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郝万山讲《伤寒论》笔记 第十集

郝万山讲《伤寒论》笔记 第十集

第 10 讲  太阳中风证治/桂枝汤详解

上节讲了“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者七日愈,发愈阴者六日愈。”第八条“太阳 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而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这是在汉代,在大自然没有污染的时候,张仲景观察到的实际的具体情况,在临床病例中实际观察而来。

太阳病的自愈时间是六、七天,一个太阳病要好的话“欲解时”在中午前后,这是讲的一般情况,也有特殊体质的人,特殊的情况,第十条:  “风家表解不了了者十二日愈。”所谓“风家”是指特别容易患太阳中风病的人,这类人大多表阳平素就比较虚,一有风吹草动就容易患中风。 “不了了”方言说“南楚疾愈,或谓之差, 或谓之了”就是没有完全好,身上还觉得不爽快,不舒服。表邪已经解了,发烧已经退了,头项强痛也已经缓解了,但是身上还觉得不舒服。一个虚人外感,发烧,病邪退了,但人体正气还没有恢复,正气恢复还需要五天,因为人有五脏系统,五天是一候,调养五天以后,加上前面的七天,合起来是十二天,才能够完全康复。

第7 条、第8 条、第9 条、第10 条讲的就是太阳病不管中风还是伤寒,自然病程就是六、七天,病要好的时间,“欲解时”就在中午前后,而对于体质比较弱的人,得了太阳病以后,自然病程应当是十二天,七天表邪解除后,还需要五天正气恢复,这样才能完全康复。

 太阳病如果不能自愈,可能邪气就要传经,辨传经和不传经,依据在第 4 条和第 5 条,讲义第12 页,原文第 4 条“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 为传也”。第5 条“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伤寒一日”指外感病的第一天,太阳感受了邪气,脉静指脉没有什么特殊的变化,指中风见到浮缓脉,伤寒见到浮紧脉,表示脉证相符,脉证相应。脉没有什么特殊的变化,就提示邪气不会传其它经。

  “颇欲吐”,“颇”字从皮从页《说文解字》 说是“偏头”头往一边儿偏。颇字在古代,具有相反的两个意思, 一个是“很,甚”另一个相反的意思是“少,稍微”。在“霍乱病篇”,讲述一个胃家虚寒的病人,在胃阳逐渐恢复的过程中,由不能食,胃阳不足,不能受纳,腐熟无权,所以不能食, 伴随着胃阳的恢复,出现了“颇能食”,最后胃阳完全恢复,就变成了  “能食”,胃阳由虚衰到恢复的过程中,饮食情况由“不能食”到“颇能食”到“能食”,这个“颇”当稍微讲。

这里“颇欲吐”是很想吐的意思,很想吐标志着邪气传入少阳。少阳病是一个胆热气郁、胆火内郁的证候,最容易犯胃,所以少阳病的临床特征有心烦喜呕,这个喜呕不是喜欢而是多呕、善呕,因此《伤寒论》中常常以呕吐的存在和不存在来提示少阳病的存在和不存在。

第 61 条,“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 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一个肢体躁动不宁的病人会不会是少阳病的心烦,会不会是阳明病的心烦,会不会是太阳寒邪闭表以后阳郁化热的心烦呢?张仲景在第61 条里以“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除外了虚烦不得眠,昼夜全是那么烦躁的栀子豉汤证,以“不呕”除外了少阳病,以“不渴”除外了阳明病,以“无表证”除外了寒邪闭表、阳郁化热、郁热扰 心,不汗出而烦躁的大青龙汤证。(既不是栀子豉汤虚烦证,也不是心烦喜呕少阳病的那种烦,也不是胃家实,渴而烦的那种烦,同时也不是表不解那个烦,外头没有大热,既没有表热,也没有阳明之里热的这种外证,这肯定是阴证的烦躁。胡希恕)

这里的“颇欲吐”就提示了邪传少阳。

  “若躁烦”,躁烦强调了肢体躁动不宁,这是三阴重证的一种临床表现。但和第5 条结合看,“阳明、 少阳证不见者”,如果说“颇欲吐”是少阳证的话,就可以把“若躁烦”中的躁烦理解成烦躁,可以当成阳明病来看待,阳明里热、里实、上扰心神,出现了烦躁,大承气汤适应证,“烦不解,腹满痛”, 甚至“心中懊恼”、心中烦郁到无可奈何的地步,“若燥烦” 在这里和第 5 条相结合,是指的阳明病,里热、里实,上扰心神的烦躁。

