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SONY索尼老机MDR

 SONY MDR-CD3000 耳机

SONY D-303 CD

D-303左面那个插口是插什么的?插红外线接收头(传感器)的,配合遥控器进行遥控操作(保护主机按键,消除串键等),二者都要单独购买且价值不菲(一共要好几百RMB)。


SONY MDR-CD3000耳机找到了一个好搭档——SONYD-303随身CD。二者都是90年代初期开发的产品,又是同一个品牌,可谓门当户对,珠联璧合。 太佩服SONY当年的工程师了。CD3000阻抗低、灵敏度高,D303推力也不小,所以根本不用啥耳放。这个组合的声音要味有味,要分析力有分析力,平衡度也很好,声音从容、大气,一扫之前的颓势,秒杀曾经听过的所有小耳塞(最高的值3K多)。这个CD3000已经买了差不多12年了,当年花了4K多找北京一家卖专业音响的公司从日本代购的(当年月薪才1K多)。  CD3000的缺憾是没用旗舰R10那种真皮而是用的人造革,几年前已老化、破相,好在基本不影响音质。

CD3000是R10的小弟,当年标准价格为5W日元(R10要几W人刀呢!)。代购费比正常价格贵了差不多800米,但有什么办法呢?当时没其它购买渠道啊!曾经为CD3000设计、制作了分立件甲类晶体管耳放(全对称互补结构,管子精确配对,两级共射共基放大,三级达林顿缓冲输出,全程直耦,镀金PCB、进口五环金膜电阻、23档步进电位器、ELNA音频专用电解、铜皮屏蔽R牛),可是和CD台机自带的运放耳放相比提升有限(高频分析力和低频控制力好一些),而且用起来不太方便(一堆机器,一大把的线),声音控制上也有些强横,平衡度还不够理想。而直接接上那些推力小的中后期机器,发现后劲严重不足(不够从容,同时缺少低频),声音较瘦,高频有尖锐倾向。由于前边提到的这些原因,我的CD3000曾经长期闲置,每每想起当年那4K多RMB的价格就蛋疼,难道CD3000真是鸡肋?

CD3000拥有过,D303也搭配过,把玩过一年多,D3000的确是直推大耳里面公认效果比较好,一般SONY9V铁壳老机这类DISCMAN驱动推开无问题,声场和三频密度可以轻易击败不少市面贵价新旧款小耳塞的确不难,但在大耳机领域,这个耳机一般随身听还是绝对未能完全发挥其素质实力,这个耳机和W5000这类日系低阻大耳类似设计,都是比较吃电流,就是时候容易推开,但彻底推好好难,对耳放控制力要求很高。
完全驱动好这个耳机,需要不是强大驱动力,而是要求耳放拥有强大电流输出和三频控制力,小小随身听是不具备这种物理硬件条件,所以这个耳机在一些驱动力强的台式耳放里面效果,有时和随身听相比差距不算明显,特别是这个耳机中频,在层次感不错的基础上要驱动出一定厚度和醇厚感觉不容易,在近代高解析调音风格音源下重播时候如果推不好的话,高频音乐或者人声容易有齿音和毛刺感,这个耳机特点解析高,巨大耳罩声学结构的先天结构使其声场大优点。因此搭配一些相对现代数码随身器材老机,年代久远器材相对现代器材的三频层次感和高频解析素质不高,搭配是这个有时反而听感不错,这个耳机还搭配随身还是建议厚声和推力较大前端。

D303下的CD3000我认为起码已经发挥出了90~95%的实力。厚度和醇厚感已经出来了,高频也没啥齿音和毛刺感,高频和分析力很好,全频很平衡。这个组合现在一听就不想把CD3000摘下来了,昨天足足听完了两对5号ENELOOP的电量!

