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唐宰相遇刺事件的政治与文化遗产:元和中兴与《琵琶行》

导语:

唐宪宗元和时期,发生了一件震惊全国的大事件,那就是宰相武元衡在早朝的路上遇刺身亡。这次事件催生了两大政治与文化遗产:唐宪宗元和中兴和白居易的《琵琶行》。

那么,是谁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刺杀了武元衡?此次事件又是如何加快了元和中兴的步伐,又是如何让白居易写出了新乐府诗的巅峰之作《琵琶行》哪?这里面又有哪些惊天动地与跌宕莫测的历史故事哪?就让我们在历史的天空下,回望那段波云诡谲的大唐风云吧。

一、最大政治遗产:元和中兴,大唐衰败路上的回光返照

铁血宰相武元衡遇刺事件

铁血宰相武元衡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六月三日,主张削藩的大唐铁血宰相武元衡赴大明宫上早朝。谁知刚出靖安坊东门,手里的灯笼就被躲在暗处的刺客射灭,猝不及防中遇刺身亡,刺客残忍的割下其头颅而去。同时,同为力主削藩的御史中丞裴度也在上朝路上遇刺,但侥幸逃过一命,仅只是受重伤。

据《唐书》记载:“元衡宅在靖安里,十年六月三日,将朝,出里东门,有暗中叱使灭烛者,导骑诃之,贼射之,中肩。又有匿树阴突出者,以棓击元衡左股。其徒驭已为贼所格奔逸,贼乃持元衡马,东南行十余步害之,批其颅骨怀去。及众呼偕至,持火照之,见元衡已踣于血中……”

堂堂的大唐宰相当街遇刺身亡,震惊了整个朝堂。经过严密的追捕,刺客被缉拿归案,人们才知道策划刺杀事件的主谋是淄青节度使李师道。那么李师道为什么要刺杀武元衡哪?原来这和武元衡力主削藩有关。

元和九年,淮西节度使吴少阳去世,按照新颁布的藩镇割据条例,取消了沿用已久的世袭制,因此,作为儿子的吴元济是不能自动接替其父担任节度使的。因此,吴元济就故意隐瞒消息,迟迟不将其父死亡的事情上报给朝廷,自己想借机继续控制军队,不料,走漏了风声被朝堂得知真相。宪宗下诏剥夺了吴元济的官爵,吴元济因此反叛。

武元衡刺客

有意削藩,解决困扰唐王朝的藩镇割据难题的唐宪宗,任命武元衡负责讨伐叛乱的淮西吴元济。从元和九年到元和十年初,朝廷和吴元济军队的战事一直不顺利,双方的对峙处于胶着状态。周边的成德军节度使王承宗和淄青节度使李师道这两个对朝廷有异心的藩镇,一直观察着战局,虎视眈眈盯着的朝廷军队,战场形势越拖对唐王朝越不利。

元和十年五月,主战派的御史中丞裴度从淮西前线宣慰归来,带来了战场的第一手资料,唐宪宗因此决定在六月三日早朝的时候,和武元衡等三人商讨平叛的策略。

朝廷的不寻常举动,引起了和吴元济勾结的王承宗和李师道的恐惧,他们担心一旦吴元济兵败,就有可能供出他们之间勾结的事情,到时候朝庭的势力大了,他们也扛不住。于是,一不做二不休,索性使出了暗杀武元衡的阴招。

武元衡遇刺事件对朝廷削藩政策的影响

《旧唐书》记载,挑战性李纯得知宰相遇刺身亡后:“惋恸者久之,为之再不食。册赠司徒,赠赙布帛五百匹、粟四百硕,辍朝五日,谥曰忠愍。”

可见武元衡死于非命对宪宗心理上的巨大打击,他也知道武元衡被刺杀的目的就是为了阻止他继续削藩,从而保住藩镇们的既得利益。

武元衡的被杀,使唐宪宗在朝堂上失去了最强有力的支持者,因为此时许多原来就反对削藩的大臣,看到武元衡因为削藩死了,裴度又受伤不能上朝,朝堂上也没有了制衡他们的人了,就纷纷给宪宗施加压力,劝其不要再刺激藩镇了;这些大臣还劝宪宗罢免了裴度以取得节度使们的信任。这些杂乱的反对声,让宪宗对继续削藩的信心产生了动摇,担心这样下去会让局面更加失控。

