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本期关注】严金明 等 | ​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国土空间格局优化
近日,《中国土地科学》编辑部联合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资源环境与发展研究院在南京市举办了“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国土空间治理”学术研讨会,会议邀请相关专家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与高质量空间治理内在逻辑高质量区域经济布局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制度国土空间体系与高质量发展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议题展开研讨,形成了一系列有价值的观点文章,现通过本微信公众号陆续推出,敬请关注。
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国土空间格局优化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土地管理系
严金明  黄宇金  夏方舟

国土空间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基础性和不可替代性的地位,为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的实现提供必要的空间支撑和资源保障。国土空间格局优化也必须紧紧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才能更加高效有序、和谐严密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是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的基本遵循





1.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的基本前提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既是中华民族立足的基本现实,也是人类发展的伟大创举。首先,庞大的人口总量需要充足的土地满足饮食、住房、出行等基本生存诉求,还需要更为集约高效地发挥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其次,庞大的城镇人口不仅要求在宏观上合理布局城市群网络,更要在中观统筹都市圈一体化建设。乡村振兴远景下,规模仍然巨大的农村人口需要城乡紧密联结的互动空间,更要配套安居乐业的宅基地、农村三产用地以及均等化的公共服务空间。此外,大规模的流动人口不仅需要密切的城市间串联轴带和便利的区域间综合交通网络空间,更对流出地闲置空间利用和流入地临时空间供给提出了更高要求。最后,大量增长的老龄人口,不仅需要更多的公共空间和基础设施满足医疗照护、社交娱乐等需求,还需要更为叠合的代际交互生活圈。

2.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的基本要求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关键在解决居民收入、公共服务、权利平等方面的区域差异和城乡差距问题。首先要应对区域差异问题,要求合理调整区域国土空间格局,推动形成优势互补、平衡协调、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布局,着力解决区域经济发展分化态势和发展动力极化问题。其次,针对城乡差距问题,要求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明确城镇开发边界,限制城镇无序蔓延,加强村庄规划和乡村空间形态布局,统筹落实耕地保护、地域特色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美丽乡村建设,还要求加强城乡交错空间和联结空间的建设,畅通城乡要素交换,强化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及农村对城镇的补充支撑作用。

3.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的基本原则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特征力图解决的是当前精神文明贫乏、社会矛盾突出和文化观念冲突加剧等问题。首先,丰富精神文明离不开国土空间格局的支撑,要求强化特定功能的空间实体供给,包括历史遗迹、博物馆等人文景观,休闲娱乐的自然风光,以及增进交流的公园绿地等公共空间。其次,缓解社会矛盾要求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更为公平有效地配置公共服务设施,营造友善互助、邻里和睦的空间氛围。最后,融合多元文化要求国土空间格局优化重点关注农业转移人口、中低收入人口等群体的空间需求,推进区域内居住、公共服务等空间融合,平衡线上虚拟和线下实体空间,促进不同群体良性健康的交流互动。

4.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的基本伦理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是中国大地的美丽画卷,也是人类家园的守护担当。首先,要求有序适宜地布局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合理确定重点、优化等开发区域,突出存量低效建设用地再开发和综合整治。其次,要求科学确定国土空间保护格局,积极开展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不仅要满足食物生产等供给服务,环境净化等调节服务,以及生物多样性等支持服务,更要满足美学科研等文化服务,形成同呼吸、共命运的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最后,要求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空间格局,基于“双碳”目标调整产业空间结构,通过居住空间、公共设施等的合理布局推动人类活动的低碳转型,更要基于资源禀赋、供需匹配合理布局各类能源用地,大力发展风能、水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

5.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是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的基本追求

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地缘关系紧张,人类共同面临气候变化、传染疾病等多重困境,极地、公海等国际公地面临严峻的治理挑战。对此,首先要求构建“安全国土”,在确保国家领土完整、国家主权不受侵犯的基础上,调整国土空间农业、工业生产布局,合理增加粮食自给率,建设更为系统和完备的产业体系。其次,复杂的全球性困境和公共治理矛盾要求国土空间格局优化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度加强“一带一路”等区域合作,实现各国共建、共享、共赢。此外,也要求中国充分参与国际公地治理,进一步探讨如何构建跨区域的自然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提出全球空间治理的中国方案。


