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沉浸式社区|上海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创意营造与更新



【温馨提示本文在参考文献基础上经平台责编重新整理,如有转请注明出处。文献参考来源:沉浸城市;上海规划资源;社区工作参考;上海黄浦;上海杨浦;三层阁;长宁绿化市容;社工客



2024年1月20日,上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推进暨优秀案例交流会在上海设计中心召开。作为全国最早提出相关概念的城市之一,上海从编制发布全国首个《上海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到2021年在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联合全国52个城市共同发布《“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上海倡议》,再到成为全国“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的标杆城市,用了不到十年时间。

2023年度上海在全市划示完成了1600个“15分钟社区生活圈”基本单元,建设实施了3000余个民生项目,覆盖教育、文化、医疗、养老、体育、休闲和就业等多个领域,为居民城市生活带来了极大改变。

INTRODUCTION


一 · 什么是“15分钟生活圈”

行业标准《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 TD/T 1062-2021》中对“社区生活圈”的定义为:满足城乡居民全生命周期工作与生活等各类需求的基本单元。按照城市化地区步行15分钟、远郊农村骑行15分钟即可享受到各种民生服务的标准。

“15分钟生活圈”覆盖了住房保障、就业供给、公共服务、交通出行、公共空间五个方面,融合了“宜业、宜居、宜游、宜养、宜学”多元功能,是一种引领面向未来、复合共享、健康低碳的美好生活方式。生活圈一般规模约 3-5 平方公里,服务常住人口约5万-10万人。

通俗来讲,“15分钟生活圈”是以社区居民作为服务对象,以住所为中心点,在步行15分钟的服务半径范围内,可解决一个人在吃、喝、玩、乐、文、体、医、商等方面的基本服务,能够满足上班族、老人、儿童、残障人士等不同群体的日常生活,构建无障碍、人性化的步行系统,形成安全、舒适的慢行环境。

(图片:“15分钟生活圈”模式|来源:网络公开)

二 ·上海市 “15分钟生活圈”规划理念沿革

上海作为“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理念的发源地,在2014年世界城市日论坛率先提出“15分钟社区生活圈”概念。

2016年,上海发布全国首个《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

2016年至2019年,由点及面推进社区生活圈更新试点,加强以社区发展项目库为载体的生活圈行动规划层面的工作。

(图片:上海曹杨新村图貌|来源:网络公开)

2019年起,上海以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的社区生活圈的为愿景,选取15个试点街道全面推行“社区生活圈行动”。重点提升教育、文化、医疗、养老、体育、休闲及就业等设施的配建水平和服务功能。

2021年底,上海提出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培育100个左右的市级“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进一步扩大上海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覆盖规模,增强市民生活幸福感,推动上海“人民城市”建设进入新阶段。

三 · 上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优秀改造案例

(一)黄浦区五里桥街道

“小橘巷.汝南街”更新项目

在五里桥街道局门路汝南街,作为街道“一街一路”的亮点之一,“小橘巷”成为暖心的存在。通过街区更新、文化赋能等形式,汝南街成为了一条富有童趣的“背街小巷”,很多居民都喜欢茶余饭后到此一游,找寻曾经的童年印记。

(图片:“小橘巷”街景|来源:网络公开)

据悉,汝南街“小橘巷”名字的由来,包含了很多含义,“橘”既是连接道路的局门路和制造局路,也是街区打造这里的15分钟“居”民生活圈的意思,同时还将江南制造局旧址的“ju”也融入其中。“橘”字本身包含了色彩,介于红色和黄色之间,比红色少了些热情,又比黄色多了一份醒目和活力,是暖色系中温暖舒适的色调,寓意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及生活中的温度和烟火气。

(图片:江南制造局旧址的“ju”投影|来源:网络公开)

此次“一街一路”建设中,“小橘巷”以创意更新的形式,赋予街区新的功能及活力,为周边孩子和家长们提供了一个可以休息停留的场所,艺术设计将实用性与观赏性相结合,以橘猫、橘子等“橘”元素作为艺术设计主题,将“橘”文化融入到市民们日常生活中,艺术设计在为市民提供休闲功能,美化街区景观的同时,营造“小橘巷”文化氛围,打造橘味的慢行街区景观,提升街区生活品质。

(图片:小橘巷休息区猫咪座椅|来源:网络公开)

本次小橘巷的改造把橘猫IP融入生动有趣的故事,彰显着儿童友好的理念。比如,在上海康德双语实验学校门口,街道利用对面小区围墙镂空处的矮墙作为支撑,外延一小部分设置座椅,为上下学时段等候的孩子和前来接送的家长们提供可以休息的小驿站,橘猫元素的融入也让座椅更显童趣。

