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名医辩证用药加减摘抄
我在学习名医资料中,为了查找方便整理了,名医辩证用药加减摘抄,
杏苏散【组成】杏仁9克,紫苏叶9克,橘红6克,半夏6克,茯苓9克,炙甘草6克,前胡9克,枳壳9克,桔梗6克,生姜6克,大枣3枚
组成:苏叶9g杏仁9g半夏9g茯苓9g橘红16g前胡9g苦桔梗6g枳壳6g甘草3g生姜3片大枣3枚
功用:清宣凉燥,理肺化痰。
主治:外感凉燥证,秋日之表寒证。头微痛,恶寒无汗,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苔白脉弦。
方解:
苏叶――辛温不燥,解肌发表,开宣肺气,使凉燥从表而解;
杏仁――辛苦温,辛温之性用治凉燥之性,苦降之性用于降气化痰;桔梗、枳壳――一升一降,宣利肺气;前胡――降气止咳平喘;半夏、橘红、茯苓、甘草(二陈汤之义)――标本兼顾,半夏、橘红针对已成之痰;茯苓、甘草针对未成之痰;生姜、大枣――调营卫。
加减法]
1.风寒感冒:加〈防风、荆芥、羌活〉。
2.风寒喘嗽:合《定喘汤》。
3.痰饮咳嗽:合《二陈汤》。
4.咳痰喘嗽:加〈紫苏子、葶苈子〉。
5.热甚:加〈柴胡、黄芩〉。
6.头痛甚:加〈藁本、葛根、羌活〉。
7.呕吐:加〈霍香、竹茹、神曲〉。
8.无汗,脉弦甚或紧,加羌活,微透汗;9.汗后咳不止,去苏叶、羌活,加苏梗;10.兼泄泻腹满者,加苍术、厚朴;11.头痛兼眉棱骨痛者,加白芷;12.热甚,加黄芩,泄泻腹满者不用。
痰多者,在分清寒、热、湿、燥痰的情况下,寒痰可加干姜、白豆蔻等;热痰可加入黄芩、瓜蒌、浙贝等;湿痰可加入云苓、苍术、半夏、薏苡仁等;燥痰可加入苏子、苦杏仁、川贝等。
痰湿过盛,舌苔白腻,不欲食,胃脘胀满者可加入云苓、半夏、砂仁、陈皮等。
清肺化痰枇杷叶、桑白皮;祛风止痒荆芥穗、防风、蝉蜕
证属
肝胃气滞者,加香附10克、佛手10克舒肝理气;寒邪犯胃者,加吴萸8克、干姜8克温中散寒;胃热炽盛者,加石膏15克、公英15克清胃泄热;食滞胃肠者,加炒麦芽30克、神曲10克和中消导;胃阴亏虚者,加玉竹10克、麦冬15克滋阴养胃;脾胃虚寒者,加苍术15克、白蔻仁6克温运脾阳;痰饮停胃者,加生姜3克、杏仁8克散水化痰。
嗳气频作加旋覆花、老刀豆;胃脘痛甚,可酌加川楝子、延胡索、紫苏梗、木香;胃脘嘈杂、心烦口苦去柴胡加炒栀子、黄芩;便干加槟榔或酒大黄;泛酸加黄连、吴茱萸,吐酸明显再加乌贼骨。
脘腹痞胀较甚者,加枳壳、厚朴;恶心呕吐者加竹茹、旋覆花;脾阳虚甚,中焦虚寒腹痛者加吴茱萸、制附子;下利便溏,舌苔白腻者加茯苓、薏苡仁;脘闷纳差者加神曲、焦山楂。
胃阴不足者,加麦冬、石斛、玉竹;食欲不振,脾运不健者加谷芽、麦芽、鸡内金、焦神曲;口苦苔薄黄,胃有郁热者加黄芩、仙鹤草、石见穿。
胃黏膜有充血、水肿、浸润、出血、糜烂等活动性炎性病变,多属热证,用连翘、白花蛇舌草、田基黄、虎杖、半枝莲、牡丹皮、乳香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之品;胃黏膜苍白,属脾胃虚寒证,加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等益气之品;黏膜色泽灰暗,黏膜下血管显露者,可加三七、莪术、丹参、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之品;黏膜充血或出血者,加白及、三七粉,或云南白药等止血之品;胃黏膜分泌黏液量少,多为阴液亏损,可加玉竹、天花粉、沙参、麦冬、乌梅、白芍等养阴生津之品;黏膜表面颗粒样或结节状隆起,经病理活组织检查,多有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表现者,多属瘀热交阻或痰热互结所致。
其中,肠上皮化生者,常在辨证基础上加用绞股蓝、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八月札、薏苡仁等清热化湿解毒;不典型增生者,加三棱、莪术、丹参、三七、炮穿山甲等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之品。
醒脾开胃药有:厚朴花、甘松、石菖蒲、谷芽、麦芽、乌梅
脾虚见便溏者,用焦白术,便秘见者用生白术。
中焦虚寒见便溏者用炮姜,便秘者用干姜。
气滞见便溏不爽者用薤白、凤尾草,便秘者用槟榔、虎杖。
阴血不足见便溏者,用乌梅、葛根,便秘者用当归、何首乌、火麻仁。
食积见便溏者,用焦神曲、炙鸡内金,便秘者用莱菔子、生鸡内金。
湿浊内蕴见便溏者用砂仁、薏苡仁,便秘者用白豆蔻、杏仁。
湿热见便秘者用大黄、番泻叶;寒实便秘者用巴豆霜,但须严格掌握剂量
增进食欲夜交藤、丹参、淮小麦
用当归、白芍时若兼中虚气滞,常配于益气药中,寓归芍六君子汤之意;肝脾不和,常伍用柴胡、木香,寓四逆散之意;胃阴不足,肝气不敛,常合北沙参、石斛、乌梅,麦芽,寓益胃汤之意;胃气不降,则加旋覆花、沉香、枇杷叶,胃脘冷痛,参以干姜、荜茇、乌药。
行气药,木香、陈皮、檀香、枳壳、
消食药,麦芽、神曲、鸡内金、莪术、莱菔子,益气之太子参、白术、山药,宜伍用陈皮、木香、莪术之疏散,使其益气健脾,理气和胃,补而不滞;养阴之北沙参、麦冬、石斛常佐以麦芽、佛手、绿萼梅之流动,使其濡养胃阴,疏肝醒胃,滋而不腻。
芳香悦脾的佩兰、甘松,甘寒清热之蒲公英,和血止痛之延胡索等,亦为临床所习用。
胃气壅滞证用胃苏饮(苏梗、香附、陈皮、香橼皮、佛手、枳壳、大腹皮等)
肝胃不和证用疏肝和胃汤(柴胡、白芍、香附、枳壳、金铃子、延胡索等),胃热内壅证用清胃饮(黄连、黄芩、栀子、枳壳、香附、槟榔等),湿热中阻证用连朴苓草汤(黄连、厚朴、茯苓、通草、藿香、佩兰、陈皮等),胆胃不和证用清胆和胃汤(柴胡、黄芩、清半夏、竹茹、陈皮、枳壳等),寒热错杂证用温清饮(香附、黄连、清半夏、山栀、吴茱萸等)。
病在血属瘀血阻滞证用胃痛宁加减(金铃子、延胡索、赤白芍、五灵脂、香附、枳壳等,重症与化瘀煎同用);虚证属脾胃气虚证用健脾汤(太子参、白术、茯苓、木香、砂仁、陈皮等),脾胃虚寒证用温胃汤(黄芪、桂枝、白芍、炙甘草、香附等),胃阴不足证用养胃汤(芦根、石斛、沙参、麦冬、香橼皮等)。
治疗虚痞病采用三种方剂:
气阴两虚证用甘平养胃方(太子参、炙百合、乌药、鸡内金、香橼皮等);虚火灼胃证用酸甘益胃方(沙参、麦冬、丹参、石斛、乌梅、佛手等);脾胃虚弱证用甘温健胃方(党参、黄芪、茯苓、白术、木香、当归、三七粉等)。
肝胃不和者加柴胡、川楝子;脾胃虚弱加黄芪、白术;脾胃湿热加黄芩、炒栀子;胃络瘀阻加丹参、当归;饮食停滞加炒莱菔子、鸡内金;出血加三七粉、仙鹤草。
临床加减:
血压偏高、头胀痛加葛根20g、杭白菊15g;腰膝酸软加熟地15g、怀牛膝15g、杜仲10g;血糖偏高加葛根15g、熟地15g、花粉15g、萆薢15g;合并冠心病心绞病加栝楼仁20g、薤白10g;有出血倾向去红花、川芎减半,加仙鹤草20g;健忘加石菖蒲15g、远志10g;痰多加法半夏10g、胆南星10g;大便秘结加大黄(后下)15g。
临床常用药物举例:
凉血化瘀:生地榆、炒槐花、赤芍、丹参、茜草、小蓟、白茅根、凤尾草、鬼箭羽。
疏风胜湿:荆芥、防风、白芷、独活、苏叶、柴胡、葛根、白蒺藜、蔓荆子。
疏调三焦:焦三仙、水红花子、大腹皮、槟榔、使君子、雷丸、大黄、杏仁、枇杷叶。
临床常用加减法举例:
腰痛较重:丝瓜络、桑枝、独活。确属肾虚腰痛选用杜仲、川续断、补骨脂。
血尿或镜下血尿:干荷叶、藕节、白茅根、小蓟、云南白药、三七粉。
浮肿较重:冬瓜皮、茯苓皮、大腹皮、浮萍草。确属气虚水肿者重用黄芪30~100克。
肝热梦多;柴胡、黄芩、川楝子、胆草。
阴血不足:旱莲草、女贞子、生地黄。
皮肤瘙痒:白藓皮、地肤子、草河车。
恶心呕吐:半夏、黄连、苏叶、灶心土。
喘憋胸闷:桑白皮、地骨皮、葶苈子。
咳嗽痰多;苏叶子、前胡、杏仁、浙贝母、枇杷叶。
加减。
治风痰,常用天麻、白蒺藜、制天南星等;治痰火,常用黄连、黄芩、栀子等;治痰湿,常用苍术、白术、茯苓等;治瘀滞,常用川芎、郁金、香附等;治瘀热,常用水牛角片、牡丹皮、赤芍等;治瘀滞寒凝,常用红花、桂枝、肉桂等。
组成治崩专方;夏枯草30g,仙鹤草30g,仙桃草30g,益母草15g,旱莲草15g,乌梅15g,乌贼骨15g,五灵脂12g。。
血热崩漏:清热凉血止血加黄芩,地榆、生地、侧柏叶;血瘀崩漏:活血化瘀止血加蒲黄、藕节、茜草、花蕊石;湿热崩漏:清热除湿止血加苍术、黄柏、败酱草、贯众;气虚崩漏:益气固冲止血加生黄芪、党参、白术、茯苓;若肾阳虚加杜仲、巴戟天、山萸肉;若暴崩加人参、黄芪、龙骨、杜仲。
组成消症之专方;夏枯草30g、桂枝10g、茯苓30g、莪术12g、三棱全方活血祛瘀,化痰散结。
用治乳癖时加瓜蒌皮、浙贝母、青皮等;治子宫肌瘤加五灵脂、蒲黄、青阳参、牡蛎、瓦楞子等;用治卵巢囊肿时加白芥子、昆布、海藻、留行子等。
肝郁者与逍遥散或四逆散合用;气血两虚加人参、生黄芪、当归;阳虚寒凝加附片、肉桂、小茴香、荔枝核;肝郁湿热的加四妙逍遥。
疾病早、中期以祛邪为主,晚期以扶正固本为主。
病人痰多伴咳嗽者,可加浙贝母10g,竹沥半夏12g,黛蛤散(包)24g,桔梗9g,前胡12g,百部6g,炙紫苑9g;气短乏力者,加党参15g,黄芪20g;伴胸痛者,加延胡索12g,红花9g,桃仁12g,瓜蒌20g;湿重者加冬瓜子、皮各20g;痰中带血者,加仙鹤草30g,白茅根30g,三七粉6g(分吞);热重痰稠者,加金银花20g,黄芩12g,鱼腥草30g;伴胸水者,加葶苈子15g,大戟3g,苏子10g;患过肺结核者,浙贝母改用川贝母6g。
组方全方清热解毒,除湿止带以夏枯草30g、败酱草30g、苍术15g、黄柏6g、生苡仁30g。
脾虚带下,健脾除湿加白术、泽泻、淮山药;痰湿带下,化痰除湿与二陈汤合用;肾虚带下,肾阳虚加内补丸;肾阴虚加知柏地黄丸、芡实、金樱子。
阴道炎加黄柏、土茯苓、白花蛇舌草;淋病加金荞麦、白花蛇舌草、旱莲草、土茯苓;尖锐性湿疣加板蓝根、土茯苓、金荞麦、苦参、银花。
调整阴阳治失眠组方;夏枯草30g、半夏10g、萱草15g、百合30g。
肝郁化火,清泻定魂加柴胡龙牡汤、代赭石、五味子;胆气郁结,胆火内扰,化痰除烦加温胆汤、天竺黄;肝血虚弱,养营开郁加四逆散、制首乌、当归;肝郁血瘀,调畅气血加逍遥散,紫丹参,琥珀。
