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脉阴阳俱停诸解

     郝万山讲《伤寒论》三十六集

           学习笔记补充       

第94条: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

诸家所言各有所明,互参有得。

成无己云:脉阴阳俱停无偏胜者,阴阳气和也。经曰:寸口、关上、尺中三处大小浮沉迟数同等,此脉阴阳为和平,虽剧当愈。今阴阳既和,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阳不足而阴有余也,经曰:阳虚阴盛,汗之则愈。阴脉微者,阴不足而阳有余也,经曰:阳盛阴虚,下之则愈。”

张锡驹:此论汗下亦所以和阴阳也。停,均也,调也。脉阴阳俱停者,言阴阳俱调,均其盛衰之气,而有旋转和平之机也。阴阳之气旋转于中,自然变易一番,故必先振栗汗出乃解也。但阳脉微者,阴必盛,阳微阴盛,非和平也,汗出所以泄其阴;但阴脉微者,阳必盛,阴微阳盛,亦非和平,下之所以泄其阳。阴阳两得其平,此阴阳俱停也,故解。若欲下之者,言不能自下,亦宜调胃承气下之而解也。

清·吴谦:《医宗金鉴》太阳病未解,当见未解之脉,今不见未解之脉,而阴阳脉俱停,三部沉伏不见。既三部沉伏不见,则当见可死之证。而又不见可死之证,是欲作解之兆也。作解之兆,必先见振栗汗出而始解者,乃邪正交争作汗故也。但作解之脉,不能久停,脉之将出,必有其先。先者何?先于三部上下、阴阳、沉伏不见处求之也。若从寸脉阳部微微而见者,则知病势向外,必先汗出而解;若从尺脉阴部微微而见者,则知病势向内,必自下利而解。如不自下利,若欲下之以和里,宜调胃承气汤主之。由此推之,则可知如不自汗出,若欲汗之以和表,宜麻桂各半汤主之也。观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意甚轻活,无取于大下,俱在言外矣。

程应旄:振栗汗解,单指脉停者言。下边两解,不必有战汗,是指其脉渐出而言也。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言未解便有当解意,停者相等之谓。阳脉微二句,承上之词,不得作三段看。太阳病,阳浮而阴弱,是阳强也。今阳脉微即是阴阳俱停,病虽未解,已是调和之脉,其解可知矣。脉但浮者,为阳盛,必先烦而有汗;阳脉微者,为阳虚,必先振栗而汗出。振栗是阴津内发之兆,汗出是阳气外发之征也,此阴阳自和而愈,可勿药矣。但阴脉微而阳脉仍浮,阳气重可知。与风寒初中之脉虽同,而热久汗多,津液内竭,不得更行桂枝汤,亦不得执太阳禁下之定法矣。表病亦有因里实而不解者,须下之而表自解。若欲下之,有踌躇顾虑之意。宜者,审定之词。以其胃不调而气不承,故宜之。此条是桂枝汤变局。阳已微,须其自汗;阳尚存,当知调胃。以太阳汗多,恐转属阳明。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太阳表证未解,脉忽尺寸俱停止而不动者,此气虚不能外发,营卫郁闭之故也,顷之必先振栗战摇,而后汗出而解。其未停止之先,尺寸之脉,必有大小不均。若但寸脉微弱者,是阳郁于下,必阳气升发,汗出而后解,此先振栗而后汗出者也。若但尺脉微弱者,是阴虚肠燥,下窍堵塞,得汗不解,必下之通其结燥,使胃热下泄而后解。阳明病,腑热蒸发,则汗出表解,今太阳病表证未解,是内热胃实,此时若欲下之,宜于汗后用调胃承气,硝、黄、甘草,调其胃腑之燥热也。

刘渡舟:赵本把“停”作“微”,亦有把“停”作“沉”的,我们认为,作微、作沉的说法,比较有道理。脉阴阳俱微或阴阳俱沉,正是正邪相争的表现,此时阳气欲拒邪而外出,有一积蓄力量的过程和先屈而后伸的程序,所以阳气向内,从而使寸、关、尺三部脉俱见沉、微。邪压正气,正气起而与争,正邪相搏,同时病人还见有振振摇动,从内心感到寒栗发冷的证候,这种现象叫“战、振、栗”,俗称为“寒战”。不过这种寒战是有劲的,与真武汤证阳虚无力的振振欲擗地不同。寒战时间的长短,取决于患者体质的强弱。体质较好,正气旺盛者,一般寒战十几分钟后就开始发热。发热是阳气得伸的表现,随之则正胜邪却,见身出大汗而其病得解,脉亦恢复正常。但也有正不胜邪,不能拒邪外出,见战而不汗者,此时当用药物助正以抗邪,以求汗出病解。还有战汗之时肢体无力,振摇的,这表明正气大衰,将有虚脱之险,应积极用药救治。此外,对战汗病人的护理也甚为重要,每当战汗发生之时,患者及家属难免为之惊惶,医者应预先叮嘱“见战勿惧”。同时要注意季节的寒暖,室温和通风的适宜。若战汗之时,有口渴或饥饿感的,可令其稍进饮食,如热汤、热水,夏天亦可饮以清凉饮料之类。张景岳的医案即有战不得汗,经进食炖烂的羊肉而使汗出之例。无论伤寒、温病,凡外感热病都能发生战汗,尤以温疫为多见。据临床观察,战汗发生多有一定诱因,其中不少发生在服药之后。如服小柴胡汤或小陷胸汤,甚至服硝黄泻剂亦可诱发战汗。至于发生战汗的机理,犹如服栀子豉汤作吐一样,均是药物助正,驱邪外出的反映,并非是某方某药专可使人战汗。

