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董小姐 | 谈谈学区房的历史角色、财税根源与高位警告


本着还没有生过人、不足以谈人生的基本态度,高举我还是个孩纸啊伟大旗帜,董小姐一直对学区房无感,觉得跟自己没有半毛钱关系。


直到忽然有很多同学前来咨询这个问题。


董小姐素有包打听之名,绝不能在同学面前失分。


想起小时候,到了上幼儿园的年纪,我被送去好几家幼儿园轮番尝试,最后,爸妈还是挑了一个需要交赞助费的。


所谓赞助费,其实也是在有限的入学名额下,用金钱来争取优质教育资源,跟如今的学区房区别不大。


多年过去,当下学区房的火爆和当年小董小姐的状况相比相差无几。


天下父母心,果然都是代代相传。


既然同学们都来问,董小姐就开始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学区房为什么能一直火爆?


2、帝都学区房近年政策调整的逻辑。


3、现在,该不该继续入手?


4、已经买了的,你买的值吗?


5、学区房的神话坍塌日是什么时间?


........


以学区房现象最为显赫的北京为例,董小姐来聊聊这些问题的答案。很多答案其实是全国通用的。


下面的这些观点写出来,视觉上会比较残酷辛辣。如果你觉得太刺激,嗯,欢迎拍砖。


一、学区房存在的根源。


很多人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顶级资源极度稀缺。怎么说呢,这个答案不能说你错,只能说明你太懒。


因为,它根本没有说到痛处,只触及皮毛。


学区房之所以长期存在,背后其实有一套隐形的政经逻辑,它与政府对泛公务员体系的福利补偿有密切关系,是这个特殊群体隐形福利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


这一点,尤其在北方城市,特别突出。


众所周知,几乎在很多城市,公务员与事业单位人员的单位、公房、社区大多都在老城区。而公务员群体整体收入不高,与外界相比,经济压力较大,在过去这么多年全民经商、收入大提升的背景下,学区房作为一种特殊的福利,能够确保一批低薪酬的精英人才留在体制内。


这是早期公务员体系的一个强力保障。不信你问问你身边的公务员朋友,他们工资收入很低,经常抱怨,但却依然愿意待在体制内,兢兢业业为人民服务。


比如,帝都的西城、东城区,一直是中央与北京各级政府机构的聚集地,公务员群体众多,这两个城区同时也是北京目前最热门的学区。


除了北京,北方的省会城市大部分也都是这个模式。


然而,在南方珠三角与长三角,虽然也有学区房,但学区房的地位却远远没有帝都强大,对公务员的福利补偿因素也较弱一些。


原因是什么?在南方,当地政府更多选择了半市场化的办学模式。有公立、私立,也有中外合办的学校,很多家庭为子女求学,可以直接选择私立牛校。


选择面广了,就不必吊在学区房一棵树上。


你一定会说,北京也有私立学校呀。是的,没错,可是帝都的国际学校入学资格更严格,在父母国籍等基本门槛上还没有放开。而且与广深、上海相比,帝都的国际、私立学校数量也少了很多。


在广州和上海,最好的学校都是私立的。在北京,最牛的却是公立学校。前者通过价格给每个好学校的资源进行准确的定价,可以用价格来撬开入学的大门。但是,后者却是公共教育资源,它的分配,不可能价高者得,不可能直接货币化体现,否则,就会引起全社会的公平公正问题,撼动国本。


然而,优秀的公立学校资源,众人哄抢,它的价值一定要有一个折射的方式。既然直接标价此路不通,那么就间接兑现到周边的房子上吧,是为学区房。


这样一比较,便不难理解为什么一说到学区房,北京的家长们总是有源源不断的热情。


很多人宁愿花巨款买老破小学区房,让孩子去上公立,而不是私立。相对于购买学区房付出的成本,这笔钱可是比私立学校的学费贵多了。


一个朋友对董小姐说,买了学区房,也是一箭双雕。她的观点是,不仅能上学,以后房子还能升值呢。


她的baby今年刚刚两岁,就不得不提前考虑了。我知道这种想法非常普遍,实际还是对学区房价值的一种自信。


这个判断未来还站得住脚吗?过一会儿我再来分析。


二、不差钱背后的财税体制


大家都知道,北京作为政治首都,它有着极强的权本位导向。而这个导向,更加确立了公立学校难以撼动的地位。


但是,很少人知道,这一切的背后还是由财政体制决定的。


北京之所以公立学校更牛,而不是私立,本质是因为享受了全国的财政优势,它的地位要靠财政体制来加持。


作为首都,北京大量的中学和大学都能拿到来自中央的财政补贴,光这些资金,就足以让它们在学校竞赛中保持巨大的优势。


这样一来,北京市的本地财政投资就可以集中到本地的中小学身上,教育口径的财政支出非常充足,预算满满,这就在现实中,导致一般的私立学校很难与之竞争。


在目前的政策语境下,北京市甚至也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政策上不允许不鼓励私立学校轻易挖公办学校的老师,预算的充足,也让老师们的福利相对不错,北京公办学校的编制目前依然非常值钱。


