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七十年代,他们在译制片中触到音乐精灵...

文艺体制内一小片'编外’的天空”,自陈丹青的散文《邱岳峰》。

他用这句话形容上世纪六、七年代译制片里诸位配音演员的声音。其实在我看,他说的这个“天空”大可泛化为译制片中的整体声场。除了台词,还有音乐。

01

译制片音乐-音乐和爱


那天翻看微博,见复旦大学的严锋老师发了个视频,他用吉他奏《叶塞尼亚》主题音乐:

严老师是六〇后,热爱译制片,曾是国内首个配音BBS“中国配音网”的常客。尽管严老师只比就我大四岁,但在七十年代中后期到八十年代初,这个年龄差会导致很多记忆和体验差异,他对《叶塞尼亚》音乐的评述,我得不出来。当然,彼时被译制片音乐打动的青年、少年有很多。

我有一位朋友是1957年生人,与六〇后的记忆重合时段多一些(为了行文方便,下面以“ Y ”称呼之)。和 Y 聊起译制片音乐的时候,他提到一部乐段饱满的译制片——罗马尼亚故事片《橡树,十万火急》。

《橡树,十万火急》当年用过的海报,富有时代气息的最短命的那批“简体字”

02

《橡树,十万火急》来中国

1978年8月22日—28日,全国有16个城市的影院在文化部安排下举办罗马尼亚电影周。三部罗马尼亚电影轮映,《橡树,十万火急》( 以下简称《橡》 )是其中之一。

Y彼时在乡下插队,1978年夏日他参加完高考,心情松弛,晃进影院看《橡》,被片中的音乐戳中了。当然,准确地说他该是被片中插入的巨匠作品戳中的。他说,那时候纪录片以及外国影片中星星点点出现的古典音乐片段他特别有兴趣,所以《橡》片看得要过瘾些。

《橡》摄制于1973年,五年后入选“电影周”档期,不知与两国商定的放映日期正逢“823”是否有关(据称,8月23日被宣布为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国定假日——摆脱法西斯占领的解放日。。此片以1944年罗马尼亚“823”  事件为背景,虚构了一个至关民族命运的德军拟定的“玛格里塔二号”机密文件。罗马尼亚反德组织为了获取此文件,选派作战部队的乌德雷亚上尉跨界执行拿到文件的任务,因为这位留德但有反纳粹倾向的军官与掌握这份计划的纳粹军官维尔诺有同窗之谊。

左 男1 乌德雷亚上尉(罗马尼亚反纳粹军人,非罗共)   

右 反1 维尔诺少校(德国军官)

俩人曾在德国法兰克福坦克学校一同就学,且关系密切。

乌德雷亚上尉和维尔纳少校是构建故事的男双主。“正一号”设计“反一号”主动约他叙旧,俩人一起喝酒、放松听琴、慨叹人生,“正一号”获取了“反一号”的信任,遂成为出入德军司令部自由自在的那类人。在一步步接近那个装有密件的保险柜过程中,另一对角色成了“正一号”推进计划的抓手——女主角科丽娜与反二号冯·凯尔男爵。

左 女主角科莉娜罗马尼亚的年轻小提琴乐师,父母均被德军杀害 

右 反2  冯·凯尔男爵,维尔诺少校的顶头上司,以“捧角”的方式试图让科丽娜当自己的情妇

由于“女主”与“反二”的关系,以及“反一”亦是一个古典乐粉丝,维尔诺上校除了作战很行,钢琴水平达到与职业乐师合作演出的程度,故,片中呈现多个古典音乐片段。

冯·凯尔男爵猥亵科丽娜,被入门的维尔诺上校看个正着

我那朋友Y说起《橡》中古典乐段落,像拉片。可我,一概想不起来。本以为这是我观影时岁数过小的缘故,不想一个“七〇后”的文章让我知道,咱那会儿确实音乐细胞不够,年龄不是主要原因:

许多年前的一个夏日的夜晚,七岁的我从家里搬出一张竹椅,和许多人一起,向弄堂中心的一架十四英寸的黑白电视机靠拢,那个年代,电视机是件稀罕物,那架电视属于居委会,那天晚上电视里正播放着罗马尼亚电影《橡树,十万火急》。德国人占领了罗马尼亚,异域的快节奏的紧张的电影故事吸引着年幼无知的我。突然,我幼小的心灵被一种声音惊醒了,它来自黑白的电视画面,来自那位女提琴家修长而白皙的手臂上下拉动的琴弦。它使我的心感到战栗和温甜,那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全新的感受,我很想说什么,望着在半明半暗中沉默的面孔,我也沉默了。终于等到电视结束,等到第二天中午放学,我向小朋友们仔细地描述着那种声音,他们一脸的茫然与不屑。我无奈地缄默了。心像是被孤独塞住了。当时,我根本不知道这种声音从此就停栖在我记忆的深处了。

