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学术讲座|刘成:英国史研究的前思与后想
userphoto

2022.11.04 北京

关注
2022年10月27日15时30分起,南京大学英国与英联邦国家研究所所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平学教席主持人刘成教授应邀做客光启·英国史前沿系列讲座第20期,通过腾讯会议平台作了题为“英国史研究的前思与后想”的讲座。本次讲座由上海师范大学陆伟芳教授主持,来自国内各高校的300位老师、同学参与了此次学术活动。

主讲人:刘成教授
讲座伊始,刘成教授以“何为历史?”为切入。历史主要包含两种理解,一方面指过去发生的事情,即历史史实;另一方面指历史研究,即历史学,历史学者的书写。前者是客观的,不能重复的,后者则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正因为历史的客观性与主观性并存,使得历史研究具有了两种力:魅力与动力。魅力体现在历史的不可重现性,这吸引着一代代学者去挖掘、学习历史,动力指学者们通过多种渠道揭示历史原貌,两种力的结合让历史变得神圣。

历史研究以史料、文本为基础,在史料日益丰富的今天,文本的获取已不再是最大的难题,历史研究中视阈的要求变得突出,针对此,刘教授提出了两点思考。首先,进行历史研究,我们要回到历史情景中去,不可以今日之标准审视过去;其次,在回到历史情景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将具体历史史实的研究视阈拉长,不可仅局限在该事件所在的历史时段,事件的前与后都要进行考察。刘教授总结道,历史研究要在历史情景中前思后想。以19世纪的英国为例,英国之所以能够在19世纪取得辉煌的成绩,是因为17、18世纪发生的变革。17世纪英国发生了光荣革命,18世纪英国进行了工业革命,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各方面的变革为19世纪英国走向辉煌奠定了基础,英国逐渐确立起了一种渐进的发展模式,完成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而向后看,19世纪的英国给世界树立了工业化国家的样板,于是,英国在19世纪登上了辉煌的顶峰,甚至19世纪被认为是英国的世纪。由此看待英国的19世纪历史,就会有更加全面深入的认知。
历史研究的视阈要求
具体到英国史研究,刘教授指出,在实际研究过程中,我们要以问题为导向进行个案研究,但这一研究路径是建立在明晰通史的基础上,由面到点,再由小见大。任何一个国家的文明史都是一个整体,要有一定的整体观。随后,刘教授对英国的历史进行了简要的概括。英国是一个保守的国家,有着很强的保守主义传统。同时,英国又是自由的故乡,强调人生而自由。看似悖论的两者在英国得到了很好的平衡,而这也是英国的特色。保守延续传统,自由激发创新,兼顾尊重传统与制度创新的英国,成为了第一个走向现代化的国家。

刘教授以具体英国历史人物与事件为例对本次讲座的主题进行了诠释。刘教授首先以克伦威尔的历史评价问题为例,克伦威尔究竟是民族英雄还是千古罪人?面对这一争议,我们要回到当时的历史语境中,要对英国内战前后的政治情况有清楚的了解。国王与贵族的分权是中世纪英国的基本特点,1215年的《大宪章》是这一特点的重要表现。而近代的英国与欧洲要克服这样一种分权,实现集中。集中不代表极权,是指将权力集中到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群体,如议会、政府的内阁。分权状态下的政府无法很好的实现工业化的组织,和近代化的改造,一个近代英国的转型是要让权力能够集中。都铎王朝是英国近代社会的开端,君主的权力越来越大,但此时国王与议会之间存在着一种权力上的微妙的平衡,即国王在议会,国王虽手握权力,但国王没有凌驾于议会之上,而是通过议会颁布各种法案,依法治国。

查理一世则打破了这样一种政治平衡——绕过议会获得税收,引起了议会议员的不满,甚至与查理一世关系紧密的克拉伦登伯爵也曾表达不满,这一政治平衡性的破坏就是英国内战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此为对英国内战的前思,同时,对内战的理解更需要后想。通过内战,克伦威尔废黜并处死了国王,建立了共和制政体。但1658年克伦威尔去世后,英国国内政局动荡,高级军官与议会间展开了激烈的权力斗争。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英国恢复了君主制。在此之后的英国逐渐形成了一种温和的、渐进的改革方式,不寻求以暴力的方式来实现国家政体的变革。19世纪的议会改革也都体现了这种温和渐进的改革方式。只有将克伦威尔放在一个大的历史视域下,我们才能对他做出完整的、客观的历史评价。