  “脉数急“是和“脉静”相对而言。“脉静”是说太阳中风见浮缓脉,太阳伤寒见浮紧脉,脉证相应,脉象没有什么特别特殊的变化。这里的“脉数急“是指的脉象变快了,又数又急,提示着脉象已经发生了变化。

因此“颇欲吐”,“若燥烦”“脉数急“提示了 临床脉证发生了变化,这就意味着邪气就要传经。

第4 条,伤寒一日,只要脉证发生了变化,邪气就会传经。第5 条,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第一天有传的,第二、三天也有 不传的,辨传经不传经的依据不在于病程天数的多少,而在于临床脉证是不是有所变化。以上是张仲景为太阳病篇所写的总论。

概括:

 太阳病的总纲,“太阳之为病,脉 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第236 条,讲的是太阳病的分类提纲,有中风、有伤寒、有温病,有风温。随后讲太阳病的自然病程,中风七天愈,伤寒六天愈。因为六、七天行其经尽,自然病程就结束了。如果病程要进入第二个七天,不管是病在太阳,还是病传其它经,统统针刺足阳明的足三里穴,就有截断病程,预防邪气传经,预防病程进入第二个七天的效果。当然对于一个虚人所得的外感,它的自愈的时间可能更长一些。欲解时对太阳病来说,一般在中午前后,容易汗出热退, 这就提示在用药的时候,尽可能在中午前吃解表药,有利于借助太阳阳气在中午前后正旺盛的时候达到祛邪外出的效果。太阳有邪,如果不能自愈,常常容易传其他经。辨传经和不传经,主要是观察临床脉证是否有变化,如果有变化就是要传,没变化就是不传,而不在于病程天数的多少。这就是张仲景在太阳篇所写的概说。

……………………………………………

 下面谈具体的,讲义第14 页,太阳本证的第一个证候是中风表虚证,首先看桂枝汤证,原文第12 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 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太阳”是辨病,“中风”是辨证。太阳病中风证。中医学,不仅辨证论治,也辨病。在辨病的前提下去辨证。这条是非常典型的条文。而且六经病的标题,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也提示了既辨病也辨证。

根据什么来辨太阳病中风证呢?根据临床表现。“阳浮而阴弱”,既说脉象,也说病机。从脉象的角度,阳就是轻取,轻取脉见浮象,就是脉浮,轻取即得。阴是沉取,脉弱,重按的时候,脉象松弛柔软。是浮缓脉的的另外一种说法。

从脉象的角度,“阳浮而阴弱”,是指脉轻取而见浮象。重按出现松弛柔软,没 有力量的表现。

为什么脉轻取见浮象呢?因为风阳伤卫阳,两阳相争引发了卫阳病理性的亢奋。“阳浮者,热自发。” “阳浮”是病机的术语。卫阳因抗邪而浮盛于外,出现了病理性的亢奋,阳气是含有热能的能够放出热量的细微物质。所以它就出现了发热。“阳浮者热自发”,卫阳浮盛于外,导致发热。

“阴弱者, 汗自出”,是汗出导致营阴内弱。汗出的病机是卫阳被风邪所伤,卫外失司,风主疏泄,使营阴外越而为汗。汗为营阴所化,汗出伤营,出现了阴弱,“阴弱”是病机术语。也指脉象沉取脉弱。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三个连绵词。在解释连绵词的时候,一般按照连绵词无定字,既连绵词没有固定的字,取其声而不取其义。“啬啬恶寒,淅淅恶风”就是微恶风寒的样子。 这是风阳伤表阳,卫外失司,温煦失司的结果。  “翕翕发热”是热势表浅的样子,是卫阳浮盛于外,出现病理性发热。上述这些症状,得出一个辨证的结论:风邪袭表,卫强营弱,营卫失和。这就是太阳中风证的基本病机。

“鼻鸣,干呕”,两个症状是太阳中风证的兼证。鼻为肺窍,肺主皮毛。太阳主表,当太阳的表阳,被风寒邪气所伤之后,常常影响肺气的宣发肃降。对太阳中风证来说,主要是风邪上壅,使肺窍不利。鼻鸣指的是鼻塞,呼吸不畅,也包括打喷嚏,鼻流清涕。 这些都是太阳中风证的兼证。