咽喉病组方;夏枯草30g、牛蒡子15g、蝉蜕12g、白僵蚕12g治疗咽喉疾病,如喉痹、乳娥、喉瘖等。
辨证加减,风热侵肺。疏风清热利咽加桑叶,鱼腥草,薄荷;肺胃积热,清热泻火利咽加白虎汤;气阴两虚,益气养阴利咽喉与生脉散合用;痰湿阻滞,行气导滞,除湿利咽与柴平汤合用。
加减法为:
脾虚较甚,并见气短声低,精神不振的,加黄芪15--25克。
兼湿浊上泛,并见脘闷,恶心呕吐,舌苔厚浊,脉缓滑者,加法夏10克、砂仁3克以和胃降浊。
若湿浊中阻,以身肢困重,腹胀便溏明显者,加苡仁15克、白蔻仁6克以通阳除湿。
兼肝气郁结,并见胁痛较明显,易急躁,头晕,头痛、脉兼弦者,加素馨花10克、郁金10克以舒肝解郁。
兼肝阴不足,并见头目眩晕,失眠多梦,舌边尖红,苔少,脉弦细弱稍数者,加桑寄生30克(或桑椹15克)、旱莲草12克、女贞子(或五味子)12克,以太子参20克易党参,去川萆解,以养肝阴。
兼肾阴虚,并见面白唇红,头晕,睡眠不佳,口干咽燥,腰膝酸痛,舌质红嫩,苔薄白或苔少,脉细数而弱者,加首乌30克、山萸肉12克、熟地20克、桑寄生30克、旱莲草12克,以太子参18克易
党参、淮山药12克易白术。
兼肾阳虚,并见面色青白或晦黯,精神不振,腰腿酸痛,四肢欠温,脉兼迟或稍沉者,加杜仲15克、巴戟12克、肉桂2克(局服)、楮实子10克,以温补肾阳。
兼血瘀阻络、并见面色黧黑或唇色紫黯,胁痛明显,胁下徵块(肝大,质较硬易扪及),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弦缓或涩者,加丹参15克、茜根12克、桃仁10克、庶虫(又称土鳖)10克,以活血
祛瘀。
兼湿郁化热,并见有口苦.小便黄浊,或轻度黄染,或低热,舌嫩红,苔黄白厚浊,脉虚数者,加金钱草25克、田基黄(或鸡骨草)25克、土茵陈25克,以太子参18克易党参,以清利湿热。
阴阳两虚;用温胆汤合生脉散或四君子汤合生脉散,或用炙甘草汤(炙甘草10克、党参15克、生地15克、阿胶6克、桂枝10克、麦冬9克、火麻仁10克、大枣4枚、生姜3片)加减。凡舌苔厚浊或腻者,不宜用炙甘草场。
兼痰兼瘀;痰证为主的可于温胆汤中酌加胆星、远志或栝蒌、薤白之类,并按心阳虚、心阴虚加减用药,阴虚者可去法夏加花粉。
瘀证为主,可用蒲黄、五灵脂、川芎、丹参、三七之属为主,并加入补益心阴心阳之药。
兼血压高者,于方中选加草决明、代赭石、钩藤、牛膝之属;若气虚甚之高血压宜重用黄芪30克。
血脂高者,于方中选加草决明、山楂、首乌、布渣叶之属;
全蝎、蜈蚣熄风解痉;苏子、葶苈子、莱菔子、皂角刺泻肺利痰;川贝、桑皮、天竺黄宣肺祛痰利气;加大黄导痰水下行。
芍药、甘草,白芍味酸性寒,甘草性味甘平,二药合用,酸甘养阴,缓急止痛;炙乳香、炙没药活血止痛;全蝎消肿散结,活络通痹;蜈蚣祛风通络,攻毒散结;乌药祛风湿、散寒止痛:
肿节风清热解毒抗癌;元胡活血行气止痛;米壳止痛;徐长卿祛风行气止痛
病理属鳞癌的加紫草、冬凌草、白屈菜、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等;腺癌的加重楼、射干、山慈姑等;肝气不舒加柴胡、郁金等;瘀毒内阻胃痛加三棱、莪术、蒲黄、五灵脂等;便干加胡麻仁、郁李仁等;呕血、便血加仙鹤草、血余炭等:
便溏加白术、薏苡仁;脾胃虚寒加高良姜、荜拨等:
失眠加合欢皮、炒枣仁、琥珀、朱砂等;气血亏虚者加人参、白术、黄芪、熟地、阿胶:
瘀血内结加皂刺、炙山甲等;头痛加天龙、川芎全蝎等;胸部疼痛加桔梗、栝楼、薤白等:
骨转移疼痛加透骨消、水田七、补骨脂、川断、大叶千斤拔等。
疏肝理气、解郁止痛为法,药选柴胡、青皮、香附、佛手、陈皮、川楝子、乌药、厚朴、八月札、枳实、木香、姜黄、薤白等。
疼痛在胸肺者,选薤白、枳实、栝楼;疼在两胁者,选柴胡、香附、佛手、青皮、川楝子;疼痛在胃脘者,选延胡索、木香、厚朴、陈皮、乌药;疼痛在少腹者,选小茴香、莱菔子、荔枝核等。
散结止痛,药选半夏、南星、贝母、昆布、僵蚕、皂荚、甘遂、山慈菇、栝楼等
泻火止痛,方选黄连解毒汤、清瘟败毒饮、当归芦荟丸等加减。常用药物半枝莲、黄连、黄柏、黄芩、银花、连翘、蒲公英、石膏、山栀、白花蛇舌草、野菊花、败酱草、龙胆草、山豆根、蚤休
、苦参、大黄、牛黄、青黛等。
热毒在肺,选用石上柏、鱼腥草、夏枯草、蒲公英等清热解毒药;若邪热炽盛,久必伤阴,须选用沙参、麦冬、玉竹等养阴清热,加用藕节、茅根、生地、地骨皮等凉血清热药。
热在上焦,选黄芩;在胃肠,选黄连;在下焦,选黄柏;在肝胆,选龙胆草;而三焦热,选山栀等。
如肺癌痛,选鱼腥草、黄芩等;消化道肿瘤疼痛,选半枝莲、干蟾皮等。
气虚者,以补气止痛,常用药物如黄芪、党参、白术等;血虚而痛者,常选用当归、鸡血藤、白芍、何首乌等;阳虚而痛者,宜温阳止痛,常选用:补骨脂、杜仲、续断等;阴虚而痛者选用沙参、麦冬、黄精、女贞子、龟板等。
[加减]:
(1)咳嗽气促者,加麻黄9旋覆花(包煎)15葶苈子10
(2)咯血者,加仙鹤草18蒲黄10白茅根15
(3)有胸积水者,加猪苓15车前子18苍术20
(4)高烧者,加黄芩9水牛角30
(5)胸疼痛者,加三七末5莪术9延胡索10
(6)气阴不足者,加太子参15蛤蚧1对(另煎汤)
用白术,苡米,枳壳健脾益气;炒莱菔子、焦槟榔、鸡内金导滞醒脾;白癣皮、马齿苋、茯苓皮除湿热;黄芩、栀子、竹叶清热。
当归、赤白芍、首乌藤羊血润肤;用黄芩、白癣皮、苦参、马齿苋清热除湿治标
脾肾阳虚明显者可加黄芪、党参、山萸肉、熟地等;血瘀明显者可加赤芍、炮山甲、水蛭等。
气虚者加黄芪、党参、白术;脾虚者加党参、云苓、白术、山药;血瘀重者加水蛭、桃仁、炮山甲、蜈蚣;疼痛重者加乳香、没药、细辛、三七;瘀而化热者加金银花、玄参、石斛、丹皮;阴虚者加生地、知母、黄精、玉竹;气滞者加陈皮、木香等。
热毒炽盛者加生地、水牛角、连翘、黄连;口干渴欲饮者加花粉、白茅根、知母、麦冬;湿毒重者,加茯苓、泽泻、赤小豆;大便秘结者加大黄、枳壳、芒硝、火麻仁。
阴液亏损者,加石斛、麦冬以养阴清热,益胃生津;热象明显者可加用水牛角、赤芍清热凉血解毒。
下肢发凉,畏寒,阳虚之象明显者加制附片、麻黄、细辛以温阳通络;年迈体弱或气虚之象明显者可合用四君子汤加黄精、玉竹。
桂枝温经通脉,宣化寒湿;白芍养血“除血痹”,缓急止痛,与桂枝相合,又能调营卫,和阴阳;丹参、乳香活血化瘀,通络定痛;千年健壮筋骨,舒筋活络而止痛;细辛辛温香窜,疏通经脉关节,搜肝肾血分之沉寒;乌梢蛇搜风通络;甘草合芍药缓解筋肉挛急而止痛,又解乌头之毒。
湿盛纳呆,关节周围肿胀者,加薏苡仁30克,苍术10克;肌肉麻木重着者,加白芥子10克,蜈蚣2条(研末吞服);疼痛偏于下肢者,加川牛膝、独活各12克;偏于上肢者,加羌活10克;颈椎及肌肉痛甚者,加葛根10克,红花6克。
用白术、山药、茯苓、党参、黄芪、太子参、薏苡仁等益气健脾,苍术、陈皮、泽泻、焦三仙、六一散等醒脾渗湿,有皮肤焮红、燎浆起疱、流黄水的患者应用龙胆草、黄芩、栀子、白鲜皮等苦寒燥湿之味,当归、川芎、桃仁、红花活血祛瘀;柴胡、枳壳升清降浊,和解理气;配合龙骨、牡蛎软坚散结;白鲜皮止痒,土茯苓解毒,石菖蒲去痰开窍。
背痛者加鹿角霜、补骨脂;腰痛者去五灵脂、香附,加川续断、苍术炭、黄柏、泽泻;肢体麻木沉重者加桂枝、熟地黄、龙骨、牡蛎;手足冰冷、血寒凝滞者加桂枝、熟附片。
偏风寒,皮损冬重夏轻,虽痒不甚,舌淡苔薄白,脉沉迟者,重用羌活、防风、麻黄;
偏风热者,皮损夏重冬轻,痒甚难忍,舌红苔黄,脉弦数者,重用蝉蜕、苦参、木通;
对冲任不调,经前皮损较轻,经后加重者,重用当归、川芎、红花;病程长,多次反复发作者,重用白鲜皮、苦参、蝉蜕、红花、当归。
注意事项:患者服药期间及愈后百日内,忌食鱼、蛋、肥脂、辛辣、生冷及饮酒。
将煎剩的药渣,放入脸盆内加水适量煎汤熏洗,一日1-3次。
方解:
羌活、独活、荆芥、麻黄、防风、苍术解表疏风,宣通腠理;当归、川芎、红花活血通络;苦参、白鲜皮、蝉蜕、木通、胡麻仁、甘草泻热解毒,清营润燥。
加减运用:
1.若咽痛、红肿者,加马勃15g、青黛(包煎)15g、白僵蚕15g。
2.鳞屑较厚者,乌梢蛇炒黄后研细末吞服(用药汁),并加紫草30g。
3.大便秘结者,可酌加生首乌45g或秦艽30g;4.热盛伤阴者,加女贞子30g、枸杞30g、白芍50g;5.脾虚湿盛者,加茯苓50g、白术15g、生苡仁30g;6.脓疱型,加金银花30g、蒲公英30g、白花蛇舌草30g。
参术止崩汤
用党参、白术、黄芪、甘草益气健脾,补气摄血;生地、白芍、当归、枣仁养血安神,滋补肝肾心脾之阴;地榆清热凉血,川断益肾固冲,海螵蛸、艾叶温经收涩止血,炮姜止血,兼制它药寒凉之性。
加减:
肝肾阴虚者加枸杞子、女贞子;脾肾阳虚者加菟丝子、淫羊藿、巴戟天;腰痛者加焦杜仲、桑寄生、川牛膝;冲任不固出血多者加阿胶、荆芥炭、鹿角胶;腹痛者加木香、川楝子、乌药;血瘀者加桃仁、益母草、三七粉。
大便不通加芒硝12克,取其沉降之性,且又软坚化结,直达下焦胞宫,涤垢开闭,推陈出新;如痛经或经行量少,加桃仁12克,红花9克,丹参9克,川牛膝12克。
若伴带下量多,加炒薏仁18克,炒山药24克,车前子15克;伴气虚加生黄芪30克;肝郁气滞,肋痛肋胀加川郁金10克,川楝子9克,木香9克,香附9克;四肢不温加肉桂6克,附子6克。
临床分为4型辨证施治:
⑴肝郁气滞:治宜舒肝理气,化瘀消癥。方用柴胡舒肝汤加味。药用:柴胡,赤芍,枳实,制香附,川芎,丹皮,栀子,橘核,丹参,夏枯草,莪术,生牡蛎,王不留行,青皮,陈皮若肝郁化火
者,可用一贯煎加味;⑵气滞血瘀:治宜破血消坚,理气化滞。方用桂枝茯苓丸加味。药用:桂枝,桃仁,赤芍,丹皮,王不留行,海藻,鳖甲,生牡蛎,夏枯草,当归,丹参,莪术,三棱,柴胡,浙贝母,半夏。
如患者病程长,出血多,随血耗而见有气虚者,可用理冲汤加减;⑶痰湿瘀阻:治宜燥湿化痰,化瘀消癥。方用苍附导痰汤加减。药用:苍术,制香附,茯苓,半夏,浙贝母,僵蚕,枳壳,大黄,莪术,三棱,土茯苓,生牡蛎,生薏苡仁,败酱草;⑷湿热下注:治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方用薏仁连翘败酱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药用:生薏苡仁,连翘,金银花,败酱草,蒲公英,紫花地丁,墓头回,桃仁,赤芍,制乳没,忍冬藤,红藤,
川楝子,延胡索,防风,柴胡。
学习麻瑞亭医林五十年的摘抄
阴阳之间,是谓中气,中气者,土也。
土分戊己,中气左旋,则为已土,中气右转,则为戊土。
