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董桥:淡妆浓抹两相宜



  在董桥先生的众多文字中,我尤其喜欢的是他笔下的人物,他与沈尹默、张充和、沈从文、台静农、朱家溍、王世襄那些风华绝代的人们的交往,写尽了文人雅士的风流。有些文章是我早已在网上读过的,比如尘烟气十足的《灶边风情》,让人怆然泪下的《想起老舍》。然而董先生的文章,实在更适宜在纸上翻读,纸墨清香,加之典雅的文字,养眼得不得了。

  中国人是信仰历史的,向来有发思古之幽情,比如近年来兴起的民国热,大致就是如此。在文学上,也大有“复古”的趋势,不仅一批旧作品被重新出版,受到读者追捧,像木心、董桥这样的“老派文人”,也是大有“枯木逢春”的运势,在这几年吃香得不得了。这些“老派文人”不论是在行事作风上,还是在文字布阵上,都刻着那个逝去的时代的烙印。只是因为过去几十年的“历史误解”,他们尽只在墙外“春意闹”,墙内却是寂寞得紧。就拿我来说吧,直到2007年的某个夏天,才开始接触到董桥。

  最先开始读的是他的《今朝风日好》。有阵子,厌倦了历史的枯燥、政治的直白,便想着能读些淡雅清秀的文字。在图书馆琳琅的书柜中寻找,一眼便看到了这本硬质装帧的小书,绯红的书皮、凹进的金边字,一眼就让我喜爱上它。一页页读完,仿佛走进了董先生的书房,听他讲搜集古书旅程中的“007”故事,听他说皮革、说装帧、说纸张、说书瘾、说那些藏于纸香中的高洁灵魂。“今朝风日好,或恐有人来”,这是董先生对美好生活、美好事物怡然执著的美好期盼。

  后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陆续出版了他的两部文集,《青玉案》和《记得》。我怀着“思旧”的情怀,再次仔细地翻阅了一遍。毫无疑问,再次被他所藏的新旧清玩,以及与之往来的“鸿儒佳人”的凄美故事所深深吸引。不夸张的说,董桥先生的文字,犹如空谷幽兰,精致圆熟,具有一种贵族的优雅逸致与文人的婉约多情,实在“清贵”得不得了。他的文章更是幻化超俗,平淡、平常、平实,清新可读。

  近日,海豚出版社又陆续推出了董先生的几本文集,像《橄榄香》、《景泰蓝之夜》和《清白家风》等。这套文集装帧典雅,用纸精致,加上董先生清新雅致的文字,在燥热的夏天,无疑是“消暑纳凉”的好物什。

  关于董先生的“文缘”,先生自己倒讲过一个典故,说是小时候家里人带他去一家破庙探望一位江浙老和尚,都说老和尚相术高明,随便批两句吓得倒一众信徒。那天老和尚摸着董先生的头说:“十七岁出外漂泊,二十三岁与字与书结缘,一生不渝,旁的枝枝叶叶尽是造化,不必多说!”此后先生的人生真是应了这份“缘”。

  1958年,印尼开始排华,雅加达动乱频频,次年十七岁的董桥只得起身前往台湾念书。台岛七年,是董桥第一段重要的求学经历。其意义不在于读书,而是令他见识、珍藏了一个“知识分子的民国”。1970年代初,董桥负笈英伦,一边打工,一边入读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半工半读,一晃就是八年。这一趟被他视作学识、素养乃至趣味上的全面洗礼,整个人为之焕然。二十三岁那年,董先生在新加坡淘到一函线装《梦溪笔谈》,从此与字与书结缘,写专栏,编杂志,搞收藏。猎书猎字猎句猎了大半辈子,却仍在偶然猎得几本老书几幅字画时老泪纵横,确是一种境界了。

  如今董桥七十了,精雕细刻了近半个世纪的文字,如今却有些“毁誉参半”。有人说“你一定要看董桥”,而另一些人则痛心疾首地呼吁“你一定要少读董桥”。不过,在我眼里,董桥先生的文字,淡妆浓抹两相宜,就仿佛是劳累之后听一首音乐,只管放松心神,闭目静养就是,何必去在意它是管弦还是二胡呢?

  步入七十的董桥先生,对自己的写作提出了最严格的要求:情节要淡,情味要浓,记忆要远,况味要近。偶尔笔调太像小说时,还要收一收。“不写一株老树,只写树上几片绿叶,不写山中草药,只写云蒸霞蔚。”

  像这本《橄榄香》,就是“董桥以文字回叩过往、承担现在的一炉香火。”虽说是董先生的第一本小说集,但董先生却定义其为“小说人生”,重在“人生”二字,小说只是形式而已。如此,当我们翻看这些文字时,便又异常熟悉了。三十个短篇,每一篇都不长,字数控制在一千五到两千五之间。《望江梅》,《梨花吟》,《紫薇园》,《鹤顶红》,《小寒碧斋》,像极了张爱玲式的华丽与诗情。但张式是“隔着几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儿凄凉”。而董先生则不然,他从鹤顶红玉石扳指里也能闻到暗香袅袅,说到底,他回忆中的往事充满了温馨的情味。

  在这本集子里,董桥先生追忆的过往,不是远古,不是明清,而是“近古”的民国。所以,他笔下的女子总是如同工笔画上的仕女,或是像旧式家庭里的闺秀或碧玉,带着一种恬静的个性和出世的气质。而他笔下的往事,风雨沧桑几十年,也恍如一张张发黄的老照片,有着过去时代的韵律与风姿。

  《景泰蓝之夜》也是令我爱不释手,文字洗练,装帧也偏淡雅,仿佛“夜”色合该荡起空旷帷幕,修饰多了,反而破除宁静魔咒,那就没了夜的本色了。这本文集收录二十篇文章,是董先生谈文玩、以及人物交往的随笔。那典雅无比的乾隆掐丝珐琅套盒,那娟秀的小楷,那淡雅的墨梅,那细致的工尺谱,那余香袅袅的香炉,无不充满意趣和韵味。

  而董桥先生被人诟病之处,也正是在他诸多文章里,反反复复向我们讲述的,无非只是两点:文字和古意,授人以“假装清高”之话柄。加上其“修饰”味浓烈的文风,寻常事物也总镀上怀旧的光彩,个个都像是千年的古瓷了。不过,董桥曾在文章里描摹印尼家中的书房:紫檀书桌,乌木书橱,窗外荷塘蛙鸣,一丛幽篁,墙上挂着“传家有道惟存厚,处世武器但率真”的对联。“家风”若此,也就不足为怪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胡洪侠|十年一编董桥书
董桥:一曲微茫度此生
《董桥七十》(枣红真皮面)拍卖创天价
董桥:图书馆故旧
董桥最美的一本小书:全球限量100套钤印签名珍藏版《一纸平安》
董橋:一曲微茫度此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