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祛湿要恰当要适度,过则伤精血耗阳气

什么叫湿邪?

中医里”“六淫邪气中,最怕的是湿邪。寒、热都好办,寒则温之,热则寒之;而用燥湿的方法运用不当,十有八九会伤了津液,湿邪还是除不去,湿是最容易渗透的, 湿气遇寒则成为寒湿,湿气遇热则成为湿热,湿气遇风则成为风湿,湿气在皮下,就形成肥胖。为什么现代人的病那么复杂,那么难治?因为他们体内有湿,体外的邪气总是和体内的湿气里应外合,纠缠不清。那么怎么才能判断自己体内是不是有湿呢?

一、慢性疲劳

有的人,每天早上七点该起床的时候还觉得很困,觉得头上有种东西再裹着,让人打不起精神,或是觉得身上有种东西在包着,让人懒得动弹,也能判断他体内湿气很重。中医里讲湿重如裹”.\

       二、关节炎

   湿气进入关节,与相遇,会形成寒湿,是引发炎症,水湿停留在关节,则会导致关节疼痛肿胀,如风湿关节炎痛风等。

       三、月经不调  

   经常居住在潮湿环境,或者经常受湿受潮的女人,体质会比较差,在经期前后会有四肢疲倦,低热难退,月经量少,痛经等症状。

  四、各类慢性炎症

体内湿气过重,容易导致脾虚,使得湿气下注,使得女性出现白带多,白带有异昧等情况,严重时还会导致炎症,男性则尿频尿急排尿涩疼前列腺及泌尿道炎症等.

五、肥胖+浮肿 

湿气入皮下,形成水湿、痰湿、寒湿,从而导致肥胖。过多的湿气带了后留在体内,加重脾运化水湿的负担,有时甚至会影响肾的泌尿功能,严重的可继发全身浮肿。

六、影响排泄  

湿气过重,会造成湿气粘肠,大便次数增多,且有拉不干净的感觉。中医说,湿气如裹,湿气重会影响细胞和其他间的通透性,就像一床湿棉被盖在人的身上一样,会让你常常有头沉、无精打彩的感觉。寒湿阻滞中焦则会腹胀便秘。

七、影响性功能  外湿多由气候潮湿,坐卧湿地而致病。内湿多因喜食冷饮,贪吃生冷瓜果等寒凉之物,损伤人体阳气所致。湿气影响肾气的渲化功能,导致水汽停滞,造成肾积水,影响性功能。  

除了上述危害外,体内湿气重的人会有全身乏力,排便粘腻感等多种不适症状,时间久了容易患脂肪肝、哮喘、高血压、心脑血管等疾病,甚至恶性肿瘤。

在我们扶阳医学体系里,是这样认为的,上焦有湿会导致肺络不通,咳嗽胸闷胸疼、气促气喘,水气凌心则会心悸头晕等,中焦有湿则会胃腹胀满、恶心呕吐、食欲不振便溏腹泻等,郁滞化热会导致反复口臭口疮、牙龈肿痛、失眠便秘等反复上火,下焦有湿则会小便不利、全身浮肿等。

总之,万恶湿为首大肚腩赖它,睡不醒赖它,脂肪粒赖它,消化不好赖它,便秘便溏赖它,妇科炎症赖它,血脂血压高也赖它,老爱上火也可能赖它……

网上一篇红豆薏米粥治湿食疗的方子,让很多人开始盲目的跟风服用,那么我们先来看看它们的禁忌。

《本草害利》中,对这两者的反面效果进行了详细的记述:

赤小豆:「最渗津液,久服令人枯燥,肌瘦身重……病已即去,勿过剂也。

薏苡仁:「此除湿燥脾之药,凡病患大便燥结,小水短少,因寒转筋,脾虚无湿者忌。妊妇禁用。

另外生薏米性质偏凉,如果本身脾胃就虚寒,消磨掉了本来就不多的阳气,影响阳气对湿邪的气化蒸腾过程,反而会使湿邪在体内积聚得更加无法无天。我想说的是红豆薏米粥有些人是不适合的,而且更不适合长期服食。

现在到处都在大力的宣传汗蒸盐蒸出寒湿养生的作用,适当的出汗,对于怕冷不爱出汗的人来说, 的确可以起到祛除湿邪的作用,毕竟这也是人体排出代谢废物的一种有效途径。但是汗蒸毕竟是一种被动的出汗方式,跟适当的通过运动主动的出汗不同,很多人也是不适合的。

   不知道哪位有没有这样的体会,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大强度运动排湿,或者是频繁汗蒸之后,自己出现了乏力、口干、皮肤干燥、心悸心慌失眠等等其他的问题,或者比起以前更容易感冒,更不扛不住风寒。

《素问·评热病论》说:「汗者精气也」。说白了,汗液的产生,来源于我们日常饮食经过消化系统加工产生的营养精华,是人体津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素问·阴阳别论》说过:「阳加于阴谓之汗」。也就是说,出汗这个过程,不仅需要充足的津液作为物质基础,还需要阳气温煦、蒸腾、推动,来使津液透出体表成为汗液。在《素问·宣明五气论》又有「五脏化液,心为汗」的记载,《景岳全书》也认为「汗由血液,本乎阴也」。虽然我们都知道心主血脉,但汗和血产生是同根同源的,足以体现汗液的珍贵。过汗伤阳又伤津,所以我提倡用汗法除湿要小心谨慎更要适度。

祛湿最靠谱的方法是什么?