二、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的理论逻辑





1.“人地耦合”的基础逻辑

“人地耦合”的基础逻辑是指人口与土地两种要素间通过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的基本规律,是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的基础。首先,国土空间格局实际上确定了人口发展的承载上限。比如,居住用地能够满足人类最为基本的生理居住需求,决定了空间所能承载的人口边界。其次,各类国土空间供给结构和功能作用将影响人口结构和分布。不同区位的空间价格将直接影响不同收入群体的分布,不同类型和不同功能的空间供给也将承载不同的人口结构。最后,各类用地供给问题将直接影响人口发展。随着空间功能完善到一定阶段,由于空间规模总量的约束,各类用地无法大量供给、无限制扩张,因而原供给结构中的不合理性将会暴露凸显。

2.“规律纠偏”的功能逻辑

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的本质是纠正国土开发利用过程中承载过度、公平缺失、市场失灵的三种扭曲,从而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首先,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根据区域资源禀赋和承载能力,协调不同空间主体功能,从而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更能通过资源富集和贫乏空间、存量和增量空间等的流通、置换和互补,补齐环境承载限制短板。其次,国土空间格局优化依据人民需求的阶段性特征,满足生存、发展和舒适等多样化的需求。特别是为失地农民提供土地保障功能补偿,为城镇农民工提供农村宅基地退路保障,切实补齐社会弱势群体的自然资源供给短板。最后,国土空间格局优化通过对土地资源的数量、空间和时序安排,针对市场供需进行强制性和诱导性调控,引导国土空间按照供求关系自由流动和合理利用,实现要素流动和空间利用的双向最优。

3.“文化精神”的引导逻辑

“文化精神”的引导逻辑是指通过国土空间的物质环境引导文化深处的理性自觉,彰显的是一种文化的独特性质与发展逻辑。首先,“地方”是自然空间被赋予功能、情感所形成,通过特定文化符号规范约束区域内人群。国土空间格局优化会形成区域的文化基底,身处其中的人群将产生相似的地方认同和依恋。其次,“场域”是个体实践所发生的社会空间,通过实践秩序与地理空间的动态关联,影响人的行动。国土空间格局优化通过塑造社会活动空间,构建特定“场域”,规范和约束人群行为活动。最后,“惯习”是基于实践和经验形成的内在化知识,包括思维方式、审美偏好等,具有对社会价值和期望的倾向引导。国土空间格局优化,通过差异性适应形成“惯习”,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精神世界,引导形成更为美好和谐的精神文明。

4.“生态文明”的支撑逻辑

“生态文明”的支撑逻辑是指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首先,国土空间优化可以重塑生态安全格局,通过加强全域生态系统与经济、社会系统的互补协调,推进物质流与能量流的有序循环,持续强化生态系统的整体韧性,从而提升生态空间稳定性和持续性。其次,国土空间优化通过全域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工程,全面保护与修复受损生态系统结构、改善生态系统过程、提高全域生态系统保护能力,从而提供各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最后,国土空间优化通过打造蓝绿交织、清新美丽、生态友好的城乡生活空间,给人民群众带来更为舒适的宜居体验;通过衍生的生态物质、服务和文化产品,能够不断在市场中显化价值,为基于生态资源的绿色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5.“全球治理”的参与逻辑

“全球治理”的参与逻辑是指超越传统民族国家的界限,将民族国家与超国家、跨国家、非国家主体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合作格局。首先,国土空间优化能够解决全球可持续发展中的核心议题,集中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人类是亟需共同克服气候变化、土地退化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国土空间相关的全球性挑战,才能实现共同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其次,国土空间优化能够促进跨区域协同治理,强化区域之间的联结和合作,进而促进国际与国内区域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最后,以国际公地为切入点开展国土空间优化,能够引领形成更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治理体系,为国际公地资源利益的共享提供可能,也有利于共同保护重要的生态系统和景观,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


三、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战略任务





1. 打造人地协调的国土空间新格局

首先,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实行国土开发强度差别化调控,合理控制国土开发强度,全面提升国土空间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其次,要统筹城乡人口结构,优化布局城镇与农村空间。其中,不仅要发展壮大城市群和都市圈,分类引导大中小城市建设,形成疏密有致、分工协作、功能完善的新型城镇化空间格局,还要遵循乡村传统肌理和空间格局,引导形成布局协调、规模适宜、功能齐备、整洁美观的乡村空间格局。再次,要畅通区域人口流动,完善流出流入相关空间服务。不仅要加快建设国际国内综合运输大通道,建成内通外联、绿色智能、安全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更要匹配人口流入流出趋势形成与本地人口发展相适宜的空间格局。最后,要应对老年化趋势打造老年友好的微观国土空间格局。优先发展老中青幼年四类人群共享的多功能复合社区空间,塑造少长咸集、伛偻提携的代际互动空间格局,打造住、医、养、乐、学“五维养老空间服务圈”,建立兼顾急救、医疗和护理的空间健康支撑服务综合体系。