“干呕”,不是风邪犯胃,而是体表有邪,正气抗邪于表,不能顾护于里。导致里气升降失调的一种表现。

第三条太阳伤寒证有呕逆,第十二条太阳中风证有干呕,病机都一样。都是兼证,不是主证。

第十二条,辨证结论:

风邪袭表,卫强营弱,营卫失和。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法随证出,法以方传。

有法,就有方——《桂枝汤》

处方:桂枝(去皮)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炙)二两 生姜(切)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

《桂枝汤》正是实现解肌去风,调和营卫治疗目的 的方子。《桂枝汤》有五种药,配伍有两组:一组辛甘化阳,一组酸甘化阴。

辛甘化阳:辛味的桂枝、生姜,配合甜味的甘草、大枣辛甘化阳;它有助卫阳的作用。桂枝、生姜又是辛温解表药,它有祛风散寒的效果。

酸甘化阴:芍药是酸味的,甘草、大枣是甜味的,合起来有酸甘化阴的作用。可以养营阴,针对太阳中风证中营阴外泄的自汗出,养营阴,敛汗液。 

桂枝汤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可以助卫阳散风寒,养营阴,敛汗液。发汗祛邪而不伤正,敛汗养营而不留邪,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桂枝汤是辛甘化阳和酸甘化阴两组药物并用,既可以助卫阳,又可以养营阴。既可以祛邪气,又可以保正气。有开胃气,和胃气的作用。而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是营卫化生之源。因此,桂枝汤通过适当的加减,就能通过调和中洲,调和脾胃进一步来达到调和阴阳、 调和气血、调和营卫的作用。

桂枝汤不是一个简单的解肌祛风、调和营卫的方子。是通过调和脾胃来进一步达到调和气血。

芍药加倍再加饴糖,就是小建中汤,温中补虚,调和气血, 和里缓急。这就是调和气血,调和阴阳。

在《金匮要略》里,有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女子梦交,男子失精。就是治疗男女阴阳失调的一组证侯。

桂枝汤方后护理:

原文:“上五味,畉[ fú ]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复取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腻、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桂枝汤这张方子辛甘助卫阳,酸甘养营阴。其养正力大, 发汗力弱,要想达到发汗的目的,在药后的护理方法上,有特殊的要求。

桂枝汤方方后:“上五味,畉咀三味,”畉咀本意咀嚼,就是把药捣碎。把桂枝、 芍药、甘草这三味药捣碎。

生姜有液汁要切,大枣十二枚,“擘”。擘有两个读音,一个读(bo),当大拇指讲就是老大。这里读(bai)掰。用枣煮药要掰开,有利于有效成分的提取。桂枝去皮,在汉代,粗枝细枝一块儿采,带有粗皮的是肉桂。采完以后,把带有粗皮的都去掉,只留细嫩的枝,这就是桂枝去皮。

 上五味药,桂枝,芍药,甘草三个药捣碎,生姜要切,大枣掰开。“以水七 升”,汉代的一升等于现在的 200ml,以水七 升,就是 1400ml 水来煮上述的药,“微火煮取三升”,小火煮。“去滓”,就是把药渣去掉。“适寒温”,使药液不冷不热。“服一升”,一次只吃一升。上诉的药量,是三次治疗量。

药后护理方法:

  “服已须萸,啜热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服药以后,仅隔很短的时间就喝热稀粥来助药力。桂枝汤这张方子,养正力大,发汗力弱。喝热稀粥协助发汗的意义有两个:一个是借谷气来补充津液,补充汗源。太阳中风证有自汗出,要协助发汗补充津液是必须的,营弱需补津液。另一个就是借热粥的热能来鼓舞胃阳。因为胃是出中焦的,太阳的阳气补充于中焦,鼓舞胃阳进而振奋卫阳!

