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内勒斯|我想做个真正的成年人


心理学所关心的唯一议题,是一个个体真正成为他自己,无论在任何特定的情境下那意味着什么。

——沃尔夫冈·吉格里克(Wolfgang Giegerich )

《荣格论神经衰弱》,1999年于法兰克福出版,第91页。 




《让生命拥抱你》

作者:(德) 威尔菲德·内勒斯

译者:舒子曦,张成


她坐在我的身边,一脸严肃,斩钉截铁:“我真的想做个成年人了!”仿佛在宣告一个千思百虑后的决定。她中等身材,金发碧眼,苗条婀娜,美丽性感。 妆容永远精致,衣着永远得体。很多时候,她的表情总是梦幻迷离,那迷人的笑容让人无法抗拒。不难想象,孩提时的她可以轻易地把手指环绕在爸爸的脖子上,也不难想象,多少男人会情不自禁地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


一个少妇外表掩盖下的孩子,楚楚动人,又郁郁寡欢。她很清楚,自己拥有的这些武器,已经演化成了她的第二层肌肤。她娴熟地使用着它们(无意识而自动化地),同时也憎恨着它们。


这些武器让她可以呼风唤雨,但又让她停滞不前。她已经厌倦了做这种孩子气的女人,一年前,她开始在家庭系统排列和一对一咨询中发现自己的问题。所有这些工作最终促使她做出了这样的决定:我受够了!我不想再做一个乖乖女了!我要做个成年人!


我摇着头迸发出一阵笑声。她疑惑地看着我。怎么回事?这不就是那个经常说人们应该脱离孩子状态,走向成熟的人吗?他为什么要笑呢?她又是吃惊又是疑惑地茫然着(我自己其实也有些惊讶)


“不,”我终于止住了笑声,诚恳地说道:“这不可能!”我径直看着她的眼睛。她越发困惑了。如果不是因为和我熟识已久,她可能早就转身走了。


她等待着我的解释。“想象一下,一只兔子跑到你的面前,看着你的眼睛,真挚地对你说:‘我想成为一只兔子。’”我话音未落,在座的另一位女学员忍不住大笑起来。但是,当事人还是一脸迷茫。她仍然没太明白其中的含义。因此,停顿了一会儿之后,我继续说:“你已经是一位成年人了,一个成年人想要成为成年人,无异于一只兔子想要成为兔子。”坐在下面的那位女学员已经笑得前仰后合,快从椅子上摔下来了。但是她更多的是在笑她自己,而不是坐在我身边的当事人。一定是当事人和我的对话,以及当事人的种种反应,让她发现了关于自己的某些东西。我的当事人仍然是一副苦闷的神情,而我则坚定地对她摇着头。她更加沮丧了:“我明白你说的,但我现在要怎么做?我不想再像一个孩子一样了!怎样才能从里面出来?我真的受够了!”


“你需要明白,你已经是一个成年人。当你透彻地认识到这一点时,你所有幼稚的行为模式会自动瓦解。只有一个孩子才会说自己想要长大,成为大人。只要你还有这样的想法,那就说明你还是个孩子,而且一直在原地踏步。你对成年人的自己苦苦寻觅,紧追不舍,却从来不曾停下来想想,自己其实就是她,一直以来都是。”


她终于放松下来。她内在的某些地方被触动了。现在,她开始有了笑意,尽管她还不太确定自己应该如何开始。我也不确定,但我知道现在我可以开始和她工作了,她现在是一个成年人,至少在此时此刻。这以前,无论她看起来有多么严肃,却仍然只是一个想要长大的孩子。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这个问题并不简单。我很清楚她的愿望和她的绝望。首先,促使你想要摆脱那些孩子气行为的原因,是你清楚地意识到,虽然你看起来是一个成年人,却经常表现得像一个孩子——尤其在重要的时刻以及情绪失控的时刻,你无法像一个成年人一样行事。可以说,你现在只是清醒了一半,你知道你的行为是不妥的,但你还不知道怎样做才是合适的。


过去,当你还没有察觉的时候,这些并不困扰你。你完全没有意识到你的行为有何不妥。遇到问题时,你就会指责别人:你的父母,你的丈夫,你的熊孩子,你的老板,你的同事,国家,社会以及任何你认为需要为你的幸福和不幸负责的人。“我没有办法”和“我办不到”是两句典型的孩子式宣言,阻碍着你做自己生命的主人。只要这句话还在你嘴上挂着心里藏着,你就依然徘徊在你的孩子角色里。


