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解缙的故事(林辉)


解缙的故事


作者
  

 

观众朋友,大家好。

解缙,在吉安是位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物。他官也当得大,是明朝永乐年间的文渊阁首辅,实际上就是宰相。他更有才学,我们所熟悉的《永乐大典》,就是由他主编的。

解缙的一生,命运坎坷,生命短暂,47岁就被冤死于雪地。后人对解缙的一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打不死的邹元标称解缙:“义节千秋壮,文章百代尊。”民间传说中,更是津津乐道,故事迭出,对解缙褒奖有加。

下面请听解缙的故事第一讲,江南才子。

 

第一讲    江南才子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解缙出生在吉水县城一个作豆腐的人家。解缙有句诗“严父街前肩担日月,慈母屋里手转乾坤”,说的就是这件事情。

解缙从小就非常聪明,有江南才子之称。《明史·解缙列传》记载:“缙幼颖敏”。解缙的自小聪明,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表现出来,即:出口成章,擅长对句,巧于辩理。

先看“出口成章”。

传说,解缙四岁才开口说话,五岁就会吟诗作对。

五岁时,母亲要他扫地把鸡放出来,他一边做事一边随口说:“打扫庭前地,放出笼中鸡”。母亲讲他“做事就做事,干嘛去念诗”?解缙回答说,“明明是说话,怎道我吟诗。”

有人向解缙问路,打听姓董的郎中家住哪里?解缙稚声稚气地回答:“过街往北走,转弯你向东,门前桂花树,便是董郎中。”

街坊邻居祖先生很喜欢解缙,以“小儿何所爱”为题,要解缙作首诗。解缙说道:“小儿何所爱,爱此芝兰室,更欲附飞龙,上天看日出。”又问“小儿何所梦”。解缙又说,“小儿何所梦,夜梦笔生花,花根在何处?丹府是吾家。”祖先生非常惊喜,没想到一个七八岁的孩子,胸襟如此开阔,气魄如此博大。

解缙的老师徐先生要解缙以“山、竹、梅、月”四字为诗眼,作五言绝句一首。解缙说道:“云闲山秀丽,风静竹平安;诗兴梅边得,琴清月下弹。”喜得老先生合不拢嘴,把女儿素姣也许配给他。

十五岁时,有人讥笑解缙小小年纪,就志存高远。解缙笑着回敬道:“为官岂能论齿龄,前人早已有明证。甘罗十二为丞相,臣比甘罗长三春。”甘罗是先秦吕不韦的门生,十二岁时,不费一兵一卒夺得赵国三座城池,被秦王封为上卿,即丞相,在历史上有“少年英雄”之誉。

有一次,解缙挑着豆腐在街上边走边卖,当时正逢春天下着小雨,路面很滑,解缙不小心摔了一跤,街上一些闲人看见哈哈大笑,解缙便作诗反讥他们说:“春雨贵如油,落得满街流。跌倒解学士,笑煞一群牛。”

从以上解缙随口说出的诗文中,的确可以看出,解缙从小就聪明绝伦,出口成章。

再说“擅长对句”。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这幅曾被毛泽东主席引用过的对联,就是解缙所作。大家众所周知的一幅门联“门对千根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也是解缙小时候写的。

这里讲一个解缙小时候通过对句戏惩地方恶势力的故事。

解缙家对门有一户人家,姓曹名萱,是地方上的有钱有势之人,号称曹员外。这员外一词,在古代一般是对地方上有钱有德之士的尊称,可这曹员外却是个有钱而无德之人。曹员外有个儿子叫曹宝,名为曹宝实为草包。曹宝仗着自己老爸有钱,常欺负乡里百姓。

有一天,解缙同女友素姣,提着竹篮一同去采竹笋,回家时,却看见曹宝骑在马背上,调侃在田里插秧的农夫。

曹宝趾高气扬地说:“莳田郎,莳田郎,一天能莳几千几百行?”

农夫们那有闲功夫理他,曹宝乐得哈哈大笑,不停地叫:“绝句!绝句!”

解缙见他闲得无事,拿农夫开心取笑,愤愤不平,指着曹宝大声说道:“跑马夫,跑马夫,一天能走几千几百步?”

素姣和农夫听解缙把曹宝比作跑马夫,一个个开怀大笑。

曹宝又羞又恼,打马向前,指着素姣提的小竹篮说:“竹篮提笋母抱儿。”

素姣听曹宝把自己比作母亲,羞得满面通红。

解缙怒不可遏,指着田里一把把秧说道:“稻草绑秧父捆子。”

曹宝还想在素姣身上占便宜,便借指前面的小木桥说:“有木说是桥,无木亦是乔,去掉桥边木,加女便是娇。”色迷迷地说,“你做我的娇。”

解缙好不恼火,回敬道:“有米说是粮,无米也是良,去掉粮边米,加女便是娘。”手指素姣说,“她是你的娘。”

曹宝狼狈不堪,只好拍马回城。

儿子和解缙对句吃了亏,做父亲的曹员外觉得很没面子,心想:一个穿叉叉裤的毛孩子有什么才?决计要奚落一下解缙。

吉水县城老街非常窄,鹅卵石铺就的街道,只能容两三个人来往,逢当街这天,热闹的街,就显得更窄。这天,解缙照旧挑着豆腐在街上叫卖。曹员外立马站在街心,解缙往左,左边过不去,往右,右边通不了,便转身往回走。

曹员外便笑咪咪地说:“小子无才嫌地窄。”

解缙不假思索地答道:“大鹏展翅恨天低。”

曹员外见解缙身穿绿色衣服,便挖苦道:“水中蛤蟆穿绿衣。”

解缙转过身来,指着身穿红袍的曹员外道:“锅里虾公着红袍。”

占不倒便宜的曹员外恼火了,骂起人来:“两猿断木深山里,小猴子怎敢对锯(句)。”

解缙立刻回敬:“一马陷入泥潭中,老畜生岂能出蹄(题)。”骂得曹员外比他儿子还要狼狈。

最后讲讲解缙的“巧于辩理”。

这里讲两个故事,一个是“审鹅”的故事,一个是“辩卷”的故事,从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解缙思辨敏捷的才气。

“审鹅”的故事说:

曹宝读书不行,他父亲曹员外就想方设法买通关系给他弄了个秀才。儿子中了秀才也是天大的喜事,于是准备大摆宴席,热闹一翻。家里几天前买了两只鹅,还差六只鹅没买到,曹宝便上街抢了六只鹅回来。

这不明摆着光天化日之下,公然抢劫吗?卖鹅的农妇把曹宝告到县衙。

知县看在曹员外的面子上,做出“由县衙按价还钱给农妇,抢鹅之事不予追究”的处理意见。

此意见一出,底下是一片哗然。解缙当时也在场,站出来说道:“大人,这不妥。”

知县见是解缙,就问:“你有什么好主意?”