喝了热粥后,“温覆令一时许”就是盖上被子保温一个时辰,是两小时。古代把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段,现代一昼夜二十四个时段,和古代的时辰相对而言就叫小时。

发汗的要求:“遍身漐漐(zhezhe)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 病必不除”。

汗法的要求很重要:

发汗第一个要求:汗出要周遍, 要遍身。不能鼻子尖见到一点汗,好,出汗了就把被子一掀,达不到汗出热退的效果,也不能心口窝见到一点汗就算出了汗了,这也不行, 要遍身。什么叫遍身?《伤寒论》后八篇之一,辨可发汗病脉证篇,“凡发汗,欲令手足具周时岀,以漐漐然,一时间许,亦佳”。“凡发汗,欲令手足具周”,就是“遍身”的注释。凡是用发汗的方法,要使手脚都要见到一点儿汗,才叫汗出周遍。

发汗第二个要求:“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出小汗、出微汗,而不能出大汗淋漓。

 “不可令如水流漓,”流漓,也是个连绵词,写成淋漓也可以。不可以出汗太多,象流水淋漓的大汗,为什么?因为中医治病是靠正气来发挥作用的。这个发汗药也是靠正气来发挥作用的,汗出太多,或者伤阴,或者损阳,损伤了正气就不能把邪气祛除出去,所以他一 再强调,“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注:是欲汗缓出周遍,则邪气悉去,正气不伤也。以漐漐然,不得令如水淋漓为度,不欲汗急出过多也。若急出过多,则邪气不尽,正气反伤矣。

【集注】

成无己曰:汗缓缓出,则表里之邪悉去。汗大出,则邪气不除,但亡阳也。阳虚为无津液,故不可重发汗。

方有执曰:此叮咛发汗之节度也。

张锡驹曰:汗乃津液,汗多则亡津液,何以又谓亡阳也?经云:上焦开发腠理,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盖汗虽津液,必借阳气之熏蒸宣发而后出,故汗多亡津液,而阳亦随之俱亡也。)

 发汗第三个要求:要持续出一段时间的汗,“温覆令一时许”两个小时的样子。

有这三个要求,才能达到汗出热退脉静身凉的效果。这就是发汗在护理上的要求。

“若一服汗出病差”,差就是病愈,吃了这一次药,就是一升的量,喝了热粥,盖了被子,汗出了,病好了,停后服,后面那两升就不要再吃了。“不必尽剂”。一剂就是指上述的药,煮完了,分了三升,叫一剂,一次就叫一服,一服就吃一升,  “不必尽剂“,不必再吃剩下的药。所以一剂的药实际上是三次的治疗量。

”若不汗“,吃完一次药以后,如果不出汗的话,“更服依前法”,更就是再,就再次吃药,还是按照原来的方法,喝药、喝热稀粥、 盖被子保温。 “又不汗”,吃了第二次药还不出汗,“后服小促其间”,接着吃第三次吃药,这次缩短两次吃药间隔的时间。 “半日许令三服尽”。半天的样子,一剂药分三次喝完。

一服盖被子保温两个小时不出汗,接着吃药、喝粥,又不出汗,干脆不要等两个小时,缩短两次吃药间隔的时间再喝药、喝粥、盖被子。若不岀汗,半天左右,分三次把一剂药都吃完。这样连续作战,一鼓作气。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病重的要连续给药。“周时观之”,周时,就是指二十四小时。比如今天早晨 八给药,就是要一直给药到第二天早晨 八时。

  “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一剂药连续分三次服尽,病证还在,“更作服”。再给他一剂药。“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生冷食物容易伤胃阳,“粘腻、肉面、”,指不好消化的食物。

 “五辛”凡是有刺激味的蔬菜。韭葱蒜香菜等等。“酒酪”,酒是对胃有刺激的,鮥是奶制品。这些都要因人而异。“臭恶”,《说文解字》说“臭”是后犬可以追踪前犬之所至。臭就是气味。臭恶,就是气味不良的食物。

得了外感病的时候,这些食物,或者是生冷的,容易伤害卫阳;或者是不好消化的,容易把正气撤向体内的,这样不利于解表。 所以要求得了外感病,一切生冷的,不好消化的,妨碍胃气的都应当禁忌。

 桂枝汤方后的这段话,提示了药后的一种护理方法。或者说护理技术。对以后其他方子都是适用的。桂枝汤方后护理方法在用药上, 在服药上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张仲景对太阳病机的概说,太阳中风证中最重要的第十二条。桂枝汤的方义和桂枝汤的服用方法和药后的护理技术。这些内容都很重要。

在学习第十二条的时候,也一定要和太阳病篇前面的第二条太阳中风证的条文结合起来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10 讲 太阳中风证治
【学伤寒】背诵条文第95条
《伤寒论》试解No.95
《伤寒论》016条: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六病”“欲解时”与人体阳气位置的关系
第十六讲:张胜兵品《伤寒》之太阳病(15-18条条文·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