就在唐宪宗出现动摇犹豫情绪时,满身是伤的裴度在清醒过来以后即来面见宪宗,“淮西腹心,不可不除!”这是他见到宪宗以后说的第一句话,正是这句话重新激发了宪宗的决心和斗志,他要化悲痛为力量,不管遇到什么样的艰难险阻和挫折,都要把削藩的战役打下去,而且必须取胜。

雄才大略的唐宪宗

因为唐宪宗一个比较有作为的皇帝,在历史上是几乎可以和唐太宗、唐玄宗居于同等的历史地位,立志削藩,结束前几朝对藩镇的姑息养患政策,重新树立皇权本就是他的施政方针。

如果说唐宪宗元和前期的削藩行为还是针对势力比较弱的割据藩镇,属于小打小闹的话,那么后面面对的吴元济、李师道们,就真真切切是硬骨头了,只有打败他们,才能彻底重新树立皇权的威望,起到杀一儆百的效果。

重用裴度,积极备战,扫平叛乱三地

《旧唐书》:初,元衡遇害,献计者或请罢度官以安二镇之心,宪宗大怒曰:“若罢度官,是奸计得行,朝纲何以振举?吾用度一人,足以破此二贼矣。”居三日,诏以度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决心已下的唐宪宗,得到裴度的支持以后,立刻在朝堂上立下规矩,敢再有对削藩说三道四的重罚,堵住了那些反对削藩大臣的嘴,另一方面任命裴度接替武元衡的宰相职务,并加派禁军对其进行必要的保护。

中兴名臣裴度

从元和九年到十二年的四年时间里,唐王朝中央政权对割据藩镇进行了持续打击。元和十一年(816年),进攻成德节度使王承宗的唐军,因为各自为战被王承宗击败。进攻淮西吴元济的唐军因主帅韩弘养寇自重,也不能形成有效攻击。不过东西南北四路唐军还是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把淮西吴元济的地盘挤压到只剩下今天的河南信阳、潢川和汝南等地,汝南就是当时的淮西节度使吴元济的治所蔡州。

一路高歌的时候,唐军却遇到了大麻烦,先是蔡州行营的唐邓节度使高霞寓自萧陂进至文城栅,遭遇吴元济的埋伏,全军覆没,仅他一个人逃了出来。然后接替高霞寓的袁滋有点胆小,不敢对吴元济发动进攻,加上他也是蔡州人,私下里和吴元济暗通款曲,导致战事就一直胶着在那里,中央政府的损耗也越来越大,朝中要求唐宪宗罢兵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唐宪宗顶着巨大的压力坚持继续讨伐,他说,一胜一负,是兵家的常事。谁说朝廷的军队每一仗都必须胜?如果是这样,打天下还有那么难吗?对这样的逆贼,就不应该姑息,必须坚决除掉。

这个时候,唐宪宗也改变了四面出击的策略,暂停了对武德军和淄青军的进攻,集中兵力先拔掉近在迟尺的淮西吴元济军,同时任命裴度负责征讨淮西事务。

临危受命的裴度,上任后做的第一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准备战争物资,调整军务,统一号令,执法严格,最主要的是取消宦官监军,把部队的指挥权交还给主帅,这一系列措施争取了军心,为击败藩镇割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奏请宪宗调李愬为左散骑常侍兼邓州刺史、御史大夫、随唐邓三州节度使,为西路唐军统帅,作为攻击吴元济的主力战将,我们中学课本里那篇著名的《李愬雪夜入蔡州》的故事就发生在此时。

那么李愬受命以后是如何做的哪?

