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核物理学家
赵忠尧
赵忠尧(1902年6月27日-1998年5月28日),出生于浙江诸暨,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中科院院士、核物理学家。
赵忠尧是中国核物理研究的开拓者,中国核事业的先驱之一,南京大学杰出校友。1920年考入南京大学前身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4年6月毕业于数理化部,半年后返回学校任助教并继续修大学学分,1927年3月毕业。1949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进行原子核反应研究,1950年回国。1955年,主持建成了中国第一台质子静电加速器,并进行了原子核反应的研究。9年之后,中国第一团“蘑菇云”在祖国大西北升空。
人物生平
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6月27日,出生于浙江省诸暨县。
1920年(民国九年),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
1924年(民国十三年),毕业后任国立东南大学助教。
1925年(民国十四年),从东南大学毕业后任清华大学助教。
1927年(民国十六年),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学习,从师于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密立根教授。
1929年(民国十八年)底,赵忠尧发现硬γ射线的高能量光子束,在通过重金属铅时出现了“反常吸收”现象。
1930年(民国十九年),获得博士学位,前往德国哈罗大学物理研究所工作。9月赵忠尧发现与“异常吸收”同时存在的还有“额外散辐射”,又写出题为《硬Y射线的散射》的论文,发表在美国《物理评论》杂志上。
1931年(民国二十年秋,到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与原子核大师卢瑟福(E.Rutherford)一起工作。同年底回国后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边教书、边用盖革计数器进行r射线、人工放射性和中子物理的研究工作,论文发表在中国的“物理导报”和英国的“自然”杂志上。卢瑟福在赵先生写的“硬r射线与原子核的相互作用”论文前加了按语:“这一结果提供了"正-负"电子对产生的又一证据。”同年在中国首次开设核物理课程,并主持建立中国第一个核物理实验室。
1932年,安德逊因发现正电子径迹获诺贝尔奖。人们认识到:赵忠尧是最早观察到正负电子对产生与涅没的人。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抗日战争爆发,赵忠尧先生离开北平,先后到云南大学、西南联大和中央大学任教。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受中华民国政府的委派,赴比基尼群岛参观美国的原子弹试验,之后又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等处进行核物理和宇宙线方面的研究。
1950年3月,赵忠尧正式办理回国的手续,8月底,赵忠尧从美国洛杉矶登上了“威尔逊总统号”起程回国了,但是受到美国联邦调查局的特务调查,9月12日船经日本横滨,拒绝了台湾当局驻日代表前来探监访问去台湾工作。11月28日,赵忠尧回到中国大陆。
1951年1月,赵忠尧教授抵达北京,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科院院长郭沫若亲自主持了有李四光、竺可桢、吴有训、钱三强等数十名科学家参加的欢迎宴会。
1958年,他负责筹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并任系主任。
1972年,他参与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筹建工作,还多次向有关部门提出了发展中国科学事业的许多具体建议。
1973年,高能物理研究所成立,赵忠尧恢复工作,担任副所长并主管实验物理部的工作。
1979年,赵忠尧先生代表中国科学界前往德国出席物理学会议,并进行参观访问。
1995年10月,何梁何利基金委员会奖给了赵忠尧10万港币的奖金,赵忠尧把它全部捐献给了中科院院数学物理学部,作为科学基金,以奖励有成就的青年。
1998年5月28日下午15时55分,赵忠尧因病逝世,享年96岁。
主要成就
科学研究
1945年,他去加州理工学院和麻省理工学院进行核物理和宇宙线等方面的研究,赵忠尧在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宇宙实验室进行“混合宇宙线簇射”等的研究,写了许多论文,如发表在美国“物理评论”上的“混合宇宙线簇射”等。 1946年春,赵忠尧回到加州理工学院,在核物理实验室参加了美国原子能委员会和海军部联合支持的核物理科学研究,研究的论文是“质子轰击F19时所产生的低能α粒子的研究”。这是当时世界核反应研究的前沿课题,赵先生在美国科学界的知名度已相当高了。
20世纪30年代,赵忠尧在美国进行的实验研究中首先发现:当硬g射线通过重元素时,存在着反常吸收,并产生一种特殊辐射。赵忠尧的这些工作,是正电子发现的先驱。
序号 | 人员 | 作品 | 刊物 | 时间 |
---|---|---|---|---|
1 | 赵忠尧 | 《硬γ射线吸收系数测量》 |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报》 | 1930年5月 |
2 | 赵忠尧 | 《硬γ射线的散射》 | 美国《物理评论》杂志 | 1930年10月 |
3 | 赵忠尧 | 《硬γ射线与原子核的相互作用》 | 英国《自然》杂志 | 1931年 |
4 | 赵忠尧 | 《混合宇宙线簇射》 | 美国《物理评论》 | 1946年 |
5 | 赵忠尧 | 《质子轰击F19时所产生的低能α粒子的研究》 | 美国《物理评论》 | 1946年 |
赵老师本来应该是第一个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中国人,只是由于当时别人的错误把赵老师的光荣埋没了。”“我们缅怀赵老师为近代物理学中量子力学的发展、为新中国科技教育事业所做的卓越贡献,以及他一生为人正直、忠于科学、潜心研究,朴素无华、实实在在的科学精神。”(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评)
要不是赵教授在30年代对正负电子湮没发现做出的巨大贡献,他就是正负电子产生和湮灭过程的最早发现者,没有他的发现就没有现在的正负电子对撞机,也就没有今天的物理研究。(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评)
赵忠尧先生以毕生精力从事科学和教育事业,为发展中国核物理和高能物理研究事业、为培养中国原子能事业、核物理和高能物理的实验研究人才作出的重大贡献,以及赵忠尧先生赤忱爱国,正直刚毅,艰苦朴素,一贯坚持实事求是、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 (叶铭汉院士评)
赵忠尧为发展中国核物理和高能物理研究事业、为培养中国原子能事业、核物理和高能物理的实验研究人才作出了重大贡献,是中国原子核物理、中子物理、加速器和宇宙线研究的先驱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赵忠尧先生赤忱爱国,正直刚毅,艰苦朴素,严谨治学,学问精深,德高望重,平易近人,深受同事和学生们的爱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朱清时院士评)
赵忠尧先生是享誉全球的杰出科学家,为中国核物理科学事业的发展、为培养核物理科学人才作出了重大贡献。(北京原子能研究院张焕乔院士评)
赵忠尧先生以毕生精力从事科学和教育事业,为发展中国核物理和高能物理研究事业,为培养中国原子能事业、核物理和高能物理的实验研究人才做出了重大贡献,是中国原子核物理、中子物理、加速器和宇宙线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评)
(来源:摘自 搜狗百科《中科院院士、核物理学家赵忠尧》,见https://baike.sogou.com/v8550161.htm?fromTitle=%E8%B5%B5%E5%BF%A0%E5%B0%A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