解缙说:“起码要罚三倍鹅的价钱,有功名的还要革除功名。”

知县无法,只得吩咐衙役把曹宝带来问话。

曹宝哪有那么老实承认,当然是百般抵赖。

解缙又站出来说:“去把八只鹅牵过来,我要审审那八只鹅。”

八只鹅牵到县衙,解缙在地上铺上一块白布,让鹅站在上面,吩咐衙役一人按住一只,不要弄错了秩序。

解缙走进公堂,用手在鹅屁股上用力一压,八只鹅都先后屙出了一堆屎。

解缙说:“请验尸官验鹅粪。”

这还需要验吗?黑白分明啊!白布上,两堆黄屎是曹宝家的鹅屙的,因为他家的鹅喂的是米饭糠屑;六堆绿屎是农妇家的鹅屙的,因为她家的鹅天天放在野外吃的是青草。

案件真相大白,知县判罚了曹宝,还革除了他的秀才名份。

“辩卷”的故事说:

在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18岁的解缙来到洪都(即现在的南昌)参加乡试。

解缙要考取个举人,以他的才学,应该是十拿九稳的事。可偏偏祸从天降,主考说他的考卷出问题了,诽谤皇上。解缙要求辩卷。

辨卷非同小可。如考生有错,就得坐牢,甚至杀头。如主考官有错,就要挖去双眼。

主考官这时心里也慌,但表面还是装着十分镇静,装腔作势地说:“考题是《颂君》,可解缙你却写:‘大明灭,元国立,邦兴刑,治顽弊,德法并,施取信,万民苦,役免行……’这哪里是颂君,分明是诽谤。”

解缙一听,觉得可笑,说:“写的是四字句,你却作三言读。我写的是:‘大明灭元,国立邦兴,刑治顽弊,德法并施,取信万民,苦役免行。’这句句是颂君,怎么是诽谤呢?”

主考官睁大眼睛盯着考卷,看了又看,说:“有了,有了,大明江山的大字多了一点,成了犬字,这不是骂君吗?”

解缙上前一看,说:“还没有挖掉你的眼晴,你怎么就瞎了。这不是一点墨,是一只绿头苍蝇。”说完,将手一挥,苍蝇飞去。解缙冷笑地说,“一只苍蝇也想玷污我的考卷,真是可笑至极。”

乡试,解缙得了第一——解元。江南才子,更加誉满江南。这样的一个才子,将会为国家做出什么贡献呢?本讲就讲到这里,下期庐陵时闻我们接着讲解缙上万言书的故事。

 

第二讲    上万言书

 

观众朋友,大家好。现在讲解缙的故事第二讲,上万言书。

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南京会试,解缙、解缙的哥哥解纶、解缙的妹夫黄金华三人同科考取进士,这就是史书上说的“一门三进士”。这年解缙才19岁。

江西吉水“一门三进士”的消息轰动了南京城。朱元璋知道后,也引以为荣,便要召见19岁解缙。

《明史》记载,朱元璋一见解缙就对解缙“甚见爱重”。见解缙还小,尚须慢慢历练,便授予解缙中书庶吉士,放在身边做秘书。

有一次,朱元璋来到大庖西室同解缙聊家常,无意间了解到解缙是他老朋友解开的儿子。这下朱元璋赞叹不已,真是天大的巧合啊,也难怪有“一门三进士”的奇迹,原来你们有一个这样好的父亲,于是他感慨地对解缙说:“朕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

“恩犹父子”这是多么高的褒奖,历史上能够和皇帝以父子相称的大臣,恐怕只有解缙一个了。从此,解缙步入了他人生的第一个发展高峰期。当天,解缙就慷慨激昂地写下了他人生的第一份政治宣言——《万言书》,也称《大庖西室封事》。

《万言书》共有十一条治国平天下的策略,是一篇充满火药味的战斗檄文,字字句句直指朱元璋。比如:

批评朱元璋法令多变,刑罚太苛。解缙写道:“国初至今,将二十载,无几时不变之法,无一日无过之人。”

批评朱元璋看一些《说苑》、《韵府》,以及《道德经》、《心经》的闲书。朱元璋是个地地道道的流氓无产者,十七岁时父母相继病殁,贫得无以为葬,不得已落发成佛,乞讨为生,他哪里读了什么书,连“金盘苏合来殊域”的“殊”字都不认识,拆开来读成“歹朱”,成为一世笑话。因此他只看得懂“言情小说”、“武打小说”之类的书籍。但作为一个皇帝,一个国家的统治者,怎么能只看这种书籍呢?因此解缙自告奋勇,主张编一部巨著作为皇家的必读之书,让统治者读后能以史为鉴,通古达今,更好地实施统治。

批评朱元璋用人不当。指出朱元璋“进人不择贤否,授职不管重轻。”一些悍夫蠢才,早上丢掉刀剑,晚上就穿上官服,左手丢掉竹篮,右手就握着符节。这些人“出于吏部者无贤否之分,入于刑部者无枉直之判”。这样的人怎么能为官?难怪天下人都说“陛下任喜怒为生杀”,他们哪里知道是“臣下之乏忠良也。”

批评朱元璋滥征税收。突出表现为:税收起征不公平。不管地好地坏,是丰收还是歉收,所征税收都是一样。税收过多过重。“夏税一也”,“茶椒有粮”,“果丝有税”,而且“既税于所产之地,又税于所过之津”,“今日之地,无前日之生植,而今日之征聚,有前日之税粮”,逼得老百姓卖掉家产来交税,家产没有了而税收还存在。

朱元璋是出了名的暴君,杀人如麻,仅胡惟庸一案,杀人10万有余。他还大兴文字狱,把一些转弯抹角讥笑他的人统统杀掉,对上书劝谏之人更是处置甚重,解缙这篇赤裸裸的《万言书》送上去,那不是送肉上砧自己找死吗?

也可能是解缙的《万言书》感动了朱元璋,也可能是“恩犹父子”之情的允诺,也可能是吉人自有天相。解缙上《万言书》并没有为当时官宦所猜测的被朱元璋杀头,而是得到了朱元璋的高度称赞。《明史·解缙列传》记载:“奏后,帝称其才。”这不能不说是解缙万分有幸遇到的奇事。不久,解缙又上《太平十策》,进一步阐明治国平天下的政治观点。

塞翁失马,焉知祸福,好事有时也会变成坏事。胆大心直的解缙,尔后做了三件事,却让朱元璋对他大为不满。

第一件事:语嫚兵部官员。

解缙刚到朝廷不久,有次到兵部去要几个差役,也就是要几个保镖一同出去办事。可兵部的官员看见解缙那么矮小,便口出污词说:“你个子那么矮还当什么官?跟你出去都跌鼓。”解缙听了很不高兴,双方对骂起来。解缙有首诗:“世人爱笑我矮砣砣,我笑世人着衣多,倒吊起来冇点墨,身高一丈又如何。”应是这时的作品。

兵部尚书沈溍知道这件事后,大肆渲染,抓住不放,加油添醋地把这件事报告皇上。

朱元璋听了沈溍的告状,觉得解缙确实有点性格散漫、狂傲,因为一点小事,竟和士兵争吵,说话没有分寸,有失体统。但解缙到底年轻,有胆气,有才气,这个初生牛犊还不懂官场潜规则,官场上的潜规则是从书本上学不来的,是要到实践中去摔打,跌倒了再爬起来,这样做官才能游刃有余。于是,洪武二十五年(1392),调解缙到江西洪都去做监察御史。

第二件事:为李善长白冤。

李善长为明朝开国大臣,朱元璋的亲家,官爵封为韩国公,享受自免二死、子免一死的特殊待遇。胡惟庸做宰相是李善长推荐的。洪武十三年(1380)胡惟庸谋反案事发,五年后,有人告李善长为同党,被罢官,十年后再告,77岁的李善长被诛。

对于李善长的死,当时朝中大臣都觉得冤。洪武二十四年(1391)即李善长死后一年,虞部郎中王国用找到解缙,请解缙代写为李善长平反的奏疏。解缙血气方刚,疾笔写下《论韩国公冤事状》。

朱元璋看了王国用上奏的《论韩国公冤死状》。大发雷霆,要杀王国用。解缙见状出来应承,说状子是自己写的,王国用才得免于死。

事后,朱元璋把解缙和皇太子朱标叫到自己的办公室,大骂解缙“多事”,并把一根长满利刺的棘杖丢在地上,要皇太子朱标捡起来。

皇太子朱标望着父皇丢在地上的棘杖很是纳闷,迟迟不敢动手。

解缙见状,挺身而出,愿替太子代劳。朱元璋很欣赏解缙对皇太子的忠诚,但他今天非要太子把带刺的棘杖捡起来不可。太子没法,只得俯身去拿,但无论怎样仔细,都躲不过棘杖上的刺。这时,朱元璋拔出宝剑,三下五除二,把棘杖上的刺削得一根不剩,再要太子把棘杖捡起来,太子不费劲地就把棘杖握在手里,并且把玩起来,左瞧瞧右看看,不明其意。

朱元璋语重心长地对太子说:“你明白父皇的用心了吗?那些有功之臣,功高盖主,将来我死了后,你能把握得住他们吗?更何况,在这些大臣中确实有不少险恶之人,他们都想把大明江山据为己有,这些大臣,就象棘杖上的利刺,我不把他们削掉,你将来怎么坐得稳皇位?怎么保得住大明江山?”