戊土为胃,己土为脾。己土上行,阴升而化阳,阳升于左,则为肝,升于上,则为心,戊土下行,阳降而化浊阴,阴降于右,则为肺,降于下,则为肾。
肝属木而心属火,肺属金而肾属水。
气口即寸口,分寸、关、尺三部。
关前为寸,关后为尺,尺为阴而寸为阳,关为阴阳之中气。
心与小肠,候于左寸;肺与大肠,候于右寸;肝与胆,候于左关;脾与胃,候于右关;肾与膀胱,候予两尺;三焦、心包,均属相火,随水下蛰,所以亦候于两尺。
麻瑞亭下气汤
:云茯苓9克、粉甘草6克、炒杭芍12克、粉丹皮9克、制首乌20克、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变功专清降肺胃原方,为既能右降肺胃,又能左升肝脾的升清降浊之剂,以之作为主方,
随证灵活加减,而治绝大部分内伤杂病。
方药;粉甘草6法半夏9云茯苓9炒杏仁9广橘红6炒杭芍12制首乌20粉丹皮9
二、各种病症加减
1、湿气盛者(如水气病、脾虚胀满),以猪苓片9-12克易茯苓,建泽泻9克易甘草。
方药基础方粉甘草6法半夏9云茯苓9炒杏仁9广橘红6炒杭芍12制首乌20粉丹皮9
化裁方建泽泻9猪苓片9-12
2、湿气盛而腹胀者,以茯苓皮9-15克或猪苓皮9-12克易茯苓。历节(如风湿或类风湿),以土茯苓15-30克易茯苓,建泽泻9克易甘草。
方药基础方粉甘草6法半夏9云茯苓9炒杏仁9广橘红6炒杭芍12制首乌20粉丹皮9
化裁方茯苓皮9-15或猪苓皮9-12,风湿或类风湿建泽泻9土茯苓15-30
3、胃逆纳呆.头目昏晕者(如血压偏高),以炒白术9-12克易甘草(甘能令人中满,而妨食纳,且甘草补气升压,故易之)
方药基础方粉甘草6法半夏9云茯苓9炒杏仁9广橘红6炒杭芍12制首乌20粉丹皮9化裁方炒白术9-12
4、暑月湿热,苔白腻而胃口不开者.以生薏仁15-2O克易甘草。
方药基础方粉甘草6法半夏9云茯苓9炒杏仁9广橘红6炒杭芍12制首乌20粉丹皮9化裁方生薏仁15-20
5、胆胃上逆.甲木化火.口苦咽干,头痛眩晕,关寸脉大,舌红苔黄者,以黄岑炭9-12克易杭芍,平胆以清上热。
方药基础方粉甘草6法半夏9云茯苓9炒杏仁9广橘红6炒杭芍12制首乌20粉丹皮9化裁方黄芩炭9-12
6、脾湿肝郁,乙木下陷,少腹冷痛下坠,关尺脉大,舌淡苔滑者,以桂枝木6-9克易杭芍,暖肝以助升发。
方药基础方粉甘草6法半夏9云茯苓9炒杏仁9广橘红6炒杭芍12制首乌20粉丹皮9化裁方桂枝木6-9
7、血虚者(如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以炒赤芍9-12克易杭芍,润燥以补血虚。
方药基础方粉甘草6法半夏9云茯苓9炒杏仁9广橘红6炒杭芍12制首乌20粉丹皮9化裁方炒赤芍9-12
8、心动悸,脉虚数或结代者(如心脏病),以生地炭9-12克易丹皮,润血以复脉。
方药基础方粉甘草6法半夏9云茯苓9炒杏仁9广橘红6炒杭芍12制首乌20粉丹皮9化裁方生地炭9-12
9、血瘀头痛,经络瘀阻,肢体串痛.或半身不遂.月经涩少者,以老川芍6-9克易丹皮,通经活络以祛瘀。
方药基础方粉甘草6法半夏9云茯苓9炒杏仁9广橘红6炒杭芍12制首乌20粉丹皮9化裁方老川芍6-9
10、月经量多.色淡神疲者,以全当归9-12克易首乌,温经补血以调经。
方药基础方粉甘草6法半夏9云茯苓9炒杏仁9广橘红6炒杭芍12制首乌20粉丹皮9化裁方全当归9-12
11、脾肾虚寒,纳差腰痛,关寸脉大,舌淡苔滑者(如胃病、慢性肾炎),以上肉桂3-5克易首乌,温中暖下以祛寒。
方药基础方粉甘草6法半夏9云茯苓9炒杏仁9广橘红6炒杭芍12制首乌20粉丹皮9化裁方肉桂3-5
12、陈年咳嗽,水源乏竭,舌红少苔,夜热烦躁者,以大熟地9-12克易首乌,滋燥以生水。
方药基础方粉甘草6法半夏9云茯苓9炒杏仁9广橘红6炒杭芍12制首乌20粉丹皮9化裁方大熟地9-12
13、肺逆咳嗽者,以广陈皮9-15克易橘红,顺气以止咳。
方药基础方粉甘草6法半夏9云茯苓9炒杏仁9广橘红6炒杭芍12制首乌20粉丹皮9化裁方广陈皮9-15
14、胆胃气滞,胸胁痛疼者(如胆囊炎、胆结石),以炒枳壳9克易橘红,破滞宽胸以止痛。
方药基础方粉甘草6法半夏9云茯苓9炒杏仁9广橘红6炒杭芍12制首乌20粉丹皮9化裁方炒枳壳9
15、胸胁气滞益重者,以炒枳实9克易橘红,破气开滞以止痛,兼利大肠。更重更痛者,以炒青皮6-9克,或鹅枳实6克易橘红。
方药基础方粉甘草6法半夏9云茯苓9炒杏仁9广橘红6炒杭芍12制首乌20粉丹皮9化裁方(1)炒枳实9(2)炒青皮6-9或鹅枳实6
16、肝郁胁痛者(如急慢性肝炎),以佛手片6-9克易橘红,疏肝理气以止痛。
方药基础方粉甘草6法半夏9云茯苓9炒杏仁9广橘红6炒杭芍12制首乌20粉丹皮9化裁方佛手片6-9
17、胃脘痛疼,胃酸缺乏,食少疲困者,以香橼片6-9克易橘红,舒肝以开胃。
方药基础方粉甘草6法半夏9云茯苓9炒杏仁9广橘红6炒杭芍12制首乌20粉丹皮9化裁方香橼片6-9
18、气滞胸闷.痰多不利者,以全瓜萎9-12克易杏仁,化痰利气以宽胸。
方药基础方粉甘草6法半夏9云茯苓9炒杏仁9广橘红6炒杭芍12制首乌20粉丹皮9化裁方全瓜蒌9-12
19、胸膈胀闷,俯仰俱难者,以瓜篓皮9-12克易杏仁利气以除壅。
方药基础方粉甘草6法半夏9云茯苓9炒杏仁9广橘红6炒杭芍12制首乌20粉丹皮9化裁方瓜蒌皮9-12
20、咳唾痰涎,胶粘难出,胸闷气短者.以炒篓仁9-12克易杏仁,利痰遂饮以宽胸。
方药基础方粉甘草6法半夏9云茯苓9炒杏仁9广橘红6炒杭芍12制首乌20粉丹皮9化裁方炒蒌仁9-12
21、气滞胸闷,大便干而不利者,以郁李仁9-12克易杏仁,清肺润肠以利便。
方药基础方粉甘草6法半夏9云茯苓9炒杏仁9广橘红6炒杭芍12制首乌20粉丹皮9化裁方郁李仁9-12
22、月经涩少,色黑有块,胸闷心烦者,以炒桃仁9-15克易杏仁,活血理气,化瘀以通经。
方药基础方粉甘草6法半夏9云茯苓9炒杏仁9广橘红6炒杭芍12制首乌20粉丹皮9化裁方炒桃仁9-15
23、妊娠呕恶,食纳不开者.以姜半夏6-9克易法半夏(法半夏有堕胎之弊),和胃降冲,顺气以开胃。
方药基础方粉甘草6法半夏9云茯苓9炒杏仁9广橘红6炒杭芍12制首乌20粉丹皮9化裁方姜半夏6-9
以上为主方之随证随病化裁之要例。临床又善据各症各病之兼症而加减所需之味,灵活化裁而治内伤杂病。又如:
24、主症兼有心悸者,以生地炭9克易丹皮,加广郁金9-12克、延胡索9-12克、柏子仁9-12克、北沙参15-3o克、白蔻仁6-9克、赤丹参15-20克、白茅根9-12克。
方药基础方粉甘草6法半夏9云茯苓9炒杏仁9广橘红6炒杭芍12制首乌20粉丹皮9化裁方生地炭9
加味
广郁金9-12延胡索9-12柏子仁9-12北沙参15-3o白蔻仁6-9赤丹参15-20白茅根9-12
若心悸而下寒较重者,另当以上肉桂3克易首乌,补骨脂9克易白茅根。
25、肾寒膝痛者,以上肉桂3克易首乌,加炒杜仲12克、川续断15克、骨碎补9-12克、炒干姜3-5克、草蔻仁4-6克。
方药基础方粉甘草6法半夏9云茯苓9炒杏仁9广橘红6炒杭芍12制首乌20粉丹皮9化裁方肉桂3
加味
炒杜仲12川续断15骨碎补9-12炒干姜3-5草蔻仁4-6
若肾寒而膀肤热涩者,另当以建泽泻9克易甘草,仍用首乌,以北沙参30克易干姜,加焦山桅3克。
26、咳而痰少者,以广陈皮12克易橘红,加前胡12克、川贝母9克、炙冬花12克、北沙参20克、白蔻仁6克、炙五味4-6克。
方药基础方粉甘草6法半夏9云茯苓9炒杏仁9广橘红6炒杭芍12制首乌20粉丹皮9化裁方广陈皮12
加味前胡12川贝母9炙冬花12北沙参20白蔻仁6炙五味4-6
27、胆胃病(如胆胃气痛、胆囊炎及胆结石),以炒枳壳9克易橘红,以全瓜蒌9克易杏仁,加广郁金9克、延胡索9克、川楝子6克、广木香4克、白蔻仁6克。
方药
基础方粉甘草6=法半夏9云茯苓9炒杏仁9广橘红6炒杭芍12制首乌20粉丹皮9化裁方全瓜蒌9炒枳壳9
加味广郁金9克、延胡索9克、川楝子6克、广木香4克、白蔻仁6克
28、肝胃病(如慢性肝炎),加广郁金12克、延胡索12克、半枝莲12克、白花蛇舌草l2克、缩砂仁9克、赤丹参15克、软柴胡9克、焦山桅3-5克。
方药基础方粉甘草6法半夏9云茯苓9炒杏仁9广橘红6炒杭芍12制首乌20粉丹皮9化裁方
加味广郁金12延胡索12半枝莲12白花蛇舌草l2缩砂仁9赤丹参15软柴胡9焦山桅3-5
29、胃脘痛(如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以炒白术9克易甘草,加广郁金9克、延胡索9克、乌贼骨12克、炒干姜3克、白蔻仁6克、三七粉3克,(分冲)…。
方药
咳嗽
方药云茯苓9克粉甘草6克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广桔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前胡9克炙紫菀9克炙冬花12克北沙参12克煨草果5克生地炭9克
咳嗽重,吐粘痰者,加川贝母9克,清肺利气,化痰止咳;吐黄粘痰者,加浙贝母9克,润肺化痰,理气止咳。
咳而胸膈闷胀不适者,改炒杏仁为瓜萎仁9至12克,宽胸利膈,化痰止咳。
咳而心慌悸者,加柏子仁9克,养心以缓急。
咳嗽,痰多色黄,胶粘难出者,加炒葶苈子6至9克,豁痰利窍,清肺止咳。
咳嗽,痰多色白,胶粘难出者,加白芥子3至6克,摧痰利窍,温肺止咳。
咳嗽,痰多色白,胸膈滞闷者,加韭菜子6至9克,宽胸理气以止咳。
大便干结者,加炒麻仁9克,滑肠以通便。
阵发性咳嗽,汗出者,加炒莱菔子9克,利气滑肠,祛痰止咳。
大便稀溏,阵发性咳嗽者,加罂粟壳5克,敛肠止泄,固肺止咳。
久咳津竭,赢瘦心慌,夜热盗汗者,去生地炭,加大熟地9克,补血以润燥。
当脐硬痛,脐左悸动者,加石菖蒲9克,消痞以止悸。
脉见关尺大,胸闷憋胀者,去生地炭,加旋复花9克,宽胸利气,降逆止咳。禁用桂枝。
肾不纳气,虚咳伤魄者,加南沉香l至3克<研粉,分二次冲服>,炒小香9克,温肾纳气以止咳。
中下虚寒,咳嗽痰稀,咳吐不利者,加炒干姜3至6克,以温暖中下。
口苦,耳鸣者,改生地炭为黄芩炭6至9克,以清胆火。适可而止,不可过服,以免寒凉败胃。
咽喉不利,干涩发痒,痰白胶粘者,改紫苑为苦桔梗9克,化痰以利咽喉。
遗精者,加生龙骨12克、怀山药20克,镇静止遗,补肾以纳气。
急性气管炎,或慢性气管炎急性发作。气喘咳嗽者,加麻黄绒3至6克,宣肺平喘以止咳。
