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汕头红色交通站:丰功伟绩不可磨灭

中央红军长征之前,上海和中央苏区之间有一条途经汕头的秘密交通线,蜿蜒曲折长达数千公里,它由中央直接掌握,担负着党中央从上海到中央苏区转移干部、信息传递和运送物资的任务,它就是至今仍备受称颂、常被影视剧作为题材的“红色交通线”。

这条秘密交通线活动于国民党统治区,战斗在白色恐怖之中,在当时曾护送大批党政军领导干部安全进入苏区,源源不断向中央苏区运送军需、民用物资。它是唯一一条自始至终不受破坏的地下航线,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中共中央至中央苏区秘密交通线汕头中站旧址”位于汕头市中心城区海平路97号。当年的红色交通站“华富电料行”,作为小公园开埠区又一处“被唤醒”的城市历史记忆符号,为这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增添了一张新的“红色名片”。

如果不是因为疫情防控的关系,这座已经闻名全国的“网红”建筑每天接待的市民和游客络绎不绝。人们在这里瞻仰、学习、追思、宣誓……

近日,本报记者再度来到这里,深切感受那无声的洗礼,带着感动查阅了大量相关党史材料,希望通过对史料的认真考证与整理,向读者尽可能准确地还原那一段不可磨灭的峥嵘岁月……

△福建师范大学师生瞻仰红色交通站。

缘起:迟到的“二月来信”

1927年,南昌起义的部队和秋收起义的部队,分别在朱德和毛泽东的率领下会师井冈山,从此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但是,随着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红四军不得不撤出井冈山。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红四军游弋在闽粤赣边,一直没有固定的根据地,十分被动,十分艰难,甚至时常被逼入绝境。

此时,蒋桂战争爆发。毛泽东认为这对于红军来说是一个极好的休养生息和发展壮大的机会。立即向设在上海的中共中央报告了自己的想法,并于1929年3月间带领红四军从江西翻越武夷山脉,进入福建长汀,在长岭寨打了从井冈山撤下来之后的第一个大胜仗。接着,红军又三打龙岩城,最终在闽西这块土地上站住了脚,扎下了根。

谁知,毛泽东的报告还在路上不断转送,就收到了远在上海的中央来信,中共中央以为红军还在被围追堵截中疲于奔命,向地处福建西部的红四军发出命令,要求红军分散作战、保存实力,这就是史称“二月来信”。

说是“二月来信”,当到了毛泽东手中,已是三个月后的事。好在党中央后来又收到毛泽东的回信,方知形势发生了对红军有利的变化,采纳了毛泽东和朱德依托闽西根据地开展武装斗争的建议,红色根据地得到进一步巩固。

红四军走出了困境,中国革命也即将迎来一个发展新高潮。但是,国民党反动派一刻也没有停止对红军、对革命根据地的围剿。所以,对于红军而言,要生存,要发展,首先就要打通与外界的联系,打破敌人的封锁。

闽西赣南苏区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干部奇缺,急需的物质难以保障供应。打通一条从闽西通往上海的陆路秘密交通线,势在必行,刻不容缓。于是,卢肇西被派去承担这一开拓性任务。

选中卢肇西组建地下交通线,最主要是卢肇西早在1927年就加入共产党,时任闽西红二十军军长兼第一纵队司令,具有丰富的对敌斗争经验。同时卢肇西出生在永定,既是客家人,又有华侨关系。从永定到广东大埔一带接壤地区,都以讲客家话为主,这就为他提供了一张特殊的“通行证”。

历经20多天的周折和艰辛,1930年6月26日,卢肇西终于在上海小沙度路的一幢房子里见到了周恩来。并把沿途按照毛泽东要他侦查的交通线线路一一做了汇报。周恩来听取汇报后,认真做了研究,最后确定了一条线路:上海,香港,汕头,大埔,闽西,瑞金。