惠灵顿公爵,英国著名军队将领和政治家,英国多地都有其雕像。在反法战争中做出了突出贡献,指挥了著名的滑铁卢战役,彻底击败了拿破仑,使英国终于消除了法国的威胁,并被多国授予元帅军衔。但他又曾多次镇压英国国内的激进主义运动。对惠灵顿公爵的评价也同样需要前思与后想。长久以来,英国对欧洲大陆一直奉行均势政策,极力反对欧洲国家一个超强国家的出现,拿破仑的崛起打破了英国对欧洲大陆的均势,惠灵顿公爵的胜利则极大的维护了英国的利益。但同时,他也曾将大炮安架在伦敦桥上,制造了彼得卢大屠杀,以暴力的方式镇压国内的异见,这在当时被认为是英国政府的“正当”行为,但被后人称之为英国历史上的“大屠杀”。

1688年的光荣革命与1689年的《权利法案》被历史学家认为是英国历史的转折点,更有学者将光荣革命称之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光荣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为英国创建了一个更为宽松自由民主的政治社会环境。进而使英国这样一个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大航海和民族国家创建等一系列大事件中相对滞后的国家,能够率先发动工业革命,成为了工业化、现代化的先行者。不少学者也将光荣革命定义为一场政变,当王权与议会再次陷入斗争之时,英国以非暴力的方式温和的实现了变革。纵观历史,多个国家都曾发生过政变,但为何光荣革命的意义却如此重大?刘教授指出,要将视阈放长,光荣革命的重要性在于英国一直沿着其所确立的君主立宪制走到了今天,真正改变了一国的发展方向。光荣革命、《权力法案》不仅克服了国王一个人的专制,还蕴含着另外一种在欧洲更为重大的原则——在消除了一个人专制的同时,也防止了多数人的专制。光荣革命为英国带来了更加民主宽松的环境,同时也避免了民主的极端性的飞跃,避免了大众民主的过早发生。伴随着19世纪的议会改革,渐进改革的模式成为了英国的特色。
光荣革命
最后,刘教授分析了英国脱欧。刘教授认为英国脱欧是英国历史中的一个新的转折点,这一事件使得英国未来的发展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甚至存在着许多悖论性的因素。脱离欧盟是英国回到传统的表现,随着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离世,取消王室的声音再次被提及。英国脱欧有一定的历史因素,对待欧洲,英国有着均势外交的战略,而这一战略则是建立在更为传统的孤立主义之上。从英法百年战争到今日,孤立主义是英国对欧洲外交中最内核的思想。欧盟创立之初,英国拒绝加入。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英国病”的发生,促使英国加入欧盟。1973年,英国正式加入欧共体(欧盟前身)。1975年,英国曾举行一次全国公投,绝大多数的英格兰人支持留在欧共体,而大多数的苏格兰人则表示反对。2016年的全国公投,则呈现了完全相反的结果,更多的英格兰人希望离开欧盟。许多学者曾对脱欧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难民问题、英国两党斗争、保守党首相缺乏政治经验和经济问题等因素均为促使英国脱离欧盟的因素。刘教授指出,面对这一问题,我们要看到其历史根源,孤立主义的传统就是英国脱离欧盟的根源所在。孤立主义历史根源的存在,才使其他各种因素得以发生作用。刘教授还指出,英国在19世纪之所以能够实现领先,是因为它与欧洲大陆保有一定的距离,英吉利海峡将二者分开,英国在许多方面与欧陆存在着不一致。加入欧盟使英国的独立性在某种程度上被破坏。

讲座的尾声,刘教授还为各位英国史学习者列出了多本英国史书目。同时,刘教授还为听众们简单介绍了和平学,积极呼吁大家关注和平、珍惜和平。
参考书目
讲座结束后,刘成教授就“英国的自由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英国的政治传统是保守与自由的结合,相对激进的英国工党从诞生到壮大是否属于一种对英国政治传统的挑战,还是工党实际上在发展中被融合在了政治传统中?”、“英国自二战之后的海上力量投射越来越弱,似乎在远离海洋,英国还是否有恢复维多利亚荣光的雄心?还是只依靠英美特殊关系甘当二流国家?”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回应,大大拓展延伸了本次讲座的主题,使听众们对自由、英国政党及英国战后的外交战略等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刘教授对英国史研究的讲解深入浅出,听众们反响热烈,讲座圆满结束。

转载自:光启国际学者中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新闻中心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光荣革命
金霞老师《议会对王权的胜利》
欧洲历史06 英国革命头一位 国王也得听议会【扫盲班】
纪录片世界史050:英国议会革命。
1688年11月5日,英国“光荣革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