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以史为鉴1:甲午战争的血泪教训——不抱幻想,当断则断
甲午战争是影响我国历史的重要一战,宣告清政府准备了三十年的洋务运动彻底失败,日本此后跃居亚洲第一,开始了其侵略鲸吞我国的战略部署。甲午战争以及此前对列强之战,清军几乎是逢战必败,后世总结起来,每次战败的原因都大体相同,这代表清政府缺乏自省能力,而甲午战争所带来的后果要更直接、更惨烈,而这一切都是清政府满抱幻想,当断不断的后果。
(从牙山到整个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的溃退战)
交战前寄希望于列强调停,错过最佳准备时间
1894年,清政府拒绝了日本提出的中日两国继续增兵朝鲜及共同主持改革朝鲜内政的建议,虽然清政府明确表态,但此时日本已经开始实际掌控朝鲜,因此,脱离军事的纸面拒绝并没有换来好的结果。在日本逼迫朝鲜向中国宣布独立时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清政府也开始了准备,然后大多都是纸面准备,军事上只是做做样子给西方列强表演,像极了40年后的淞沪会战。此前被公认为深刻洞悉国际大势的李鸿章,此时却自以为是地在想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争取日本在朝鲜问题上让步,这简直让人大跌眼镜。列强虽然向日本表达了一些劝阻意见,但并没有对日本真正构成压力。正是因为这种抱着幻想的侥幸心态,清军错过了军事准备的最佳时机,而日本的态度、立场坚定而不可动摇,可以说,在甲午战争开始之前,清朝就已经输了一半。
(与外国公使合影的李鸿章)
战场上缺乏自信,当断不断,一败再败
日本占领汉城后,清政府开始派运输舰经黄海向牙山输送兵力,而高升号及护卫舰济远舰、广乙舰中途遭遇日本舰队,广乙舰因制造原因率先被重伤退出战场,济远舰开始以一敌三,苦战两小时后管带方伯谦下令突围撤退。单纯从军事层面上来说,方伯谦的指挥并没有什么问题,本来济远舰就是为了护送运兵船,况且此时高升号还远在数公里之外,为避免被击沉,撤退当然是最优选择。
(北洋舰队的官兵合影)
然而日舰不想放过济远舰,穷追不舍,方伯谦靠诈降的手段不断突出重围,然而舰船性能更佳的日舰吉野号连发六枚炮弹,重创济远舰。日军逼人太甚,济远舰官兵在主炮被毁、主炮手或亡或伤的情况下,破釜沉舟,背水一战,许多水手挺身而出,奔向尾炮,连发数弹,击中吉野要害。吉野船头低俯,孤军无援,心生怯意,只好挂起白旗和黄龙旗,表示不再追击,然后仓皇转向,沿来路逃回。由此可见,在主炮被毁,人员伤亡巨大的绝境中,清军都能大退重伤敌人,可惜在前期优势下反而一无是处,这大概就是勇气与决心的力量吧。
(甲午战争时的清军俘虏)
清政府最高层再次借英国参战为希望,集体对战争视而不见
丰岛海战的消息传到了北京,但清政府最高层对此并没有多少激烈反应,大小官员都在准备着第二天的万寿节。整个北京风平浪静,张灯结彩,匠人们用各种各样的彩画、布匹等将京城的主要街道包装得绚丽多姿,到处显示着天朝上国正处在历史上难得的太平盛世。就连一直被认可有实力有希望的光绪帝也兴高采烈,接受满朝文武大小官员的祝贺,在这里根本感觉不到中国正处在战时状态。
(自欺欺人的清朝万寿节剧照)
清政府最高层之所以对战争反应的如此迟钝及置身事外,归根结底还是在依托于列强。丰岛海战时,李鸿章向英国租借的商船高升号被日军击沉,船上的部分外国水手也已死伤,光绪帝以为此次英国被拉下水,将直接参与对日战争,毕竟作为头号强国,大英帝国的尊严一定会使英国政府对此做出强烈反应。然而日本人在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就向英国人做了解释,双方达成某种程度的谅解,况且英国也并未觉得一条商船是其巨大的损失。但是清政府对列强的调停寄予无限期待,在军事上也就没有进行认真的准备,以至于后来酿成苦果,海陆精锐全军覆没。
(由日本人绘制的甲午中日黄海大战)
畏敌怯战,战争一败再败
驻扎在牙山的陆军是清军精锐,由叶志超率领。7月日军进攻牙山,叶志超提前退缩至成欢驿,后中日双方在成欢驿爆发大战,此战伤亡两百人,并不算失利,然而叶志超畏敌怯战,率众逃跑至平壤。至此,南朝鲜已全部脱离清军掌控,然而后来的平壤大战才促成了清军陆军的覆没。9月,日军对平壤发动总攻,清军进行英勇顽强的抵抗,多次打退日军进攻,从黎明战至日出,又从日出战至日中,双方反复拉锯,反复争夺,互有伤亡,虽然丢失部分阵地,但清军的气势并没有因此受到影响,众人反而士气高昂,一时间形成反攻姿态。但是主帅叶志超此时却下令在城头竖起白旗,放弃抵抗,同时命令各军将能够丢掉的军械一律丢掉,弃城北逃,而他自己一夜狂奔五百里,退过鸭绿江。就这样,在昏庸无能,畏敌怯战的总指挥的带领之下,清军失败了。
(日本陆军正在隔江攻击清军画面)
军队不知打仗目的,被动防守,打一次算一次
黄海大战的失败就不必言说,当时在朝鲜路战时北洋海军主力战舰一直在中国东部沿海巡弋,没有主动出击,给予国力支援,反而消极防守,最终酿成大祸。日本的战略目标很清楚,它知道自己这一战要的是什么,而清政府和清军在战争中一直处于被动防守状态,不知以攻为守的道理,不知中国为什么要与日本在朝鲜争夺,胜负两种后果将对中国产生怎样的影响,清政府和军队主帅实际上都是不甚了解。中国军队只能是打一仗算一仗,打到哪儿算哪儿,没有进攻日本本土、日军要害的勇气和规划,只能是处处被动,被日军所牵制,战败也就不难预料了。
(甲午战争纪念馆,清政府高层在战和问题上一直摇摆不定)
清朝末期的所有战争几乎都是当断不断,战和不清,这极大的延误了时机,使得兵力部署不足,一次又一次战败。清军将领缺乏自信,只知消极防守,不知主动为何物,结果一触即溃。前人的失败在今天不能在出现,血泪教训承担不起,名族复兴也绝不容许,今天,只有当机立断,言行目标一致,才能夺取最终的胜利,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国殇 1894-1895 甲午战争史实展
甲午战争的意义 甲午战争与抗日战争
李鸿章以夷制夷战和不定 最终铸成甲午战争败局|甲午|李鸿章|光绪帝
甲午战争:本不该输得这样惨烈
甲午战争为何惨败?其实不怪慈禧和李鸿章,因为压根不配获胜
甲午战争清军阵亡4万,日军又阵亡了多少真实数据让人瞠目结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