痰多,气闷不重者,加紫苏子6至9克,利气化痰以止咳。
湿气重,面目浮肿者,泽泻9克,淡渗以利湿。
喘满抬肩者,加麻黄绒6克,宣肺止喘。
痰涎多面不易咳出者,加炒苍术9克,健脾燥湿,以杜绝生痰之源。
中下虚寒,大便稀溏者,加罂粟壳3克,健脾暖肾,敛肠以止泄。
口唇青紫者,加青浮萍9克,以通经活络。
咳痰带血丝者,加白茅根15克,清肺以止血。
痰色黄而粘稠,难以咳出者,加炒葶苈子6至9克,以利气摧痰。
胸膈胀满,莫名其状者,加鹅枳实6至9克,行气以开郁。
大便初干者,加肉苁蓉15克,润肠以通便。
大便干结,状若羊矢难下者,加肉苁蓉15克、炒麻仁9克,滑肠润燥以通便。
吐血不重,不思食者,加白蔻仁6克,开胃健脾,以增食纳。(或以煨草果5克代之。)
大便干结,舌苔黄赋或黑腻者,加炒大黄3至6克,以泄大肠燥热。
小便不利者,加滑石粉9至12克,清肺以利尿。
咳剧吐血,气虚欲脱者,改炙五味子为山芋肉15至30克,敛肺以固脱。
痰中带血,零星不断者,改藕节为荷叶炭12至20克,清肺以止血。用白茅花更佳。
吐血久久不止者,加三七粉2至3克(分二次冲服)、血竭粉1克(分二次冲服),化瘀以止血。用血竭末塞鼻亦佳。
燥咳过重,舌苔涩腻者,加麦门冬12克,或加天门冬9克,润肺以止嗽。
吐血者,加三七粉3克(分二次冲服),棕榈炭12克,藕节6O克,敛肺扶伤以止血。
痰涎多,胸闷者,改广陈皮为广桔红9至12克,清肺以祛痰,劳热盗汗者,加地骨皮9克、山芋肉15克,泄火退热,敛肺止汗。
身体瘦削,动则气喘,痰中带血者,加炙五味子9克、荷叶炭9至15克、白芨9克,敛肺扶伤以止血。
口气腥臭,舌苔厚腻,脉见寸关虚大者,加天门冬9至12克、麦门冬12至15克,清润肺胃,以助其肃降。
劳嗽,吐痰不利,气短者,加红人参6至9克,扶助元气,益气生津,以摧痰涎。
遗精,气短者,可酌加生龙骨9至12克、牡蛎粉12克,敛精藏神,促其钙化。
浸润性肺结核,加炙百部6至9克,以杀灭痨虫。
病久年深,脾湿阳不潜藏者,改粉甘草,为炒苡仁12克,或加焦白术9克,和胃健脾,以助阳之潜降。滋阴之药可酌情加用。禁用姜、桂及一切辛辣之品,以免助其燥热。
胃脘痛
方药;云茯苓9克焦白术9克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筒肉桂4克广桔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川郁金9克乌贼骨9克炒干姜6克白蔻仁8克延胡索9克云茯苓、焦白术,健脾和胃;炒杭芍、粉丹皮,疏肝平胆;川郁金、广桔红、炒杏仁、法半夏,理气降逆;延胡索,疏肝止痛;乌贼骨,除酸止痛;筒肉桂、炒千姜,温暖中下;白蔻仁,开胃进食。
[加减]
上热,口苦、舌质红者,去筒肉桂,加川黄连3克,以清心火。
大便干结,状若羊矢者,改筒肉桂为何首乌20克,加炒麻仁9克、肉苁蓉15克,润肠以通便。
湿寒偏重,脉弦、关尺大,舌苔白滑者,改筒肉桂为桂枝木6克、改白蔻仁为缩砂仁6克,加天台乌9克,舒肝升陷,暖中行瘀以止痛。
腹胀者,改白蔻仁为缩砂仁6克,加苏泽兰15至30克,暖脾行瘀以消胀。
脾湿过盛,脉见关寸大、尺涩者,加炒车前子12克,利尿以祛湿。
胃逆呕恶,胸膈满闷者,改炒杏仁为瓜蒌仁9克,加煨生姜6至9克、广木香6克,和胃顺气,以降冲逆。
服药后疼痛反加重者、加怀山药15至30克,健脾养胃以止痛。
胃寒,呃逆者,加荜拨1.5克;重者加公丁香3至5克、柿蒂10枚、罂粟壳5克,暖胃顺气,以止呃逆。
大便隐血阳性,或见柏油样便者,加三七粉1.5至3克(分二次冲服),扶伤止痛,化瘀止血。
若无砂仁,以草蔻仁6克代之,若无白蔻,以煨草果4至5克代之。
治慢性十二指肠溃疡或合并出血散剂(也可用治胃溃疡)。[组成]田三七30克乌贼骨30克延胡索30克炒罂粟壳15克
共研为极细粉,每包三克。[用法]每日服1.5—3克,分两次冲服.[功能]暖中除酸,化瘀止痛。
胆胃病
[方药]云茯苓9克粉甘草6克黄芩炭9克炒杭芍15克粉丹皮9克鹅枳实12克全瓜蒌9克法半夏9克川郁金9-12克川楝子6-9克白蔻仁4-8克北沙参12克延胡索9克水煎温服
云茯苓、粉甘草,健脾缓中;黄芩炭、炒杭芍、粉丹皮,平胆疏肝。
川郁金、北沙参、鹅枳实,全瓜蒌、法半夏,清肺利气,宽胸降逆;川楝子、延胡索,化瘀止痛。白蔻仁,和胃顺气。
[加减]口苦,咽干,舌苔黄厚腻者,去云茯苓、粉甘草,加软柴胡9克,以平胆疏肝。
口干渴饮,舌苔白厚腻者,去全瓜萎,加天花粉12克,清肺生津以止渴。
郁热不退,发热者,加龙胆草6至9克,清相火而除郁热。
[方药]云茯苓9克粉甘草6克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制首乌18克陈枳壳9-12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川郁金9克延胡索6克川楝子6克天台乌9克白蔻仁4-8克水煎温服
[方解]
云茯苓、粉甘草,健脾缓中;炒杭芍、粉丹皮、制首乌,疏肝平胆,润燥熄风。
郁金、陈枳壳、炒杏仁、法半夏,理气宽胸降逆;天台乌、延胡索、川楝子,理气化瘀止痛;白蔻仁,和胃顺气。
[加减]
上热者,加黄芩炭6至9克,以清相火。
腹胀者,加苏泽兰15克、川厚朴12克、行气化瘀以消胀。
脾湿肝郁,大便初干者,加肉苁蓉15克,润肠以通便、
胁痛重者,加罂粟壳5克,以止痛。
下寒明显者,加炒干姜3克,以暖下。若无白蔻仁,以草果3至5克代之。
臌胀
[方药]猪苓9-12克泽泻9-12克制首乌15-30克桔红9-12克粉丹皮9克炒杭芍9克炒杏仁9克川郁金9-12克苏泽兰30克木防己9克车前子9克赤丹参15克草蔻仁6克法半夏9克水煎温服
[方解]
猪苓片、建泽泻,健脾利湿;炒杭芍、粉丹皮、制首乌,柔肝熄风;川郁金、广桔红、炒杏仁、法半夏,清肺理气降逆;苏泽兰、赤丹参,化瘀通络,消胀利水,木防已、车前子,疏通水道,利尿消服;草蔻仁,健脾行瘀。
[加减]肺家燥热,舌苔厚腻,小便少者,加北沙参12至15克,或加淡竹茹9至12克,清肺润燥,以启生水之源。
腹胀、尿少,精神不振者,加炒苍术12至15克,或加地肤子12至15克,以健脾利湿,行瘀消胀。
消化不良者,改草蔻仁为缩砂仁9克,加鸡内金9克,健脾以消食。
湿热重,膀胱热涩,小便不利者,加焦山栀6克,以清利膀胱湿热。
肝气下陷,湿寒之像明显者,加桂枝木6至9克,以升提肝气之下陷。
泻泄
[方药]云茯苓9克焦白术9克粉甘草6克桂枝木9克粉丹皮9克潞党参15克煨肉蔻3克炒干姜6克罂粟壳5克水煎温服
[方解]
云茯苓、焦白术、粉甘草,健脾和胃,渗湿燥土;桂枝木、粉丹皮,疏肝止痛升陷;潞党参,补中益气,炒干姜、煨肉蔻、罂粟壳,温巾暖下,敛肠止泻。
[加减]
腹痛重者,加炒杭芍9克,疏肝以止痛;大便稀溏,滑泻不收者,加赤石脂12克,敛肠以止泻。
恶心呕吐者,加法半夏9克、广木香6克、鲜生姜9克,和胃顺气,降逆止呕。
久利不止,脘腹胀满,腹内奔气冲激鸣响,脉见细濡、稍弦、关寸大,舌质红如辣椒,无苔者,为火旺血热之诊,原方去桂枝木,加川黄连3至5克,清君火以凉血。
夜热者,去桂枝木,加炒黄柏6至9克、川黄连3至5克、乌梅肉6至9克,清君相之火以退热,酸敛以止泻。
发热,下利轻呕吐重,脉见细濡、稍弦数,关寸较大,舌苔黄腻者,径用《黄芩半下生姜汤》加味(炒黄芩9克法半夏9克鲜生姜9克炒杭芍9克粉甘草6克粳米9克)以治之,平胆和胃,降逆止呕。
急性胃肠炎,上热重而兼呕吐者,当用《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治之;呕吐重者,用鲜生姜煎汤送服《藿香正气丸》治之。
盛夏贪饮冷水及冷食不洁,致使毛蒸夜热,出虚汗,腹胀泄利,兼有完谷不化者,为腹内有寒积之诊。可用巴豆两枚,焙黄取霜口服,荡涤寒积。寒积去则利自止。
飧泄
[方药]云茯苓9克粉甘草6克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筒肉桂4-8克大党参15克赤石脂12克炒干姜6克煨肉蔻3-6克罂粟壳5克水煎温服
[方解]
云茯苓、粉甘草,健脾和中,炒杭芍、粉丹皮,舒肝解郁止痛;炒干姜、筒肉桂,温中暖下;大党参,补中益气;罂粟壳、煨肉蔻、赤石脂,健脾暖中,敛肠止泄。
[加减]
久泄不止者,加乌梅肉3至6克,敛肠以止泄。
脾家湿寒,运化迟滞者,加草蔻仁6克,健脾暖中,以助运化。
上热,舌质红赤者,酌加黄芩炭6至9克,或加川黄连3至5克,以清君相之火。
下寒重者,加补骨脂9克,以温下寒。
关尺脉大者,去筒肉桂,加桂枝木6克,舒肝以升陷。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方药]云茯苓9克粉甘草6克炒杭芍9克生地炭9克何首乌15克广桔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川郁金9克延胡索6克北沙参12克柏子仁9克白蔻仁6克水煎温服
[方解]
云茯苓,粉甘草、健脾和中;炒杭芍、生地炭、何首乌,平胆疏肝,活血润燥,北沙参、川郁金、广桔红、炒杏仁、延胡索、法半夏,清肺理气,宽胸降逆止痛;柏子仁,润燥养心;白蔻仁,调胃顺气。
[加减]
上热重者,加黄芩炭6至9克,以平胆火之上逆。
胸闷重者,去广桔红,炒杏仁,加鹅枳实6至9克、薤白9克、全瓜蒌9至12克,或加韭菜根9至12克,或加韭菜籽9至15克,开滞气以去胸闷。
胸痛剧者,增延胡索为9克,疏肝化瘀以止疼痛。
背痛,关节痛者,加赤丹参12克、广木香5克,顺气通经以止疼痛。
脉缓而虚者,加红人参6至9克,益气生津以复脉。
脉缓者,去何首乌,加粉丹皮9克,行瘀阻而止疼痛。
脉紧,舌白薄,四肢逆冷者,加川附片6至9克,温肾回阳以救厥逆。
胃逆作呕,汗出,大便稀者,加罂粟壳3至5克,暖中止泄,固表潜阳。
胃寒呕逆者,加煨生姜6克,和胃降冲以止呕。(干姜性温燥,慎用。)
咽中梗塞如草芥者,加苦桔梗9克,以清利咽喉。
血压高,头晕目眩者,去粉甘草,加建泽泻9克、夏枯草12克、决明子15克,利湿疏肝以降血压。(茺蔚子功能降压,但其气味怪异,对本病不宜,不用或尽量少用。)
血压低,头目昏晕,恶心者,加藿香梗3至6克,以醒脑安神。
因供血不良。脑缺血,脉见关尺大者,加软柴胡6克、嫩桑枝9至12克,或酌加桂枝木4克,升肝气之下陷以继心阳。(重症配服《苏合香丸》)
心肌梗塞,真心痛者,加赤丹参15克,化瘀通经以止心痛。(丹皮疏利性强,如刮骨之钢刀,此症慎用!)冰片、樟脑性辛散,用之过量,则汗出立毙,慎之!
