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爱看

秦始皇时三公九卿图

看古装电影电视,常听到“三公九卿”这个词,总让我有不明觉厉的感觉。百家号里刚好就这个话题征文,我顺道查了下,就来说说三公九卿,我这也就算是现炒现卖的,不对朋友们了多包涵。

三公九卿,最早来自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除了周朝的分封制,而采取中央集权制。而在中央配套的就是这套三公九卿的官吏体制。设计这项制度的据说就是那个特别牛叉的李斯。三公包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而九卿呢,则包括奉常、廷尉、治粟内史、典客、郎中令、少府、卫尉、太仆、宗正。 丞相的职责是辅佐皇帝处理全国事务,有点像现代的政府首脑“总理”;太尉协助皇帝掌管全国军队,有点类似国防部长吧;御史大夫,丞相的助手,监察百官,充当皇帝的耳目,相当于监察部门。九卿的职责为:廷尉,掌司法;治粟内史,掌国家财政税收;奉常,掌宗庙祭祀礼仪;典客,处理国内各少数民族事务和对外关系;郎中令,掌管皇帝的侍从警卫;少府,掌管专供皇室需要的山海地泽收入和官府手工业;卫尉,掌管宫廷警卫;太仆,掌宫廷车马;宗正,掌皇帝宗族事务。三公九卿都是由皇帝任命,没有世袭这一说。

汉代三公九卿图

最初有三公九卿制时,李斯并不是丞相,只是廷尉。到了汉代,景帝把奉常改为“太常”;卫尉改为“中大夫令”,典客改为“大行令”,治粟内史改为“太农令”,武帝时,又把大行令改成“大鸿胪”,把太农令改为“大司农”,郎中令改为“光禄勋”。名字虽然变了,不过职责范围基本延续秦朝设置。到了地方,基本就是各级地方长官管辖,郡一级是郡守负责,而县一级则是县令负责。三公九卿制的设计,改变了原有分封制皇权被架空的缺点,却给王权相权的冲突埋下了隐患。比如在汉武帝之前,丞相是主要治国大臣,丞相府就设有百官议事厅,由丞相主持廷议,然后领衔上奏。由于丞相位高权重,连皇帝也不得不礼让三分。武帝之前,丞相进见,皇帝是要站起来以示尊重的;丞相生病了,皇帝得亲自问候,派人赠送药石;丞相死了,皇帝需要亲临吊唁,赐墓地棺椁。

相权太重,让王权感到受了威胁。汉武帝时,设立中外朝制度,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为了削弱相权而设立的。皇帝在内朝和亲近大臣商议政事,这些亲大臣也就成了中朝,也就是内朝。与丞相领衔的外朝对应。内朝大臣由以下人员构成,一是少府官员,少府官员原本只是管理皇室的吃穿用度等杂事,但近水楼台先得月,有了亲近皇帝的机会;二是侍从或散官,也就是近臣,个人有点类似春秋战国时的门客,不过是皇帝养的门客;三则是原本三公九卿中比较得皇帝宠信的大臣。

内外朝制度的优点就是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放在强势的汉武帝手里是可以的,但是到了汉朝末年,也滋生了类似于“十常侍”那样的祸国佞臣。管制无常法,得跟君主或者法律配套,搁我国这个历史悠久的人治国度,主要还是跟皇帝配套最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西汉中央官制中,三公九卿称呼之演变,其实是帝王驭人权术的精髓
秦朝时期官吏制度
秦汉时期的“九卿”及其职责
秦代中央职官制度——略谈秦朝的“文武百官”
古代公务员制度是怎样的?三公九卿与三省六部,到底都是什么官?
七十列传之万石张叔列传第四十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