CD3000这个耳机,就算台机老烧都不敢轻易说推开90%这个数字,因为这是个非常吃前端素质和电流驱动的耳机,在不同驱动控制力和素质的前端下表现还是有差异的,当前端和耳放水平升级到一个新的水平,这个耳机的整体驱动效果也会再上了一个新的层次,向来耳机发烧也是无终点的黑洞,区区几千元耳机,可能最后烧到十多二十万前端驱动都不奇怪,就算SONY便携老机阵型里面,303素质之上还有555和D-VM1等机器,论解析和推力的话还有D100等DSDICMAN机器也是303之上,303和350这类音染特色高频柔化调音的机器驱动,再会轻易听到齿音就反而是奇怪不正常了,个人口味来说,我更喜欢天龙150这类素质和味道都相对兼顾机器驱动这个耳机,听感随身听里面更佳,,向来不少SONY老机调音都是讨好耳朵打磨高频音染的风格,而非绝对HIFI还原路线,一些录音本身有毛刺感录制质量缺陷,或者歌者本身唱功就是齿音特点(例如梁静茹)之类都会被掩盖,所谓针没两头尖,就算再高端器材,可能听感和素质还原很难两者同时兼顾,素质和听感,经常都是音响圈子争议的话题。

 

现在已经非常满意了,一句话说就是连续戴上几小时都不想摘下来(太TMD醇厚和平衡了),前提是气温不高或者开着空调哈! 在大功率耳放的驱动下,CD3000的声音会非常强势(特别是低频),这样就会严重影响到一个指标——平衡度。 这个组合的声音不是绝对HIFI(但怎么也远比那些小耳塞们HIFI),但是绝对优美,而这就够了,我们不是专业录音师。 至于D303的柔声设计,有什么不好呢?又没影响高频、分析力、平衡度这些指标,难道直白或者尖刺的数码声才是HIFI?

 

    驱动好这个耳机不是需要大功率驱动,低阻耳机需要是强大的电流产生足够的控制力,纯大功率耳放驱动低阻反而推过了,之前有玩家就是尝试大量功率驱动耳放,结果效果出现了你所说所谓强势感,实际是驱动退过了,三频失控造成音色发冲和刺激感强的听感。
    所谓数码声,音响圈内这个争议的词向来意见褒贬定义不一,其实SONY的DISCMAN老机阵营里面,303也只是个中端偏上定位的CD数码随身听而已,CD数码随身听自然出来的也是数码机器的声音,好多不喜欢这个机器的网上玩家也是用“数码声味精机器”的贬义描述,其实绝对模拟音源只有磁带和LP黑胶,听感虽然较为主观的东西,但选择适合自己器材过程中,器材风格和档次多样,其实需要多对比,不同器材搭配,效果听感差异不同,所谓天外有天。
    适当自己经济和能力范围内不断追求和尝试硬件器材也是一种乐趣,最终找到自己喜欢音色就是,无所谓在乎所别人定义这个音色是所谓模拟还是数码声音,最近一友人让我推荐了一套前端音源和耳机给他购买,我还是建议他,有条件的话,购买前必须多对比和试听之后才购买,虽然我个人觉得我推荐这套搭配听感很不错,毕竟耳朵是自己的,每个人听感喜好不同,无必要购买只有别人话语才讨好自己耳朵的器材。

 

子曰:“过犹不及”,看来真是这样,我个人很主观地认为D303下的CD3000已经恰到好处。

 

CD3000;R10等,发售至今,耳罩和海棉,都已经风化,状态下降, 不换不行,不要迷信原装(难找,也贵)。只要,自己留心找一下, 这种海棉包装材料,不会很少,自己动手更换,才能回复状态。

D-303出名的味精机器,喜欢的人会很喜欢,不喜欢的也会很不喜欢,比如我。 随身CD机推CD3000基本不可发挥出90%的潜力,这与阻抗、灵敏度无关,不是容易响就代表推开了。 耳机的世界太多好东西了,怎么玩最后还是看自己的心态,如果感觉enough那就enough吧。

 

好多日系低阻耳机,如果之前很少接触大耳机和台机系统的话,随便接一个档次稍高的随身听,都会令人惊讶,但再接上搭配适当的专业台式耳放驱动,完全又是两回事,听感和整体三频素质又会去到一个新的层次。低阻耳机要推好,其实公认比好多常见高阻欧系耳机还难搞和选择耳放。但无可否认,不少低阻耳机,的确让不少只有随身听音源玩家可以初步领略到大耳机的音质魅力,是一般高端小塞子无法比拟的。

 

刚才对比了原装9V电源,声音明显不如用两节SANYO ENELOOP2代5号镍氢电池细腻(要粗一些),而且D303内部发热也比较严重。 用ENELOOP电池的D303+CD3000,每一张CD都是那么的好听,仿佛在听高级LP,但却没有底噪、磨损的烦恼,也不用费神去调校,真想一口气把自己所有的CD都再重新听一遍! 上张图片,免得有人说无图无真相。呵呵~~

 