在这之前,我们先看看李愬是何许人。李愬是唐德宗时期著名的大将李晟儿子,这个李晟也不得了,收复长安、平定朱泚之乱都是他的杰作,后来还被绘像供于凌烟阁,货真价实的一员虎将。同样,虎父无犬子,李愬也一个能征善战、注重谋略的大将。

初到淮西前线,李愬就亲自了解战场情况,一方面安慰士兵,一方面利用唐军几次失败后的低落情绪,麻痹处于骄兵状态的吴元济军。

  • 另一方面,李愬亲自接待被俘的吴元济方面的士兵和间谍,安抚他们,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这些投降被俘的叛军将领对李愬感激涕零,都愿意为其效力,把淮西方面尤其是蔡州城的防务部署情况透露给了李愬。
  • 得到一手情报的李愬,根据吴元济将亲兵及蔡州守军全部调往北线,蔡州城只剩下老弱病残,内部空虚的实际情况,和裴度讨论制定了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深入敌后直捣心脏、斩杀吴元济的战略战术,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斩首战略。

元和十二年十月初十,风雪交加,对战场来说,是一个奇袭敌人最好的气象条件,李愬决定就在今晚实施斩首吴元济的计划。将所率9000兵力分为3000人的敢死队做前军,自己直属3000人作中军,另3000人为后军,行动方案除极少数高级将领外处于保密状态,大家只知道向东急行军。

自己人都不知道此次作战的目的地,敌人就更想不到了。不久,李愬的先头部队就拔掉了吴元济在张柴村的据点,同时留下一部分人留守,断了敌人援军来路,然后才宣布此次行动的计划。雪越下越大,夜越来越寒冷,进军蔡州的路上倒下了很多冻弊的人马,但在李愬的强力指挥下,四更的时候终于到了蔡州城下,看看并没有被发觉,李愬的部队在城墙上掘土为坎爬上了城墙,无声无息的就消灭了城楼的守军,只留下打更的人继续正常打鼓,唐军大部队乘机进入了蔡州城。

此时的蔡州城里,吴元济还在呼呼大睡,当发现被唐军攻入的士兵向其报告的时候,吴元济还很不耐烦,认为都是部下在捣乱,可见吴元济麻痹大意到了何种程度。待他惊醒过来,带人狙击的时候,早就经大势已去,十月十二日,吴元济只好投降唐军后被押解到长安。一个月后,这位搅得大唐鸡犬不宁的淮西藩镇头子,被斩首于独柳之下。

李愬雪夜奇袭蔡州,拿下负隅顽抗大唐中央政权数年的吴元济,扫平淮西藩镇,极大的震动了那些怀有异心的藩镇。成德节度使王承宗主动降表归顺中央,横海节度使程权奏请入朝为官,朝廷收复沧、景,二州,幽州镇刘总上表请归顺。

李愬

剩下的淄青节度使李师道知道自己刺杀武元衡的事情不会被得到原谅,企图负隅顽抗。元和十三年,宪宗下诏书调集宣武、义成、武宁、横海四节度使的军队与田弘正会师讨伐,李师道被杀,淄青藩镇十二州重归中央。

至此,自唐玄宗安史之乱后引发、困扰六位皇帝数十年的藩镇割据局面,在李吉甫、武元衡、裴垍、裴度、李绛和李愬等一干军政要员的支持下,在唐宪宗的手上重新获得了统一,曾经被藩镇割据搞得奄奄一息的大唐,又见到了中兴的气象,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元和中兴”,也成为武元衡被刺杀后留给唐王朝的最大政治遗产,让摇摇欲坠的大唐又延续了百余年。

削藩形势图

元和中兴之所以成功,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 唐宪宗本人有削藩的坚定政治意志和正确的施政纲领。
  • 身边有一批真心助力的能臣贤相。
  • 有一批像李愬这样的军事将领。
  • 天下苦藩镇作乱久矣,人心思定。

“大功之后,逸欲易生”,和许多中兴之主类似的是,唐宪宗也像他的先祖唐宪宗一样,在巨大的成功面前,开始了另一种人生。唐玄宗的衰败,在于痴迷杨贵妃,忽视了天下苍生,从而导致安史之乱;唐宪宗虽然没有痴迷于女人,但却迷上了长生不老的玄幻之中,在丹药的刺激下迷乱了,最终被宦官所杀。