心下悸动者,加石菖蒲9克,消瘀以通心窍。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
[方药]云茯苓12克建泽泻9克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何首乌12克广桔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川郁金9克苏泽兰30克北沙参12克柏子仁9克缩砂仁6克水煎温服
[方解]
云茯苓、建泽泻,健脾渗湿;炒杭芍、粉丹皮、何首乌,平胆疏肝;北沙参、广桔红、炒杏仁、川郁金、法半夏,清肺理气,宽胸降逆;苏泽兰,通经化瘀,利水消胀;柏子仁,养心安神;缩砂仁,暖脾行瘀。
[加减]
实喘剧者,去炒杏仁,加全瓜萎9至12克,宽胸利痰以止喘。
胸闷剧者,去广桔红,加鹅枳实6至9克,利气以宽胸,咳痰带血者,加白茅根15克、山芋肉12至15克,清肺敛肺以止血。
胸胁作痛者,加延胡索9克,行瘀止痛。
瘀血肝大者,加赤丹参15克、泽兰叶30克,以化瘀消胀利尿。
腹水臌胀者,加汉防已9克,利水以消胀。
实喘不得卧,大便不利者.酌加芒硝9克,通便以止喘。
大口吐血者,加藕节60克,敛肺以止血。
腹胀不消者,增苏泽兰为30克,加汉防己12克、冬葵子9克,滑窍利水以消胀。
咳嗽剧者,加川贝母9克,清肺理气以止咳。
心下悸动者,加石菖蒲9克,以行瘀潜阳。
中下寒湿,腹水严重者,改缩砂仁为草蔻仁9克,温暖中下,行瘀以消胀。
本病禁用麻黄,因麻黄辛散。用则肺气更逆,必衄血,使虚阳上飞,促其命期。咳喘剧者,用麻黄虽能使咳喘稍平,但后患无穷
风湿性心脏病
[方药]云茯苓12克粉甘草9克炒杭芍9克生地炭9克粉丹皮9克广陈皮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川郁金9克北沙参12克柏子仁9克大党参9克白蔻仁6克水煎服
[方解]
云茯苓、粉甘草,健脾缓中;炒杭芍、粉丹皮、生地炭,疏肝复脉;北沙参、广陈皮、炒杏仁、川郁金、法半夏,清肺理气,宽胸降逆;大党参,健中补气;柏子仁,养心安神,白蔻仁,和胃醒脾。
[加减]
心慌重者,加石菖蒲9至12克,香窜以通心阳。
脉结代者,改大党参为红人参6至9克,补气强心,行血复脉。
咳嗽吐痰,痰中带血丝者,加白茅根15克,以清肺止血。
关节疼痛者,加鸡血藤12克、路路通12克,通经活络以止痛。
头面四肢肿胀者,加汉防己6至9克,利尿以消肿。
心慌气短,形寒畏冷者,加炙黄芪15克,补气以祛寒。
夜热自汗者,加山芋肉15克、生黄芪12克,敛肺以退热,固卫以止汗。
舌苔黄厚腻者,加黄芩炭6至9克,以清相火。
大便初干者,加肉苁蓉15克,润肠以通便。
大便干结者,加肉苁蓉15克、炒麻仁9克,滑肠以通便。
脉结代,身痛,口唇暗紫者,加赤丹参15克,活血通络,化瘀止痛。
心悸气短,潮热者,加补骨脂9克,补肾潜阳以退热。
眩晕
胆胃上逆症见脘胁胀闷,作酸易怒,或当脐跳动,硬而压痛
[方药]云茯苓9克焦白术9克黄芩炭9克炒杭芍9克制首乌12克广桔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炒杜仲12克川郁金9克夏枯草12克茺蔚子12克白蔻仁6克水煎服
[方解]
云茯苓、焦白术,健脾和胃。
黄芩炭、炒杭芍、制首乌,平胆疏肝。
川郁金、广桔红、炒杏仁,法半夏,清肺理气,宽胸降逆。
白蔻仁,和胃调气。炒杜仲、夏枯草、茺蔚子,温肾潜阳,利尿降压。
[加减]
血压高,大便初干或干结者,加决明子15至20克,平胆滋肝,润肠通便。
舌质红,舌苔黄腻者,加麦门冬9至12克、川黄连3克,清心以降浊。
胃酸缺乏者,加炒五味子9克,以舒肝敛肺。
脾湿重者,加建泽泻9克,以利湿。
血压不稳者,去茺蔚子,加补骨脂6至9克,温肾潜阳以稳压。
血压不高,大便干结者,去夏枯草、茺蔚子,加肉苁蓉15克、炒麻仁9克,滑肠以通便。
血压不高,头目昏闷不清,恶心呕吐者,去夏枯草、茺蔚子,加粉葛根9克、广藿香6克、煨生姜9克,和胃降冲,醒脑以止呕。
血压不高,失眠遗精者,去夏枯草、茺蔚子,加生龙骨12克、牡蛎粉15克,以敛精藏神。
血压不高,心慌悸不宁者,去夏枯草、茺蔚子,加柏子仁9克、北沙参12克,以养心润肺。
肝脾下陷症见头目晕眩,精神不振,动则心慌气短,喜独居静坐,恶闻人声,闭目不语,血压偏低。见当脐硬痛,脐左跳动。
[方药]云茯苓9克粉甘草6克炒杭芍9克生地炭9克全当归9克广陈皮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川郁金9克牡蛎粉12克柏子仁9克北沙参12克缩砂仁6克广藿香6克水煎温服
[方解]
云茯苓、粉甘草健脾和中。
炒杭芍、全当归、生地炭,舒肝润燥熄风。
北沙参、川郁金、广陈皮、炒杏仁、法半夏,清肺理气降逆,广藿香,和胃止呕,醒脑。柏子仁,养心安神。
牡蛎粉,敛精藏神,缩砂仁,健脾行瘀。
[加减]
脾湿重者,去甘草,加建泽泻9克,以利湿。
上热者,加黄芩炭6至9克,以清相火。
中气虚弱者,加红人参6至9克,以补中益气。
下寒者,加炒干姜3至6克,以温下。
痰涎粘稠,咳吐不出者,加淡竹茹9克,或加白芥子3至6克,以利痰。
痰涎多者,加炒葶苈子6至9克,豁痰以利窍。
咳嗽剧者,加川贝母6至9克,清肺以止咳。
当脐硬,压痛,跳动者,加石菖蒲9至12克,以交通心肾。
舌质红,胃酸缺乏者,加乌梅肉6至9克、川黄连3至6克,以敛肺清心。
舌苔粘腻,小便黄者,加焦山栀6至9克,清心以降浊。
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
[方药]云茯苓9克建泽泻9克炒杭芍9克桂枝木6克粉丹皮9克广桔红9克炒杏仁9克炒杜仲12克贡阿胶(烊化)9克苏泽兰30克冬葵子9克海金砂9克白茅根15克缩砂仁8克水煎服
[方解]
云茯苓、建泽泻,健脾渗湿;广桔红,炒杏仁,清肺理气;炒杭芍、粉丹皮、桂枝木、贡阿胶,疏肝升陷;炒杜仲,壮腰暖肾;苏泽兰,化瘀消胀利水;冬葵子、海金砂、白茅根,滑窍利尿;缩砂仁,暖脾行瘀。
[加减]
尿黄赤不利,前列腺液中见红、白血球者,加瞿麦9克、桉树叶3至6克,以清利膀胱湿热。
脉见关寸大者,去桂枝木,加法半夏9克,以降肺胃之冲逆。
尿道热痛者,加白檀香6克,或加焦山栀6至9克,以除尿道之郁热。
再生障碍性贫血
[方药]云茯苓12克焦白术12克炒赤芍12克生地炭9克全当归12克广桔红9克炒杏仁9克炒杜仲12克法半夏9克大党参15克北沙参12克补骨脂9-12克砂仁6克白茅根15克山芋肉15克鹿角胶9-12克(烊化)水煎服
[方解]
云茯苓、焦白术,健脾和胃,以开化源;炒赤芍、生地炭、全当归,养血舒肝;北沙参、广桔红、炒杏仁、法半夏,清肺理气降逆;炒杜仲、补骨脂,暖肾潜阳;大党参,补中益气;缩砂仁,醒脾行瘀;白茅根,清肺止血;山芋肉,敛肺止汗,补肾潜阳;鹿角胶,滋益精血,止血。
[加减]
(1)肺热不重,血色素低者,改广桔红为筒肉桂4至6克,暖肾温经,活络以荣血。
(2)白细胞过低,反复发热者,去大党参,加红人参9克,益气生津,以退虚热。(或以生黄芪60克代红人参。)
(3)反复鼻衄或鼻衄不止者,加柏叶炭12克,或加大蓟炭12至15克,清肺敛肺以止血。
(4)齿衄者,加山榆炭9克,敛肺以止血。
(5)月经过多者,加棕榈炭12克、炒莲房12克,调经以止血。
(6)衄血,便血,月经过多,均可加田三七粉3克(分二次冲服),化瘀以止血。
(7)上热过重者,改炒赤芍为黄芩炭9克,以清上热。适可而止,不能久服,以防苦寒败胃,而致“除中”。
(8)脉沉、稍弦,精神不振者,加老川芎9克,舒肝行血以济心神。
(9)下寒重者,加炒干姜6至9克,以温暖中下。
(10)失眠梦多者,加炒枣仁15克,敛神魂以安眠。
(11)遗精者,加生龙骨12克、牡蛎粉12克,敛精藏神以止遗。
(12)心慌心悸者,加柏子仁9克,养心安神以止悸。
(13)血小板过低,腰痛、心烦、气馁者,加甘枸杞9至12克,以滋肾柔肝。
(14)清化不良者,加鸡内金9至12克,以助消化。
(15)心烦心悸,面色苍白者,加煅磁石9至12克,补肾纳气,敛肝潜阳。
(16)出瘀血斑者,去白茅根,加青浮萍9克,化瘀通络以消斑。
(17)肾虚脉浮,上有虚热,舌燥口干,或鼻衄者;加刺海参30克(炖烂分三次服,每周一次),补肾填髓,滋补精血。
(18)阳虚畏寒,神疲乏力者,加血鹿茸o.3克(研极细粉,分两次冲服),崇阳温肾以济魂神。
(19)肾虚精冷者,加大海马1克(研极细粉,分两次冲服),补肾壮阳,以温精血。
(20)白细胞过低,阳虚卫外不周,易于感冒,甚至高热者,不可发汗退热(夺血者勿汗),可酌伍柴胡、连翘,浮萍,清调营卫以退热。若高热仍不退者,经用输血、输液等疗法以救危急。
(21)熟地、阿胶、首乌、远志、苁蓉、巴戟等滋补之品,可相机加减而用之。辛散、破气、伤中、寒凉之品,均系慎用或禁用之列,用必伤正,遗祸无穷。
[成药]《海鹿丸》
[功能]健脾暖肾,滋肝养血,补气和胃,益精填髓。
[组成]刺海参l00克大海马15克血鹿茸5克(洗净蒸熟晒干)焦白术10克云茯苓20克炒赤芍20克全当归20克老川芎l0克上肉桂5克炒杏仁10克炒杜仲30克法半夏10克大野党30克红人参20克北沙参30克补骨脂20克鹿角胶20克紫蔻仁10克鸡内金10克怀山药20克生地炭20克山芋肉30克生黄芪50克甘枸杞20克
[制法]上廿四味,研细粉,炼蜂蜜500克为丸.每丸重9克。
[用法]早晚各服两丸,温开水送服。
[忌宜]忌生冷、粘腻难化之食品,忌烟酒,忌食母猪肉、无鳞鱼、宿根菜、天鹅肉、荞面,宜食营养丰富、易于消化之食品。以食骨髓油炒面、鸡、鱼、肉、蛋、海参等含有高蛋白之食品为佳。忌房劳。不宜重劳。严重者需卧病休息。
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单方:小茴香120克黑矾60克共炒至微黑色,晾透,研细末。日服2克,分两次冲服。用治缺铁明显者。
(注:黑矾生用有毒,伤脾胃。炒可去其毒,故须炒用。)
阳痿
[方药]云茯苓9克建泽泻9克桂枝木9克炒杭芍9克全当归9克贡阿胶(烊化)9克阳起石12克淫羊藿15克甘枸杞12克缩砂仁6克锁阳15克补骨脂9克水煎温服
[方解]
云茯苓、建泽泻,健脾渗湿;桂枝木、炒杭芍、全当归、贡阿胶,养血舒肝升陷;甘枸杞、阳起石、淫羊藿、锁阳、补骨脂,补肾壮阳;缩砂仁,暖脾行瘀。
[加减]
精神疲乏,倦怠无力,脊背发冷者,加巴戟天12克、金毛狗脊15克,温阳补肾,壮腰填髓。
早泄者,加罂粟壳5克,以温肾敛阳。
阴茎萎软不举者,加仙茅6克,以兴阳。