实际上,我们只是长成了成年人的样子。如果我们的伴侣爱上了别人,我们的世界瞬间就崩塌了。让我们害怕的除了要面对种种现实层面的改变以外,更重要的,是我们那个内在的孩子,他觉得自己被连根拔起,失去了所有的依靠。在大多数的两性关系中,我们同时也在扮演父母的角色(在情感层面)。我们的伴侣给予我们(或者,我们期待他们给予我们),父母曾经给予我们的东西——安全感。当这一点受到威胁时,我们的感觉就像孩子失去了安全感,害怕被父母抛弃,被留在这个世界上孤单一人。


因此,我们的举止也像个孩子:哭喊尖叫,惊慌失措。气急败坏,歇斯底里。或苦苦哀求,或索要苛求。我们觉得被世界抛弃,迷失了所有的方向。有时我们可能会退缩到自己内在想象的世界里(当孩子感觉不被世界理解时,通常如此),不再向任何人敞开心扉。这样的行为让伴侣很难尊重我们,反而让他们更加确信这样的关系无以为继。情况于是进一步恶化。


当然,伴侣的离去对于一个情感成熟的人来说,也并不轻松。爱别离苦,人生之大不幸。他们的生活在各个层面都相互交织——他们对未来的共同梦想,转瞬之间成为梦幻泡影。他们熟知彼此,并曾经深信可以托付终身。他们可能有孩子,有共同的资产。尽管他们早已不再热恋,但多年来已情同手足,唇齿相依。当婚姻遭受威胁或行近结束时,有一样东西对于双方都意味着死亡或终结:那个称之为“夫妻”的纽带。有时在一方重病、吉凶未卜,又或是飞来横祸之时,他们也能看到这终结的迫近,心戚戚然焉。


然而,面对此情此景,孩子气和成熟的应对方式一定截然不同。孩子是完全无助的,因此是一个十足的受害者,因为他并不具备照顾自己的能力,无论外在还是内在。当孩子意识到父母可能会抛弃他时,他一定会感到迷失和绝望。然而,成年人是有能力采取行动的,他可以根据现实条件和各种可能性转而依靠自己。这是一个成年人与一个孩子(青少年)最本质的区别。那些像受害者一样幽怨哭泣、感觉无依无靠的人,实际上是认同了内在孩子的意识。对于一个成年人,这样的行为是不妥当的。


当然我并不是让你要装作若无其事,故作豁达地说:“不如意事常八九”“我搞得定”“我想得开”或者“我真的不在乎”。这样做往往只是把内在孩子的感受压抑下去了。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你和内在孩子的感受分隔太久远,以至于你已经感受不到他了。但物极必反,越压抑的越反弹。当不幸发生时,人们总是会痛苦、失望和悲伤,即便是一个成熟的成年人。只有去正视内在孩子的无助感,我们才会真正地通达起来。


因此,当所有那些属于孩子的感受:痛苦、愤怒、恐惧、迷失、无助感升起的时候,不要压抑掩藏,让它们见光,给它们空间,去充分地体验它们吧。只有当我们真正地看见它们真实的面目,并如是接纳时,我们才有可能慢慢地穿越它们。有一天,当孩子意识到自己背负这些感受已是旷日持久,这些感受的源头和起因就会变得清晰起来。那一刻,我们的内在会有一部分开始慢慢地愈合,曾经看似的灾难可能会转化成对内在孩子的疗愈,最终让我们的内在更加坚定、独立和成熟。当我们真的品尝到个中滋味时,甚至会对所发生过的灾难和不公遭遇心怀感激。然而,这个过程无法绕道而行,全然地感受所有的痛苦是唯一的出路。


在现实生活中,孩子般的行为模式随处可见:当孩子不听话时,母亲或不知所措,或溺爱无方,或歇斯底里,甚至棍棒相加;而立之年不惑之龄的成人,甚至是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的老者,在他们的母亲干涉他们生活的时候,变得要么愤怒异常,要么伤心绝望;还有甚至连穿衣戴帽都不敢与妻子违抗的丈夫们。在成年人身上可以发现不计其数的类似状况,这全是孩子般的情绪和行为模式。其中有些模式是无害的(比如一场球赛带来的狂热,或是输了球赛后短暂的沮丧),有些模式令人厌烦却也无伤大雅,另外一些模式则可能相当痛苦,甚至具有摧毁性。无论在生活中我们觉得自己怎样成熟,比如在事业或是社交生活这些面向里,但内在孩子的感受和行为模式还是会深深地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尤其是情绪来袭之时。