唐宪宗的死,也让元和中兴成了大唐衰落路上的一次回光返照,他放开了对宦官的束缚以后,自己不但被宦官杀死,而且也给后继的大唐帝王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二、最大文化遗产:白居易的《琵琶行》

  • 武元衡遇刺事件导致白居易被贬

前面我们说了,武元衡的死,让朝廷那些藩镇势力的代言人十分嚣张,甚至提出让皇帝罢免裴度,以平息节度使们的怒火,安抚他们以免反侧。作为武元衡诗友、同样怀兼有济天下之心的白居易再也忍不下去了,挺身而出,坚决要求朝廷查明真相,缉拿凶手,还武元衡一个公道和朝堂的公正清明。

白居易此举,激怒了那些藩镇的代言人和那些平时就对其不满的大臣们,一下子成了众矢之的。这些人说他不是谏官,无权在朝堂上发言,属于僭越行为,还有人给他罗织了诸如“母亲看花而坠井去世,白居易却著有《赏花》及《新井》的诗,有害名教”等对母亲不敬的罪名,加上白居易出于关心国事的角度,曾经给唐宪宗提了很多谏言,甚至当面指出皇帝的不是,而且还写了大量的反应社会现实的诗歌,这些都导致唐宪宗一直就对白居易有意见,但又没有借口处理他。

唐宪宗虽然知道他是为武元衡说话,但这些大臣们的诽谤之言,还是给了他处置白居易的理由,顺手就把白居易贬为江州司马。

白居易

受家族环境的影响,在这个乱世中长大的白居易,对唐朝社会基层的疾苦与时弊多有经历与了解。在他入仕以后为官的过程中,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思想。被贬以后,白居易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兼济天下慢慢的转为独善其身。

在被贬江州司马任上的第二年,也就是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满腔惆怅中的白居易江边与来自长安城的琵琶女偶遇,触景生情,写下了著名的长篇乐府诗《琵琶行》。作品借琵琶女的凄惨故事,抒发了个人在政治上遭受打击和排斥、政治抱负无法实现的愤懑凄凉心境。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 《琵琶行》的文学成就与影响

作为唐代新乐府运动的领导者之一,和元稹一起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也就是说,作为诗歌,不能单纯为诗,诗歌也可以干预现实,针砭时弊,要和时代接近,要有现实意义,用现在的话讲,就是要与时俱进,才能保持乐府诗旺盛的生命力。

《琵琶行》具有非常强的现实主义思想性,更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和不朽的艺术性。在文学上,极大的推动了新乐府诗的发展;在艺术上,把唐代琵琶文化和艺伎文化给予了淋漓尽致的展示,诗中音乐描写精妙绝伦,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写景、叙事、抒情水乳交融,语言通俗晓畅,不但达官贵人喜欢,普通乡野老妇儿童都能传唱。

白居易

唐宣宗李忱在白居易逝世后写的悼念诗这样评价他:“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所以说,武元衡遇刺身亡事件,导致了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在江州任上,白居易的人生观也发生了显著变化,这种变化深深地刻在了《琵琶行》这部新乐府诗的每一个音符里,给我们留下了一部千年不朽的伟大文学艺术作品。

后人谈起《琵琶行》,总会不由自主的和武元衡遇刺事件联系在一起,这也算是武元衡间接为后世留下的不朽文化遗产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唐最后的铁血宰相:从恐怖袭击中捡回一命 用四年时间完成复仇
晚唐中后期的诸多皇帝中,为何解决藩镇问题最彻底的是唐宪宗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被贬江州,和当时发生的一宗惊天血案有何联系
《大唐王朝》之四十四:武元衡遇刺
唐代的文学巨匠,一代名相,四朝宰相,中兴大唐的名臣。
他是唐朝第一帅哥,又是状元,身份敏感却当上了宰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