相比之下,广深与上海的财政包袱要比北京大得多,在教育领域,放开私立办学的限制,最初更像是不得已而为之。不过这个政策,正好打开了市场化竞争的大门,随着学校间竞争的加剧,私立学校去公立学校挖走好老师,也不再是一条禁忌。


我们拿这个现象去看一些财政压力大的中小城市,都是同样的场景:最好的中小学都是私立的,民间资本大量投入,创造出一个开放的市场格局。


通俗点说,教育是否强大, 其实就是一个城市在投入教育这个问题上,公家到底是有钱,还是没钱,投入的额度能到多少,如果额度有限,让市场资金进入,学校就会呈现更好的面貌。


董小姐平时观察房地产行业比较多,很少看到有开发商在北京做私立教育业务做得很好的。按理说,开发商有钱有情怀有诉求,教育是很多开发商愿意投入的新业务,有助于他们卖房,但是,真正能够打出教育业务招牌的地产公司,大多都不在北京。


这个北京现象非常有意思,很值得玩味。


在北京做房地产项目,主打学区房的开发商,哪家不是和公立学校合作的呢?


总而言之,私营教育是块很有想象力的业务,只可惜,北京还没有它深耕播种的土壤。北京采取了一些保护性措施,限制了国际学校和私立学校的发展。它的根源还是在于,不差钱。再加上权本位的城市气质,优先保证泛公务员群体的隐形福利,北京的公立学校价值一飞冲天,学区房横空出世。


相对而言,在深圳办私立学校相对容易,在上海虽有难度,但是找找国企合作也能操作下去。然而在帝都,种种限制之下,开发商想要突破,十分不容易。


三、学区房是一种GDP道具


我们的政府很善于学习,也非常擅长捕捉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推动力量。


对一个城市来说,学区房还起到了帮助新城建设融资的作用。开发商 学区,成为这些年各地新城建设的主要抓手。这是学区房得到垄断性政策支持的又一个强大理由。


摊开地图看一看,全国各地主要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基本上都是一个模式:跳出老城去造新城,通过土地整理,发展房地产,来给新城发展融资。


为了让这个模式继续下去,就必须让人们去郊区新区买房,而为了让更多人去买郊区房,就必须提供学区房这个特殊的公共产品。


过去很多年,学区房在北京的火爆,带动了相当一批郊区新盘的开发,而新盘的火爆旺销,也会最终拉升一个区域的人气与开发强度。


说到底,名校的光环太耀眼,当你笃信一样东西,你会不自觉跟随它的脚步。


我们应该感谢自己,我们也应该致敬自己,也许恰恰是我们不经意间的一个心理,成就了一个城市扩张的半径。


四、学区房的不确定性。


最近,一些城市纷纷亮起学区房变化的信号灯。在北京,多校划片范围扩大,电脑派位,政策用药的目的之一,便是遏制被炒得过高的学区房。


随着一些城市边界被确定,郊区化放缓,新增用地指标在变少。对一个城市来说,土地财政的增量边际效应也越来越小。老城区不断拉高价格的学区房,并不能提升政府与学校的收益,这笔钱只是被学区房的业主赚走了而已。


政府不仅拿不到钱,没有好处可拿,还必须承受随之而来的舆情沸腾与公平拷问。


另外,学区房的另一个罪证开始出现。在一些急需旧城改造的城市,学区房的存在也直接增加了改造的成本。


城市更新的目的本来就是盘活低效空间,提升城市活力和产出。学区房对业主而言固然是一个高产出的资产,但对整个城市来说并非如此——一个学校周边的地下室或走道,对这个城市而言,能有什么产出价值呢?