“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这是以脉象为依据,以判断疾病或从汗而解,或从下而解。阳脉微即寸脉微,寸以候表,候上而属阳;阴脉微即尺脉微,尺以候里、候下而属阴。邪气闭郁之所,有表里上下之异;正气驱邪外出,又有在阴在阳之别。邪闭郁于阳,则从汗而解;邪闭郁于阴,则从下而解,即通过下利而解。如太阴病“脾家实,腐秽当去”的暴烦下利,即是从下而解的实例。若不能自行下利作解,可酌用调胃承气汤等泻下。

胡希恕:“脉阴阳俱停”。阴阳就是外以候阳,里以候阴。“阳浮而阴弱”,浮取其脉就是候其阳,沉取其脉就是候其阴。浮沉取其脉“俱停”,不是脉停止的意思,而是停停当当,没有什么偏差,就是脉无论浮取,无论沉取都挺宁静,这就是阴阳自和。汗、吐、下后“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必先振栗汗出而解”,这暗含着也有个“冒”啊,《金匮要略》妇科里也有,所以亡失体液太多就有这种情形。

脉阴阳自调“必先振栗汗出”,就是津液恢复了要自汗出,必先振栗汗出就是战汗,那就是瞑眩状态。所以久病或者是误治之病,这个人虚了,如果要是自愈的话,要发作瞑眩,然后出一身大汗,好了,这是说“脉阴阳俱停”。

“但阳脉微者”,“微”当弱字讲。阳脉微者就是浮缓浮弱的脉,这不是阴阳俱停。“先汗出而解”不是自愈的样,得先出汗,言外之意用桂枝汤。

“但阴脉微者”,浮取没问题,脉沉取而缓弱。仲景这个脉,浮缓为中风,沉缓为亡血。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阴弱使劲按才能摸到脉内,脉内不禁按,是血少。血少就是里不和,就是胃中干,胃有热丧失人的阴分,所以按着缓。脉沉缓、沉弱是里不和,病在里,一般宜调胃承气汤。这个人口干、大便秘结不通等,书中没提。临床上不能只根据这一条,也不能光凭脉,你总是要问的,必须脉证结合起来看。

倪海厦:在太阳病还没有解除的时候,忽然尺寸部的脉搏都停止不动,这时必先作战栗,而后汗出病解。独寸脉微见搏动的,先汗出而病解;独尺脉微见搏动的,泻下后而病解。如要使用下法,调胃承气汤比较适宜。

太阳病未解,就是表证还有,摸病人的脉,阴阳脉俱微。这里的阴阳脉,指的是“寸”脉和“尺”脉,寸为阳,尺为阴。寸脉诊的是胸的位置,尺脉诊的是腹部的位置。

如果这病人是太阳证,发汗了以后,病人的脉变小了,原来是浮脉,现在是阴阳脉俱微。应该是流一点汗,自然会好。但是,如果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这就是讲的寸脉和尺脉这两个脉的差异。

在发表的时候,比如说处方用桂枝或者麻黄,一定是胸腔里的津液,肺里的津液或者是肠胃里面的津液。所以,这个阳指的是胸阳,汗出而解。

但是阴脉微者,阴脉又不一样了,阴脉指的是腹部,还没有完全好的时候,也就是说大便还是堵到了,所以,适合用调胃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是最轻微的一个攻下的药,也是阳明病最浅的第一方,大便可能堵在小肠,就是十二指肠下来,近小肠这一段,所以调胃承气汤就是堵在肠子。

调胃承气汤有炙甘草、大黄、芒硝。芒硝攻坚破瘀,大黄去实,炙甘草让药停在肠胃里面,大黄都是要用酒先洗过,用酒把大黄洗了以后,大黄的升提的力量胜于攻下的力量,芒硝是攻下的,酒洗大黄升提一下,芒硝把它打散掉,大黄把它清出来。这两味药混合在一起,刚好可以清理十二指肠。

恽铁樵:此节丹波氏疑之。以脉停无可取证,故程注委曲解释,言似中理,然于治病有何用处?如此释经,不如其已。鄙人于经验上对于此节却别有会心,惟语气不甚合,则许有讹脱耳。

“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振栗,即战汗也。战汗之先,固有脉停者,参观第七期《伤寒广要》。曰振栗而解的是战汗无疑。其当下之证而脉停者,则有吴小姐一案。惟战汗有脉停者,不必定停,下证所见甚多,用大承气愈者亦甚多。若脉停则仅见吴小姐一人。究竟何故有停有不停?经既未言其故,余亦不能强解。此外又有脉停而不救者一人,脉停旋自复者一人,皆有研究之价值,兹汇录之于后。