二十年后的一个傍晚,我在落叶满地的深秋的校园里听到了它,恍若隔世般的感觉真切起来,真的,就像帕斯说的那样 “记忆是一种永远不会消失的现在,它窥视机会,突然把我们抓在它那轻盈的手里不放,在我们的血液里流动。” 没想到在过去了二十年之后,我突然被它抓在,直到那时我才弄清在我的心底里潜伏了漫长岁月的声音,原来是贝多芬的《D大小提琴协奏曲》。

-- 自《音乐是什么》,作者 王雪瑛

《音乐是什么》的作者王雪瑛女士小我两岁,可她对音乐的记忆敏锐 :“声音从此停栖在记忆深处 ”——王女士是,我觉得Y先生也是。他们看片时只因音乐感动,并不晓得那是音乐巨匠的名作,绝无“功利”名头下的装喜欢(我认识的某位女士对译制片音乐的喜欢都是后来知道作者出处后才发声自己当初有多爱的,显 得 很 装 * !)与王女士对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段落印象至深略有不同,Y先生更喜欢片中舒曼的钢琴五重奏。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发行的电影连环画封面,1979年6月第一版印刷

03

《橡树,十万火急》中的古典音乐

四十多年过去,严锋老师这微博也撩动了我对《橡树,十万火急》的好奇,我们这代对音乐敏感的那圈人,1978年从《橡》里听到了哪些“佳作”?贝多芬和舒曼之外,《橡》里面还有没有其他大作曲家的音乐?我跟朋友要来《橡》的MP4,从头到尾扫了一遍,发现除了贝多芬、舒曼,《橡》里还有巴赫和莫扎特的作品。特将该片古典音乐戏份“剥离”如下:

1.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61号)第三乐章 Beethoven: Violin Concerto in D Major, Op. 61 - III. Rondo. Allegro

2.莫扎特D小调幻想曲, (作品397)  Mozart:Fantasia in D Minor, K. 397

注:这段音乐很短,我的朋友Y没听出来曲名,我请教了在音乐院校任教的张老师。曲名是张老师听出来的,在此表示感谢


3.巴赫 G弦上的咏叹调    Bach:Air on the G String (Orchestral Suite No.3 in D major BWV.1068: II. Air on the G String)

4.舒曼 降e大调钢琴五重奏(作品44号) 第一乐章 Schumann: Piano Quintet in Sharp-E minor, Op.44  I. Allegro brillante

5.巴赫 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作品 1007 前奏曲 Bach:Unaccompanied Cello Suite No. 1 in G Major, BWV1007 - Prelude

感谢“森森老电影画刊”分享视频文件


《橡树,十万火急》完整视频 ↑

看片可知,影片原创音乐段落是由编制很小的乐队完成的,片中这些古典音乐段落大概率是片组从现成的录音中截取后混录入拷贝。从上面的视频还可以看出,扮演提琴手的女演员 IRINA PETRESCU 本人不会拉琴,拉琴动作是替身完成的。扮演维尔诺的男演员是否真的会弹钢琴也未知。

04

今天再看《橡树,十万火急》

1.四十六年后回看此片,我认为《橡》片的谍战高度平平, 乌德雷亚上尉拿到那份计划最后还是靠简单粗暴式打劫,且顺利得很难服人。反观影片戏份更多的、男主花费心思做出的“窃密”计划非但没成功,还把女主送进了维尔诺上校的刑讯室,间接致使女主身亡。私底下觉得,要不是男主的模样和身形扛旗(当然乔榛的配音贡献了太多加分项),在我心目中他剩不下多少好评值。