阳强不倒,脉见细濡、弦、关尺大者,系肝郁不升使然,去补骨脂,加炒小香9克、荔枝核9克、炒桔核9克,甘松9克,舒肝以升陷。
仙茅有小毒,当慎用。其功能兴阳而不敛阳,兼有早泄者,禁用!用之则早泄愈加。
耳鸣耳聋
[方药]云茯苓9克粉甘草6克黄芩炭9克炒杭芍9克制首乌20克广桔红9克全瓜蒌9克法半夏9克川郁金9克生龙骨12克牡蛎粉12克北沙参12克石菖蒲9克草蔻仁6克水煎服
[方解]
云茯苓、粉甘草,健脾和中;黄芩炭、炒杭芍,制首乌,平胆疏肝;北沙参、广桔红、全瓜蒌、川郁金、法半夏,清肺理气降逆;草蔻仁、石菖蒲,暖中亿瘀,以利枢机,调和阴阳;生龙骨、牡蛎粉,蛰火潜阳,敛精藏神。
[加减]
肾寒者,加补骨脂9克,以温肾。
阳气浮动者,加罂粟壳3至5克,温中暖下,以潜浮动之虚阳。
[忌宜]忌烟酒,节房欲,以居处清静、清心寡欲为宜。
风湿历节
[方药]土茯苓15克建泽泻9克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全当归9克广桔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炒杜仲12克赤丹参15克鸡血藤12克路路通12克青浮萍9克补骨脂9克水煎温服
[方解]
土茯苓、建泽泻,培脾渗湿,强筋壮骨;炒杭芍、粉丹皮、全当归,疏肝行瘀,熄风止痛;炒杜仲、补骨脂,温阳补肾,壮腰止痛;广桔红、炒杏仁、法半夏,理气降逆;赤丹参、鸡血藤、路路通,活血通经,化瘀止痛;青浮萍,通经疏络,利湿消肿。
[加减]
疼痛重者,加罂粟壳5克,以止疼痛。
脉见关尺大,稍弦者,去法半夏,加桂枝木6至9克,疏肝升陷以止痛。
脉见濡涩,下肢肿痛重者,加汉防己9克,或加怀牛膝6至9克,利湿消肿,行瘀止痛。
风湿热,四肢不肿,关节疼痛,时而发热汗出,脉沉紧者,加生黄芪30至60克,补气止痛。
坐骨神经痛者,去赤丹参,加炒乳香9克,通经以止痛。
慢性风湿性关节炎,脉见细濡,关尺大者,去粉丹皮、全当归、法半夏,加桂枝木9克、老川芎9克,舒肝升陷,通经止痛。
或径用《桂芍知母汤》加全当归9克、赤丹参15克,以治之。
颜面神经麻痹
左侧为病,系因木燥血瘀,风邪外柬,经络瘀阻,故脉见细濡、稍弦、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治则]健脾疏肝,活血化瘀。祛风透表,通经活络。
[方药]云茯苓9克粉甘草8克桂枝木6克炒杭芍9克全当归9克何首乌15克威灵仙6-9克净蝉衣15克鲜生姜9克水煎温服
[方解]
云茯苓、粉甘草,健脾和中,以益气血生化之源;桂枝术、炒杭芍、全当归、何首乌,疏肝通经,润血熄风;威灵仙祛风通络;净蝉衣,透表祛风;鲜生姜,解表和胃。
[加减]
患侧无汗,麻木,为表不透者,加青浮萍9至12克,以通经透表。
日眼喎斜重,抖动、麻木、重听者,加白僵蚕9克,通经活络,熄风镇静。
冬月天寒,表闭不开者,加鲜葱根三枚(后下),以通阳解表。
右侧为病,系因金燥气滞,经络瘀阻,故脉见细濡、稍滞、关寸大,舌苔白腻,或白满腻。
[治则]清肺理气,和胃降逆,疏肝通络。
[方药]紫苏叶9克粉甘草6克炒杭芍9克全当归9克何首乌15克广桔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川郁金9克双勾藤12克赤丹参15克北沙参12克青浮萍12净蝉衣15克鲜生姜9克水煎温服
[方解]
紫苏叶、粉甘草,理气解表,和胃顺气;炒杭芍、全当归、何首乌,疏肝润血熄风;北沙参、川郁金、广桔红、炒杏仁、法半夏,清肺理气、调气降逆;赤丹参、双勾藤,通经活络化瘀;净蝉衣,祛风透表;青浮萍,通经透表;鲜生姜,解表和胃。
[加减]
肝木过燥,口眼喎斜重者,加贡阿胶9克,以助归、芍、首乌润肝熄风之力。
口眼喎斜重,抖动,麻木不仁者,加白僵蚕9克,通经活络,熄风镇静。
冬月天寒,表闭不开者,加鲜葱根三枝(后下),以通阳解表。
[外治法]
(1)麝香,如麦粒木,酒研备用。老葱白,伍茎,绞汁,兑三枚鸡蛋清,调匀备用。先以酒擦洗患侧,再涂麝香,后涂葱白蛋清汁。每日睡前涂一次。每次涂前均需热敷患侧,并用热毛巾将颜面擦净。尽量不洗脸,尤其勿用凉水洗脸。
(2)麝香,如麦粒大,酒研备用。活黑鳝,数条,备用。先以酒擦洗患侧,再涂麝香,后将黑鳝尾剪掉,其体流血,速将其血涂于患侧。待血停止后,再将肛门后段剪去,又流血,继续涂抹患侧,待血流尽为止。每日睡前涂一次。每次涂前,均需用温开水将患侧洗净。
[忌宜]避风、保暖,忌食辣椒及大热之品。
颜面神经麻痹,即面神经炎,祖国医学谓之“吊眩风”。本病之成因,内因于肝燥,外感于风邪。肝主风,肝燥必然风动。所以,治疗当以润肝熄风为主。荆芥、防风、秦艽等风药偏燥,反悖病机,不宜用,蜈蚣,全蝎、白附子,燥烈有毒,更不宜用。用之效也不显,反有燥烈伤肝之弊。
少阳如经发热
[方药]云茯苓9克粉甘草6克生杭芍9克粉丹皮9克何首乌15克广桔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川郁金9克北沙参12克柏子仁9克草蔻仁6克黄常山1.5-3克软柴胡6克水煎温服
[方解]
云茯苓、粉甘草,培脾和中;生杭芍、粉丹皮、何首乌,平胆疏肝;川郁金、广桔红、炒杏仁、法半夏、北沙参,清肺理气降逆;柏子仁,养心安神;炒蔻仁,和胃顺气;软柴胡、黄常山,清解少阳经半表半里之伏邪。
[加减]
发热之先,恶寒时间长,发热时间反短,来势猛者,加鲜生姜9克,辛温发散以祛寒。
发热之先,恶寒时间短,发热时间长者,去柏子仁,加黑元参9至15克,润血凉营以退热。
头痛重,舌苔白粘而腻者,改生杭芍为黄芩炭6至9克,以清泄少阳相火.
口干口渴者,加天花粉12克,润肺以止渴。
小便黄者,加焦山栀3至6克,以清利膀胱湿热。
咽干者,去软柴胡,加川射干9克,以清利咽喉。
大便初干者,加肉苁蓉15克,润肠以通便。
烧退后,头昏、遗精者,去柏子仁,加牡蛎粉12克,敛精以止遗。
烧退后,大渴引饮者,去柏子仁,加海浮石9克,生津以止渴。
烧退后,胸闷不舒者,去炒杏仁,加全瓜萎9至12克,宽胸理气,以除闷满。
烧退后,胁痛者,改软柴胡为赤丹参15克,加延胡索9克,通经活络,化瘀止痛。
烧退后,腰痛者,加补骨脂6至9克,或加骨碎补9至12克,壮腰补肾以止痛。
用黄常山治之,效果殊佳。但常山有毒,用时要慎,过用则呕吐不止。热退时不汗出者,用此方效果不佳。
少阳如经头痛
[方药]云茯苓9克粉甘草6克黄芩炭9克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广桔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辛荑花9克双勾藤12克牡蛎粉15克炒干姜4克水煎温服
[方解]
云茯苓、粉甘草,健脾和中;黄芩炭、炒杭芍,粉丹皮,平胆疏肝,兼清少阳相火;广桔红、炒杏仁、法半夏,清肺理气降逆;辛荑花,理肺散瘀,通络止痛;双勾藤,通经止痛;牡蛎粉,镇静安神;炒干姜,暖下蛰火。
[加减]
头痛重者,加鹅不食草1.5至3克,通络散瘀以止痛。
肺热重者,去炒干姜,加北沙参12克,以清肺热。
消化不良者,加草蔻仁4克,暖脾行瘀,以助消化。
胸闷胀者,改炒杏仁为炒蒌仁9克,以涤心胸之郁闷。
因外伤而致头痛者,去炒干姜,加北沙参12克、泽兰叶15至30克,或加三七粉3克(分二次冲服),清肺化瘀,扶伤止痛。
巅顶及后头两侧疼者,去粉丹皮,加全当归9克,润血疏肝以止痛。
[忌宜]忌烟、酒、辣椒及大热之品。居处宜清静。
梅核气
[方药]云茯苓9克粉甘草6克生杭芍9克粉丹皮9克干生地12克广桔红9克瓜蒌仁9克法半夏9克川射干9克苦桔梗9克山豆根6-9克水煎温服
[方解]
云茯苓、粉甘草,健脾和中;生杭芍,粉丹皮,干生地,平胆润肝熄风;广桔红、瓜蒌仁、法半夏、清肺宽胸降逆;川射干、苦桔梗、山豆根,清利咽喉。
[加减]
声音重浊者,加马勃9克,利咽以开声。
胸闷恶心者,加淡竹茹9克,和胃以止呕。
情志不舒,胸胁满闷者,加川郁金9克,以行郁理气。
咽炎,肺热咽红者,加黑元参9克,或加寸麦冬12克,以清热润肺。禁用升麻。
喉炎,肝胆燥热者,去云茯苓,可酌加柴胡、黄芩,以清相火,或加升麻、葛根,以败毒消肿。
喉咙红肿者,加蚤休9克,以凉血消肿。
气滞腹胀,脾湿不显者,酌加川厚朴6至9克,以行郁消胀。
治疗急性扁桃腺炎验方:川射干9克苦桔梗9克黑元参15克麦门冬12克生杭芍12克粉丹皮9克全瓜萎9克粉甘草6克半枝莲9克水煎温服。
沈绍功临床治病经验
沈绍功教授温胆汤
温胆汤化载:竹茹10g、枳壳10g、云苓10g、陈皮10g、香附10g、鸡血藤40g、丹参30g、菟丝子10g、车前草30g、草决明30g、生薏苡仁10g、泽兰15g。
把几个药要说一下:竹茹,清热化痰的。实际上深老师的温胆汤是四个药:竹茹,枳壳、云苓、陈皮。但后来又加上石菖蒲和郁金,这六个药。我们现在临床上这六个药用得比较多,但是有时还用这四个药,以这四个药为主叫温胆汤。我们还加了石菖蒲和郁金。所以你们看我给大家的那本书《沈绍功验案集》,这是我们06年编出来的。所以我们有温胆汤四味,有温胆汤六味,有温胆汤八味,调的是不一样的。四味就这四个,六味加石菖蒲郁金,如果温胆汤八味的话加了川芎和丹参,它的境界是不一样的。怎么个不一样呢?比如温胆汤四味的时候它没有血分的问题,基本在气分的问题,用这四个药就可以了。
如果在血分和津液代谢有问题,那就加石菖蒲和郁金。石菖蒲芳香开窍、豁痰,可以祛痰。郁金理气活血止痛,走血分。那两个药呢?一个是化痰,一个是活血。所以病走的深一点的时候加这两个药。
如果病人血分淤血更加明显,那还会加川芎10克、丹参30克。这就是淤血明显的会加上这两个药。这就是我们治病的时候会一层一层逐渐的深入,逐渐深入去治疗。所以这四味药配合祛痰利湿健脾和胃。
加香附和气血藤。香附和鸡血藤是理气活血的,理气活血偏温,香附有偏温的作用。尤其女同志在月经前后乳房胀、肚子胀、腰难受、气机不通、理气活血。鸡血藤有通经脉的作用。大家也要记住藤类的药,像鸡血藤、忍冬藤、路路通这些都是走细的经脉的,就是病久了而且不容易去的地方,它能去。所以像鸡血腾可以治疗妇科病,可以治疗关节炎,可以治疗手脚的麻木。手指、手尖、脚尖那个麻木都可以治疗。
另外丹参。丹参我昨天也和你举了叫养血和血,功同四物的作用。但是这个女同志出血量多,淋漓不断,丹参不用,鸡血藤有时也不用。这个你要看病人的状况,那就是动血的药,如果病人出血量很大,动血的药几乎就不用了,就要去掉。要用止血的要。后面我还会讲,我就在这里提一下,记住了。不是说什么妇科病我都是丹参、鸡血藤我全上,那要看病人的变化。因为我突然想起了一个病人和我讲,说人家跟我说了,当归可以补血,然后就吃了,吃完了后月经淋漓不断快两个月。当归应当来说是补血了,但是她吃了就出血,当归在中药上有养血和血的作用,有的人很敏感,所以你用丹参她就出血不止,而且还淋漓不断,所以出血量多的人就要去掉。