当然,孩子的模式并不全是坏事。事实上,如果我们与孩子气的品质完全失联,生命就不再那么缤纷有趣了。成年人的生活也可以是轻松欢乐的,作为一个成年人,你完全可以享受自由自在的乐趣。但我在这里所谈论的孩子模式既非轻松,亦非有趣。它们在我们的内在根深蒂固,使得我们的生活举步维艰。当真实地了解了一个真正成年人的状态时,我们就会知道,相比于被幼稚的感受和需要所主导的人,我们的生活可以是如此的自在洒脱。


孩子般无助的感受有时是令人苦恼的,但它又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方便,至少看起来如此。如果我们去细看这些所谓的好处,会发现它们其实是负担。然而看到并承认这些好处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不想放弃幼稚的模式,就是因为我们还不想放弃这些好处。做爸爸的甜心多好啊,这样就比母亲还重要!如果她不再是家里的掌上明珠了,不再是爸爸的小公主了,她就只是一个普通女人了。才不要呢!妈宝男也是同样啊。如果他不再成为关注的焦点,那么他会是谁呢?有些助人者为他人牺牲一切,然后抱怨生活于她是多么的不公平,每个人都在利用她,没有人感激她。然而如果她仅仅是照顾好自己,而不去为他人负责(仅仅是看上去如此,实际上,她真的能承担别人的责任吗?),那么她会是谁呢?


我前面提到过,作为一个孩子,最大的好处是:你无须为任何事情负责。每当你的老板提高嗓门,你做不了任何反应,因为你“是”无助的。每当妻子指责你的时候,你像个无助的孩子一样愧疚和沮丧,或是愤怒地回击(取决于你内在孩子的天性)。显然,如果这些是你重复性的模式,那么它可能会导致你屡次仕途不顺,或是屡次关系失败(如果只有一次,人们是很难意识到这一点的——原来错并不总是在对方)。如此这般,你开始扪心自问,开始为自己的行为苦恼。你甚至开始看清,在那些情绪化的时刻,你把老板当成了父亲,把妻子当成了母亲。正如孩子在面对父母时感到无助,每每如此你便陷入受害者的角色里,束手无策。看到这个,你懊恼极了,但懊恼的这一刻,你又再次把自己变成了受害者。你想的是:我还能做些什么呢?我真的没办法!我真的很想成为一个成年人,可我的确办不到啊!这听起来是一个多么糟糕的借口,但是这感受真真切切啊。


然而,那仅仅是感受——事实却不尽然。理解这一点很重要。要去看到这个事实。当你看到了这个事实,再回头看自己孩子般的行为模式,它自己就消融了。幻相自然会在真相前消融。你看见自己真的不再是一个孩子,你的童年已经结束了。但是想要做到这一点,你需要先在自己幼稚的行为当中全然清晰地看见自己,接纳他,并带着他继续生活。


知之非难,行之不易。


首先,看到的那一刻,宣告着你是自己的责任主体。你不能再停留在无辜、弱小和无助的角色里。也许眼下的处境不是你一手造成的,但至少你可以对此做些什么。你可以改变你的处境。


其次,你感觉到了你的内在小孩,你曾经是他。你们是一体的。你不但能感觉到他,还经常认同于他——你就是他。为了能够真正看到他,你必须从这些认同中走出来。意识到你已经是一个成年人,而他此刻站在你的面前。你也必须忍受你曾经还是他时的那些痛苦、无助、迷惑、失败和悲伤,看到它们却不再认同它们。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能做到这一点真的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在没有外在助力的情况下。


我在本书最后将谈到的生命整合程序,就是一种外在的助力。但是,在介绍它之前,我想就我目前列出的主题,先进行一些深入的探讨。生命整合程序仅仅是一个揭示更深的真相的方法。尽管我相信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但是对于任何方法来说都是一样的:如果我们不能深入地理解方法本身和它所呈现的现象,那么,它的作用很快就会流于表面形式。


书 名:让生命拥抱你

作 者:[德]威尔菲德·内勒斯

译 者:舒子曦、张 成

出版:人民日报出版社


ISBN:978-7-5115-4957-0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全然地感受所有痛苦,是唯一的疗愈之路《让生命拥抱你》
我能说服很多客户,但就是无法说通爸妈 | 与父母无法沟通怎么办?
你是在滋养生命,还是在消耗生命
别永远伤在童年!简单四步教你走出童年创伤、疗愈内在小孩
能够做一个大人,是多么值得庆祝的一件事
内勒斯|“成熟”就是跌入生命的未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