小橘巷升级完成后,将成为上海市首个以儿童友好为主题的特色街区。通过将孩子们纳入街区的改造计划,把他们的奇思妙想落实成街区中重要且特别的元素。

(二)杨浦区创新型社区228街坊改造

228街坊位于杨浦区长白路158号,是优秀园区品质生活打卡聚集地的典范。228街坊原是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第一代工人居住区,亦是上海现存唯一的成套“两万户”风貌住宅,这里不仅是杨浦“百年工业”历史的见证,也承载着上海城市发展的重要实践。

228街坊改造过程中,采用“挖掘、重构、强化、传承”对部分旧建筑进行完整保留和修缮,也有部分的合并与复建,形成一个中心两横两纵的规划格局,以及树院浓荫、内聚向心的景观布局,展现了原有外场内院的空间形态。街坊的每一幢建筑,都在历史的长廊里述说着城市记忆。正如砖红色的窗棱、素色墙面等,虽体量不大,但颜值很高,处处细节透露出“小而美”的精致氛围。

(图片:228街坊图景|来源:网络公开)

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228街坊秉持着“修旧如旧、整旧出新”的原则,最大程度地保留了素墙红瓦的建筑外观、简约明快的建筑线条,以及邻里共享的建筑理念,着力还原展示工人新村曾经的风貌。在原汁原味保留的1号楼和8号楼基础上,228街坊还建造了一个集历史陈列、文化传承、数字交互及全景沉浸式互动体验为一体的综合性上海工人新村展示馆,让市民可以深入了解工人新村变迁史。

(图片:228街坊建筑设计改造|来源:网络公开)

变归来的228街坊致力于打造成为一个集智慧型净菜超市、特色餐饮美食、文化艺术培训、休闲健身运动、长租公寓、中心绿地广场和社区配套服务等多重业态为一体的文化商业综合体。周边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在这里“一站式”得到满足。街坊内已引进了社区食堂熊猫饭堂、交茶点、蛋堡艺术、蓝蕉音乐、时序伴学、时序世勤、西区老大房等商户。

此外,228街坊保留下来的中心草坪作为户外活动空间,定期开展露天市集、老电影轮播、音乐会和少儿球赛等各类特色文化活动,充满了烟火气和人情味,赋予了“老街坊”新活力。让228街坊真正成为社区品质生活的打卡聚集地,城市更新叠加“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样板街坊。

(图片:228街坊中心草坪|来源:网络公开)

(三)普陀区高陵路集市

上海真如高陵集市位于上海市普陀区高陵路268号。集市内青砖灰墙、石库门、旧报纸、旧广告牌、旗袍窗、街角的旧电话亭等元素交叠,将消费者带回到记忆中的老上海。12家老字号、130余个菜场摊位,不仅拥有传统的菜市场功能,还拥有丰富的美食业态。同时集市融入了以文化为核的社区服务,二楼活动空间提供英语课、舞蹈课等社区课程体验,丰富了集市体验场景。

(图片:集市内的复古元素装饰|来源:网络公开)

高陵集市的前身是传统菜市场,为响应上海市对于数字化菜市场改造计划,2019年由瀚立商业公司开始接手升级改造,在普陀区真如镇街道指导下倾力打造“便民一刻钟生活圈”。通过数字化改造和多元化业态植入,传统菜场升级成为集菜场、餐饮、党群服务于一体的综合集市,为居民提供一站式社区服务。一楼菜场使用面积将近3600平方米,铺位130个左右,为“便民一刻钟生活圈”居民菜篮子,提供支持和保障。

(图片:高陵集市农贸管理系统电子屏|来源:网络公开)

同时集市打造了农贸管理系统,对消费者而言,畅销菜品、菜价行情都显示在电子屏上,每个摊位都是明码标价、统一配秤,提升了购物体验品质;对商户而言,可以通过平台提供的小程序实时了解每日销售数据,便于商贩备货、记账;对管理方而言,平台整合了租金、水电费、食品安全台账、菜价公式、市场管理人员等模块信息,提升市场管理效率。

(图片:普陀区高陵路集市一楼菜场|来源:网络公开)

二楼建筑面积将近2700平方米,作为真如镇高陵党群服务中心,设置了党群共享空间、网格化管理指挥中心,为居民提供了丰富的社区交流空间和活动场景。同时也配置了老人日间照料、社区食堂、便民服务站、儿童成长中心、社区大舞台、共享健身空间等设施,满足居民多样化的需求。高陵集市也成为了社区服务阵地和居民身边的会客厅。