菟丝子。菟丝子这个药是调妇科的,但是菟丝子一般和泽兰相配。菟丝子和泽兰相配是调整内分泌的,这两个药是对药。菟丝子10克,泽兰10-15克。但不要太大量,一般我就用10克。这两个药叫什么呢?用时髦的话叫调节内分泌的,菟丝子和泽兰是调节内分泌的,而且这两个药有非常好的美容作用。美容尤其是泽兰美白皮肤。但这皮肤亮与不亮、好与不好与身体有很大的关系。身体好的人皮肤就好,身体不好的人皮肤就不好。但是有的女同志满脸黄褐斑。我会说:“瞧瞧你的黄褐斑。”30多岁40多岁满脸都是黄褐斑,我说:“这就叫黄脸婆像六七十岁的人啦。”我说:“你赶紧调啊,你不调到六七十岁我可调不过来了。”她说:“那怎么办呢?我听你的。”我说:“第一个要好好睡觉,第二个,我用药物给你调。”所以记住了用菟丝子和泽兰这两个药,而且这两个药非常温和,不会吃了热什么的感觉。
以下是生薏苡仁。生薏仁是利湿的,又有化痰作用,另外生薏苡仁有美白的作用,还有防癌的作用,防止癌症。所以我建议生薏苡仁大家可以熬粥喝,喝粥。或有的人身上爱长瘤子、包块、结节经常熬生薏苡仁喝。像肿瘤,患癌症的病人,让他隔三差五就熬粥喝。像那个抗癌克。抗癌克就是把生薏苡仁作成了注射剂,专门做肺癌,在美国做了好多例,效果都不错。它是生薏苡仁做的注射剂,打进去,它那技术也挺好的。生薏苡仁可以防癌。昨天也给大家讲了:癌症西医的治法是根治法,根除,根除完了后是放疗和化疗。中医是人瘤共存。但早期中医也建议根治术,根治术完了以后吃中药。不要再去化疗。有时我不说了,化疗把病人打死了,打了副作用很大,病人非常痛苦。所以生薏苡仁记住了,这本身就是利湿药治湿热的病。另外通大便,我刚才说了草决明。
车前草这个药呢,吃了清热利尿、利湿。用车前草的时候,一个是他本身有利尿的作用,像病人如果服用利尿剂的时候,它的利尿剂要减量。大家都知道西药用速尿或者其它的利尿剂的时候,安体舒通什么的,一利尿,赶紧补钾,它丟钾。所以像这种病人的时候你给他用车前草和泽兰的时候,利尿剂减量,减完的时候钾片要减量。中药的利尿剂利完的时候不像西药的利尿剂能引起电解质紊乱,它没有那样的副作用。
一.老年感冒
巧治有五:
1.分清风寒、
风热。风寒者,苔薄白,脉浮紧;恶寒重,发热轻;咳嗽痰沫;头痛节楚。风热者,苔薄黄,脉浮数;恶寒轻,发热重;咳痰稠粘;咽喉肿痛。
风寒辛温解表,投荆防败毒散;风热辛凉解表,投银翘散,桑菊饮。
2.助以透窍。辩证选用桔梗、杏仁、川芎、蝉衣、炙杷叶。
3.分利排邪。润肠用草决明、全瓜蒌、白菊花与全当归、莱菔子、桃仁;利尿用车前草、泽泻、冬瓜仁、生薏苡仁、葶苈子。
4.注意和胃。用云苓、陈皮、木香、焦三仙、生内金、石菖蒲,振奋食欲。
5.补气扶正。人参、黄芪、白扁豆选投1味,专以补气,扶正以祛邪也。
第二个基础必须得透邪。用桔梗、杏仁、川芎蝉衣和炙杷叶。枇杷叶必须得炙,它有毛,生的枇杷叶呛嗓子。当然这些药我反复强调,不是一次都加,选择一两个加,守法易药。
第三个要分利。用车前草、全瓜蒌、莱菔子、白菊花和当归。白菊花和当归呀,四川的名医叶老对老年的便秘,用白菊花和全当归,10g的白菊花,用了15g的全当归,加了肉苁蓉10g,肉苁蓉也能润肠,老年便秘肉苁蓉也是管用,合胃的药,能提高疗效,用苏梗、焦三仙、鸡内金和石菖蒲。石菖蒲两用,既能透窍又能和胃,所以感冒里面要用石菖蒲。
扶正这五个药(人参、黄芪、白扁豆、仙鹤草、白术)里面只能加一个,加一个要就是扶正祛邪,加多了就恋邪,把风寒、风热都留恋了,“温解合剂”是苏叶、桂枝、防风和车前草;“清解和剂”也是四个药:菊花,桑白皮、连翘和冬瓜皮,“清暑合剂”也四个药:青蒿、白扁豆、生苡仁和六一散,
二.经期感冒
经期感冒的巧治有五:
1.投“小柴胡汤”和解表里,但只取方中清解少阳的柴胡,清泄热邪的黄芩和扶正祛邪的参类3味。
2.调经为要。用香附的理气,鸡血藤的和血。经多者用连翘,即清热又止血;经少者用郁金,既调气又和血。
3.扶土抑木。肝木常可侮土,出现消化证,加健脾和胃药,既有利于增加食欲,有利于抑木,可加木香、砂仁,焦三仙。
4.泄利排泄。分利排邪,最宜以车前草利尿又清热,草决明润肠又清肝。
5.引入肝经。常选用薄荷、川楝子的清解,引入肝经。
第一,就用和解。要和解表里,这就是张仲景讲的“热入血室”。主要3个药,别的药都不要:柴胡、黄芩,这个参可以改成党参,血糖高的用太子参。
第二,经期感冒必须调经,不调经感冒治不好。用香附、鸡血藤、郁金和连翘,这连翘调经都不理解呀,连翘调经,这个经属于热,血热,气分热,这连翘是一个很好的调经药,第三,要采取扶土抑木。女子以肝为本,经期感冒绝对是木旺。怎么治?不针对木旺,而针对扶土,这就是巧治。病在肝治在土,就治在脾,木香、砂仁和焦三仙。
第四,泄利排泄就用了一个车前草,车前草又能清热又能利尿,更能排邪。发烧特别,平常就是低烧不退,到了经期低烧就提高了,能达到38度左右,这也是属于经期感冒的一个范围,可以用这四个巧治。也可以用我昨天告诉你的青蒿和地骨皮、桑白皮、银柴胡,再加个扶正药,这两个方子都可以交换用,这叫经期感冒。
第五,经期感冒必须引经,所有的药,给它引到肝经。用的是川楝子和薄荷,这两个药用一个即可,或者用川楝子或者用薄荷。
巧治的关键。
就是由古方我也讲过就“参苏饮”,它两个主药一个是人参一个是苏叶,暑天的扶正药,那就是白扁豆,既能祛暑又能补气,
三.湿温
湿温诊治要分辨7个证类,处置3个变证和掌握4个治要:
湿温诊治要分辨7个证类
1.湿遏卫气证-苔白腻,脉软濡,身热不扬,体表初扪不太热,扪之稍久有灼手感。恶寒少许,头重如裹(卫分证),身重肢困,胸闷脘痞(湿邪蕴脾)。
化湿为主(宣上、畅中、渗下)-三仁汤宣肺利气(杏仁),畅中燥湿(蔻仁,法夏,厚朴),淡渗利尿(生苡仁、猪苓、云苓、泽泻),解表湿(藿香、豆豉),泄湿热(竹叶、滑石)。
忌辛温发汗,忌上蒙清窍而神昏;忌攻下过早,易伤脾胃阳气而洞泄;忌滋腻阴柔,易湿滞不化而病缠。
2.邪伏膜原证-苔白厚腻,脉软而缓,寒甚热轻,身痛有汗,手足沉重,呕逆胀满。宣透膜原-《时病论》雷氏方宣化(藿香、法夏、生姜),疏利(厚朴、槟榔、草果),清化(黄芩)。
方性温燥,一旦湿化热透,热邪偏重应急时转为清化。
3.湿郁中焦证-苔黄腻,脉滑数,湿热并重,交蒸郁中,发热渐高,汗出不解,朝轻暮重,渴而少饮,痞闷呕恶,便溏溲赤。化湿清热-王氏连朴饮
化湿(厚朴、法夏、石菖蒲),清热(黄连、栀子、豆豉、芦根)。
4.湿热蕴毒证-苔黄腻,脉滑数,发热口渴,胸腹痞胀,肢倦身黄,咽肿尿赤。化湿解毒-甘露消毒丹化湿(藿香、砂仁、石菖蒲、滑石、茵陈),解毒(黄芩、连翘、射干、贝母、薄荷)。
5.痰蒙心包证-湿热证兼见神识昏蒙,谵语。清热豁痰开窍-菖蒲郁金汤
清热(栀子、连翘、菊花、丹皮、竹叶、滑石、牛蒡子),豁痰(石菖蒲、郁金、竹沥水、生姜汁),开窍(玉枢丹),热重(至宝丹),湿重(苏合香丸)。
6.下注膀胱证-湿热中阻而见小便不利,淡渗分利-茯苓皮汤渗湿(茯苓皮、猪苓、大腹皮、生苡仁),清热(竹叶、通草)。
7.热重于湿证-苔薄黄腻,脉象滑数,热盛阳明(胃)兼见湿蕴太阴(脾),状热烦渴,身重脘闷。清气化湿-苍术白虎汤清气(生石膏、知母)、化湿(苍术、生苡仁)。
湿温有3个变证宜妥善处置,以防生变:
1.化燥便血-舌质红绛,便色鲜红,灼热烦躁,急宜凉血止血,投犀角地黄汤加地黄炭、银华炭、侧柏叶。
2.气随血脱-汗出舌淡,脉来微细,面白肢冷,便血不止,急宜益气固脱,独参汤及黄土汤温阳止血,温脾阳(附片、白术、伏龙肝),养血(生地、阿胶),清余热(黄芩)。
3.湿盛阳微-苔白质胖,脉象沉细,形寒心悸,面浮肢肿,小便不利,急宜温阳利湿,投真武汤,温阳(制附片、生姜),健脾利湿(白术、云苓),敛阳(白芍)。
湿温4个治要:
1.三法化湿-宣透化湿,湿从汗解;畅中燥湿,湿从燥解;淡渗利湿,湿从尿解。
2.偏重论治-湿重于热,化湿为主,少佐温燥,多用渗利;热重于湿,清热为主,慎用苦寒,兼以化湿;湿热并重,化湿清热兼施。
3.阶段治疗-初期卫气同病,化湿为主,邪入气分按偏重论治;化燥化火后按温病论治,后期顺证,醒胃健脾;逆证温阳利湿。
4.善后收功-清理余邪,醒脾和胃。方用五叶芦根汤:清余邪(芦根、冬瓜仁),醒脾和胃用五叶(藿香、薄荷、荷叶、杷叶、佩兰)芦根、菊花、乌梅煎水送服保和丸;针刺内关、足三里。
湿温病很难治,湿和温是矛盾的。七个证类,三个变证,四个治要。
第一个,湿阻遏了卫气。化湿用的三仁汤,宣上、畅中、渗下,以三个仁为主药,配了其它的药。当然三个药都有了,选上、畅中、渗下,三焦呀,上、中、下三焦,解表投用藿香和豆豉,泄湿热用荷叶和滑石。
第二个证类是邪伏膜原证,要宣透。用的雷氏方宣化,梳理和清化,可是三个组方特点,宣化、疏理、清化,就是邪深入一步到了膜原。
第三个,湿郁中焦。到了脾胃了,要化湿清热,用连朴饮。它这两个组方特点:一个就化湿,一个就清。它这些清热的药都注意了,是苦寒当然不会恋湿,更不会伤胃,也不滋腻,所以它津液互根吗,连麦冬、沙参都不用。
四个,湿热蕴毒证。这就重了,湿热蕴毒用化湿解毒,用甘露消毒丹。它也由两部分组成,化湿不光清热,而且解毒。解毒里面重点的药就射干,射干是明显的清热解毒的药;还有一个贝母,这里的贝母不用大贝、小贝,用土贝母,不是浙贝川贝而是土贝母。
第五个,痰蒙心包证,要清热豁痰,用菖蒲郁金汤。清热豁痰两部分组成:清热里面关键的药是牛黄,当然现在真牛黄很难找到,用人工牛黄;豁痰里面主要的药就是竹沥水。这个类型就重要了,出现了神智失常。
第六个,下注膀胱证。湿热下注膀胱最好治,也没危险性,就是膀胱湿热,或叫下焦湿热,渗湿分利用茯苓皮汤。分两部分:一个渗湿;一个分利。
第七个,热重于湿证。热偏重,要清气化湿,用苍术白虎汤,清气和化湿,唯一就把原方的粳米改成了薏米,化湿作用更大,粳米仅仅是和胃。另外白虎汤本来治疗就是肺胃实热,要用和胃的药就是粳米,但薏米呢即能和胃又能化湿,就改成了薏仁米,这是前面七个证类。
后面三个变证:
1.湿温呀就怕便血,便血呢,就要凉血止血,犀角地黄汤。犀角改成水牛角代替,侧柏叶必须得生用,银华要炒成印花炭,这是我们家传的一个特点,止血凉血止血,银花炭特别有效,当然药店里面没有银华炭。怎么办呢?拿30g的银花自己炒,炒炭了,要下10g的银华炭,中毒性菌痢用银华炭相当有效。