2. 重塑融合均等的国土空间新格局

首先,要加快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持续缩小区域差距。要以国家战略为引领,促进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地区崛起和东部率先发展,通过探索和健全区域战略统筹、区际利益补偿等空间协同发展机制,实现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协调和互利共赢。其次,要畅通要素流动,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充分发挥国土开发轴带的纵深连通作用,增强区域优势互补水平和整体竞争力,推进产业跨区域转移和特色培育,形成东、中、西区域梯度化、差异化的发展格局。最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城乡融合。通过加强链接城乡、互通有无和贯穿始终的线状空间布局建设,打造特色鲜明、分工明确、层次分明的城乡融合发展网络体系,分区域、分类别、分时序地推进城乡融合,优先推进大城市郊区乡村完善郊区组团空间建设,满足中心城区的功能疏解、郊野游憩、生态承载等外溢需求。

3. 营造文明有序的国土空间新格局

首先,要塑造城乡各具特色的文化魅力空间。尤为注意要保留承载乡愁的乡村特色空间风貌,注重传承和延续传统文化,共同塑造和谐生动的新型乡村国土空间格局;城市地区则要在历史遗迹保护、建筑景观设计、文化设施配置等方面深入挖掘区域文化特色,营造良好文化氛围和文化认同感。其次,要塑造宜居舒适国土空间,丰富居民情感体验。要优先满足保障性居住空间诉求,合理增加改善型居住空间供给,进而提高独立生活圈内各类设施和服务的便利性,塑造邻里情感互通娱乐空间,增强居民社区归属感。此外,还要科学布局各类娱乐空间,塑造多层次的功能节点、休闲路线和主题空间,扩展多重感官体验。最后,要叠合空间功能,推进空间利用多元混合化。通过交叉式空间供给和均等化服务,推进城中村、保障房等各类社区和普通社区融合;通过强调空间在不同时段分时弹性混合利用,合理推进交通、商服、居住和办公等空间功能混合化;通过现实和虚拟空间的混合,打造足不出户的“元宇宙”,为现实世界赋予更为丰富的空间内涵。

4. 建设优美和谐的国土空间新格局

首先,要强化自然生态保护,保障国家生态安全。要坚持底线思维,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完善建设“两屏三带”为主体的陆域生态安全格局和“一带一链多点”的海洋生态安全格局。其次,要坚持生命共同体理念,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要加快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持续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完善“三区四带”重大工程总体布局,以“中国山水工程”为引领,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再次,要靶向“双碳”目标,打造绿色低碳循环空间格局。通过优化产业空间结构,引导产业体系绿色低碳转型,加快形成绿色低碳核心产业链,优化绿色综合交通网络空间,增强多种交通工具的联动协作,调整各类能源用地供给,加快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和完善全国能源运输网络。最后,要推进人地融合,打造和谐优美的景观格局。积极打造“生态为基、轴网串联、廊道联动、多点散布”的景观结构,以大尺度生态景观、农田等为基础,景观小品、公园绿地为节点,串联大型空间景观绿轴,联动滨水绿道、景观廊道,形成串点成线、连线成带、多元交融的景观风貌。

5. 探索安全共治的国土空间新格局

首先,要打造安全国土,确保国家领土完整和体系内循环。未来应以国家领土完整为首要前提,从“大食物观”视角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布局,以充足的产业空间建设系统完备的产业体系,培育世界性的产业集群。其次,要共同应对全球问题,推动人类可持续发展。积极推动新型全球治理的空间体系重塑,以更为主动和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共同应对威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承担同国情、发展阶段和能力相适应的全球空间治理义务。再次,要协调多元主体,推进跨区域空间治理。明确建立与事权关系对应的跨区域治理范围,促进多方对话和协商,推动合作框架与协议制定,探索建立跨区域协同空间治理的各项机制,加强经济、社会、人文合作,重视生态环境响应。最后,要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进南极、北极、公海等国际公地治理。基于坚持多极世界、多边治理的原则,接受、容纳和肯定多样化的国际公地治理模式。要完善国土空间相关法律体系,促进国内国土空间法律与国际公地法规的衔接和转化,积极加入并引领推进国际公地治理相关的政策制定,增强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

(本文为节选,全文刊登在《中国土地科学》2023年第11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卷 首|杨开忠: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本期特稿:空间规划的基本逻辑与未来城市发展(一)
孙义为:全力打造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国土空间新格局
青年学者谈“土地利用与乡村振兴”
观点 | 樊杰:贯彻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促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概念思辨与理论认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