(四)杨浦区大学路限时步行街

在上海,大学路是一条独特的“网红”马路。2019年,大学路开出外摆位,带动了外摆经济、夜间经济等新业态的发展;2022年,大学路进行新一轮景观照明改造提升,为街道空间增加了创意场景;2023年5月,限时步行街开街,吸引更多客流的同时,也是对城市多元空间的一次探索。所谓限时步行街,也就是除了特定时间段外,其余时间还是作为正常道路通行的。当传统的休闲出行、单一的购物中心体验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开放街区的个性化需求逐步凸显。大学路每次的升级蜕变背后,都蕴含着对城市公共空间和商业场景的创新思考。

(图片:杨浦区大学路限时步行街入口标志|来源:网络公开)

大学路位于创智天地核心区域,一头连着百年历史建筑江湾体育场,一头连着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知名高校。因毗邻科技园区、大学校区和公共社区,大学路拥有独特的“三区联动”优势。

利用这一优势,大学路屡屡尝试“跨界”:与企业合作、与高校联动、与社区贴近、线上线下融合,尝试在每个周末及节假日注入不同的内涵。开街半年以来,分别与抖音联动化身“心动街区”,与六神联动打造“六神清凉节”,与小红书联动推出“迎新季——从大学生到大学熟”,与美团联动出品“'天生我彩必有用’冬季换新季”。其中,“迎新季”结合高校开学,与周边复旦、同济、财大等高校形成联动效应,吸引了大量学生参与。

(图片:大学路与小红书联动“迎新季”|来源:网络公开)

融合了商圈、社区、科技园区和高校的特殊形态,让大学路限时步行街成了企业、品牌、社群积极进行市场尝试的开放平台。限时步行街推出后,通过共创的方式,企业和大学路真正实现了有机融合,开放平台效应愈趋凸显,这种开放和多元,真正激发了在地企业和品牌的创造力。

(五)长宁区华政中山公园融合开放项目

上海中山公园建于1914年,最早为兆丰洋行主人英国商人霍格的私家花园,故又被称为“兆丰公园”,其正门设在当时的极司菲尔路上,即现在的万航渡路公园2号门,后于1944年改称为中山公园,沿用至今。

(图片:万航渡路公园内景|来源:网络公开)

而华政校园与中山公园融合开放项目正是位于万航渡路,全长约800米,由长宁区建管委于2022年1月至9月进行更新改造,包括道路拓宽、架空线入地和杆箱整治、电车杆网优化、公园围墙拆除等改造。

项目旨在提升中山公园整体的绿化景观品质和区域慢行系统的感受度,衔接好华政校园的整体提升和开放,进一步彰显百年校园、百年公园、百年古树、百年公交、百年道路、百年建筑的风貌价值,为市民提供更有温度的慢行休闲城市空间。

(图片:公园区域内的百年古树|来源:网络公开)

其中,西段公园3号门围绕百年古梧桐树打造“梧桐广场”,打开围墙、重塑公园入口;东段公园2号门打造“华阳广场”,迁移公交20路始发站,新建候车亭及煤精亭,并打造新景观“种子池”;公园2号门与3号门之间,拆除围墙后将人行道迁移至公园内部,原先的人行道改为非机动车道,同时拓宽机动车道,彻底改变万航渡路原先“车易堵、人难行”的状况。打开公园拆除围墙后,原本“深藏不露”在园中的华东地区最大悬铃木、铜顶、音乐台等中山公园著名景观,更好地向公众开放,把最好的资源展现给人民。

(图片:中山公园沿万航渡路边界开放空间改造|来源:网络公开)

自城市诞生之日起,人类对理想城市的追求就从未止步。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单元,15分钟生活圈便是一种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社区改造尝试,其功能性、社会性和经济性等诸多方面还有待深入研究。“15分钟”不仅标示着时间的尺度,更注脚着城市治理的温度、人间烟火的气度以及理想生活的刻度。

四 · 为什么要做社区营造

(一)消除孤独,增加生活幸福感

社区营造强调居民的参与和合作。一是通过组织和参与各种活动和项目,居民可以建立新的社交关系,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和互动,消除孤独感。二是通过各种社区自组织的组建,挖掘居民自身价值,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归属感。这种归属感和认同感对于提高居民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非常重要。

