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郝万山讲《伤寒论》笔记 三十六集

郝万山讲《伤寒论》笔记   三十六集

第36 讲  痞证类证、火逆证

                太阳病欲愈候

太阳病篇已经接近尾声。上次课主要讲的心下痞证,重点讲了半夏泻心汤证、生姜泻心汤证和甘草泻心汤证。

三个泻心汤证的主证是中焦气机壅滞,表现了心下痞,或者心下痞硬而满,或者心下痞硬为主要症状。向上有胃热气逆的呕吐,干噫食臭,或者干呕心烦不得安。向下有脾寒气陷的下利,肠鸣,腹中雷鸣,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等证候。

心下痞证的类似证:

下利证:治利四法

半夏泻心、生姜泻心和甘草泻心这三个汤证都有下利的表现, 需要和下利的证候做鉴别:

治利四法,也就是第 159 条,

泻心汤:治疗中焦气机升降失调,脾寒气陷的下利。通过燮理升降来达到治利的目的;

理中汤:治疗脾阳虚,脾气虚,运化失司,升降紊乱,寒湿下注的下利。通过温中补虚来达到治利的目的;

赤石脂禹粮汤:治疗下焦滑脱,关门不固的下利,通过涩肠固脱来达到治疗下利的目的;

利尿的方法来治疗下利:水走大肠出现了下利不止,通过利小便的方式,使水走前阴,下利的证候就可能得到治愈。

治利四法实际上是和泻心汤证相鉴别的,归属于心下痞证的类似证。

心下痞证是以心下痞为主证。有一些方证在病程中可以兼见心下痞,需要和心下痞证相鉴别:

有心下痞证状,没有归属为心下痞证的类似证有四个:五苓散证,桂枝人参汤证,十枣汤证,大柴胡汤证:

一、五苓散证:

讲义 86 页原文的第156 条。“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本” 是原来,“以”是因为,原来因为用了下法,导致心下痞。前面讲的心下痞证的成因,常常是因为病发于阴而反下之,结果导致心下痞。

现在泻下以后出现了心下痞,医生很容易想到这可能就是中焦胃气被伤,斡旋失司,枢机不利的心下痞证,症状象泻心汤证,从病史到现在的主要临床表现象泻心汤证,当然要用泻心汤了。用了泻心汤后,发现心下痞的症状没有缓解。因此要进一步研究他的病机,就要看看还有什么样的临床表现。“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有小便不利, 这是膀胱气化失司的表现。有口渴、口燥,这是膀胱气化失司,津液不能输布上承,上面津液缺乏的表现,应当说这是太阳蓄水证。太阳蓄水证有烦渴,因为口渴的病人津液不足,阴虚火盛,虚火扰心就会有心烦。下焦蓄水证造成心下痞症状,是因为下窍不利,水邪就会上逆,水邪上逆阻滞中焦气机,进而出现了心下痞症状。

这个心下痞对五苓散证来说并不是主证,但是对于病人来说,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心下痞。医生开始以为是泻心汤证,用上泻心汤没有效果。仔细观察其它的临床表现,用分析病机的方法抓住病机,进一步观察有口渴、 口燥、心烦、小便不利,根本病机在于下焦蓄水,是五苓散证。

二、桂枝人参汤证:桂枝人参汤证是理中汤加桂枝组成的,治疗脾虚寒的下利又兼有太阳表证发热的协热而利。利下不止,表里不解,由于寒湿凝滞中焦气机同时兼见心下痞硬。

三、十枣汤证:十枣汤是治疗悬饮的。由于水停胸胁阻滞中焦气机,可以兼见心中痞硬。

四、大柴胡汤证:少阳不和又兼有实邪中阻,可以兼见心中痞硬。

《伤寒论》中可以出现心下痞,或者心中痞硬的方证一共有十个:大黄黄连泻心汤证、附子泻心汤证、 半夏泻心汤证、甘草泻心汤证、生姜泻心汤证、旋覆代赭汤证、五苓散证、十枣汤证、桂枝人参汤证和大柴胡汤证。