解缙听了朱元璋的这番话,很不自在,如坐针毡,知道这分明也是在教训他啊。这时他觉得为王国用写辩冤状是太草率了。

第三件事:弹劾御史袁泰。

解缙来到江西洪都做监察御史,他并不去理会这是朱元璋在贬他,他想,有一个到地方来接受实际工作磨练的机会,应该说也是一件好事。因此年轻的解缙在洪都尽职尽责的做他的御史。

监察御史是个九品官,官衔不高,但权力很大,有权对地方官员的行政、品行进行监视纠察,而且“御史纠弹,皆承密旨”,监察御史直属朝廷,可将各级官员的情况面呈皇上。应该说把解缙放到洪都做监察御史,朱元璋还是“甚爱”解缙的。

督察院左都御史袁泰是解缙的上司,可袁泰却是个奸黠小人,经常窃听、画图告密,诬害与他意见相左的官吏,连同事下属也不放过。一次上朝,朱元璋问御史夏长文,昨晚为何长叹?有何不满?夏长文大汗淋漓,只得将昨晚与妻子口角,独坐饮酒叹息之事照实禀告。朱元璋见说的与告密的画像相符,才未加罪。

御史夏长文将这件被袁泰陷害的事告知解缙,解缙甚是生气,于是代夏长文草疏《论袁泰奸黠状》弹劾袁泰。朱元璋见奏疏激昂,调查核实后,把袁泰作了调职处罚。

朱元璋后来得知弹劾奏疏又是解缙所为,觉得解缙过于锋芒,城府不深,容易被人利用,做出些不该做的事,有必要再给他焠焠火,让他反思反思。

洪武二十四年(1391),朱元璋将朝中近臣的父母接到南京,办了个千叟宴,解缙的父亲解开也在邀请之列。解缙的父亲是朱元璋的老朋友了,这次来京,自然要单独聊聊。俩人在谈到解缙时,朱元璋说:“解缙才学好,可性格太直,容易吃亏。不如你带他回去,令他好好读书,工资照发,就算带职进修。这孩子大器晚成,十年后再来朝廷,到时大用未晚。”

就这样,一个朝气勃勃的解缙,一个血气方刚的解缙,一个充满政治幻想的解缙,一个刚正不阿的解缙,一个敢想敢说敢做的解缙,随老父亲回到了吉水老家。十年后的解缙会是怎么样呢?本讲就讲到这里,下期庐陵时闻我们接着讲解缙在河州做卫吏的故事。

 

第三讲  河州卫吏

观众朋友,大家好。现在讲解缙的故事第三讲,河州卫吏。

解缙回到吉水老家,心中虽有不平,但远离是非之地——朝廷,能静下心来读书,也未尝不是件好事,他有首诗这样写道:“微凉正好课书篇,熟读千回见昔贤。七略五车都阅遍,此心高解欲无言。”这是解缙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朱元璋驾崩,这一消息对于解缙来讲,不亚于晴天劈雷。从政治上讲,朱元璋许下了解缙带薪进修十年后必有重用的诺言,怎么兑现?一朝天子一朝臣,新天子还会重用解缙这位前朝宠臣吗?从这层意义上讲解缙希望朱元璋再多活两年。从伦理关系上讲,解缙的母亲去世一年,还未安葬,服孝期未满。父亲也已九十高龄,自己能离开家去凭吊死去的朱元璋吗?古代当官的就怕父母去逝,父母去逝后,做子女的要辞官在家守孝三年。三年后,要等到有这个位缺,才能继续为官,否则终身难以为官。

解缙为这事左右为难,但他还是决定赴京奔国丧。理由有二:一是朱元璋的遗诏中有令,“内外文武臣僚同心辅政”。解缙应该出来工作,辅佐新的天子。二是朱元璋曾经说过,“朕与尔义则君臣,恩犹夫子”。世上哪有父亲去世,儿子不去吊孝之理?因此,阔别八年后的解缙赶赴南京。

袁泰这位曾被解缙弹劾之人,的确是官场老手,很有政治手腕,虽被解缙弹劾,但只受到调离督察院工作的处分。朱元璋去世,建文帝朱允炆当皇帝,他又官复原职,还深得朱允炆的信任。此时听说解缙又要回京,忙对朱允炆说:“解缙母亲新丧未厝,服丧未满就离家远行,这是不孝;太祖在世,曾令解缙回乡攻读,十年后才得进京,现今在家只呆了八年就上京,违了诏旨,这是不忠。”要置解缙这“不忠不孝”之人于死地。

这时,礼部侍郎兼翰林院大学士董伦出来为解缙说话。论私,董伦和解缙也是个老乡,董伦是抚州乐安流坑人氏,在未设永丰县之前,乐安流坑归吉水县管辖。流坑的那条河流过永丰,汇入恩江流到吉水,解缙和他都是喝着恩江水长大的。论公,太祖驾崩,解缙能置家事于不顾,来京祭奠,遵旨进京辅政,实属难能可贵。因此,董伦就向朱允炆进言:“解缙不能杀。”

朱允炆听董伦这么一说,觉得也对,但又迫于袁泰的压力,就把解缙派到河州去作了个卫吏。

河州在哪里?在今天的甘肃省的西北,那时的边防线上。卫吏是什么?大约相当于现在的连部文书。

诗人常用“枯藤、老树、昏鸦”来衬托断肠人的情绪,此时的解缙心中岂止是“枯藤、老树、昏鸦”,他心中充满着大漠的荒芜,北国的严寒,当然还有呜呜怪叫的风沙,萎靡不振的骆驼。解缙就这样面对苍天,泪流满面,风餐露宿,步履匆匆地来到了河州。

可怜解缙,一个南方人那赖得起北方的寒冷,又要和士兵一起操练,真是无法忍受,不久便水土不服,高烧不退,一病不起。

在病中,无可奈何的解缙想起了在朝中的老乡董伦,就给董伦写了封长信,要求调回京城或回南方老家。

董伦收到解缙的书信,对解缙在河州九死一生的遭遇,甚是同情,就把解缙写给他的书信给朱允炆看。朱允炆此时正在为他的九个叔叔伤脑筋,看到解缙写的“分封势重,万一不幸,必有厉长、吴濞之虞。”这正合朱允炆全力削藩的意图,于是他又卖了董伦一个面子,把解缙召为翰林待诏。

