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浅谈附子使用的注意事项

附子为历代医家治阴证之良将,有“回阳救逆第一品药”之称,与大黄、人参、熟地并称“药中四维”,用之得当可起沉疴,除顽疾,救危亡。随着近年来“火神派”的兴起,中医界大剂量应用附子的案例屡见不鲜,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繁荣学术的作用,发展了中医对于温法的认识,但也出现了因使用不当而造成不良反应的情况。为了同道能在临证中更安全有效地应用好附子这位良将,笔者查阅了有关资料,对附子使用的注意事项做了简要梳理,如有不当之处还望明贤斧正。

1 附子非补虚药用之当慎其毒

附子本为温里之品,因其能扶阳气,破阴寒,拯危救亡,历代医家多有溢美之词,如黄宫绣谓之能“补先天命门真火”[1],汪昂称之可“补肾命火”[2]93,陈嘉谟言其能“补下焦阳虚”[3],郑钦安赞其“能补坎中真阳”[4],《中药学》教材据此称附子有“补火助阳”之功效[5]。笔者认为前辈医家论附子之功用时虽用到“补”字,但并不能据此将附子理解为补虚药。一者,诸家描述中“补”的对象均为“火”和“阳”,实乃利用附子大热纯阳之性以温下焦,散阴寒,使命门火旺,故此处之“补”理解为扶助更为恰当,因此“火神派”又被成为“扶阳派”。二者,肾阳命火之旺盛需赖后天水谷的不断充养,附子性热,可扶助中焦脾胃之阳,促进饮食物的腐熟运化,间接达到了补益的作用,故虽言“补”,亦不同于鹿茸、巴戟天、紫河车、肉苁蓉之直接补益。所以历版《中药学》教材也准确的将附子归为“温里药”而非“补虚药”。

本草学奠基之作《神农本草经》将附子列为下品,有毒者也,示人此药不可乱服,用之当慎其毒性。民间有误认附子为补品而服之者,常致中毒,如杨雪等[6]统计了508例附子不良反应的文献,发现其中有以附子泡酒、蒸服、炖鸡而致中毒者。医生使用附子不当亦多致不良反应发生,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一为生品直接入药,二为超剂量用药,三为煎煮方法不当,四为配伍不得法。因此,吾辈运用附子时首先要注意以下几点,以保证用药安全:(1)使用正规饮片厂生产的炮制得当的附子,避免生品直接入药,若遇危急重症需用生品,一定去皮使用(因附子皮中有毒成分含量高,仲景运用生附子时亦告诫后人“去皮”);(2)剂量要适宜,不宜贪图速效而大剂量应用,若遇寒盛之证需大量使用,也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3)煎煮时间要充足,附子的毒性成分主要为乌头碱,研究表明长时间煎煮可使乌头碱水解,毒性大大降低,而有效成分不被破坏[7],如火神派名医吴佩衡运用附子,必以开水久煎,可做临证参考;(4)重视配伍,研究表明甘草、干姜可有效抑制附子之毒[8],仲景运用附子多配干姜、炙甘草,扶阳派名医李可运用大剂量附子时,必配炙甘草60 g以监制其毒。

2 附子扶阳散寒需赖肾阴为根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张景岳云“阳不可无阴,非形无以载气也”,由此可知阳气发挥作用,必赖阴为其根,譬如薪与火,火旺必以薪柴充足为前提,否则则是无根虚火,不能长久。因此笔者认为附子在发挥扶阳散寒之功时,一定要以肾中阴精储备充足作为基础,若阴精已亏仍一味扶阳,必致肾阴进一步损耗,促其性命。如《本草备要》引王好古之论曰“用附子以补火,必防涸水”[2] 94,岳美中教授亦指出“附子救阳固属有余,而伤阴亦所当虑”[9],故在应用附子时要时时关注肾阴。