深圳就是因为学区概念有限,因此城市旧改推进较快;上海的学区意识没有北京那么强烈,做城市更新、旧城改造,虽然也遇到很多阻力,但是,更多阻力是拆迁补偿问题,而非直接来自学区。


一个有强悍学区房概念的城市,想要做城市更新,要么拆不动,要么就是付出高昂的成本。


这便带来了一个关键的问题:对决定着学区房估值命运的政府而言,维持学区房高价与现有话语权体制的好处与动力正在急剧变少。


我想,以上这些可能才是学区房的信号灯开始变化的最主要原因。


理解了这一点,你才会对学区房的未来发展有更远的预期。


很多人在北京学区房政策变化的时候,仍然坚定的站在原来的立场。早年没有政策信号时,投资者众,大家都觉得安全稳妥;当调整动作出来,又有很多人冷嘲热讽,说力度不大,自我安慰可以继续买。


然而,这件事的关键,并不在于政策调整的力度,而在于信号灯终于开始变化了。


董小姐相信,学区房的去学区化进程已经开启。北京最近的试点是一个起步。在这个过程中,北京的学区房改革一定会面临很多既得利益者的挑战,比如公务员,比如刚刚买了学区房的老百姓。但是,相对于政府想要达成的更远大的公平目标而言,相对于站在学区房外的人群而言,这些人永远在数量上不占优。


历史会告诉我们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于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许多人最初同样从不相信到不得不信。


1995年,一些城市开始试点停止福利分房,1998年拉动内需,启动中国房地产市场,2002年按揭贷款制度出台,引爆行业,不过短短数年时间。


身处其中的人恍如大梦一场,你不相信的事,其实已经在按照你自己的节奏在走。


大门从来都是先打开一个缝,然后才被推开。一旦趋势确立,就是自我加速的过程,难的是趋势确立前的博弈。


当然,一切还没有那么快。


有大神建议董小姐目前不要碰学区房。除非你有孩子,而且孩子真的明年就要上学,那你就赶紧买。


我们可以猜想,未来北京会不会鼓励引入社会力量办学,开始摇号,淡化学区概念,在私立学校中,限制发展营利性,鼓励发展非营利性学校等等。其实,在一些区域,已经出现了入学摇号的苗头。


这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它好过一成不变。它是对市场上那些价格令人咋舌的学区房崇拜,最有力量的反击。


这是一场战争,而我们每个人都将是受益者。


五、现在买学区房到底有没有用?


对家长们来说,这种学区房战争可能也意味着,孩子入学面临极大的不确定性。


谈到好学校,第一个从董小姐脑袋里冒出来的名词是好老师。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认为,优秀的老师才是一个名校的核心资源。


最近才发现,其实这是一个偏见。


人们很容易忽略一个最显而易见的事实,那就是,相比好老师,好学生更加重要。优秀的学生苗子才是一个名校的核心竞争力。


接下来,董小姐要说一个比较挑战人的想法。


先小小歪个楼。其实,在我的中学时代,就被我爸灌输过以下观点。董小姐的爸爸一直都比较犀利。


董小姐中考的那天中午,爸爸来接我,很多考生正从学校大门涌出来,我爸就说,这些孩子有很多都是考不上的。很多孩子从生下来就注定了未来能走多远了。这就是现实。


学区房走到这个层面,同样是一种心理安慰。你的孩子行,去哪个学校都会行。反之亦然。


你也许会说,买学区房,就是买一种心理安慰。我知道孩子不是天才,甚至可能资质一般,但是作为父母,我只是想尽可能给TA提供更好一点的教育罢了。这有什么错呢?


这当然没什么错,这还很可贵。我们都是在不断成长中才知道自己不是天才,才接受自己的平凡,但是我们都有对孩子最美好的愿景。


这就回到一个有关初心的问题,买学区房的真实作用到底在哪里?如果家庭财力有限,要做诸多权衡,倾全家之力去为高价学区房买单,真的值得吗?真的能为孩子买到一个高精尖的入学保证吗?


在中考之前,到底有没有绝对公平的入学方式?学区房本质还是按财富多寡去占用教育资源的优劣,这个存在合理吗?


你什么时候愿意接受你的孩子不过是一个最最平凡的人?甚至,不是太符合世俗认为的优秀标准?


董小姐和很多朋友讨论过这个问题。有人反问我,你知不知道很多人大附中的同学,最后还是没有考上好大学?