这样,解缙才告别了生活整整三年的河洲,于公元1042年4月奉召回到南京。此时的南京正陷入严重的政治危机中,6月,朱棣的“靖难之师”攻克南京,把朱允炆赶下皇位。

在这场叔侄争夺皇位的游戏中,解缙站在了叔叔朱棣一边,因此,有人认为解缙是个不忠之臣。

而真正让人们对解缙产生误解的有两件事,一是拿解缙与王艮作比,二是拿解缙与方孝孺作比。

王艮也是吉水人,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殿试高中榜眼。王艮在殿试中,策论考了第一名,状元本来是他的,但建文帝嫌他长得不好看,把第一名让给了胡广,他只得了个第二名,官授修撰。

王艮是个才子,对朱允炆忠心耿耿。在“靖难之军”攻陷南京城的前夜,王艮“独流涕不言”,与妻子儿女告别说:“食人之禄者,死人之事,吾不可复生矣”,即饮鸩而亡。

解缙对朱允炆没什么好感。他觉得朱允炆心慈耳软,遇事无定见,听信谗言,奸忠不分,朝令夕改,缺乏魄力,不是个办大事,一统天下的好皇帝。于是,在朱棣攻陷南京城的前夜,解缙“陈说大义”,连夜“驰谒”,“成祖(朱棣)甚喜”。

我们能据此说解缙不忠吗?非也。王艮能以死明志,当然也算得是一代忠臣,但忠于某一个人,某一个君主与忠于社会,忠于人民,忠于历史发展规律,这是两回事,后者是大忠,更有历史意义。

方孝孺在建文帝时官至文学博士,国家大政方针都要向他咨询,讨伐燕王朱棣的诏书檄文都是出于他的手笔,在建文帝时期是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姚广孝即道衍和尚是朱棣起兵“靖难”的策划者,曾告诉朱棣不要杀方孝孺,说“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方孝儒竟是这么一位被自己的敌人崇拜的人物。

朱棣占领南京,方孝孺没有投降,朱棣记住“军师”的警告,对方孝孺不敢怠慢,“降榻劳曰”,希望方孝孺能够为他起草诏书,但遭到拒绝,方孝孺说:“诛我十族,诏不可草。”这下朱棣开了大杀戒,破了杀人的历史记录,不但灭了九族,还将方孝孺的朋友、学生也杀了,灭了十族。

方孝孺是个书生,但此人有气节,死时46岁,对于他的死,后人确实敬佩,在建文忠臣录中,他排名第二。

最后这个“开国诏书”是谁写的呢?是解缙。解缙接下了这门子生意,却招来了一片非议,看人家方孝孺宁可灭十族都不写这个诏书,在这么个文学博士大忠臣面前,写诏书的解缙不就成了一个叛臣反贼,一个大大的不忠之臣吗?

其实,我们看问题要全面地去看,要看到问题的本质。方孝孺与解缙有着本质的区别,方孝孺起草了这个诏书,那才是真正的叛臣反贼,在朱允炆被赶下政治舞台后,方孝孺这个削藩的始作俑者是只能死不能活的。而解缙不同,解缙是洪武时的大臣,是朱元璋的宠臣,解缙更忠于朱元璋,对朱允炆所推行的一套政治主张本身并不认同,而对朱棣的一套更接近于朱元璋的政治做法,他更能接受,所以,他来起草这个诏书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永乐皇帝朱棣使用的文臣中有百分之八十是建文帝时用过的旧臣,我们难道要苛刻的要求前朝的每个大臣都“效忠”去死吗?为什么同为前朝过来的旧臣没有说他们不忠的,却要把“不忠”的这顶帽子硬扣到解缙头上呢?

解缙拟完诏书后,被封为侍读。侍读官阶七品,从待诏到侍读,解缙这次一跃升官四级。

是不是解缙为朱棣拟了个开国诏书,就被提拔为侍读呢?否!这样就小瞧了朱棣皇帝。事实绝对没有如此简单。用现在的话说,解缙是通过了朱棣多次面试,过关斩将,千挑万选,才脱颖而出,受到朱棣的欣赏。

下面看几则解缙“参加面试”的答题情况。

第一则:有一次,朱棣和解缙在花园游玩,朱棣突然对解缙说:“昨夜宫中有喜事,你就吟首诗吧。”解缙就“有喜”二字,想到可能是皇后生孩子了,便吟道:“君王昨夜降金龙。”岂料朱棣却说:“生的是个女孩。”解缙一转道:“化作嫦娥下九重。”朱棣叹息说;“可惜刚出生就夭折了。”解缙顺口应道:“料是人间留不住。”永乐又说:“已将尸体扔到池塘里去了。”解缙转口又吟道:“翻身跳入水晶宫。”朱棣见解缙对答如流,反应如此敏捷,心中暗自高兴,便又指着花园中的鸡冠花要解缙以鸡冠花为题作诗。解缙略一思索,起句道:“鸡冠本是胭脂染。”永乐却摘下一朵白色的鸡冠花说:“是白的。”解缙随机应变,又吟道:“今日为何淡淡妆。只因五更贪报晓,至今戴却满头霜。”

第二则:朱棣拿了两把扇子,命解缙在纸扇上各题一首诗词,要求诗出古人,却不能照抄古人。解缙略一思考,在一纸扇上题:“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扬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另一纸扇上题:“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两首词,前首出自王之焕的《凉州词》,只是少了“黄河远上白云间”的“间”字;后首出自杜牧的《清明》,只是漏了“路上行人欲断魂”的“行”字。这样删掉一个字,改变断句,便成了两首好词。朱棣看了很是满意。

第三则:这次朱棣在大殿上考解缙。朱棣对解缙说:“左边的大臣说一句真话,右边的大臣说一句假话,你把这两句话组成一句假话如何?”说完,左边的大臣说:“皇帝坐在龙椅上。”右边的大臣说:“老鼠捉猫。”解缙立即说道:“皇帝坐在龙椅上看老鼠捉猫。”朱棣见解缙组合得如此之妙,又说:“你再把这两句话连成一句真话吧。”解缙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皇帝坐在龙椅上讲老鼠捉猫。”朱棣对解缙如此的回答很是满意。接着他又说:“我看到《论语·为政》篇中有‘色难’一词,觉得颇难对句,你给对对看。”解缙回答:“容易。”朱棣说:“容易你就快对出来啊。”解缙又说:“容易。”朱棣和群臣这时才恍然大悟,原来,“容易”就是“色难”的绝妙对句。

通过这一系列的考试,朱棣大夸解缙是奇才,说解缙是上天赐与我的宝贝。从这时起,解缙进入了他人生的第二个政治高潮期,也是他事业的辉煌时期。在永乐的前五年,解缙做出了哪些永垂青史的功勋呢?本讲就讲到这里,下期庐陵时闻我们接着讲解缙监修大典的故事。

第四讲    监修大典

观众朋友,大家好。现在讲解缙的故事第四讲,监修大典。

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到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也就是解缙34岁到38岁这段时间,解缙在文渊阁担任首辅,这是解缙一生最辉煌的时期,朱棣亲口对解缙说:“天下不可一日无我,我则不可一日少解缙。”

明朝自胡惟庸案后,就不设丞相一职,朱棣在永乐元年组建文渊阁代替丞相参预国家大事决策。类似一个内阁,它直接听命于皇上,更有利于朱棣掌控朝政。

文渊阁既然这么重要,朱棣选择进文渊阁的人当然就不一般,他们是:解缙、黄淮、杨士奇、胡广、杨荣、金幼孜、胡俨。这些人官的级别都不高,解缙也就是个七品官,但他们都是大才子,大能人,而且年龄特轻,解缙算其中较大的,也仅三十四岁。