心下痞证特别是半夏、生姜、甘草三个泻心汤证有下利, 要和治疗下利的一些方证相鉴别。

因为主证有心下痞,要和其他有心下痞的证候相鉴别。

还由于心下痞证本身有上热下寒,半夏、生姜、甘草三个泻心汤证,由于气 机壅滞于中焦,使上热不得下达,下寒不得上奉,结果就出现了上热下寒,寒热错杂的临床表现。所以半夏、生姜、甘草三个泻心汤在用药上都是寒热并用,清上温下的。正因为它有上热下寒的特征,上热下寒证也属于心下痞的类似证。

上热下寒证:讲义 87 页,第 173 条: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方:黄连三两   甘草三两 炙   干姜三两 桂枝三两 去皮   人参二两   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 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昼三夜二。

【PS张锡驹:此论少阳三焦之气游行于上中下也。上焦主胸,中焦主胃,下焦主腹。伤寒胸中有热者,逆于上焦也;胃中有邪气者,逆于中焦也;腹中痛者,逆于下焦也;欲呕吐者,少阳三焦之气逆于上中下之间,而复欲从枢转以上出也。用黄连以清里热,半夏以达逆气,桂枝助其通会元真于肌腠,姜草参枣资中土以助其外达也】

半夏泻心汤证、生姜泻心汤证、甘草泻心汤证这三个方证都有心下痞,同时也有上热下寒,也有欲呕吐,也有肠鸣下利。黄连汤证有胃热、有脾寒,有胃热气逆的欲呕吐,有脾寒气滞的腹中痛, 上热下寒类似于痞证,没有心下痞。

黄连汤清上温下和胃降逆。黄连清上,干姜甘草温下,半夏和胃降逆止呕,半夏黄连相配,黄连清胃热,半夏降胃气之逆;甘草干姜相配散脾寒,治腹痛;人参、大枣、甘草相配调补中气之虚。桂枝在这里不是解表,而是交通上下之阳气,疏调气机,协调上下之寒热,这是桂枝在黄连汤中非常特殊的用法。

桂枝在《伤寒论》中的应用:

解表邪:在桂枝汤、麻黄汤、大小青龙汤、葛根汤里桂枝是解表邪。

补心阳:在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去勺芍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枝加桂汤里,是温补心阳。

降冲气:在桂枝加桂汤里,除了温补心阳还有平冲降逆的作用,也叫降冲气。

开结气:在桃核承气汤里是开结气,开血热之凝结。

疏调气机:在黄连汤里交通上下、协调寒热。

逍遥散中配有薄荷,是靠薄荷的辛散之力来助肝的疏泄。但是陈慎吾先生认为既然是肝气郁结它就怕凉,所以陈老在逍遥散中用桂枝代替薄荷,桂枝有通阳、温通、辛散的作用,桂枝助逍遥散的疏肝解郁比用薄荷要好。

临床上治疗一些精神抑郁证常常用到桂枝。不仅疏肝,还可以通阳,还可以助心阳。少阳病篇讲柴胡桂枝汤会谈到桂枝在精神抑郁证方面的应用和道理。

结胸、脏结、心下痞都是太阳病误用汗、吐、下后造成的变证或者坏病。

结胸、脏结、心下痞这个单元的内容就 全部谈完了。



火逆证:

火是火疗,逆是错误,火逆证就是错误的用了火疗而导致的变证或者坏病。

火疗包括 火针、火灸、火熏、火熨

火针:由于针的刺激,加上对病人的精神威慑,达到退热的效果。火针对沉寒痼冷的顽固性的痹证疼痛是有疗效的。

肖友山老师专门用火针治疗关节炎,用普通的毫针在酒精灯上烧红之后,直接扎到穴位的地方。一般是扎两个膝眼,就好像蚊子轻轻叮了一下,有点想挠的感觉。

火灸:古代的灸几壮,一般都是瘢痕灸, 瘢痕灸之后留下焦痂,焦痂的渗出可以持续调动机体的抗病能力和免疫能力以及修复能力,疗效大概能够持续 保持一到二周的时间,对于一些比较顽固的疾病有很好的疗效。