关于这几个人心测试,一勺言此前有一篇很得罪人的文章,分析了近十种心理,答案都在里面了。详见致学区房 | 一个昂贵的心理疾病,整座城市都在为你买单。


六、最好的建议:跟着生源走


上面这些问题,其实很难有标准答案。


董小姐也无意于干预每个人的个人选择。但是,我确实相信,那些名校之所以能成为名校,它与优质生源密切相关。


地球人都知道,北京西城区的名校很多。但把时间回溯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那时成就这批名校的最早一批人,其实不是别人,是学生家长自己。


1997年以前,北京城市范围并不大,大量大学生毕业还是分配制度,很多人被分配到东西城的国家机关及央企总部,这批高素质人才就在海淀朝阳等附近地区买房。十几年后,他们的孩子成长起来,成为支撑东西城好学校的重要生源。2002年后,北京加速膨胀,大批大学生来京落户、买房,主要也是去到同一片区域。


人才、精英的示范效应继续放大,当时这一批批的精英在哪里落户工作,哪里便大概率是今日学区房的高地。


有朋友告诉董小姐,这几年,东城的高素质人才落地明显衰落,这是学校质量将开始衰落的一个潜在的信号。


所以,董小姐的建议是,与其看学区,不如看一个城市什么样的产业在兴起,那批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在哪里。高学历中产集聚区的孩子,自然能让旁边的学校变成名校。用不了几年,新的学区热点也就诞生了。


如此推理,未来在北京,西城绝不会是唯一的学区高地。毕竟,我们能够看到,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精英人士在往市区外围走。


再过几年,郊区的学校升学率会逐步提升,这符合十年来城市高素养人才的购房逻辑。


在拼抢学区房上,很多青年科研工作者,砸锅卖铁,也拼不过山西煤老板,只能退而求其次。但是,他们的孩子,在概率上会有更多的优秀可能。他们的聚集区,也更有可能产生一个好学校。


这不仅仅是基因决定论的问题,还有这些父母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投入。他们不同于那些只是把教育任务推给学校,而自己忙于赚钱、疏于教育的家长,他们才是更合格的园丁。


当然,财力并非不重要。少量天才可以单兵突破。但是未来,能够冲出独木桥的学生,更大概率是自身天赋好,而家庭条件也不差,有相对投入的条件,二者缺一不可。


欧美在这方面已经给我们提供了先例的参考。


欧美一直是用软刀子来完成学生淘汰的。


很多欧美知名大学,不允许学生打工。而课业压力又很大,大量阅读材料,论文是家常便饭。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政府虽有补贴政策资助你上大学,可是如果智商不够,能力不足,基本无法读完,一部分这样的孩子便会自己退学。


很多欧美大学的申请条件中还会包含音乐才能,比如要求孩子作曲,这种素质教育的门槛会筛掉部分低收入家庭。持续的音乐教育是很昂贵的,在概率上,中产阶级的孩子更容易拿到通往名校的门票。


两相结合,能在欧美知名大学活下来的本国人大多都是精英,从小就拼命学习,且智商较高,比你聪明又比你勤奋,死读书的人基本无法进入好大学。


再看回北京。


董小姐相信很多名校,未来必然会继续采取异地开分校的模式,一方面还是要照顾老学区,另一方面要花力气去抢好生源,多点布局,跟着好生源走,或者增加面试的比重。


毕竟,如果连续几年一个学校的升学率上不去,名校的金字招牌也就基本没落了。这个恶循环一旦启动,名校的声誉可以在数年之间坍塌,想一想,名校自己的压力也是很大的。


说了这么多,教育的问题还是过于复杂,不是单一分析可以透彻解读。董小姐这里讨论的更多是概率问题,很多不能以绝对化标准来看。


有不成熟之处,欢迎大家来指正。


也希望你能在留言区告诉董小姐,你对学区房的看法。


最后,董小姐还是忍不住再熬一小碗鸡汤来结束今天的文章。


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还是一切随缘,顺其自然最好。以不变应万变,机关算尽不如顺水行舟,不求完满,但求知足。


套用我爸过去常念叨我的话,别费心做那第一名,做个中上等就好。


嗯,中上等万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供应严重紧缺!部分名校学区房月涨10%
为什么大家宁愿花500万买学区房, 也不愿意花200万让孩子上私立学校?
内部人士爆料:我如何为私立高中打杀公立高中!真相触目惊心
楼盘点评 | 让小孩赢在起跑线,2019年全新项目让你住在抢破头的名校旁
为什么取缔私立学校,就是因为它贵?可是公立学校要学区房,更贵
精华!重庆各顶尖名校分校情况大汇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