揭秘:为什么选择汕头

这条绝密交通线是中共中央交通局在闽西工农通讯社的基础上建立的,由周恩来亲自选点、布点。经过缜密分析,汕头因诸多有利条件被中央指定为红色交通线的枢纽中转站。

汕头于 1860 年开埠,到二十世纪 30 年代,商业之盛居全国第 7 位,是粤东、闽西南、赣东南的交通枢纽、进出港口和商品集散地,当时华洋杂处,百业并存,南洋华侨与客商来往极为平常,这有利于过往同志乔装打扮,不易被发觉。同时,作为港口城市,汕头水路交通便利。只要衔接稳妥,护送干部来往一般可以不在此停留。而汕头是进入大埔、闽西的必经之地,从上海到汕头的客船,约在天亮后进入妈屿口;从香港到汕头的船,也是在这个时间入妈屿口,上岸时为上午八九点,即可坐人力车去火车站搭乘往潮安的火车,再从潮安搭船上大埔,很方便。

潮汕地区革命基础较好,是汕头被选中为红色交通线枢纽中转站的另一重要原因。在大革命时期,国民革命军两次东征在潮汕取得胜利,周恩来在汕头主政东江,工农运动如火如荼。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南昌起义军进占潮汕,建立了一批工农革命红色政权,曾有过“潮汕七日红”的辉煌历史。随后,这里建立了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因此,潮汕群众基础好,有革命根据地可作依托,易于隐蔽。

但是,在国统区交通站中,汕头所处的环境也最为险恶,这个百载商埠也是鱼龙混杂之地,特务密探云集。为了确保交通线的安全畅通,中央交通局必须派出精锐力量,来主持汕头站的工作。

药行:不起眼的“夫妻店”

1930 年底,中央交通局副局长陈刚通过中央秘书处外交工作负责人黄玠然在上海中法药房的亲戚,在汕头市镇邦街7号建立中法西药行分号,作为中央交通局直属交通站。在汕头,他化名刘作扶,夫人石础当他的交通员,她是中共一大代表何叔衡的女儿。

在汕头交通站建立的同时,南方局秘书长饶卫华被派到香港建立华南交通总站。广东省委发行科长李沛群到闽西任交通大站站长,卢伟良任大埔交通中站站长,肖桂昌,曾昌明,熊志华等担任中央交通线专职交通员。

到1931年初,一条由上海出发,经香港、汕头、大埔进入闽西,直达瑞金的秘密大动脉得以迅速打通。

险恶环境之下,交通线形成了一套独特复杂而又行之有效的秘密工作方式。交通员之间的联系只能是单线联系,没有往来的交通员之间,一般相互都不认识,即便是站长也不一定认识全线的交通员。在交通点的安排上也是费尽心机,有的点是以家庭的形式出现,而有的点则是以店铺或学校的形式出现,甚至有的点还出现在娱乐场所。

对交通员的选择无疑是整个工作的重中之重。比如:交通员要求有很强的党性,丰富的对敌工作经验,而且身体必须健壮,思维缜密,有一技之长。此外,交通员还必须与各色人等打成一片,懂得当地“行话”,以便混入人群中不易被人察觉。同时,在每次行动之前,他们都要准备好一些能自圆其说的“托词”,通晓各种隐藏文件、金钱和重要物资的技巧。

汕头中法西药行离西堤码头很近,周围是居民区,利于隐蔽、疏散。这个“夫妻店”在热闹的街面上显得平静无奇。石础平时看店,偶尔收到奇怪的“药方”,就拿给陈刚“翻译”,然后,陈刚按“药方”往来香港采购药物,不久以后,这些药物就被曲折地送到根据地。

(未完待续)

作者 |  本报记者  周永固

文章刊发于最新一期《特区青年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闽西红色故事丨中央红色交通线的绝密使命
近百年前的红色“快递”,承担绝密使命
中央红色交通线——沪港航运界百年风云之二(作者:卢铭安)
探访用生命铺设的隐秘而伟大的中央红色交通线:奇迹般安全护送过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等200多位重要领...
李沛群:秘密交通线上的无名英雄
电视剧《绝密使命》中,伍豪、潘雨青的历史人物原型都是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