火熏:《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所记载的火熏方法是用大锅放上一些芳香的药物,放上水煮沸以后,锅上放上结实的木杠子,然后人坐在上面,拿被子裹上。桑拿浴就是古代的火熏方法之一。火熏的方法适合治疗沉寒痼冷疼痛性的疾病。

例:空腹饥饿的人暴食几十个冷炸糕,到晚上肚子胀,上下不通气,不能排气不能大便,不能打嗝,辗转反侧,坐卧不宁,一夜没有睡觉。肚子冰凉,拧着疼,碰都不敢碰。第二天,用大锅加上水,加上青蒿,加上艾叶,水开了之后撒火,大木头杠子架上,然后把小伙子放上去,上边盖上被子,熏啊熏,开始全身冒汗,后来肚子咕噜咕噜响,最后肚子像倒了一面墙一样,咕隆咕隆咕隆,随后头一天吃的东西原封没动全排出来了。

火熨:汉代用瓦,吸热材料,烤热之后垫上毛巾放到后背。各种理疗,红外、超短波、透热都属于火熨法的发展。

火疗法对于沉寒痼冷的证候是适合的,但是对于热病就不一定适合。误用火疗会造成伤阴的、动血的、伤津的、动风的、发黄的证候。客观上提示了温热邪气伤人容易造成的证候。

讲义 88 页的第 110 条:

太阳病二日,反躁,凡(反)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火)热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故其汗,从腰已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呕,欲失溲,足下恶风,大便鞕,小便当数,而反不数及不多,大便已,头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

“太阳病二日,反躁,反熨其背”,用火熨的方法“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热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这正提示了温热邪气容易伤津液。顺传阳明出现了胃中水竭,逆传心包出现了热盛神昏的谵语。这是阳盛则烦的证候。

【PS:“谷气”《灵枢·刺节真邪》篇云:“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

张锡驹:此章凡十一节,皆言火攻之误,以明太阳为诸阳主气,阳为火,不可以火攻也。太阳病二日,正当阳明主气之期,以太阳病而得阳明之气,阳极似阴,故反躁;医以为阴躁,而反以火熨其背,背为阳,阳得火热,迫其大汗,汗乃胃中水谷之津,火热入而水津竭,必下伤水阴之气而躁,上动君火之气而烦,中亡胃腑之津而谵语;十余日,又值少阴主气之期,得少阴水阴之气以济之,故振栗而自下利;阴气复阳热除,故为欲解,此阳明得少阴之气,阴阳和而解也。故其汗者,承大汗出而言也;身半以上为阳,身半以下为阴,阳在上而不得下交于阴,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呕;阴在下而不得上交于阳,故欲失溲,足下恶风;夫大便硬,则津液偏渗,小便当数,而反不数及多者,胃中水竭津液少也,及多者,言其不数,亦不多也;大便已,即振栗自下利之后也;诸阳上循于头,少阴之脉斜走足心,头卓然而痛,足心必热者,阳明谷神之气,下流而交于少阴故也。上半段言阳明得少阴之气,下半段言少阴得阳明之气,上下交而水火济,所以解也。

曹颖甫:太阳病二日,即起病之二候,上所谓十余日不解之证也。二候本当传阳明,得阳热之气,是生烦躁。此时不以白虎清其阳热,而反熨太阳之经,劫其胃中之液,火邪与阳热并居胃中,于是烦躁益剧,燥矢之气上蒙于脑,遂发谵语。后十余日,病垂四候,阴液渐复,阴加于阳,是生振栗,譬之暑令浴温水中,暴入必振栗。所以然者,外泄之汗液,其气本寒,骤与温水相接,不能遽为融洽故也。阴液来复胃中,燥气欲去,自下利。此即发汗亡津液而小便不利,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之例也。此证津液内耗,承气既不能用,实热异于浮阳,龙、牡又不能施,要惟静以俟之,方为万全之策。阳热拒于上,故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而反呕;阴隔于下,故欲失溲而足下恶风。斯二者,病皆出于阳明之燥实。大便硬者,小便必数且多,为肠胃津液迫于燥气而旁出也。今既因津液耗损而成燥实,岂更有余液化为小便?但病经十余日,津液始还入胃中,而自行下利,则胃中无根之毒热,必至上冲于脑,故其头卓然而痛。卓然者,直冲而上也。足下本自恶风,其人足心热者,足心为涌泉穴,属少阴,以骤得大便,胃气下行,足心转热,所谓“少阴负趺阳为顺”也。此证仲师不出方治,可见不治之治,实精于治。若在今人,麦冬、石斛、天花粉、玉竹之类,杂凑成方,正恐欲滋阴而阴未能滋,反为胃中燥气蒸化,变为痰湿,是又不可以不慎也。