不要小瞧老机的推力,CD3000只是低阻高灵敏度耳机。 推力过大,声音未必好听,过犹不及。

 




 


 


 











 



SONY D800k,高性价比350元包邮
sony的经典老随身听,推力惊人,在砖头机家族中推力在前5位。1989/09/21推出。售价36000日元。是第三款车载DISCMAN。用9V电压,跟D555一样的电压。这是一款推力非常大的机种,和早期机型不相上下。我在网上转了一下此机的介绍:
对于随身听的音质而言,我们最好不要是作直线式排序来断定诸多机器的音质座次,听任何的器材音质,第一步我想都应该是声音准确,其次是音场、解像力、平衡、解析度、密度和音色特点等等---指标来综合评价。对各个老机作出综合评价后,我想应该是按梯队式的进行对号入座,比如说我心目中的第一梯队:D100、D555、D800K,理由是首先这3台机器在主要指标的综合素质上已经超越一般的范畴,但这3台机器的长处和特点上都不相同,而每个人的口味特点又都不一样,就没有以个人偏好必要分出1、2、3来,虽然我现在还没有完全成型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梯队的老机框架,但我会一步一步、一点一点去填充这个框架,包括填充某个层级的具体评判理由,同时也会结合诸多高烧鸟人的意见,去完善成型。
其实150、250的音质并非想象的那么“神”,而D800K、D100等超一流音质的机器并未有很多人认识,而且象D99、D66和D33等一些机器的音质根本就不差于D250和303。而大家都去抢那些主流引导的“代表机型”,造成的结果就是“价格飙升、奸商赚钱”。现在一些老机价格越炒越高,最具代表性的555,价格一路飙升到1000多以上,其实这些钱都是让奸商给挣了,以塘沽为例,奸商在成批拿船货时,无论什么机器都统统80元左右一台,但挑出来好机以后,卖出的都是400、500元以上的价格,越是懂行的就越黑,塘沽奸商虽然随身听专业成熟度总体比广州要慢半拍,而且参差不齐,但连专业最差的奸商都知道一个简单的生意法则:“老的全铁壳CD值钱”。我在玩老机器时,把握一个原则,不花太多钱去买,这都是一些被人为牟以暴利的洋垃圾,没人炒以前,都是没几个钱的玩意,我宁愿去左右蹭听,以自己的听音判断来选择购买对象,避免了花费冤枉钱,象515、777、350、D20、D11、D22、D90等从我的名单上勾掉了,所以,自己多听、多问也是一个省钱的捷径。
作为广大的学生朋友攒钱买随身听大多都不容易,如果是为听音质,可以买些如D800K、D99、D66、D33、D202等价钱在100—200多元的机器。名气大的老机其实不等于都是“好声机”,有钱者统统收藏都没任何问题,但资金有限者可以明智点、玩得巧点了。
D800k第一耳让我吃惊不已!因为在整体感和大关系上不象一般的随身听老机,象台机。不说D800K细节如何如何完美,但整体感上------在层次感、声场和结像力上好得惊人,非D150、250之类可比。D100其实在音质上无可挑剔了,但毛病是没有适当的润色和声场不足(象同时期老机),音色稍硬了点,声场还是二维了点。这点我的几个HI-FI烧友都是观点一致的。
但D800K在这点上却独有优势:声场的三维空间打开了,声音的层次感出奇的好,各声音元素间的空间感和独立性非常好,而且结像力很强,声音出奇的圆润和顺滑。唐山一位烧箱的朋友上我那听了,对800K也是赞誉不绝,说象2000多元的英国台机,而对其他几个老机不屑一顾。因此,D800K在整体表现上,超出了一般老随身听的局限,所以我强烈推荐。
我也是从老随身听玩起的,当时手上还有d335,一接上当时的akgk240s就觉得d800k推力的确大一个档次,无论是直推还是接耳放,d800k的细节及声音的还原做得比d335更好。现在转战pchifi了,不玩随身了,所以把之前出剩的这好机也打算出了,配9V变压器。读碟方面只要不是太差的碟都能读,我试过没有完全读不出的,有些很差的盗版碟可能会有跳碟现象,刻录碟我用1元1只的没问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傻子与你谈CD随身听
索尼大法好,你未必知道的索尼黑科技!!!
聊聊索尼那些黑科技
20世纪CD随身听回顾
光辉岁月,追忆30年(转载)
随身听耳塞的选择和一些使用注意事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