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此僧仅一首《绝句》,就被载入宋代诗史,朱熹和朱自清都称赞不已

自佛教传入中国,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诞生了一个新的文化群体——诗僧。而且在中国历史上,许多诗人、词人都喜欢与诗僧一起交往、游乐。苏东坡与佛印的故事尤其为后人称道。作为一个新兴的诗人群体,诗僧对中国传统诗歌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历史上也诞生了一大批代表人物,如王梵志、寒山、皎然、贯休、齐己、佛印、志南等都是著名的诗僧。众多诗僧中,我们最熟悉的可能就是佛印和志南了。

志南是南宋诗僧,志南是他的法号,生平不详。志南的生活状态已不可考,只知道他在当时的文坛上也没有“中兴四大诗人”(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以及“二泉先生”(上饶二泉:赵蕃与韩淲)诸人的风头那么盛。但凭借短短的一首诗,也是其流传最广的一首诗,就让自己的名字载入了宋代诗史。

这首诗就是《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我们一起来读:

《绝句》

宋·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微风细雨中拄杖春游的乐趣。诗前两句叙事。写年老的诗人,驾着一叶小舟,停泊到古木阴下,他上了岸,拄着拐杖,走过了一座小桥,去欣赏眼前无边的春色。诗人拄杖春游,却说“杖藜扶我”,是将藜杖人格化了,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游伴,默默无言地扶人前行,给人以亲切感,安全感,使这位老和尚游兴大涨,欣欣然通过小桥,一路向东。

桥东和桥西,风景未必有很大差别,但对春游的诗人来说,向东向西,意境和情趣却颇不相同。 “东”,有些时候便是“春”的同义词,譬如春神称作东君,东风专指春风。诗人过桥东行,正好有东风迎面吹来,无论西行、北行、南行, 都没有这样的诗意。

杏花盛开,细雨绵绵,杨柳婀娜,微风拂面。诗人不从正面写花草树木,而是把春雨春风与杏花、杨柳结合,展示神态,重点放在“欲湿”、“不寒”二词上。“欲湿”,表现了蒙蒙细雨似有若无的情景,又暗表细雨滋润了云蒸霞蔚般的杏花,花显得更加娇妍红晕。尽管在此之前,“杏花雨”、“杨柳风”这样的诗境已广泛为人们所用,但真正成为熟词,不得不归功于志南这两句诗。

试想诗人扶杖东行,一路红杏灼灼,绿柳翩翩, 细雨沾衣,似湿而不见湿,和风迎面吹来,不觉有一丝儿寒意, 这是怎样一番耐心惬意的春日远足啊!不禁让人心向往之。

宋人赵与《娱书堂诗话》卷上曾载:“僧志南能诗,朱文公尝跋其卷云:‘南诗清丽有余,格力闲暇,无蔬笋气。如云:“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予深爱之。’时人评价诗僧之诗除了诗本身的意境,还需要考量这首诗有没有书生气,苏东坡谓之“酸焰气”也。志南这首《绝句》可以说是彻底摆脱了书生气。但其实有无书生气并不重要,只要能写出好诗就行,苏东坡诸多作品也不乏有书生气者。

除了朱熹特别喜欢这首诗,近代著名诗人、学者朱自清也对这首诗称赞不已,而且引用在其散文《春》中,进入中学课本,被更多人读到。

虽然诗僧志南留给我们的作品仅有这一首诗,但当我们看到“杏花微雨,杨柳清风”的大好春光,心里头会不自觉吟到——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一刻,就够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宋代诗人志南:一生留下一首诗,被誉为千古绝唱,真实身份是僧人
志南《绝句》诗赏析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首七绝有4个地方需要注意
宋代僧人的这首诗,写出了人与自然相处的真谛,值得细细品味
南宋和尚的诗,仅一首绝句,就名留诗史,写得太美了
解读僧志南《绝句》:一位生卒不详的南宋和尚,仅凭借一首小诗进入宋代诗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