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曾庆祥主任医师运用脾胃学说的临床经验

曾庆祥主任医师是深圳市名中医药专家,曾作为访问学者于2004年至2005年及2007年至2008年两度应邀赴英国Southampton大学和Warwick大学进行医学科学研究。曾老师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37年,医术精湛,融会贯通中西医理论,师古而不泥今,注意吸收前贤之精华而又有发扬和创新,能巧妙治疗各科疑难杂症,临床上每获良效,故求诊者众多。曾老师对脾胃学说颇有研究,临床上对其运用得心应手,治疗疾病时能灵活地从调补脾胃补益后天之本的角度出发,兼用他法兼顾他脏,常能使顽症得除,沉疴得愈。笔者作为其学术继承人,有幸跟师临证抄方,耳濡目染,受益良多,现特总结曾老师调补脾胃的临床经验,以飨同道。

曾老师常谓,脾胃学说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脾胃在人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与全身各个系统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所以必须深刻体会钻研领悟脾胃学说的精髓,细细体味,以服务于临床。脾胃学说的渊源可追溯至《内经》,《内经》奠定了脾胃学说的理论基础,如书中即有论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脾”。张仲景注重“四季脾王(旺)不受邪”,在《金匮要略》中创建了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理中汤等调护脾胃的名方。金元医家李东垣更是完成了医学巨著《脾胃论》的写作,大大丰富和有力推动了脾胃学说的发展,贡献巨大,后世影响深远。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提到的“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学术思想,历受后世医家的推崇,如书中曰“历观诸篇而参考之,则元气之充足,皆有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其强调人“以胃气为本”,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为气机升降之枢纽,创立了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等以补脾胃升脾阳。清代叶天士补充和完善了脾胃学说,增添了新的内容,其不但强调“内伤必取于东垣”,同时又创立养胃阴之方药,甘濡润以降胃气,不同于李东垣只重脾而忽略了胃,升降运动只主升而略于降,只重气而略于阴。故曾老师认为,脾胃学说为后世医家治疗各种疾病提供了良好的理论依据与实践经验,“百病不已,宜从中治”,在对疾病的治疗中应考虑从脾胃论治,以资生化之源。

1 补中益气升阳以治胃下垂

患者,女,60岁,退休干部。因“反复上腹部胀闷不舒3年”来诊。缘患者3年来反复出现上腹部胀闷不舒,自觉上腹部振水声,时缓时急,进食或劳累后尤甚,伴恶心欲呕,体倦乏力,气短懒言,胃纳差,大便不实,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提示胃下垂(中度),胃小弯低于髂嵴连线下6.0 cm。曾老师辨证为虚痞脾虚气陷证。治以补中益气,升阳举陷。药用:党参20 g、白术15 g、黄芪30 g、炙甘草 5 g、当归6 g、升麻4 g、柴胡6 g、陈皮10 g、枳实15 g、木香后下10 g、炒谷芽30 g、炒麦芽30 g。服上方1 周,上腹部胀闷减轻,胃纳转佳。又守方连服1个月,精神大振,诸症消失,上消化道钡餐复查胃下极回升至正常位置。后嘱其服用补中益气丸缓图收功,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1323 Establishment of a rabbit decompression sickness model and its evaluation system

按 胃下垂在中医学上属于“痞满”、“胃痞”等范畴,曾老师认为其病位在胃,与脾、胃等脏腑密切相关,多因饮食不节、七情失和、劳倦内伤等病因长期存在,日久脾胃虚弱,运化失常,气血乏源,气虚约束不利,肌肉失于充养,胃腑升举无力,从而导致胃下垂形成。气虚不升,固摄失约,故曾老师遵循“虚则补之,陷者举之”的原则,治以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以补中益气汤合枳术丸加减。方中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健脾益气,陈皮、木香理气和胃,当归补血,炒谷芽、炒麦芽健脾开胃消食,升麻、柴胡升举下陷之清阳,更加入枳实一味以降胃通浊,一升一降,顺其脾升胃降之性,升清降浊两相兼顾,中气得健,“下垂”之苦得解。另外曾老师亦反复告诫,胃下垂是一种慢性疾患,必须帮助患者树立信心,坚持服药,彻底扭转气虚下陷的病机,增强胃运动机能,方可奏效。