刘渡舟:由于阳气从上而骤下,头为诸阳之会,阳气下降,头中阳虚,常可发生短暂的不适应现象,即“大便已,头卓然而痛”。卓然,不平常也,指头痛而非同一般。本条所举阳郁于上,阴阳偏盛偏衰的病变,并不局限于伤寒误火的坏证,临床上常见于其他杂病,观其证颇似下焦虚寒,往往稍一疏忽,妄投温补,便致大误。论其治则,或泄热,或滋阴,或理气,或导阳下行,均可斟酌,唯独温补万不可用。

倪海厦:如果大便已,大便正常了头卓然而痛,为什么?因为大肠和脑是连到的,大便堵在大肠里面。前面用瓦去烫过发汗,大肠的津液回来的时候,阳明燥屎突然浊气往上冲,头会突然痛一下,痛一下就没有了。】

第111 条:

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用火疗的方法发汗。“邪风被火热”风邪被医生用火热疗法治疗。“血气流溢,失其常度”。火热邪气容易伤阴、伤血;温热邪气也容易伤阴伤血。“两阳相熏灼”里面有风热邪气,外面又用火热疗法,两阳相合,热伤营血,营气不布。面色红润是营气能够输布的表现。当热伤营血,营气不布时红润面色就没有了,就出现了全身发黄的颜色。有人说,火热伤营血的发黄是溶血性黄疸,可以理解,但是不能把热伤营血的发黄,局限在溶血性黄疸。

提示火热邪气容易发黄的临床特征。

“但头汗出,剂项而还”是火邪伤阴内热证。《伤寒论》中出现“但头汗出,身无汗”的前面讲过两个方证:

1、湿热发黄证,“但头汗出,剂项而还”,身上没有汗。

2、大结胸证,水热互结,热不得外越,阳热上蒸“但头微汗出”。

现在讲第三个:

3、火邪伤阴内热证,但头汗出是因为热欲外越而为汗,因为阴伤,汗出无源,所以身上没汗,残留的一点津液,被阳热上蒸,仅仅能够见到头上出汗。同湿热发黄的热郁,水热互结的结胸证的热郁,出现的“但头汗出,身无汗”的病机不一样。

临床辩证时,主诉主要是头部出汗,需要判断这是热郁,还是津液不足,热不能够向外发越。

第 113 条: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

“被火必谵语”误用火疗以后,伤阴助热,火热上扰心神可以出现谵语。

【PS:张锡驹(形身内作之寒非外感之寒)     

             VS   曹颖甫(阳虚而外寒)

曹颖甫:伤寒之为病,寒邪暴迫于皮毛,营卫之气未动,邪正相持于表分,其势紧张,故脉必弦紧。若脉不弦紧而弱,虽形寒发热,究属卫阳之虚,所谓阳虚生表寒也。且脉为血脉,脉不紧而弱,则营阴亦虚,虚者而更以火劫之,必胃中液涸而见谵语。谵语者,胃热上蒙空窍也。但阳虚而外寒,必阳不足以卫外,而表邪因之,乃见恶寒发热。但令弱而见浮,虽阴阳俱虚,犹当发汗而解。解外而兼顾里阴,则瓜蒌桂枝为宜,解外而兼清里热,则麻杏石甘为宜。不但如黄坤载所谓桂枝二越婢一汤也。张隐庵乃云:当自汗出而愈。按之“解之”二字,殊为差误。