在这七人当中,有四人是江西吉安人,解缙和胡广是吉安吉水人,杨士奇是吉安泰和人,金幼孜是吉安新干人。吉水有“隔河两宰相”之说,就是指解缙和胡广。

胡俨调离后,解缙就当了文渊阁首辅(一把手),被任命为翰林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太子办公室副主任),官职正五品。这次提拔对解缙来说可是历史性的飞跃,从七品官升为五品官,这一跳又是四级。

永乐元年,有一天,朱棣来到文渊阁视察工作,问到文渊阁藏书情况,解缙回答:“尚多有阙略。”朱棣说:“士庶家倘有余资,尚欲积书,况朝廷乎?”便要解缙开出书单送礼部购买。解缙回答:“只是有些经典,在战乱中散失,难以寻觅。不如编纂一部文献大成,以惠百世?”朱棣一听解缙的建言,大呼:“好啊!这个工作就交给你去完成。”要求是“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诸言,乃至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说,备辑成一书,毋厌浩繁”。

多么伟大的创举啊,世界大典就在这一问一答中诞生了。一部涵盖古今,包罗万象,蕴含一切知识财富的百科全书,从此翻开了他的第一页。

《永乐大典》解缙是总设计师,总工程师,他提出的“刊定凡例、删述去取,并包古今,搜罗隐括,纠悉靡遗”的指导思想,对大典的修纂起了明确的指导作用。

《永乐大典》共计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有三亿七千万字,假如用现代激光排版来印刷,每本书二十万字,可印一千八百八十四本,这个数量足以装满满的一部小四轮车。

《永乐大典》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金字塔。解缙的功劳其实并不亚于征伐开疆的徐达、蓝玉。他虽然没有攻城拔寨的豪迈,也没有金戈铁马的风光,但他用他的笔墨证明了,“谁言书生无用,笔下亦显英雄”这句古话。

《永乐大典》编纂历时五年,在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十一月才得以完成。初稿名为《文献大成》,后用了朱棣的年号,更名为《永乐大典》。

让人遗憾的是,在《永乐大典》的庆功会上,那些欢欣雀跃的人群中,却没有才高八斗、功勋卓著的解缙身影。因为九个月前,解缙被贬到了广西做布政司参议。

解缙为什么从文渊阁首辅一下子被贬到了广西做布政司参议呢?这与永乐年间,宫廷最大的政治斗争——太子之争有关。这场太子之争异常激烈,时间长达二十年之久。在这场太子之争的政治旋涡中,不少高官遭受牵连,被囚的被囚,被杀的被杀,解缙就是这场争斗的殉职者、牺牲品。

朱棣有三个儿子,长子朱高炽,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这三个儿子各有其特点,朱高炽仁慈,朱高煦暴戾,朱高燧骄横,三人背后都有一批王公贵族、文臣武将支持他们。但在朱棣的天平上权衡的主要有二个人,一是长子朱高炽,另一个是次子朱高煦。

朱高炽和朱高煦各有其优势。

朱高炽有四张王牌:第一,他是长子,先朱高煦出生,在封建社会“立子为长”的年代,他占有出生权;第二,有一批像解缙一样的正统文官支持他;第三,他生了一个好儿子朱瞻基。朱棣认为孙子朱瞻基像他,传位给儿子朱高炽,不就等于传位给了孙子朱瞻基;第四,他有一个朱棣喜欢的好媳妇张氏。

朱高煦也有四张王牌:第一,他长得帅气。朱高炽肥胖,眼睛也不好,没有做皇帝的样子,朱高煦却身体强壮,人高马大,一表人才;第二,有一批王公贵族以及武将支持他;第三,在“靖难之役”中他与朱棣并肩作战,屡立奇功,几次出手援救过父亲朱棣;第四,他有朱棣对他说过的一句话“勉之,世子多疾”。意思是说,“你努力吧,你哥高炽有病,活不长,将来太子之位是你的。”他在等待着朱棣兑现这句诺言。

永乐二年,朱棣征求大臣的意见,为立太子作准备。

朱棣先问手下的武将,得到的答案几乎是一致的——立朱高煦。

朱棣再问手下的文臣,得到的答案也很统一——立长子朱高炽。

两边打成了一比一。犹豫不决的朱棣,想到了内阁一把手——文渊阁首辅解缙,把解缙独自叫到书房,推心置腹地征求他的意见。

解缙阐述了四点意见:第一,朱高炽仁厚,天下归心。在“燕京保卫战”中妇女儿童都能为他而战,保住了朱棣的根据地北平,使他安心在外“靖难”而无后顾之忧。第二,自古立子为长,若弃长立次,必兴争端,天下不得太平;第三,朱元璋说过“得天下靠武将,治国平天下却不能单凭勇武”;第四,皇长子且不计,难道不顾及好圣孙吗?这时,解缙走到挂在墙上的一幅《虎顾从彪图》画前。画中一只白额大虎,正回首望着身后的几只幼虎长啸,情状甚为亲昵。解缙便信口吟出一首诗:“虎为百兽尊,谁敢触其怒?唯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顾。”

朱棣看着画,听了解缙吟的诗,便被深深地打动了。于是,朱棣作了决定,立朱高炽为太子。

太子虽然确定了人选,但这场争夺太子之位的斗争并没有因此结束。

朱高煦没有被册封为太子,心里是十分不舒服,他常说:“我英武,岂不类秦王李世民乎?”他说自己英明神武,不是很像李世民吗?凭着战功显赫,他有时连父皇朱棣的话也不听,朱棣分封他到云南去,他就是不去,赖在南京不走。且生活待遇上,朱高煦的待遇与朱高炽相差无几。他本来就不把太子放在眼里,受到父皇的宠爱,更是得寸进尺,他进出宫殿都与太子并肩而行,有时竟像拍小狗似的,拍既是他哥又是太子的朱高炽脑袋。

解缙是个崇礼之人,看到朱高煦这样骄横,就跟朱棣说:“你这样纵容朱高煦是错误的,他不去云南,你就同意让他留在身边,你给他的待遇类似太子。他和太子平起平坐,甚至戏弄太子你却装着没看见的样子。如果你不立刻制止朱高煦的这种越礼行为,这样下去还得了啊。”

真是伴君如伴虎。解缙这样善意的提醒,在朱棣脑子里,却成了“离间骨肉”,被朱棣活脱脱地骂了一通,并在永乐四年(1406)赏赐文渊阁内阁成员二品纱罗衣时,解缙这位内阁首辅却没有份。

朱高煦看到解缙被朱棣所骂,自然高兴。他从这件事中领悟到,要打压太子,先必须打压像解缙一样拥护太子的官员。因此,他组织了一班人去罗列解缙的所谓罪状。

而解缙却未把这当回事,他依然“任事直前,表里洞达”,并在讨论安南设郡县的时候,解缙再一次提出了与朱棣相反的意见。

安南也就是现在的越南,汉唐时属于中国的一部分,在安南设有郡县。五代十国时期,国内大乱,安南便乘机独立,从此为中国的附属国,与朝鲜、日本等国一样,他们的国王由中央政府任命,每年仍需向中国皇帝纳贡。

建文帝时期,安南发生政变,安南国的国王不是原来任命的陈氏,而是胡氏了。后经调解,胡氏表示愿意让出王位,迎接陈氏回国。没想到胡氏国王撒了个弥天大谎,陈氏回安南后立即被杀掉,还杀掉了送陈氏回国的明朝使臣。

这还了得!大明王朝被激怒了,朱棣想,此仇不报,有何颜面见祖宗。于是,大兵压境,直取安南。

安南国那经得起这么一击。就在安南国即将平定的前夕,永乐五年二月(安南平定的时间为永乐五年五月),大明王朝“中央政治局”召开了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讨论在安南国设置郡县,改安南为交趾。这次会议解缙参加了。