2.片中“大量的”德奥古典音乐段落与“男一”乌德雷亚上尉的缠绕并不紧密,更像是为“反一”维尔诺伴唱。德国高官子弟维尔诺上校的味道与《潜伏》中李涯很靠,职业操守满分,对那届特勒的忽悠似乎也不是太认同。可怜维尔诺还遇到一个自以为是的上级。古典乐被纳入上级奢靡之风的日常中,让维尔诺更为心塞。看上去,编导并没有在外形上扮丑“反一”维尔诺,他的迷惘和苦闷,花了些笔墨交待。维尔诺让我觉得,其清瘦白净的面庞之下,睿智清晰的治理思路远比自以为是的上级更符合岗位职责,更难过的是他因作战失去雄性功能的身体,还要接受那位上级的嘲弄(第四段音乐前面两人的戏就是这个内容),这类男人间的鄙视更有杀伤力。我不太同意彼时某些影评对这个人物冷血、残酷彻底的定位,作为笃定军人职责边界的人,片中似乎带出了他的执行力和对特勒元首的指路方向存在裂痕的情形。我认为这位“反一”的形象丰满度其实是此片中最理想的。进一步推测,编剧可能是个喜欢古典音乐的人,这个“反一”像是编剧偏爱的角色,古典音乐是不是编剧唱给这位审美不错的纳粹军官的挽歌?

冯·凯尔男爵告知维尔诺上校,维尔诺的父亲被逮捕,会被处死

3.在音乐之外,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电影界对《橡》的观摩有同行之间的技能借鉴。女主角被击中倒下的镜头可能给那届中国电影人留下较深印象,导赏文章以及论述镜头节奏的文献里,我看到几例有关科莉娜之死镜头妙用的阐述。如:

在罗马尼亚影片《橡树,十万火急》中,在表现小提琴手克莉娜被法西斯德军开枪打死的一个镜头中,运用高速摄影就取得很好的艺术效果。影片先是描写克莉娜的逃跑,镜头节奏很快,但是当她被子弹打中倒下的时候,一下就变成用高速摄影拍下的慢动作。这个镜头节奏很慢,非常细致地表现了克莉娜倒下和死去的全过程。当观众看到她一次又一次企图用手抓住开满花朵的树枝,在死亡临近的瞬间还不想倒下去,还留恋着宝贵的生命,就不能不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不能不憎恨法西斯德军的残暴。这个镜头如果用正常速度拍摄,是不可能有这样强烈的情绪上的感染力的 ”

--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 ,作者 张暖忻 李陀

张、李的身份我不介绍了。还有文章认为,北影拍摄的《小花》在处理何翠姑牺牲的场景时,与《橡树,十万火急》的这段戏有些近似。电视编导任重的文章提到 “动作过程的延缓,这可以为电影画面形成一种新的 '感情长度 ’,给观众留下体验、回味电影中艺术意境的余地。比如,罗马尼亚影片《橡树,十万火急》中,女提琴手被纳粹徒杀害的场面,她饮弹倒下,身后的白花随着她的倒下而依依摇鬼的那组镜头,是用慢动作镜头拍成的;我国故事片《小花》中何翠姑在河水里中弹倒下,英雄的身躯激起了水花四溅,也用了同样的表现方法。这两者都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造成了对主人公不幸遭遇的痛惜、哀悼的艺术效果,强烈震撼观众的心灵。”

可见,遥远的“译制片”给我们这代普通观众留下至深的烙印,也曾让国内影视行业的专业人士领略了国外同行正在走向“现代化”。

那些现在看来并不怎么高明的外国电影可以收获如此大的关注,实乃历史环境所致。我们这代人对自由世界的想象很大程度上来自译制片的配音腔以及片中的音乐,在断绝与世界多数国家交互信息的背景下,对于译制片的特殊情愫是改革开放后出生的小同志们难以体会的。在那样的环境里开蒙,我很希望,我们是最后一代。

相关旧文(点击标题取阅 ↓ )

冯喆与孙道临在《列宁在1918》中的声音

译制片音乐原声 ‖ 1980年代中唱编辑发行

尼罗河上的绅士们-品《尼罗河上的惨案》服饰
满是疮痍的《老枪》|法国1975年的故事片
你从没见过的杜丘和真由美:《追捕》日本场刊欣赏
阿尔巴尼亚电影:“消灭法西斯,自由属于人民!”

总想过太平日子,没有应对突发事件的准备是不切实际的。

建议加公号团队联系人微信 XIANGWANG-2012 ,下好先手棋。

另,本号有别苑,可顺带关注 ↓

感谢您对本号的支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译制片【橡树,十万火急】(罗马尼亚1973)
【橡树.十万火急】罗马尼亚译制片
罗马尼亚经典译制片-《橡树-十万火急》
罗马尼亚经典译制片:橡树 十万火急(1974)
二战经典《橡树,十万火急》国语译制片罗马尼亚电影
贝多芬三重奏(古典音乐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