2.第二个变证,气随血脱。便血多了就脱气了,这个变证也很危险,要益气固脱。用温阳、养血、清热三部分组成,寒热并用了,这个附片一定要先煎半个小时,制附片。这个伏就是伏龙干肝,也就灶心土。中医很有保护意思,你说开了灶心土,病人本来就反感,让我吃土,你开这个伏龙肝他就特别新奇,啊!这龙的肝,而且伏龙的肝,效果好,其实就是一把土;你写蚯蚓,病人反感,你让我吃蚯蚓,写地龙就了不得了,地上的龙,它保护意思非常重要;这个给你讲了:不用阿胶太麻烦了,用阿胶珠,就蛤粉炒,炒成圆球。
3.第三个变证就是湿盛阳微,也是危险的变证。湿很重啊,阳气就衰微了,它必须温阳利湿,温阳还要利湿,这也是调阴阳呀。光温阳不行,加上利阴的药,一味白芍,它温阳作用就明显提高了。一个拉血,一个气脱,一个阳微,这温病里面的三个变证,都比较危重。
四个治要:
第一个就是三法化湿。宣透、畅中、淡渗,这是三仁汤的代表组方特点,选透、畅中、渗下。
第二个偏重论治。找偏重,湿和温是两个想对的邪,它里面有偏重,湿重于热或者热重于湿,或者湿热并重。偏重呀,要找偏重。立法:
湿重的,化湿为主,清热为辅;热重的,清热为主,化湿为辅;湿热并重的,那清热化湿,不同的立法。当然这里面最大的原则,化湿的时候要注意燥性,燥性就要助热;清热的时候,要注意凉性,寒凉就会助湿,掌握这个原则,否则处理不好。湿温,所以你要三个法,宣上、畅中、淡渗用三仁汤,先把湿解决了,然后找偏重,偏重里面注意不要燥,不要凉。
第三个阶段治则。不同的阶段立不同的治则,卫气同病,用化湿为主;邪到了气分,按照偏重来论治;化燥化火了要按温病来论治,卫气营血或者三焦来论治,不同的阶段立不同的治则。
第四个善后收功。善后收功呀,因为湿邪的特点比较黏稠,反复性比较大,你假如不给他善后,很容易反复。善后有两个关键:第一个要清利余邪,用两个药,一个就是芦根,一个就是生栀子;第二个善后要调理脾胃,调理脾胃呀用保和丸。叶老调理脾胃很有办法,就拿保和丸或加味保和丸,每次用10-20粒。因为它是水丸10-20粒在饭后服,早、中、晚三餐,吃完后马上服10-20粒加味保和丸或者保和丸,用这个办法来调理脾胃,非常管用。总而言之,湿温很难治,但是根据古人的尤其是《湿热篇》,它传入我们的知法,你记住这几步,七个证类,三个变证,四个治要,一般的湿温很好处理,也很有效。
四.支气管炎
支气管炎是肺系疾病的重要组成。常由咳喘痰炎热5个主症,必须抓住祛痰这个环节,痰祛则咳喘痰热会随之缓解。祛痰者首要分清寒热,其辨不再色而在质,粘稠痰属热,泡沫痰属寒,以“三子养亲汤”为主方,热痰以葶苈子易白芥子。还用重视“脾为生痰之源”,不能局限于肺,要配以治脾,方能彻底祛痰,热痰配醒脾,寒痰配健脾。痰为实邪,应当给以出路而分利二便,利于润肠利于痰浊的排出。分寒热顾脾运和利二便,便是祛痰之治,也即支气管炎的巧知法。
3个祛痰的环节,选药如下:
温肺-苏子、细辛、白芥子、白前、杏仁、桂枝、桔梗、紫苑、款冬花。
清肺-葶苈子、牛蒡子、桑白皮、竹沥、浙贝、前胡、天竺黄、全瓜蒌。
醒脾-莱菔子、生苡仁、陈皮、云苓、连翘、竹茹。
健脾-清夏、桔红、木香、白扁豆、白术。
利尿-车前草、白花蛇舌草、冬瓜子皮、芦根、竹叶。
润肠-草决明、桃仁、白菊花和全当归。
痰瘀互根,常常互结,支气管炎常因情绪激动而诱发,所谓“木火刑金”,火也常致血瘀,故长宜伍用化瘀而提高疗效。化瘀法从清肝活血着手:
清肝-生栀子、黛蛤散、菊花、夏枯草、地龙、薄荷、蝉衣、羚羊角。
活血-桃仁、川芎、丹参、苏木、泽兰、花蕊石、三七粉。
底下讲气管炎,关键抓住祛痰。
气管炎五个主证,咳喘痰热炎,咳嗽、喘、有痰、发热、有炎证,就五个字,五个症状里面抓住关键就是祛痰,痰祛了,其它四个症状往往就迎刃而解了。
痰怎么祛呢?
分两类:
温肺或者清肺。分清寒痰或者热痰。昨天讲了,辨痰不在颜色,在质量。
温肺里面主要的药就苏子和莱菔子,清肺里面主要的药就天竺黄和浙贝。
第二个肺为贮痰之器,分清寒热,脾为生痰之源,所以要加上醒脾或者健脾,实行的用醒脾,虚性的就用健脾,醒脾里面主要的药就莱菔子和苡仁,健脾里面主要的药就白扁豆和陈皮。
分利二便才能祛痰,要利尿和润肠。祛痰的时候要注意痰瘀互根,要配上化瘀的药。
化瘀的药,两个主要的药。什么药?丹参和水蛭。还要注意木火刑金,就注意要清肝,清肝里面主要的药就是丹皮、栀子和薄荷。。
五.冠心病
中医诊治冠心病颇有疗效优势。以往的重点均放在“瘀血”、“气虚血瘀”和“寒凝”上,而疏忽于“痰浊”。二十世纪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作节奏的加快、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气候环境的恶化与污染,冠心病的中医证类谱发生重大改变,“瘀血”少了,“痰浊”多了。我们曾经做过1260例证候学调研,结果“瘀血”证类只占17%,“痰浊”证类却占63%,法随证变,冠心病应当提倡从痰论治。
从文献、病因、病理和临床都表明冠心病同痰浊密切相关,提倡从痰论治有根有据,符合证候谱的改变,是增效的重要途径。
冠心病的有效祛痰方剂有6首:
《金匮要略》的
“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伤寒论》的“小陷胸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的“温胆汤”,《太平圣惠方》的“瓜蒌枳实半夏汤”。
冠心病的有效祛痰中药有18味:全瓜蒌、薤白、半夏、竹茹、天竺黄、枳壳、桔梗、浙贝、海藻、昆布、莱菔子、石菖蒲、郁金、苍术、陈皮、云苓、茵陈、泽泻。
冠心病从痰论治要抓住“痰浊闭塞”的6个主证:苔腻脉滑,胸闷满痛,头重肢困,口粘纳呆,形胖痰多,其中尤以苔腻为重,但见苔腻便是,它证不必悉俱。
冠心病从痰论治的主方是“温胆汤”合“三参饮”化裁。主药有7味:竹茹、枳壳、云苓、陈皮、参类、丹参、苦参。
为增效,应有四助:
1.分辨寒热,痰形立法-热痰苔腻痰粘,选加黄连、天竺黄、浙贝;寒痰苔白痰稀,选加桂枝、法夏、生姜;狭义之痰重在消导,选加莱菔子、葶苈子、生山楂、海藻;广义之痰重在透豁,选加石菖蒲、郁金、桔梗、蝉衣。
2.根据痰性,伍用四法-气虚必生痰浊,伍补气药,选加仙鹤草、扁豆衣、生芪;气滞必凝痰浊,伍理气药,选加柴胡、玄胡、佛手;寒凝必结痰浊,伍温通药,选加桂枝、川椒、鹿角霜;痰瘀必互结,伍化瘀药,选加三七、苏木、泽兰。
3.给痰出路,分利二便-利尿选加石苇、车前草、白花蛇舌草;润肠选加草决明、白菊花和全当归。
4.遵循古训-加全瓜蒌、薤白,并用酒类20ml浸泡1小时。
底下冠心病呀,强调从痰论治,这也是个巧治。现在一般治疗冠心病都是活血化瘀,补气活血,温通,当然也有个别的从痰论治,比较少,实际上呢,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西学中同道按照西医的病理来理解中医的冠心病,就找到了血瘀,从此就开展了30多年的不懈努力,把血瘀研究得很透彻,产生了两位院士,一位是临床,一位是实验。后来呢,又有一位专家,创建了“络病学”,而且产生了第一个准字号的药就是“通心络”。然后呢,去年,又成了院士,所以在络病,血瘀,活血化瘀产生了三位院士,成果磊磊,功不可没。但从1999年开始,我们就进行了中医冠心病证类的调研,搞了2000多例病例,调研的结果呢,瘀血的病人只占16%,痰浊的病人占67%,说明新的世纪呢,冠心病的证候谱发生了重大变化,瘀血少了,痰浊多了。中医的特点要有疗效就要法随证变,证候变了,你法还没变,证和法不对,何谈疗效啊?所以上个世纪70年代,我们就提出来了,冠心病应当从痰论治。当然这个并不是我们的发明,我们仅仅是传承了中医的原生态,昨天我讲方剂的时候讲了,张仲景用瓜蒌薤白白酒汤七个主要方,这就是冠心病胸痹心痛从痰论治的鼻祖。但是呢,都知道瓜蒌薤白白酒汤,都以为它是温通的,而忘了它是祛痰药,就是我们注意了,我们传承了,给它创新了,所以成为冠心病的巧治。代表方有6个,祛痰的中药有18味,痰浊的主证有6项,这个我在讲义上都有了,你翻一下就知道。问题我要讲一下,痰浊的主证。这个痰浊是广义的痰,不一定就是咳嗽的痰。它有哪6项呢?头重,有的书上形容它为头重如裹,头发重,泰山压顶,沉重;第二胸闷,这是冠心病最多见的一个症状,现在绞痛很少了,发憋发闷非常多见;第三个,嘴里发粘;第四个是纳呆,不想吃饭;第五个是脉滑;第六个是苔腻。这样临床上见了这6项主证,不光是冠心病,任何的病,都给它辩证定位痰浊。6项里面,最关键的一项就是苔腻,我们称为“但见苔腻便是,它不必悉俱”,别的五个证有没有次要的,重要的苔腻,这一证就能定位是痰浊,这完全是从临床出发的。因为为什么呢?抓住苔腻,治痰浊有效。主方就是温胆汤和三参饮,这两个方剂呀,讲52方的时候讲了。主药,七个主药,这七个药就组成了治疗冠心病从痰论治的基本方。但是里面还有加减:第一个要分清寒热;第二个伍用四法;第三个要给痰(痰是个实邪)出路;第四个就要遵循张仲景的祖训要加全瓜蒌和谐白。具体的办法讲义上都有了,我就不重复了。从痰论治呀,明显的提高了治疗冠心病的疗效。当然反过来讲,假如这个病人有淤血,舌质紫的,有疼痛比较明显,那你还应当从瘀论治,但是这一部分病人现在少了。所以我给你讲巧治,就离不开中医的辨证论治的原生态。丢了原生态,所有的冠心病都从痰论治,错。当然痰浊比例增加了,所以它有效。而且你看出来我这里面为什么用“三参饮”呢?就是我临床治疗的指导思想:第一要扶正,用人参,那是个动力,对痰包括瘀都有个推动力,利于它的排出,所以利用参呀;第二为什么用丹参?用人参来扶正,有动力,用丹参来活血,为什么呢?就是痰瘀互结,甭管你有瘀没有瘀,加了一个丹参,祛瘀作用就明显提高了;为什么用苦参呢?苦参的心血管效应相当好,而且痰浊化热的多,化寒的少,用了苦参加上清热作用,而且又可增加心血管的效应,不是提高疗效吗?唯一苦参伤胃,掌握用量,用10g以内,苦参没问题,你还怕苦参伤胃,你可以把苦参改成黄连,它也能清热,也有心血管效应,黄连就不伤胃了,所以我反复讲这是一个巧治,治疗冠心病的巧治焦三仙是指由焦麦芽、焦山楂、焦神曲三味中药构成,其消积化滞的功效很好枸杞子,菟丝子,仙灵脾,补骨脂各30克打粉,每服6-9克。鼓舞肾气肾四味加胡桃肉与补骨脂为青蛾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临床辩证用药加减之二
五十年总结一气周流方剂 (上)
麻瑞亭医林五十年方剂
麻瑞亭临证经验医家经验
麻瑞亭临证经验
麻瑞亭医林五十年方剂(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