在明军胜利在望之即,讨论在安南设郡县的问题,参加会议的人员,几乎形成了一边倒的意见:同意。而只有解缙提出反对意见:不同意在安南设郡县,继续保留安南作为附属国的历史现状。

我们不好去评说到底是朱棣的意见正确,还是解缙的意见正确,因为历史只有一次发展的机会,不可能第二次再去演绎一番。但《明史·解缙列传》中有这么一句话:“安南数后,置吏未久,复弃去。悉如缙言。”可见证解缙的政治洞察力和外交策略是多么的稳妥而有远见。

朱棣何许人也!他是明朝最伟大的皇帝,他的一门心事就是扩展疆域,光宗耀祖,连最后死都死在北征途中的榆木川。他怎么会放弃在安南设置郡县的好机会呢?自然,他不会听解缙的,并且,非但不听,还把敢于说出逆耳忠言的解缙赶出朝廷,贬到广西当布政司参议。

解缙被赶出朝廷,安排到广西当布政司参议,这明摆着是朱棣在作弄他,他内心愤满不平,但让他更没想到的是:一纸调任又把他改调交趾去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本讲就讲到这里,下期庐陵时闻我们接着讲解缙被贬交趾的故事。

 

第五讲  被贬交趾

观众朋友,大家好。现在讲解缙的故事第五讲,被贬交趾。

解缙在文渊阁工作,不免要得罪了一些人,这些人主要有:

汉王朱高煦。他因立太子之事,对解缙恨之入骨,给足了小鞋与解缙穿。后来起兵叛乱,于宣德元年(1426)九月被其侄子朱瞻基处死。

锦衣卫指挥使纪纲。锦衣卫是明朝的一个特务组织,纪纲就是这个组织的头目。纪纲专告阴状,《明史》将其归为“佞幸”,永乐十四年(1416)七月因图谋不轨被朱棣杀于市。

左都御史陈瑛,陈瑛“天性残忍,以讦发为能。”《明史》将陈瑛归为奸臣。永乐九年(1411)二月,陈瑛“得罪下狱死,天下快之”。

礼部尚书兼左春坊大学士李至刚。李至刚应该是与解缙同事,如果说解缙是太子办公室副主任的话,李至刚就是太子办公室正主任。李至刚是个诞而附势,虽才不端,心胸狭隘的人,朱棣命解缙“疏其人品”,他就恨解缙,中伤解缙。他的官也越当越小,官位从礼部尚书一直降至兴华知府。

由于有这么一群人联合起来对解缙捣蛋,解缙不但工作难以施展,性命也时刻处在危险之中。

下面讲几个故事,从中可看出解缙所处环境之险恶。

第一个故事:永乐乐不乐

在第四讲中曾提到,朱高炽能争到太子之位有四个因素,其中之一,就是他讨了个好老婆张氏。史料中有记载,朱棣对朱高炽之妻张氏特别好,朱棣曾对朱高炽说:“你还有何道理不努力工作,要不看在你老婆的份上,你这个太子我早就废了。”可见,张氏的作用非常重要。

至于朱棣是否对张氏有暧昧关系,史料中没有这方面的详细记载。但历史上,皇帝老子扒灰的事并不少见,杨贵妃就是唐明皇的儿媳;因此,民间传说中朱棣与朱高炽老婆张氏有特殊关系,我们姑且可以信一信。

当时朝中大臣,可能大部分人不知道朱棣与张氏的特殊关系,但鼻子特灵的特务头子纪纲不知道就不可能了。纪纲更知道这种事情如果谁捅出去了,朱棣不把这个人杀了才怪。于是,纪纲选择解缙去捅破这层薄薄的纸,也就是去送死。

有一天,朱棣又去朱高炽家里和张氏会面了。纪纲知道这个消息,马上找来一个小太监转告解缙,说:朱棣要解缙到太子家里去,有要事相商。

解缙是太子的老师,是太子办公室副主任,既然皇帝指示去太子家有要事相商,他哪有不去之理。

他大步流星地赶往太子家。左脚一跨过门槛,眼前的一幕的确让他吃惊不小:朱棣正搂着张氏亲昵。

解缙的突然到来,让朱棣也吃惊不小,在惊慌之余,朱棣赶忙镇静下来。看到解缙一只脚踏在门槛内,一只脚还留在门槛外,很不高兴的问道:“解缙进不进?”

尴尬的解缙也回过神来,抱着必死的念头答道:“永乐乐不乐。”

朱棣听了解缙的答话,不禁高兴得哈哈大笑,对张氏说:“人说解缙善对,果然名不虚传。”

一场生死攸关的见面就在两位智者的谈笑声中,烟消云散。

第二个故事:解缙解哑谜

吉水县是个山区小县,这么个山区小县却被誉为“人文渊源之地,文章节义之邦”,特别在宋明两朝,文风昌盛,冠于江右。

有一天,太子办公室两位正副主任,李至刚和解缙在谈论着吉水的人文胜事。李至刚由衷地赞叹吉水了不起,有读书的种。因为是朋友之间的闲聊,解缙谈到高兴处,就跟李至刚说:“不是吹牛,吉水就是山樵农夫,也能吟诗作对。”

没有想到,解缙在闲聊中说的这么一句兴头话,却成了李至刚告状的把柄。

朱棣也觉得李至刚这人无聊,大事不会做,就会钻些小空子,告阴状,本想不理睬。但他想到吉水这么多年确实出了不少人才,这其中必有原因,想去吉水看个究竟。便对解缙说:“近来无事,我想到你的家乡去采风,和山野之人吟诗作对,岂不美哉。”

解缙一听朱棣要亲自去吉水,名曰采风,实为核实,吓了一大跳,决计阻挠。他忙说:“皇上去吉水,真是皇恩浩荡。但不知皇上去吉水是走旱路还是走水路?”

朱棣说:“走旱路如何?”

解缙答:“皇上,这可使不得,走旱路,要过藤桥,这桥长着呢,跨过二十八都(都为明朝村级建制,二十八都即为二十八个大村),村夫都被摇得翻肠倒肚,晕头转向,皇上怎么吃得消。”

朱棣又说:“走水路又如何?”

解缙又答:“皇上,水路更不行。你没听过‘吉水水流急,峡江江面窄,鲶鱼江里过,挤紫一点血’吗?水急江窄,龙船怎么过得去呢?”

朱棣听出了解缙的阻挠之意,但却心生一计,决定让李至刚去吉水。朱棣的这一计,可不是为了“采风”,而是调查取证,如果实事不符,够解缙挨一顿板子的。

李至刚来到吉水,那可真叫鸡蛋里面挑骨头。在县城东门,他看到几个挑柴的樵夫,便钻出轿子拦住其中一位吟道:“宝塔巍巍,六面四方八角。”

那樵夫听不懂,伸出手掌摇了几摇,挑起柴担飞快地走了。

李至刚奸笑着又来到县城西门码头,他看见有一菜农在赣江边洗菜,便指着河里装着油漆的船念道:“船装大桶,油桶漆桶,七桶八桶。”

菜农听不明白,用手指着担子前头的十把韭菜,后头的九捆香葱,随即挑着菜担就走。

李至刚哈哈大笑,心想:解缙你吹牛,这次有你苦头吃的。立马回朝禀报朱棣。

朱棣责问解缙:“李至刚到你家乡,遇到的都是摇头摆手之人,一问三不知,你却说山樵农夫人人都能吟诗作对,这是何道理?”

