家文物局、山东省文物局和市、区两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东昌府区政府专门组建了保护改造领导小组。按照政府规划,2014年开始维修,2016年进行改造和布展,2016年10月建成博物馆。


改造过程

出于对文物的保护,改造过程中并未破坏粮库的原貌,而是在原地面的基础上架高铺设木地板。保留后来的石灰地面,并铺设部分玻璃地面,展示原来粮库的地下通风结构。房屋构造保留了原建结构,按照原来工艺,房顶的檩条和大梁均刷了三四遍桐油,桐油有防水、防腐、防锈、防蚀、干燥快等功能。

▲改造后的粮库内部

▲改造后的粮库外部


展示利用

2016年,粮库改造完成,建设成为东昌府区博物馆,并对观众免费开放。博物馆分为四个展厅,展览有常规展览和临时展览。展品涵盖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书画等多个领域。

博物馆以“东昌古城印记”为展览主题,展览充分运用了文物实物、沙盘、图片和多媒体等多种形式,展示的文物绝大多数出自古城区,沙盘再现了明清时期东昌古城老街巷,并通过古城沧桑、武定太平、文明兴礼三个部分向大家展示聊城的千年文化史。充分利用历史文化展厅展示聊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各单位、青少年团体等也经常到博物馆,通过重读粮库外墙的《老三篇》,进行党性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老三篇》对当代人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创新藏品利用形式

2019年,为克服藏品不足、资金短缺、人才匮乏等困难,在博物馆内部设立藏品鉴赏交流中心,对社会藏品提供免费鉴赏咨询,为收藏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展示收藏精品、传播收藏文化的快捷通道。此举战略性地借助社会力量提升藏品利用水平,拓展藏品利用形式,同时通过开设社会藏品展厅,让藏品真正“活起来”,也让更多的收藏者欣赏到丰富多样的展品,享受到更好的精神文化服务。交流中心成立以来,运用社会藏品举办的专题展览涵盖古钱币、古砚台、五大名窑、明清瓷器等多项内容。通过藏品交流会,让更多的市民走进文博场所,了解博物馆,认识博物馆,参与博物馆,激发人们爱护文物、保护文物的意识,使博物馆藏品真正地取之于民,服务于民,实现藏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展示利用取得的成效



社会效益

粮库改造之前已经荒废破落,鲜少有人来访。改造为博物馆后,一是完成了对文物保护单位的本体保护和日常维护,二是通过博物馆向大家展示了丰富的藏品和历史文化,特别是古城历史。开馆以来,举办了多期展览,年均接待观众4万余人次,教育活动总数300余次。2020年该馆被评为国家二级博物馆,并先后获得市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市中小学生研学基地等称号。博物馆本身就是一本爱国主义教科书,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通过专业讲解员免费讲解文物和展品知识,开展小记者研学活动、单位党员教育活动,利用宣教区播放公益宣传片,印制相关展品的宣传册免费赠阅观众等多种形式,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提高了人们对文物的认知和文物保护意识,促进人们了解家乡历史文化,增强了文化自豪感,培养了人们积极的生活情趣和健康的审美观念,对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谐社会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经济效益

东昌府区博物馆坐落于具有千年历史的聊城古城区,东邻文庙,西靠名人堂、依绿园,西南是古城区最大的文化广场,南邻清代山西代表性宅邸,北依我国北方最大的城市内湖——东昌湖,区位环境优异。其作为文旅融合项目中重要的一部分,通过举办丰富的展览,开展专家座谈、藏品免费鉴赏交流、书香会、书画交流会等多种文化交流活动,不断提升博物馆展览的品质和价值,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外观众到古城区,为聊城“江北水城·运河古都”的名片增砖添瓦,带动了聊城市软实力的提升和经济持续发展。


对老粮库改造成博物馆经验的思考



政策重视,加强管护,是活化利用的根本

国家对于文物工作非常重视,文物是历史文化的遗存,是国家文明发展的见证。文物的保护必须坚持政府主导的方针。在老粮库改造的过程中,省文物局和东昌府区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本体保护、展厅设计与改造、文物库房高标准建设、管理人员办公区建设、文物征集等项目,为丰富博物馆展览,做好学术研究,申报国家二级博物馆奠定了基础。


先进理念,深入研究,是开发利用的前提

在粮库改造之前,聊城对文物保护单位的改造利用未有先例,山东省内其他地市也是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在文旅融合中注重外观展示,难以发挥应有的文化价值。粮库改造为博物馆是通过对文物本体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经过多位专家的现场调研和论证后才展开的。


因地制宜,创新思路,是活化利用的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改造需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不能破坏文物和历史环境风貌。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保护、展示利用方式。根据文物保护单位的性质、地点,做不同方面用途的展示。比如位置相对集中的,可以引导建设区域特色核心馆、博物馆群或文博衍生服务产品集聚区;位置在乡镇较分散的,可以和本地文化相结合,做好革命历史和乡村记忆结合的博物馆,开设旅游专线,方便游客一站式游览,并结合本土特色,促进消费,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创新布展思路,展览不局限于纯文物展,可以拓展至历史、人文、科技、生态、天文等多个领域,拉近群众和博物馆的距离。博物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新兴科技与文化产业的有力结合,必将带给人们更多的新鲜感受,也代表着未来博物馆发展的重要方向。

(作者单位:聊城市东昌府区文物保护修复中心)

编辑 | 张  怡   实习编辑 | 宋奕璇
复审 | 郭晓蓉
终审 | 李   政



本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浅谈东昌府区博物馆《聊城出土唐代文物展》
宋元磁萃——金铤斋藏磁州窑文物及标本展
聊城东昌府区博物馆里的奇迹:大学教授和乡野村妇美术作品一块展览
#走进博物馆##带你看展览# “礼运东方...
太好了!故宫将在海淀北部新建博物院!
柳州白莲洞古人类遗址博物馆开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