历代医家善用附子者,皆非独重阳而轻阴,其遇肾阴不足而当用附子的患者,必配伍阴药以固护肾根。若遇阳虚而阴不足之急症,医家重用附子扶阳的同时必配伍阴药以固脱,如仲景运用白通加猪胆汁汤(《伤寒论》第315条),患者因虚寒下利而阴液大量流失,阳损及阴,此时单纯使用回阳之白通汤非但无效反而出现了“无脉、干呕、烦”等虚阳将脱之征象,故仲师以猪胆汁与人尿加入白通汤中,二药皆为血肉有情之品而性咸寒,既可益阴而防阴竭阳脱,又可引阳下达而防止药病格拒,且告诫后人服药后,脉“暴出”者死,此即体内真阴亏耗而附子骤然调动已亏之阴化生阳气以祛寒,终因真阴不济阳而油尽灯枯,虚焰上浮,成虚阳外脱之证,故曰“死”。若脉“微续”者,乃肾阴尚足而肾阳有根,在附子的作用下阳气渐渐回复,故曰“生”。此外四逆加人参汤(第385条)及通脉四逆汤加猪胆汁汤(第390条)皆是阳损及阴之证,仲景用附子扶阳时亦加入人参及猪胆汁益阴以防阳脱。又如清代扶阳派名医郑钦安,治元阳不能归根之重症,见“头面忽浮肿,色青白,身重欲寐”,创潜阳丹一方(西砂、附子、龟板、甘草),以附子配龟板,借龟板咸寒益阴之性以“通阴助阳”,纳气归肾,则阳不上脱而诸症自痊。当代扶阳派名医李可,在使用附子回阳救逆时发现部分患者会出现脱证而殒命,故于四逆汤中加入山茱萸、高丽参等酸甘益阴之品以敛阳固脱,大大减少了脱证的发生。若遇阳虚而阴不足之缓证,医家多于大队阴药中配伍少量附子,阴中求阳,稳中建功。如仲景治“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之八味肾气丸,于干地黄、山茱萸等滋阴之品中少加桂、附,取少火生气之意,温补下焦肾阳。后世张景岳师仲景之意,创右归丸及右归饮,以大剂熟地黄、山茱萸配少量附子,更加枸杞子、菟丝子、鹿角胶等温补之品,补下元命火。此外清代医家冯楚瞻治阴阳两虚之证,创全真一气汤,以熟地黄、麦冬、五味子配少量附子,以补下焦真阴真阳。

3 寒证治分三阴非皆附子所主

附子虽为温里散寒之要药,但临证用之除寒亦有效果不佳之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者病重药轻,需加大剂量,方能取效;二者病位已深达厥阴,附子力所不及,单纯加大剂量亦难取得良好的效果,此时需改变治疗思路,从厥阴论治。

仲景创六经辨证体系,示人阴证有三:太阴、少阴、厥阴。此三者病位不同,由浅及深,层层递进[10]81,故治之各有其主方(药)。太阴寒证病在脾,以理中汤为主方,干姜为君,直温脾阳,附子可用以助干姜之力,但不宜重用而喧宾夺主。少阴寒证病在心肾,温之以四逆、白通、真武、附子汤等方,附子为君,扶心肾之阳。厥阴寒证病在肝,病位最深,有以下两大类型:其一为肝血不足而寒邪凝滞为患,以“手足厥寒,脉细欲绝”为主要临床表现,虽见四逆,但不同于少阴病之四逆,误用附子非但不能除其寒,且会因其燥烈之性进一步损伤已亏之肝血。此证仲景治以当归四逆汤,借当归、白芍补肝血之虚以治本,当归兼能温肝寒,以桂枝、细辛、通草散寒通脉以治标,若兼有少腹冷痛、寒疝囊缩等里寒之症,则加吴茱萸、生姜,名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以生姜温胃寒,吴茱萸大辛大热,主入厥阴以散“久寒”。其二为寒邪直侵厥阴,波及于胃,症见“干呕、吐涎沫、头痛”,此寒已非附子力所能及,故仲景治以吴茱萸汤,深入厥阴之地以除沉寒。需要指出的是厥阴病也可用附子,但不能专主附子,如厥阴寒热错杂之乌梅丸,用干姜温脾阳,附子温肾阳,蜀椒主入厥阴温肝阳[10]395,三脏同治。

(二)提高教师素质能力水平。教师平时多参与教研活动及听课、评课活动,向同行虚心学习交流,取长补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学习新课标和相关理论,将理论应用于教学课堂中,在实践中反思,反思中不断提高。广泛学习各种知识,组成较完善的知识构架,认真备课上课,多听课与评课,按时批改和讲评作业,做好相关辅导工作,尊重学生,同时也要原则性的严格要求自身和学生,发扬学生的民主地位,从而来提高教学水平并顺利达成良好的教学效果。

对于三阴寒证的鉴别,元代医家王好古论述甚精,其在《阴证略例》一书中指出:对伤在太阴者,见“面黄或洁,或黄洁俱见……脉缓而迟”,治以理中丸;对伤在少阴者,见“面红或赤,或红赤俱见……脉细而微”,治以通脉四逆汤或四逆汤;对伤在厥阴者,见“面青或黑,或青黑俱见……脉弦而弱”,治以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或吴茱萸汤[11]。提示后人厥阴寒证多见面青黑,脉弦而弱,若遇此等色脉,当考虑温厥阴之寒,施以相应之方药,不应拘泥于附子一途。此外,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辨治厥阴病时,以“脉弦按之减”为厥阴寒证的诊断要点,其谓“弦脉亦可兼濡、缓、滑、数、细等,只要弦而按之无力,统为肝之阳气馁弱之脉”[12]。此论与王好古“脉弦而弱”的厥阴寒证诊断要点遥相呼应,可为吾辈临证之重要指南。

由以上分析可见,艾滋病患者或艾滋病病毒携带者以卖淫、嫖娼的方式故意传播艾滋病的行为,不能以传播性病罪定罪处罚。

后世暖肝煎、天台乌药散等亦皆温肝散寒之方,主治寒凝肝脉所致之寒疝腹痛甚则痛引睾丸,以乌药、小茴香等入肝之品温散肝经寒滞,不需附子亦可收到很好的疗效,此可为仲景方之补充。

