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品老庄之:生存智慧

老子、庄子都是后人的尊称。在先秦古籍中,老子的真名是老聃,庄子的真名是庄周,都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后世将老子与庄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老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有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主张“无为”,放弃一切妄为。认为一切事物的本质虽然有着千差万别的特点,但其“一”本同,逍遥无待,穷天理、尽道性,以至于命。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假慈、假仁,假意等大伪。

老庄智慧可从流传至今《庄子》一书来品读,该文多采用寓言形式,表达老、庄思想,细品发现相较于现代,更具有现实意义,甚至具有思想颠覆性,更深邃、通透与深远。今天,我们就选取其中的三则寓言故事来感受老庄思想智慧之浩瀚:精妙的生存哲学、超凡脱俗的处事态度、发人深省的处事方式。

◇生存哲学:“相濡与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寓言一:“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

确切地说,这是《庄子》记录的一个故事事件中老子“斥责”弟子孔子时讲的一个寓言故事。故事背景是这样的,有一天孔子跟老师老子讲经论道,谈到“仁义”时,孔子主张“仁、义、理、智、信”,自认为仁义是自己长处,就侃侃而谈,孔子的“仁、义”是建立在人类生存环境恶化的基础之上,人们应该怎样知仁知义,当时老子当即指出孔子之仁义的思想片面性,用了此寓言来说明。

释解:两条鱼在泉水干涸成为陆地的情况下,各自以口中的湿气和涎沫滋润对方,以延续对方的生命。当灭顶之灾来临之际,将仅有的一线生机留给他人(“仁义”关怀到了极致)结果只能是相继死去。可是非得这样吗?如果两条鱼生活在江湖之中,从不会想到用自己口中的湿气和涎沫去滋润对方。当生活在最适合生存的环境里,不存在任何生存危机的状态下,人们就会忘掉相互之间的“仁义”关怀。

老子认为孔子自鸣得意的“仁义”思想,是建立在人类生存环境恶化的基础之上的一种生存理念,这种教化越盛行,说明人们所处的生存环境越恶劣。所以,老子并不认同孔子的“仁义”论,倡导另一种截然不同的生存理念:人应该如同鱼儿在大江大湖里那样,生活在最适合生存的环境中,不需要相互之间的关怀救助,社会也毋须进行“仁义”教化。这种“相忘于江湖”的生存理念,才是人们应该持有的,并且在这种理念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寻找、营造一个最适合人生存的社会环境。

笔者认为这才是教育应该教化的正确生存观,为什么要到“相濡与沫”的时刻?为什么不多多提倡当政者、社会、人们共同营造适合人生存的环境?

(小提示:喜欢古诗词、哲学探究、文学这类文化的朋友们可以关注《独山君》公众号,扫以下二维码进入,共品读、共交流,只为觅知音,聚同道。我是堂主“悠悠我心”,等您来聚!)

◇处事态度:“万物以我为一”

寓言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故事背景;曾在魏国执政十二年的惠施(就是文中的惠子),因为秦国间谍张仪的挑拨离间,刚刚走下政坛,此人也非常有学识,有一个成语“学富五车”就是源于惠施,可见其学问之广博,其与庄子交好,经常一起讨论学问。一天两人同游于濠梁之上,看见湖中鱼儿出游而引出的一番辩论。

释解:庄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鯈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说:“你又不是鱼,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呢?”庄子说:“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是快乐的呢?”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庄子说:“让我们回到最初的话题,你开始问我‘你哪里知道鱼儿的快乐’的话,就说明你很清楚我知道,所以才来问我是从哪里知道的。现在我告诉你,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从逻辑角度来说,惠子的推论更具有理性逻辑性,确实,人类和鱼儿是分属不同的种类,怎么能用一种种类的标准来衡量呢?惠子遵奉的是“异类不比,说在量”(后期墨家语)的类比原则,不同的种类,衡量标准不一样,不能作由此及彼的推论。

从哲学角度来说,庄子认为,庄子的“知鱼之乐”,是其“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处世态度的必然结果,包括人在内的世间万物,都是道的具体所微,所谓“以道观之,物无贵贱”。因此,人与鱼儿之间是相通的,并没有截然分割的区别。人能感知鱼,鱼也能感知人。鱼是否快乐,人当然能感知。

有了“万物与我为一”的处世态度,就能从道的层面看世界,将物无贵贱的理念转化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实践中去,一切看似不可能的事情,都成为可能。平等,从道的层面获得了保证;不仅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成为易事,人与物之间的沟通也有了基础。生活,变得那么轻松、舒畅;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不再是难以攀登的高度。

如此,世间万物大可从容看待,顺其自然,你若认为安好、放飞,世界也为之绽放美丽!

◇处事方式:“游刃有余”

寓言三(《庖丁解牛》成语的出处):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故事背景;一天,一个叫庖丁的厨师为文惠王宰牛,宰牛时厨师的手、肩、足、膝呈现的姿势优美如舞姿;用刀分解牛体发出的声响,美妙如古乐。文惠君禁不住喝彩,问为什么解牛都能有如此技艺,从而引出丁厨师精彩绝伦的回答的故事。

释解: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真是危险啊!已经有了危险,还要执著地去追求知识,那么除了危险以外就什么都已经没有了。做好事不要求名,做坏事不要受刑罚,以遵循虚无的自然之道为宗旨,便可以保护生命,可以保全天性,可以养护新生之机,可以享尽天年。

庖丁给梁惠王宰牛。手接触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庖丁放下刀回答说:“我追求的,是道(本为虚词,无特定之意,可解成自然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起初我宰牛的时候,眼里看到的是一只完整的牛;三年以后,再未见过完整的牛了(意思是:只看见一个虚线的牛,就是只看见怎么样去解)。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砍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割断筋肉割坏的(就像我们用刀割绳子一样);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砍断骨头而将刀砍坏的(因为不知道怎么砍,所以砍到骨头的时候就容易坏)。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锋利得就像刚在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样。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那么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虽然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

这则寓言故事,《庄子》有个前言,还写了这样一段话,提出顺应自然规律,“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接着讲“庖丁解牛”故事,阐述养生之道的最高境界:顺应自然。这个寓言讲述的是顺应自然的一种具体方法:“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

儒家思想中有一个备受追捧的处事方式叫“鞠躬尽瘁”,源自诸葛亮的《后出师表》:“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儒家教导人们要有这样一种无小我,只有大我大义,牺牲奉献的处事方式,笔者认为鞠躬尽瘁的态度是非常端正的,这值得肯定与认同,但在处事结果上却是顾不上的,那就要问,处事不求结果,不达目标,鞠躬尽瘁的意义何在?

老庄道家的“游刃有余”与孔子儒家的“鞠躬尽瘁”处事方式比较,哪个更符合自然规律,哪个更适应人性,结果是显而易见的。游刃有余的作用就是刀刃与牛骨不发生磨擦,从而能轻松、愉悦、最小成本地完成解牛这件事情。同理,在日常生活中,尽量避免人与自然界、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磨擦”,时刻保持“游刃有余”的养生方式,与己、与人、与世界都是和谐共处状态,生活能不美好吗?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遵循自然法则,不违背自然法则,一切顺其自然,以“无为”顺应自然法则,自然“道”在心中,在生活中,一切都有解,一切都会过去,生活还在继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庄子的10则寓言故事,用智慧滋养人生
“相濡以沫”的人生,为什么被庄子嗤之以鼻?读透庄子这三个经典故事,人生境界大不同
庄子寓言故事(精选15篇)
庄子|庖丁与养生
庖丁解牛与养生
庄学日课 | 音频:《庄子复原本·养生主》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