张锡驹:此言内伤形体,脉弱者,亦不可以火攻也。形作伤寒者,乃形身内作之寒,非外感之寒也。寒伤正气,其脉则弦;寒气与阳气相搏,其脉则紧。今正气内虚,非由外来,故不弦紧而弱也,弱者津液不足,故必渴,若被火攻,则愈亡其津液而胃中燥热,必发谵语。弱为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若脉浮,阳气得以外出而不下陷,有欲解之意,此阴阳和,当自汗出而愈也。

胡希恕:弱者要是“发热脉浮”的话,应该“解之当汗出愈”。解之,不是要你大发汗,“此无阳也,不可发汗”,用小清肃内外之法解之,就是小发汗法,桂枝二越婢一汤。】

第114 条: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清血,名为火邪。

“到经”是指的太阳病的自然病程是七天,到七天太阳病的自然病程应当结束了,但是病邪没有解。“必清血”清是名词厕清的清,活用如动词,当便、排、拉来讲,所以清血就是便血。用火熏之后,火热内攻,热迫血妄行而导致便血。这是火热动血的表现名为火邪。

【PS:张锡驹:此言太阳之汗从下焦血液而生,以火熏之,则血液愈伤,故不得汗也。下焦之血液,肾主之,故其人必躁,如经气一周,复到于太阳,不能作汗而解,则火邪下攻,必随经而圊血矣。圊血,便血也。《经》曰阴络伤则便血,此因火为逆,故名曰火邪。

恽铁樵:火熏不得汗而躁,是伤阴也。伤阴云者:即荣气受伤,荣伤则液少血干,不利于运行,脉管乃收小,增加血压则起局部充血。微丝血管及黏膜不得渗润,则必有一处先坏,血乃妄行,在上则衄血,在下则圊血。】

第 115 条:脉浮,热甚,而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

浮是主热的,反用火灸。“此为实”里实热证用灸法“实以虚治”,用治虚证的方法治疗。“因火而动,必咽燥, 吐血”,“动”是伤阴动血,伤阴就出现咽燥,动血就出现吐血,这是火灸以后造成的火热伤阴动血的证候。

【PS刘渡舟:脉浮而发热无汗,是表邪闭郁,阳气不宣的表实证。艾灸之法能温阳散寒,但多用于治疗里虚寒证,或寒湿痹证。今表实阳郁而反用艾灸,故谓“实以虚治”,犯了“实实”之戒。而使表邪更闭,阳郁更甚,火攻于内,上灼阳络,动血伤阴,故咽燥唾血。因于火而劫阴动血,故曰“因火而动”】

第116 条: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

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

欲自解者,必当先烦,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

“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这个烦就是热,热就是火,烦逆就是火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 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这段话提示火热邪气内攻导致伤阴、耗血、“焦骨伤筋”。

【PS程应旄:血少阴虚之人,脉见微数,尤不可灸,虚邪因火内入,上攻则为烦为逆。阴本虚也,而更加火,则为追虚;热本实也,而更加火,则为逐实。夫行于脉中者,营血也,血少被追,脉中无复血聚矣,艾火虽微,孤行无御,内攻有力矣,无血可逼,焦燎乃在筋骨,盖气主煦之,血主濡之,筋骨失其所濡,而火所到处,其骨必焦,其筋必损,盖内伤真阴者,未有不流散于经脉者也,虽复滋营养血,终难复旧,此则枯槁之形立见,纵善调护,亦终身为残废之人而已,可不慎欤!

