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佳文推荐|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东北典型黑土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与优化

面临将生态环境问题纳入发展决策的巨大挑战,2011年国务院首次提出生态保护红线政策旨在维持并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减缓土地退化,并作为中国缓解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冲突的制度创新已被提升至国家生态安全战略高度。然而,已有研究聚焦于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法与管控策略,内涵界定不统一、理论研究滞后严重阻碍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与优化进程:(1)统一刚性的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基本分析框架仅依赖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与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估,忽略了生态功能与社会需求空间不匹配的问题,忽略了以生态格局与生态过程全面保护为目标的生态安全格局,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与生态效益显著降低;(2)生态保护红线在优化调整及实践管控中缺乏生态系统完整性与连通性的刚性约束指标和阈值,导致生态保护红线区域景观破碎且空间连通度差。生态安全理念强调通过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保证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过程的完整性,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优化。因此,应当基于理论关联与互动角度思考,如何从生态安全格局视角出发,在明晰生态保护红线内涵基础上构建科学系统、可操作性强的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与优化框架,以实现生态保护红线精准落地管控与生态系统综合管理。
基于此,东北大学雷国平教授团队在《自然资源学报》2024年2期发表了《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东北典型黑土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与优化》一文。东北典型黑土区作为土地高度集约化利用、生态空间稀缺的区域,面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退化、景观格局破碎以及农业与生态空间冲突等问题,亟待科学制定具有指导性的黑土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与优化框架,开展黑土地生态保护(屏障)模式建设,以期实现黑土地可持续利用与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因此,该文选取东北典型黑土区作为研究区,基于生态安全格局视角明晰生态保护红线内涵,在考虑生态保护重要性、农业与生态空间协调、自然与社会系统协调的基础上,提出“点—线—面”多层次空间要素的系统性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思路,考虑生态系统完整性与连通性识别生态保护红线优化区域。该文认为,在生态安全格局视角下,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可以看作亟需生态保护的国土空间与开发利用的国土空间相互竞争的过程,即从“源”克服“阻力面”达到“汇”的过程,其实质是保障和维持生态系统结构、功能、过程稳定最关键、最完整的国土空间。生态保护红线是确定生态系统服务极重要和生态环境极敏感的国土生态保护空间,是以克服竞争阻力确保生态系统完整性与连通性为目标的国土功能空间,是落实空间刚性管控的政策线。研究发现:(1)在保障不划入优质耕地的前提下(阈值为10%),叠加生态系统服务极重要区、生态环境极敏感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不匹配区域确定生态保护红线初步划定区域69646.00平方公里;(2)在生态安全格局研究范式下,基于生态源地与构建的综合生态阻力面识别生态廊道10980.90 km与生态节点77个,其缓冲区与生态保护红线初步划定区域共同构成生态保护红线区域76234.54平方公里,进而实现横向生态格局和纵向生态过程的全面保护;(3)遵循生态保护红线最严格保护、突变点一致性、RSI最大原则,确定破碎度优化阈值和连通度优化阈值分别为0.20与80,19424.56平方公里的生态保护红线区域亟需优化。基于研究结果,该文有以下建议:(1)针对生态系统服务极重要区与生态环境极敏感区,应当利用耕地和生态用地转换的长期反馈机制合理规划粮食主产区、生态功能区与灵活转化区,并合理规划建设农田防护林体系进而改善小气候与水文条件、减缓土壤侵蚀、减缓风速与乱流交换;(2)针对生态廊道与生态节点缓冲区,应当推进生态修复工程措施、设置生态流通道进而降低截断效应与生态阻力,并基于经济投入与生态效益识别时空尺度上生态保护与恢复先后次序;(3)对于生态系统完整性与连通性亟待优化区域,识别区域破碎化问题的演变规律、生态退化机理等,对应研发一批生态保护修复的关键设备和核心技术予以应用,从而支撑优化区域自然资源源头保护和全过程修复治理,避免形成“生态孤岛”。
引用格式如下:冯琳, 雷国平.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东北典型黑土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与优化. 自然资源学报2024, 39(2): 426-445. [FENG L, LEI G P. Research on the deline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redline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 in typical black soil areas of Northeast China.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24, 39(2): 426-445.]


雷国平

东北大学公共管理一级学科责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生态研究所兼职博士生导师,吉林大学兼职教授,教育部公共管理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土地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土地科学》《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学报》等期刊编委。主要从事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方向研究。曾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教育部重大教改项目、农业部公益性项目、黑龙江省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课题2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在科学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等出版专著、国家规划教材6部。

冯  琳

东北大学文法学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流域生态水文方向研究。曾参与“一带一路”创新人才交流外国专家项目与省部级项目专题,在《中国土地科学》《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Environment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ility》期刊发表学术论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国土空间规划中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 ——以山东威海市为例
15省份生态红线划定方案获批 最终将形成全国“一张图”
“生态保护红线”——确保国家生态安全的生命线
傅伯杰院士: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亟待把握的几个要点
祁连山生态保护红线划定
生态红线的强制性体现在哪?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