解缙知道是祸躲不过,从容地问李至刚是怎么个摇头摆手法。在李至刚叙述完调查取证的经过后,解缙哈哈大笑地说:“李大人,这就是你的不是了,那樵夫菜农已经对出了下联。”

朱棣和李至刚都感到不解,问解缙怎么回事。

解缙说:“那樵夫伸伸手掌,摇了摇摆了摆,他的意思就是在说‘玉掌平平,五指三长两短’,对你的‘宝塔巍巍,六面四方八角’不正好吗?那菜农指了指挑着的韭菜香葱,说的是‘肩挑小菜,葱把韭把,九把十把’,正好对你的‘船装大桶,油桶漆桶,七桶八桶’。”

朱棣听了连连点头,称道:“妙,妙极了。”

解缙就在朱棣的“妙,妙极了”声中,又躲过了一难。

第三个故事:方心斗胆

汉王朱高煦、陈瑛、纪纲,他们想致解缙于死地,经过一番密谋,想出了一条毒计:要想弄死解缙,只有说解缙谋反。在明朝历史上此计用过多次,次次见效,不少王公贵族,宦官大臣,被死于谋反罪,诛灭九族。

于是,他们在南京的大街小巷教小孩唱歌谣:“解缙矮又矮,方心斗大胆,今朝嬉皇帝,明日要谋反。”

一般情况下,最后一个知道谣言的,是被中伤者本人。解缙就是这样。

义愤填膺的解缙知道这件事后,便脱光衣服打着赤膊来到了朱棣办公的大殿。

朱棣问:“解缙,有什么急事?”

解缙说:“有人造谣中伤我。”

朱棣说:“有这种事吗?”

解缙说:“有,南京城的大街小巷的孩子们都在唱什么‘解缙矮又矮,方心斗大胆,今朝嬉皇帝,明日要谋反’。”

朱棣说:“这是小孩唱得玩的,不要当真,我不相信。”

解缙说:“这首歌谣,前两句编得不错,有根有据,后两句编得不对,我解缙心虽如方形,却是方心为国,我胆虽如斗大,却是斗胆进言,但我没有谋反之心,我是赤胆忠心保大明江山。今天,请皇上,给我开肠破肚验证我的方心斗胆吧!”

说完,解缙躺在地上,等待着刽子手给他开肠破肚。

这时,朱棣走下宝座,扶起解缙说:“不要如此认真,开肠破肚岂非儿戏,这是人命关天的大事。我不信你会谋反,你是我的大忠臣,你穿好衣服回去,《永乐大典》这部巨著还等着你去完成呢。”

应该说,这一次是朱棣救了解缙一把,要是朱棣也稀里糊涂地信了这首歌谣,解缙就是有十个脑袋也不够砍。

解缙回到文渊阁,同僚们为他捏着一把汗,纷纷上前打听情况。解缙伸开手掌给同僚们看,只见湿漉漉的手掌上写着四行小字,左掌为“死在金銮殿,葬在紫金山”;右掌为“瑛纲两奸佞,割头祭解缙”。官员们看完后,顿时又惊讶又奇怪,忙问解缙怎么回事。

解缙说:“今天我是准备去死的,我编了个故事,说如果开肠破肚后证明我是方心斗胆,皇上要我活过来,就掰开我的双手,先念左手上的字,再念右手上的字,我就可以活过来。我就是要借皇上的金口玉言,把陈瑛、纪纲这两个奸贼铲除掉。”

这个解缙,你看他是多么的勇敢,又是多么的善战,他根本不把自己的性命当回事,为了大明,为了清白,为了铲除奸贼,他甘愿去死。

以上叙述的几个故事,哪个故事不是充满着血雨腥风。人们在讲这些故事的时候,无不赞赏解缙的聪明才智,无不充满了对皇帝、奸佞的嘲讽与蔑视,但我们却也从这些故事当中感受到了解缙仕途的多灾多难、前途未卜。因此,解缙被赶出了朝廷,贬到广西,应该是想象中的事情。

解缙在广西工作了将近两年。他在广西认真工作,并畅游了广西的名胜古迹。每到一处几乎都应景赋诗,诗作有三十余首。

解缙在广西辛辛苦苦工作,而无是生非的李至刚却落井下石,又向朱棣奏上一本,说解缙在广西游山玩水,作诗题词不算,还经常说自己冤枉,不服气的话。朱棣信以为真。这样,解缙就又接到朱棣的诏令,改贬为交趾布政司右参议,督饷化州(今越南凉州)。不但贬得更远,且又降了一级。

真是让人哭笑不得,解缙反对在安南设郡县,最后自己却被贬到交趾去任职。

解缙没法,去就去吧。这一去交趾又是一年多,永乐八年(1410),朱棣的一个“电话”要解缙进京汇报工作。没想到这次进京,解缙没能见到朱棣,却把自己送进了监狱。这是怎么回事呢?本讲就讲到这里,下期庐陵时闻我们接着讲解缙冤死雪地的故事。

 

第六讲  冤死雪地

观众朋友,大家好。现在讲解缙的故事第六讲,冤死雪地。

永乐八年(1410)一月,朱棣一个“电话”要解缙进京汇报在交趾工作情况。朱棣为什么要解缙进京汇报工作?是不是朱棣想重新启用解缙?应该有这种可能性。朱棣是个爱才之人,而解缙是个人才,一个有才,一个爱才,哪有不重用之理。贬解缙去交趾,朱棣是想让解缙去那里体验生活,去体会朱棣作出在交趾设郡县这一决定的正确性。三年后,让解缙回来更好地为朱棣服务。朱棣不是说过,天下不可一日无我,我则不可一日少解缙吗?

永乐八年(1410)二月,解缙从遥远的南方一路劳顿回到南京,可他真不走运,朱棣却在前几天,亲率五十万大军去了遥远的北方打仗。

朱棣在战场上战得正酣。解缙在南京等得难过。

朱棣这一战就是近一年。解缙这一等就是十个多月。

历史就是这样让人难以理解,如果朱棣不是这一战就是一年而是早几个月回朝;如果解缙再等几个月,而不是在等了十个多月的情况下,就去见太子,解缙的人生命运将会出现奇迹般的改变。

解缙进京没能向朱棣汇报工作,却去向监国的太子汇报工作。这一行为的不检点,给了奸臣一个机遇,让他们借此得到了充分的发挥,酿起了一宗太子结党图谋不轨的大冤案。

这起大案的始作俑者当然是汉王朱高煦,追随者还有陈瑛、纪纲等人。

果然,在朱棣回来后,朱高煦立刻向朱棣报告,说解缙“私见东宫”。

北归的朱棣,听得朱高煦状告解缙私见太子,气就不打一处来。暗想:我还没死,就有人想抢班夺权,这还了得。于是朱棣立即诏令逮捕解缙入狱,此为永乐九年(1411)六月。

解缙被捕入狱,打入天牢。在天牢里一坐就是五年多,人心叵测啊,在解缙坐牢期间,落井下石者不计其数。

在这里插叙这么一段故事。

我们早知道,解缙有位好友叫胡广。胡广与解缙都是吉水人。建文二年(1400),因朱允炆认为王艮“貌寝”,长得不帅,将王艮的第一名改为胡广第一名状元,并赐名为胡靖。朱棣占领南京,解缙向朱棣引荐胡广,朱棣又将胡靖改为胡广,两人同进文渊阁。并且由朱棣做媒,结成儿女亲家。

《明史》记载了有关胡广的一段笑话。说,解缙、吴缚、王艮、胡广四人是邻居,在朱棣攻陷南京城的前一夜,他们四人在吴缚家聚会,讨论南京被攻陷后何去何从的大事。“缙陈说大义,靖亦奋激慷慨,艮独流涕不言。”这是当时三个人的表态。他们三人离开后,吴缚的儿子幼小的吴弼说:“胡叔能死,是大佳事。”吴缚回答儿子说:“胡叔不会去死,惟独王叔叔会去死的。”话刚说完,就听到隔壁胡广在大声对妻子说:“现在外面很乱,要小心看住我们家的那条猪。”吴缚对儿子说:“你胡叔叔一条猪都舍不得,肯去死吗?”