张锡驹:微为虚,数为热,虚热之脉,慎不可灸,灸之则火邪逆于心而为烦逆矣。虚,正虚也;实,邪实也。追其正气之虚,逐其邪气之实,究竟邪不能逐而徒追正气,以致血散于脉中也。火气逐邪虽微,而内攻其正则有力。血者,所以濡养筋骨者也,血散脉中则筋骨无以濡养,焦伤立致,血一散失,难以恢复,火攻之误如此。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故宜以汗解。用火灸之,伤其阴血,无以作汗,故邪无从出,反因火势而加盛,火性炎上,阳气俱从火而上腾,不复下行,故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也。经曰“真气不能周,命曰痹”,此因火为逆,以致气不能周而为痹,非气之为逆,而火之为逆也。

“欲自解者”欲自汗出而解也。在心为汗,心之血液欲化而为汗,必当先烦,乃能有汗而解也。何以知之?以脉浮,气机仍欲外达,故知汗出而解也。】

以上火逆证的条文提示了火热邪气容易伤阴、动血、发黄、上扰心神等病变特征,为后世温病学家创立温病学提供了辩证思路。在《伤寒论》的启发下创立了辨温病的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辩证等,为治疗外感热病提供了更丰富更全面的方药和辨证论治的思路。

火逆证讲过了。下面看太阳病篇的欲愈候,判断病人是不是将要好的根据是什么?

欲愈候:

讲义的 92 页,第58 条: 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凡是外感病,或者发汗,或者催吐,或者泻下,前三个“若”是表并列的,第四个“若”是表因果的“若亡血,亡津液”指大邪已去,津血已伤。这个时候如果匆匆忙忙的用滋阴药,用助阳药,可能会伤害脾胃,反倒不利于恢复。在许多情况下只要节饮食,慎起居,很好的进行饮食调理,机体自我康复机能发挥作用以后,使阴阳达到新的平衡协调的状态 “阴阳自和者,必自愈”。要特别重视机体的自我康复机能。

第59条: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经过泻下又经过发汗,表证没有了,没再说发热表不解等等。主证是小便不利,就是尿少,因为津液被伤的缘故。但是不用治疗,通过饮食调理,小便正常津液自然就恢复了。这是举例说明“阴阳自和者, 必自愈”。提示凡病都是阴阳失和,治病应当和阴阳,只要阴阳调和病就能好。

《伤寒论》六经辨证以阴阳为纲,分三阳病和三阴病。

以阴阳来分脉:《伤寒论》第一篇辨脉篇“凡脉大、浮、数、动、滑者,此名阳也,沉、 涩、弱、弦、微者,此名阴也”。

以阴阳来辩证:“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以阴阳来判断预后:第58 条“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是重要条文。

以阴阳来分脉,以阴阳来分证,以阴阳来判断预后,阴阳学说自始至终贯穿仲景的诊断、辩证、治疗、预后。

判断预后的剩下两条,第93 条的自汗作解, 第94 条的战汗作解。

自汗作解, 第93 条:太阳病,先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得里未和,然后复下之。

【PS程应旄:先下之而不愈,阴液先亡矣。因复发汗,营从卫泄,阳津亦耗。以此表里两虚,虽无邪气扰乱,而虚阳载上,无津液之升以和之,所以怫郁而致冒。冒者,清阳不彻,昏蔽及头目也,必得汗出津液到,而怫郁始去。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汗者,阳气之所酿,汗出,知阳气复于表,故愈。则非用发表之剂,而和表之剂可知。得里未和者,阳气虽返于内,阴气尚未滋而复。“得”字宜玩,迟久之辞。盖大便由溏而燥,由燥而硬,至此不得不斟酌下之,以助津液矣。和表药,桂枝加附子汤,或大建中汤类也。】

战汗作解,第 94 条: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微),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尺脉实)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       【PS:下篇补解】

前面讲麻黄汤适应证也曾经谈到,太阳病自愈的方式有: 自汗作解,战汗作解,自衄作解。

关于太阳病的欲愈候就谈完了。

太阳病的最后一节是太阳病的类似证,它本身不是外感病而是杂病,在病程中有类似于太阳病的表现,放在太阳病篇是和太阳病相鉴别。这里所列的两个方证,一个是十枣汤证,一个是瓜蒂散证。下次课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36 讲 痞证类证、火逆证、太阳病欲愈候
25年!一个西医从临床中学来的《伤寒论》
惊悸吐血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正邪相争话伤寒(110~139)
伤寒释疑(二)
救逆汤,救血热冲逆,方名直指病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