(一)吴君甄士之女,约五六岁。余诊时,病已在半个月以上。其见证不啼不语,亦不识人,且两日夜不食不寐,不能平卧,踡而伏,背向上,足跪膝着席,头伏于枕。其头时作低、昂,如叩首状。低、昂略无定时,而颇匀整,似乎其躯体是置弹簧之机器。诊其脉则两手均无。

病家告余,病孩耳亦无闻。视其舌色灰,苔厚而不干。当时并不能灼知其所以然之故,第知此证既动而不静,必属阳症;不食不便,苔厚而神昏,决为可以攻下之症。以大承气与之,药后得大便甚多,仍匍匐不平卧,惟头之低、昂不止者则已无之,其余各切如故,脉已可诊,甚微弱。余思此是佳朕。仲景本言“脉暴出者死”,今见微弱之脉,是生机也。翌日,更以麻仁丸下之,复得结粪多许。然后能平卧能食,而口不言、耳不闻如故,脉则较有胃气。乃用平剂养营,调理历一星期之久,然后能呼母,更二十日而复元。

自今思之,其所以头低昂者,积在胃肠。胃肠之纤维神经紧张失职,影响及于大脑,则神志昏迷,影响及于运动神经,则耳目之用尽失,而动作不循意志。脉之所以伏,亦正由此。

(二)脉停不救者,黄君蓻(zí)圃(pǔ)其幼子年十二,二月初,忽以急足见招,来函措辞极遑急,辍哺而往。病孩面色甚晦,烦躁异常。诊之,两手皆无脉,候结喉旁人迎之部亦无脉,候其左乳下及胸脘,亦不跳动,而病者尚识人能言语。蓻圃问何如。余曰:可两钟耳。

凡脉伏者,皆脏气骤窒所致,然不过寸口无脉,若人迎之脉决不伏,所以然之故,四末距心房较远,人迎距心房近耳。若左乳下之跳动,乃心房直接之大动脉,此处不动,是心寂也,更无不死之理。故余敢断言不过两钟。

嗣询悉此病初起,咳嗽发热,略见红疹,此为流行性之痧疹。若因势利导,达之向外,其普通之痧疹,十可愈十,即极重之猩红热,亦十愈六七。此病《保赤新书》中列有专篇。乃蓻圃有至友某君是西医,见红疹以为猩红热例发高热,恐其热甚致成脑炎,及其热未高时,用冰枕护其后脑,既而以药水针注射,计两日夜,共注射十八针,而心房遂寂。至所注射者为何种药针,蓻圃不知。意心房之寂,必非猝然而见,必先见衰弱症象,以渐至于不动。然则其所用者,殆强心药针。此事得失,当著专篇。惟心寂之脉停,法在必死,不可救药也。

(三)去年有一小孩年约十二三龄,病属流行性感冒。发热微有汗,手微凉,便溏,两手都无脉。候其左乳下,跳动奇速,弛张不宽。余思此必热向内攻所致,予桂枝芩连泻心合剂,连诊三日,始有脉,肢温,又两日痊愈。

据以上三例观之,是确有脉停也。第一案是脉伏,第二案是心寂,第三案是脉厥。心寂,西医籍所习见,中国古书却无之。脉伏、脉厥,乃旧医籍习见名词。

燥矢在肠胃,重心在里,腑气不通,脉沉之甚,至于不见,是为脉伏。

热向内攻,里热奇重,四肢反凉,是为脉厥。

振栗汗出而解之脉停,当是脉厥;下之而解之脉停,当是脉伏。此于病理于经验,皆丝毫无疑义者。仲景书与《内经》字面出入之处甚多,则不用脉厥、脉伏字样,偶然下一停字,未为可异。

是丹波氏与各家之怀疑,未为确当。第循释经文意义与吾所引之第一案,有轻重之辨。得大承气而愈之病,若用调胃承气,必不及彀(gòu 通够),自不待言。而用调胃承气可愈之病,仅仅胃中停积,尚未至肠胃俱实,正恐脉未必停,此却是一可疑之点。其次,“但阳脉微”四句,亦难索解。上文既云停,何以又云微?且阴阳字亦不知有无讹误。照实验所得,大便结者,尺脉往往弦硬,是“尺脉实,下之而解”意义可通。若脉伏或厥,伏则三部俱伏,厥亦三部同厥,断无寸伏尺不伏,寸厥尺不厥者。此尤属可疑之点,→【PS:参考清·吴谦:】

             互参     互参      互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伤寒论94,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是怎么一回事,你知道吗?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93】【94】【95】
太阳病“解”与“不解”
胡希恕老先生讲伤寒 94太阳病未解 脉阴阳俱停 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 先汗出而解 但...
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阴阳作尺寸解,停是停止,脉阴阳俱停是尺寸的脉搏均隐伏而诊之得。),必先振栗汗出而解……
脉阴阳俱停,怎么理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