2 健脾补肺,培土生金以治咳嗽

患者,女,9岁。因“反复咳嗽1年余”来诊。缘患者于1年前无明显诱因反复出现咳嗽,晨起咳甚,痰稀色白量不多,咳痰不爽,曾在外院辗转求医,迭经中西医治疗,疗效不明显,今经人介绍慕名来曾老师处求诊。来诊时症见:频繁咳嗽,痰难咳出,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胃纳差,便不成形,每日2~3次,舌淡苔薄白,脉虚弱。曾老师辨证为肺脾气虚证咳嗽。治以健脾补肺,止咳化痰。药用:陈皮8 g、法半夏9 g、茯苓 10 g、甘草5 g、党参12 g、白术12 g、黄芪15 g、炒苦杏仁9 g、蜜枇杷叶 15 g、砂仁后下5 g、五味子 6 g、白芍 9 g、桂枝8 g。服上方5剂,胃纳增加,咳嗽减轻,痰易咳出,效不更方,原方续服5剂,咳嗽基本消失,诸症亦减,后以健脾益气法善后巩固疗效。

一项在军人中的前瞻性研究发现CCL2与抑郁症相关[26],研究发现外源性予以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或有丝分裂原刺激外周血单核细胞CCL2的表达水平与抑郁症呈正相关,该结果是基于症状自评量表90基线水平的对比。但反过来看CCL2并不能预测抑郁症症状的增加。CCL2与抑郁症的横断面研究中抑郁症依据标准包括DSM及抑郁症量表。应用DSM-Ⅳ的大多数研究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抑郁症组患者血清CCL2水平增加[27],另一项研究发现CCL2下降[15]。考虑到先前研究中样本临床相似性及地域人口变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CCL2下降这一研究结果无显著差异。

按 曾老师常谓,咳嗽辨证应首先分清虚实两类,本患儿咳嗽日久不愈,且症见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胃纳差,便不成形,舌淡脉虚弱等,为病久正气耗伤无疑。《素问·咳论》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已经点明咳嗽的病变脏腑不仅仅局限于肺。“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若脾气虚弱,津液不得正常输布,痰湿中阻,肺气不利则致咳嗽,故脾胃与咳嗽关系密切。故曾老师治疗以培土生金法,治以健脾补肺,止咳化痰,方中以黄芪甘温益气,大补脾肺之气,陈夏六君汤健脾益气,化痰祛湿,意在使脾气健旺则脾土能生肺金,久咳才能得到缓解,杏仁、枇杷叶止咳化痰,五味子、白芍、桂枝既补肺肾之气又敛肺肾之气,砂仁醒脾理气化痰,诸药合用,健脾益气补肺,培土生金,恢复肺的宣发肃降正常功能,不以止咳为主而咳停嗽止。

人生如长河漫漫,会流过平原,亦会途经险道;流过春光,也会流经寒霜。毕淑敏曾在演讲中说:“人生没有意义,但你要为之确立一个意义。”生而为我,观大千世界,赏芸芸万物,在不断询问、不断上路中叩问自己生命之意义。

3 滋养脾胃之阴以治胃痛

患者,女,30岁,幼儿园教师。因“反复剑突下疼痛3年余,再发5天”来诊,缘患者近3年来因工作劳累,饮食不定时而罹患胃痛,以剑突下隐痛不适为主,曾在龙岗区人民医院行电子胃镜检查示:慢性浅表性胃炎,予西药奥美拉唑、枸橼酸铋钾、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等药治疗,症状能缓解,但稍有不慎胃痛即会复发。5天前再发剑突下疼痛,为胃脘部隐隐灼痛,口干欲饮,泛酸失眠,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苔光剥,脉弦细数。曾老师辨证为胃阴不足型胃痛,治以滋养胃阴,和中止痛,药用:麦冬15 g、川楝子12 g、太子参15 g、北沙参 15 g、生地黄 20 g、白芍 20 g、枸杞子 12 g、黄芩 15 g、海螵蛸20 g、紫苏梗后下15 g、炙甘草10 g。服上方4剂,胃脘部隐隐灼痛消失,仍有口干欲饮,泛酸,大便干结等症,遂在原方基础上去紫苏梗,加百合30 g、莲子15 g以加强滋养脾胃之阴之功,再服5剂诸症悉除,后以上方打成粉剂,服药2个月以巩固疗效。

按 曾老师认为本例患者长期工作劳累,饮食不定时,致胃痛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病久损伤脾胃之阴,导致脾胃阴亏,胃失濡润,阴虚内热,从而出现胃脘部隐隐灼痛等症。叶天士云:“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故治疗曾老师选用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方中生地黄、麦冬、北沙参、枸杞子滋养胃阴,太子参益气补中生津,白芍、甘草和中缓急止痛,川楝子、黄芩清泻肝胃之热,海螵蛸抑酸护胃,紫苏梗理气,诸药合用,使脾胃之阴得到滋养,胃气得复,药中肯綮,故疗效卓著。

