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诺贝尔经济学家告诉你,这样理财投资才不会被坑!

2017年度的诺贝尔奖在一片热闹讨论中花落各家,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今年的新晋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那就是“不会演戏的基金管理人不是好经济学家”。因为除了经济学家这个头衔之外,塞勒还有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身份:演员。

今天就跟随万方财富进一步认识这个大神,并且认识行为经济学在投资理财中的应用。

在获得2016年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的电影《大空头》中,塞勒本色出演,客串扮演了一名经济学家。


【人的非理性经济行为总是存在的】

在传统的经济学中,一切都以“理性的经济人”为假设前提。但实际上,大部分人都会有情绪的一面、短视的一面。行为经济学就是研究聪明人为什么干蠢事。

人作为经济行为和决策中的主体,并不是完全理性的,会受到社会地位,情绪,个性,情境等心理作用的影响。对泰勒而言,他把行为经济学用于金融实践,利用市场对消息产生的行为偏差进行投资。

依据经济行为学,泰勒研究发现,通常市场对于已有的负面消息总是过度反应;而对新的、公司正面的消息又往往反应不够。过去表现好的股票在接下来3-5年会成为输家,而过去表现差的股票会在接下来3-5年成为赢家。据此他提出一个炒股新方法:买进过去3至5年内亏钱的股票,卖出赚钱的股票。

用这个方法他成立了一个基金,1998年低开始,若当时投入1万美元,到今年9月底有9万3千美元,回报率达到了惊人的832.44%,比巴菲特多了500%。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理账户】

泰勒提出并发展了心理账户(mental accounting)理论,这是在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理论,大体是说:在人的心里,对不同类型的消费有着不同类型的账户归属,不能把所有花销放在一个账户里。

比如线上购物,就是把心理账户用的最溜的:即将到来的双十一,是不是无形会让你买一些日常消费不会买的?那些年放在购物车里的东西,在节日时尤其会忍不住一键支付 。这是因为,“日常消费”和“节日消费,本质上就是两个不同的心理账户。

但是实际上,这种行为有时会导致额外的支出,比如不使用长期储蓄账户里的钱来满足短期需求,而选择昂贵的消费贷款。

人们做决定时,往往会通过建立多个不同的“心理账户”来简化经济决策,同时倾向于狭隘地考虑单个决定的后果,而不是考虑整体效果。就我们投资股票而言,假如1只40元的股票跌到了30元,我们可能更愿意继续持有,因为在感觉上目前只是账面亏损,一旦卖出就变成了实际亏损,这样一来我们或许会赔得更多,心理上更难接受“割肉止损”了。同样地,假如股票盈利抛出后,再次投资时谨慎度将大为降低,因为在潜意识里对待赚来的钱不会像本金一样珍惜。

虽然每个人可能只有一个银行账户,但实际上却有几十个心理账户,人们会根据每个心理账户中的得与失,来权衡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做什么。对于投资者而言,该在什么地方花钱,花多少钱,如何分配预算,如何管理收支,大体上总要在心中做一番平衡规划。只有懂得投资理财,合理规划资产,遇到了心理账户里的那个心仪产品,才能尽早下手。


【宁原得不到,也不愿失去】

假如你工作非常努力,天天晚上加班,为了鼓励你,领导特意打报告,为你争取加薪。然而到了年终,辛苦了一年的你,却一无所获。

这时你一定非常失望。

事实上,你什么都没有失去。但是经过一场想像中的“得而复失”后,你的心情比什么都没有发生时还要糟糕。

经济学家是这样解释的:假设你今天早上出门上班时的“心情满意值”是100,忽然,你捡到一个大皮夹子,里面有100元钱,“心情满意值”迅速上升50%,达到150。

可是乐极生悲,你迟到了,扣工资100元,“心情满意值”下降50%,变成75。

一得一失,钱没有任何变化,但“心情满意值”却从100变成75。

有人会说,这个计算有问题,为什么“心情满意值”不是加减某一个值,如果那样算,“得而复失”就没有任何变化了。

这就问到点子上了。好比同样是捡到100元,一个百万富翁和一个乞丐的感觉完全不同,我们拥有的东西是我们价值判断的起点。所以“心情满意值”的变化不是加减某一个值,而是乘除一个比例。

就像我们拿1万元炒股,亏损10%,再盈利10%,就变成了9900(反过来也是一样),凭空少了100元。

上面的例子证明了“投资决策心理”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损失厌恶”:得到一样东西的快乐,通常小于失去一样东西的痛苦。我们与生俱来的“避害”大于“趋利”的本能,使我们更容易厌恶眼前的风险,从而无视机会成本,而这也是我们会因短视的厌恶损失而放弃投资的长期回报率的重要原因。


【会花钱才会赚钱】

当你拥有一样东西之后,你对这样东西的评价会高于你没有拥有它时——泰勒将这种心理称为“禀赋效应”。

当然,不同人的财富状况不同,对金钱的“拥有感”也不同:穷人的钱是用来维持生计的,所以穷人常常对钱有“拥有感”——花100元钱的痛苦大于得到100元商品的快乐;喜欢的东西没货了,竟然如释重负地松一口气。

而富人相反,他们的钱是用来“钱生钱”的,不停地进进出出,所以不会有“禀赋效应”的心理负担。

在泰勒获奖后被问及,“你会怎么花费900万瑞典克朗(约折合735万元人民币)的奖金?”72岁的老爷子继续开起了玩笑:“我会尽最大努力,用非理性的方式把这些钱花光。”

钱这个东西,一旦停止流动,就会迅速贬值,所以这个世界往往穷人更穷,富人更富。用一句老话说:钱只有被用掉了,你才拥有了它的真实价值。


投资中的行为经济学

当然,从本质上讲,没有完全理性的人,但是作为投资者,要尽可能地觉察自己的非理性,尽可能地丰富和完善自己,尽可能克服本能、让自己的决策和行为更合理。只有这样,财富增值之路才能越走越快,这或许是行为经济学对我们投资做的关键指导。

原创声明

本文为“万方财富”原创首发;

文章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这个诺奖得主是赚钱大神
诺贝尔经济学家直戳,投资时干的那些蠢事!
好好对待你的钱,行为经济学道出了真相!
心里的钱,影响兜里的钱
研究凡人的经济学
2017诺贝尔经济学奖:人性不完美的胜利(附代表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