(二)提升公共生活质量

通过改善社区环境、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加强社区管理和维护等措施,社区营造可以为居民提供一个更加舒适、安全、便利的生活环境。同时,社区营造还可以通过组织各种文化、娱乐、体育等活动,丰富居民的业余生活,提高他们的生活品质。

(三)繁荣社区经济

通过加强社区组织和建设,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度和合作意识,社区可以更好地整合资源、发掘潜力,发展特色产业和经济。同时,社区营造还可以通过吸引投资、培育市场、创造就业等措施,促进社区的经济发展和创新。这种繁荣的社区经济可以为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四)增加社会资本

社区营造可以增加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是指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合作和互惠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网络和规范。通过组织和参与各种活动和项目,居民可以建立新的社交关系,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形成良好的社区氛围和合作关系。这种社会资本可以为社区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促进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但如何让城市生活更美好,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15分钟生活圈概念的推行,无疑是在节奏越来越快的生活中,想要努力带给大家幸福感。即便日常需要长时间通勤工作,在工作地和家附近找到忙碌中的娱乐,也能让人从劳累中暂时解救。

当前,消费已经成为了国家经济增长与城市经济发展的第一拉动力,广大市民的生活,便是最稳固的消费基本盘,对于生活的品质提升、消费的提质升级、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意义深远。建设“15分钟生活圈”,让广大市民感受周边之美、社区之美,擘画的既是美好生活的愿景,也是城市发展的图景。

【温馨提示本文在参考文献基础上经平台责编重新整理,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往期推荐



美编|梅兰妮

文丨文献参源:沉浸城市;上海规划资源;社区工作参考;上海黄浦;上海杨浦;三层阁;长宁绿化市容;社工客

责编丨芦丽莹

校对|杨悦岐

审核|卜希霆
声明|本平台登载此文和此图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和图片内容仅供参考。本平台尊重原创与知识产权,凡转载或改编均主动标明出处;如不慎侵犯第三方权益,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平台原创、整合编辑的内容也可免费授权兄弟公众号友情使用,有需要的可以申请本平台白名单进行转载;或在转发时标注来源。携手共益,共创繁荣。


更美好的生活,更沉浸的城市


「沉浸城市」前身为「新型城镇化研究中心」,由中国传媒大学卜希霆老师创办,致力于城市文化更新实践与研究、聚焦城市社会创新治理与实验、汇集文旅、文创、文博、沉浸城市等领域学术领袖与业界才俊,搭建政产学研用的共创平台。

投稿及联系合作邮箱|npc@imcity.net.cn;nucuc@qq.com

QQ|228582217 
微博|@卜希霆
卜希霆|文博&文创&文旅&沉浸城市&创意营造研究学者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硕士生导师
沉浸式文旅业态研发与成果转化项目负责人
海峡两岸文化创意产业高校研究联盟副理事长
中国文化馆协会沉浸式文化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数字视觉设计与呈现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文化娱乐行业协会智慧旅游沉浸式专业委员会高级顾问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乡村规划与产业振兴专业委员会顾问专家
北京数字创意产业协会及临空元宇宙研究所“数创智库”特聘专家
永定河文旅联盟智库专家&北京永定河文化研究会智库专家
吉林省白山市科技顾问&山西省大同市文化传播顾问
中国舞蹈家协会街舞委员会学术顾问
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城市中国广电媒体联盟学术顾问
中国传媒大学校友会秘书长(曾任)
中国传媒大学新型城镇化研究中心主任(曾任)
中国传媒大学国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研究基地主任(曾任)
《品牌价值评价农产品》国家标准(GB/T31045-2014)起草负责人
国家艺术基金“动漫企业高端管理人才培养”项目负责人
《“十三五”时期繁荣群众文艺发展规划》起草负责人
《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 年)》参与起草人
《雄安新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专项规划》核心起草人
《雄安新区公共文化设施专项规划》核心起草人
《容东片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策划》核心起草人
《大运河文化辞典(江苏卷》(待出版)编纂负责人
《中国街舞产业发展研究报告》起草负责人
《敦煌美育传承与创新发展白皮书》起草负责人
《琉璃烧造非遗技艺保护传承方案编制项目》起草负责人
“创意营造”理论首倡者与践行者,复合性公共文化阅读空间——梦想书坊创始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点赞!普陀区这些“15分钟社区生活圈”项目荣获2023年度市级优秀案例
杨浦的“新型社区”长啥样?来长白228街坊一睹为快!
生活圈居住区与公共服务供给政策解读
【美好真如】网红打卡点真如高陵街区惊现“名画复活”!老嗲了~
网红菜场穿越生死线 | 网红追踪
还有三天了,这里的集市等你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