4 阳郁亦可致寒附子法当禁用

人体阳气根于少阴心肾,然必外出太阳始可发挥温煦肌体之用。若因邪气阻遏而致阳气外出不畅或少阳枢机不利不能转输阳气外达,皆可产生“寒”之假象,此当开通郁闭之阳气,非温法可以取效,附子当禁用。

前辈医家论治此类阳郁之证甚多,如仲景《伤寒论》第350条“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里热炽盛阻塞阳气外出之路故见手足厥冷,此所谓热深厥深,治当以白虎汤清泻里热,邪热退而阳气自出,手足可温。又如第355条“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此乃痰浊结聚胸中闭阻胸阳,以致阳气不达四末,故见肢厥,治当涌吐实邪。此外318条之四逆散证,乃少阳枢机不运,气郁肝胆而致少阴阳气不能外出太阳,治当梳利肝胆,透达郁阳。又如吴鞠通《温病条辨》中焦篇第6条云“阳明温病……肢厥,甚则通体皆厥……,大承气汤主之”,乃燥屎内结,以致阳气不得外达,故见“水极似火”之假寒证,当以大承气汤攻下开郁。可见前贤早有明示——阳郁亦可致寒,治当开其郁闭,医者若不详审病机,见恶寒厥逆便施以温法,难免犯虚虚实实之戒,夭人性命。如朱丹溪治进士周本道,得恶寒病,自认为寒证而服附子数日,恶寒非但不减反而增甚。丹溪诊其脉后断为痰浊闭阻,阳气不能外达,行催吐之法吐痰一升许,恶寒乃除。并告知周本道当内观静养,则水可生,火可降,附毒不发,周未尽信,劳心仕途,果致附毒发作,患发背而殁[13]

3.3 加强术后生命体征监测,及时给予氧疗 术后要密切观察患者的自主呼吸的恢复情况,包括呼吸频率、节律、幅度、肺部啰音、血氧饱和度,定时测定动脉血气。由于麻醉和手术刺激反应的关系,使患者肺顺应性降低,通气功能下降,患者不同程度存在缺氧,因此术后患者应及时给予吸氧,常规必须给予吸氧24 h,流量视具体根据病情而定。上腹部手术,老年性肺功能不全者术后氧疗时间适当延长,停止时采用间断过渡法直至完全停止。

阳郁致寒的辨识,当以舌红、苔黄、脉有力为凭,若见此等舌脉,即使患者身冷肢厥,亦不可轻投温药。正如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所言:“肢冷、腹冷、周身冷等,乃临床常见之症状……若脉沉而躁数舌红者,不论何处冷,甚则冷如冰,皆为阳郁所致,不可误用热药温阳。”[14]

5 小结

综上所述,附子虽为“百药之长”,用之得当可起沉疴,除顽疾,救危亡,但若不当使用,其弊亦甚。故吾辈用之,当注意以下四点:(1)附子非补虚药,且为有毒之品,不可乱服,使用时应当注意炮制、剂量、煎煮、配伍以避免中毒;(2)附子发挥作用必赖肾阴为其根,故用之扶阳时要特别关注肾阴是否充足,对于不足者要配伍培补肾阴之药以固根本;(3)寒证病位有三阴之分,治之各有主药,附子可用于太阴、少阴之寒,对于厥阴之寒往往力所不达,需要转换治疗思路;(4)阳气郁闭亦可致寒,治当开其郁闭,此类情况禁用附子,以免犯虚虚实实之戒。

参考文献

[1] 清·黄宫绣.本草求真[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46.

[2] 清·汪昂.本草备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93-94.

[3] 明·陈嘉谟.本草蒙筌[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78.

[4] 唐步琪.郑钦安医书阐释[M].成都:巴蜀书社,2006:77.

[5] 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273.

[6] 杨雪,夏东胜,田春华,等.508例附子不良反应文献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2017,14(10):615-621.

[7] 杜贵友,方文贤.有毒中药现代研究与合理应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74.

[8] 徐锦池,荘赛霞.附子在临床应用中的八点注意[J].时珍国药研究,1996,7(2):75-76.

[9] 岳美中.附子临床应用的研究[J].福建中医药,1962,7(5):26-28.

[10] 吴雄志.吴述伤寒杂病论研究[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81,395.

[11] 元·王好古.阴证略例[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6-8.

[12] 李士懋.论乌梅丸的临床应用[C]//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之家.国际(中日韩)经方学术会议第二届全国经方论坛暨经方应用高级研修班论文集,2011:8.

[13] 金·朱震亨.丹溪医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34.

[14] 李士懋,田淑霄.溯本求源 平脉辨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64.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转:浅论《伤寒论》中附子的用法
【2015原创竞赛】我的读书笔记部分内容选录
浅析《伤寒杂病论》扶阳法则
好文共读!真武汤运用要点在于阳虚与饮停并存
甘草不可滥用(理论探讨)
名中医医论【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