湿邪内聚的源头在于脾胃。运化出现了问题,自然就外邪难挡,内邪丛生了。

若脾胃和,则土气强盛,凃强渗湿,水湿不能侵之。脾胃虚弱,则土气衰微,或受于冷,乍伤于热,使水谷不消化,糟粕不傧实,则成下利,翻为水湿所伤。

——《诸病源候论》

「管住嘴」「不乱来」「适当动」就是祛湿最靠谱的方法

肥:油腻的食物,比如大肘子、大肥肉、皮冻这类,以及肥肉、鸡肉、鲶鱼这种蛋白质含量极高的食物。此类食物难以消化,若留于脾胃之中,极易变为痰湿。

甘:指甜食,各种点心、糖果、饮料之类的。摄入糖分过多,肢体运动又不够充足,消耗不了那么多,就变成了半代谢产物乳酸积累在身上,同样可以算作是湿邪。凡是你觉得身体发酸、困重的地方大多是有湿。

厚味,就是过重的口味(太咸、太甜、太腻……),包括日常饮食里放了太多味精、鸡精以及其他增香增味的调料,比如卤鸭脖子、麻辣小龙虾、水煮鱼、四川火锅什么的。口味过重,容易导致五脏失衡,且耗伤脾胃精气,造成痰湿更易积聚。

   有些人选择多吃水果、多喝水,或者炖个什么滋补汤来补充维生素补胶原蛋白。但是对于脾胃虚弱或者中焦有寒的人来说,这个「多」更像是一种噩耗和灾难。

扶阳医学里的祛湿法

    扶阳医学里通常袪湿的方法有三种,哪三种方法呢?挖沟排水、太阳晒、风吹。比如地上有一滩水,怎样才能把地上的这滩水弄干净呢?挖条水沟把水排出去,这是第一种方法;用太阳晒,直接把这滩水晒干,这是第二种方法;风吹,刮大风把地上的这滩水吹干,这是第三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用铁锨挖一条沟,顺势将积水(也就是湿)排出去,比如茯苓这味药就像是一把铁锨,挖个水沟就顺势把水排出去了。桂枝法加茯苓,就是化气行水法,也就是卢铸之所说的其功皆在利小便,利小便就是行水。用茯苓挖条沟就可以把这个水(湿)排出去,在桂枝法系列里,桂枝加茯苓就起这个作用。

二是用太阳晒可以气化祛湿,比如苍白术。下雨之后地是湿的,太阳出来晒一晒,就可以气化祛湿了,地上的这滩水就被晒干了,这就是苍白术的作用。苍术除表湿,白术除里湿。在桂枝法系列里,用桂枝加苍术或白术就相当于太阳,这是第二个方法。

第三个方法是风吹可以行气去湿,比如藿香等风药,凡是风药都有祛湿作用,风一吹,地上的积水就被吹干了。临证中常常会有患者跟你说话有明显的口气,我们叫浊气,舌苔厚腻,就得用藿香、苍术、砂蔻、陈皮类芳香药来化这个浊气而健脾胃。

    当然祛湿的根本层面还得调五脏,肺气宣降正常,脾的运化好,肝气调达疏泄正常,心血得养,神志安定,肾阳充足,精气得藏,这样湿邪就会无处藏身,自然身强体健。

  扶阳理法里的多种用药结构,如苓桂术甘汤法,化气行水法,祛湿化浊治带病法等,其实时时刻刻都在健脾祛湿为主,在治疗其他病的同时对于当前社会的一些常见的肥胖三高症以及心脑血管病同样具有逆转治疗和预防作用,这就是中医里的异病同治。当然,我在这里要说的是,不管哪种祛湿法,都有运用精准而又恰到好处,适当的利湿可以扶助提升阳气,但是过则伤津耗气毁阳损阳;而祛湿的根本还得健脾温肾,积极促进脾肾阳气的恢复。否则,祛湿只会反反复复,适当时候还需要用上我们的扶阳填精法和治病收工之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四六)
千古第一健脾祛湿方,适合每个人没有副作用
顺从自然的金水六君煎的理解+伤寒论方解合集+老牛论医
大汗淋漓头汗经方一剂知
脾虚湿重,苓桂术甘鸡汤
肝脾不和“生百病”,千古第一方,从根上祛除寒湿气滞,打通全身经络,一身轻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