4 益气健脾,固本止血以治崩漏

患者,女,25岁,公司职员,因“月经淋漓不尽50余天”来诊。诉患者50余天前开始出现月经淋漓不尽,色鲜红,质稀量少,无血块,在龙岗区人民医院妇科就诊诊断为“功能性子宫出血”,曾用过黄体酮、维生素K、甲基睾丸素、安络血等药调治罔效,故来曾老师处求诊。患者来诊时伴见小腹隐痛,腰痠乏力,舌质淡,苔薄,脉沉细弱。曾老师辨证为脾气虚弱,脾不摄血型崩漏,治以益气健脾,固本止血。药用:黄芪30 g、三七粉冲服4 g、仙鹤草 20 g、熟地黄 20 g、阿胶烊化10 g、白术 15 g、党参 20 g、血余炭 20 g、荆芥炭 12 g、升麻6 g。服上药6剂,出血已停止,病告痊愈。

按 崩漏是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谓之崩中或经崩,后者称为漏下或经漏,其是妇科的常见病及疑难病。曾老师常谓,崩漏病因多端,有虚、瘀、热之别,临证之时,须详审其因,审因论治。本患者为月经淋漓不尽,质稀量少,且伴见小腹隐痛,腰痠乏力,结合舌脉象,曾老师辨证为脾气虚弱,脾不摄血型崩漏。曾老师认为尽管崩漏临床证型复杂,但气能摄血,脾主统血,治疗时要把握扶正固本、固摄冲任的关键,故采用固本止崩汤加减。方中黄芪、白术、党参补脾胃之本益气摄血,更以升麻助黄芪、白术、党参益气升提之力,熟地黄、阿胶滋阴补血止血,血余炭、荆芥炭、仙鹤草收敛止血,三七活血止血,使血止而不留瘀,组方塞流澄源并举,标本兼治。

5 健脾祛湿止带以治带下病

患者,女,43岁,公司职员。因“带下量多3年”来诊,患者诉3年来带下量多,绵绵不断,质稀无臭味,色白,患者曾在龙岗区人民医院妇科就诊,行白带常规检查示清洁度III度,未见致病菌及炎性细胞,妇科B型超声检查未见异常,予西医方法治疗效果不佳,今来曾老师处求诊要求中医调理。患者来诊时伴见阴部瘙痒,自觉全身乏力,腰酸不适,便不成形,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曾老师辨证为脾虚湿盛,带脉失约证带下病,治以健脾祛湿止带。药用:党参20 g、黄芪25 g、白术 20 g、苍术 5 g、山药 60 g、茯苓 15 g、车前子 15 g、薏苡仁30 g、陈皮10 g、柴胡12 g、海螵蛸 20 g、炙甘草 5 g。服上方5剂,诉白带量明显减少,阴痒减轻,效不更方,继服10剂,白带止,腰酸乏力亦好转,后以健脾固肾法善后。

按 《医学心悟》云:“大抵此证不外脾虚有湿,脾气壮旺则饮食之精华生气血而不生带,脾气虚弱则五谷之实秀生带而不生气血。”曾老师认为,带下病与脾脏关系密切,盖因脾主运化,若脾气虚弱,则运化水谷之精微能力不足,津液不能四布,湿浊内停,下渗为带。该患者为带下量多,质稀,腰酸乏力,舌淡胖,脉沉细,曾老师辨证为脾虚湿盛,带脉失约证。曾老师针对其病因,方选完带汤加减以健脾祛湿止带。方中白术、山药、茯苓、薏苡仁补气健脾除湿,黄芪、党参益气补中,使脾旺健运,则湿无由生,车前子利水除湿,陈皮健脾行气,柴胡升提阳气,海螵蛸收敛止带,炙甘草调和诸药,遣方用药精准,故多年顽疾得愈。

6 结语

曾老师常常告诫,学习脾胃学说,不能局限于解剖学上的脾胃两脏或消化系统疾病,其涉及内容广泛,包括了现代医学的内分泌、呼吸、免疫、血液、泌尿、神经等各个系统。脾胃在五脏中地位重要,影响脏腑的多个层面与功能,脾胃生理功能的健全与否与全身脏腑的生理病理情况密切相关,如果脾胃功能虚弱,正气不足,抵御外邪能力减退,则诸病易生。故曾老师强调,脾胃学说是中医学一套独特的系统理论,历经古今医家在临床实践中证实其切实可行,许多疑难复杂的疾病,尤其是难愈的慢性顽疾,循其规律,从脾胃论治,补益后天之本,则可能别有洞天,收到意想不到的疗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0种脾胃虚弱的中成药,湿气重的人注意了,收藏起来备用
补脾常见的中成药
辩证脾胃虚弱 5大症型 适用成药
脾虚湿重,养胃健脾中成方大总结,找准原因,对症调理才有效!
要想活的长,脾胃必须调!
脾胃虚弱6大类型——调理方法记得收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