这虽然是个笑话,却载入《明史》,可见胡广做人的确很圆滑。这不,解缙一下牢狱,胡广就要同解缙划清儿女亲家界线,不愿他的女儿嫁给解缙的儿子解祯。

胡广女儿和解缙儿子的婚姻是皇帝朱棣亲赐的。原来解缙和胡广同在文渊阁共事时,一次朱棣赐宴他们俩,席间,朱棣说:“你们俩,又是同乡,又是同学,又是同官,解缙有儿子,胡广可把女儿嫁给他。”胡广说:“我妻子刚刚怀孕,还不知道是男是女呢。”朱棣说:“一定是女儿。”后来果然生了个女儿,应了朱棣的“金口玉言”。

胡广自己老于世故,却生了个刚烈固执的女儿,在胡广的逼迫之下,她竟然把自己的耳环扯下来,把耳朵扯烂了,说:“我的亲事虽然不幸,但也是皇上做主,你也答应过的,怎么能毁婚约,我宁死不悔。”

这位刚烈的女子,的确让人敬佩,由于她的坚持,最终与解缙的儿子成就了这段姻缘。

解缙的朋友胡广不记得还有一个忠心待他的解缙,但解缙的敌人却时刻“惦记”着解缙呢,这个人就是纪纲。

永乐十三年(1415)冬,锦衣卫的一把手纪纲照例向朱棣呈上囚在天牢中的罪犯花名册,朱棣无意地翻看罪犯名册,解缙两字映入他的眼帘,朱棣说了句:“缙犹在耶?”

“解缙还在吗?”朱棣这句摸不着头脑的话,是希望解缙死,还是希望解缙活呢?这已成为历史的悬案。

翻看《明史》,朱棣对三个人讲过“某某犹在耶”类似的话。

第一次是永乐七年(1409)是对平安说的。朱棣为燕王时,平安是他的部下,后来平安归顺建文帝朱允汶,被封为统帅,成为朱棣“靖难之师”的克星,南京失守后,平安向朱棣投降。有一次,朱棣在翻看官员名单时看到了平安的名字,便说了一句“平保儿尚在耶?”也即“平安还在吗?”纪纲马上把平安的头割下来献给朱棣。

还有一次是对杨溥说的。永乐十二年(1414)杨溥因“太子迎驾迟缓案”被捕入狱,杨溥也确实是个沉得住气的人,在狱中,“旦夕且死”,随时都有可能砍头的险情,他却心如处子,每天不停地读书,这一读就是十年。一天,朱棣想起杨溥问:“溥犹在耶?”还好此时纪纲已死,他于永乐十四年(1416)被杀,好心的大臣告诉朱棣,杨溥还在,他在监狱里每天不停地读书。朱棣听到这个答案,告诉大臣务必好好关照杨溥。后来杨溥出狱得到重用。

这次朱棣说“缙犹在耶”这句话,结合朱棣和解缙个人的交情,以及永乐十二年(1414)九月发生的“太子迎驾迟缓”案,在永乐十三年(1415)五月已经冰释平反,朱高煦也被朱棣强迫去了封地青州,太子朱高炽的危情已趋于平稳,太子党已开始复苏,在这种情况下,朱棣哪有杀解缙的必要。

还是那句话,不是绝顶聪明的人当不了奸臣,纪纲就是个绝顶聪明的人。纪纲听了朱棣说的这句话便动开了脑筋。皇帝突然说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他问“还在”就是责备不该在,那疑问的语气,说明皇上心中吃惊,皇上吃惊、生气,那还了得?得赶紧把解缙处死!但皇上又为何不发个诏书,岂不一杀完事?细一想,这诏令也确实不好下啊!解缙并没有犯下什么有证有据的叛逆大罪。旧臣远道回京述职,皇上远出,见见总理国事的太子,也不是没有先例的。逼他认下谋反的罪吧,那些叫人烂皮肉、伤筋骨的酷刑都用了,这该死的解缙就是不招供、不承认。拿不到把柄,有何办法?更何况,汉王朱高煦早已差人私下送来厚礼,密嘱他见机行事。现在机会来了,还不下手还待何时?这多方面的原因坚定了纪纲这个喜怒无常的魔头要害死解缙的决心。

解缙死就死在纪纲手上。纪纲处死解缙没敢像处死平安那样把头割下来,因为他知道朱棣还是很欣赏解缙的,于是,他想了一条十分恶毒的奸计——在酒里下毒,毒死解缙。自己又可以不担干系。

纪纲要手下把一坛有毒的酒送给解缙,并转告解缙,朱棣在关心他,询问他(缙犹在耶)。

时值寒冬,南京下起了历史上罕见的大雪。解缙捧着酒坛立在狱中门外,任由寒风刀刮似的从身上吹过,心血却澎湃如潮沸腾不已。他迎着风雪,一口口喝着酒,思绪万千,万千思绪,想了很多很多,他也想到了酒里可能会有毒,但他更知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道理,他是一名勇敢的人,死何所惧。喝吧喝吧,喝个一醉方休。

解缙醉了,醉倒在雪地中。大雪掩埋了他的身躯。

解缙还在吗?解缙死了,死时只有47岁。

解缙死了吗?没有,他是个英雄,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只有那可怜的妻子儿女,却还在遥远的边关辽东,苦苦地盼着解缙回家!

这就是永乐十三年(1415)冬季的一天。

民间传说,解缙是仙鹿下凡,他的死不叫死,叫回归仙境。但愿如此。

以下再简述三件历史实事。

第一件,永乐二十二年(1424)七月,朱棣驾崩于榆木川,苦苦地挨了二十年的朱高炽终于当上了皇帝,朱高炽尚未正式登基,就“诏归缙妻子宗族”。正统元年(1436),英宗朱祁镇诏令归还解缙家产。真正全面地纠正这一冤案是在五十年后的成化元年(1465),宪宗朱见深诏令恢复解缙官衔,并赠朝议大夫,缢号文毅公。

第二件,朱高炽,朱瞻基是两位好皇帝。朱高炽称仁宗皇帝,朱瞻基称宣宗皇帝,史称“仁宣盛世”。从这点来看,解缙死保太子,经常提醒朱棣“好贤孙”,死了也值得,因为他的努力终于赢得了一段时间的太平盛世。

第三件,是在永乐死后的第三年——宣德二年(1427)十月,大明王朝弃交趾,复建安南国,十一月“悉召文武吏士还。”从这里可看出大学士解缙政治家的独到眼光。

解缙的故事就讲到这里,谢谢观众朋友,谢谢庐陵时闻节目全体工作人员,再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编纂《永乐大典》的解缙,本是朱棣亲信,为何落得被醉杀的下场?
明朝不世出的才子,被朱元璋视作儿子,因恃才傲物被埋进雪堆冻死
解缙被朱元璋看作亲子,为朱棣写《登基诏》,为何最终却被冻死
朱棣之逼死解缙:皇帝的宠信有多重,痛恨就有多深
诡谲宫斗:被生生冻毙雪野的大明第一才子
被腰斩的锦衣卫头子纪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