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京汉铁路

1 基本简介

  

京汉铁路京汉铁路原称卢汉铁路,由于民国政府时期,北京称北平,所以又叫平汉铁路。卢汉铁路是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准备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于1889年8月将湖广总督张之洞调往武昌改任湖广总督,与直隶总督李鸿章共同负责筹建卢汉铁路。当时国库空虚,为了修筑卢汉铁路,张之洞1889年向清政府提出每年拨款200万两银子备修路之用,得到了允诺。随后,为生产卢汉铁路所需要的钢轨,张之洞开始筹办汉阳铁厂等一系列重型工厂。但每年200万两银子,对庞大的工程无疑是杯水车薪,并且仅仅拨款一年,就因东北局势紧张,清政府下令“移卢汉路款先办关东铁路”。

  1895年年底,光绪皇帝发出一道谕旨,提出救亡图存的六项“力行实政”,修铁路被列为首项。清政府决议兴建卢汉线,原来打算铁路实行“官督商办”,由各省富商集股修建。但当时清政府信誉扫地,华商“各怀观望”,无人问津,不得已只好举借外债。

  1896

图为京汉铁路总工会召开成立大会时全体代表合影。年10月,直隶总督王文韶和张之洞奏请设立铁路总公司,以大官僚买办、天津关道盛宣怀为督办大臣,统筹卢汉铁路的修建。借款筑路的消息一经传出,美、英、法、比等国的公司派代表蜂拥来华,竞相兜揽。张之洞认为其他国家胃口太大,而比利时是个小国,钢铁资源丰富,铁路技术成熟,最主要是他们“于中国无大志”,比较让人放心。

  1897年3月17日,比利时驻汉口领事法兰吉见张之洞面商筑造卢汉铁路事宜。经过谈判,清政府最终与比利时人达成了协议。1898年6月,《卢汉铁路比国借款续订详细合同》和《卢汉铁路行车合同》正式签订,清政府向比利时公司借款450万英镑(年息5厘,9折付款,期限30年)。该合同规定,筑路工程由比利时公司派人监造;所需材料除汉阳铁工厂可以供应外,都归比利时公司承办,并享受免税待遇。在借款期限30年间,一切行车管理权均归比利时公司掌握。这不仅使中国完全丧失了铁路主权,还在财政上受到巨大损失,为以后帝国主义者利用债款关系掠夺中国铁路权开了一个极为恶劣的先例。 [1]

2 路权旁落

  合同签订后,此前仅断断续续修筑了100多公里的卢汉线,终于可以大举兴建了。卢汉铁路的卢沟桥至保定段,清政府按合同规定,于1897年10月统交比利时公司接办。 1900年,趁着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逃亡西安,占领了北京的八国联军,主要是法国、英国、比利时三国侵略者,擅自将卢汉铁路卢保段从卢沟桥展筑北京正阳门西侧。

  1906年4月1日,全长1214.5公里的京汉铁路全线通车,张之洞与直隶总督袁世凯一道验收工程后,卢汉铁路改称京汉铁路,加支线共计1311.4公里。从卢保段开工算起,刚好九年整,计算实际所用建筑费为4624.3万两白银。张之洞曾计划五年建成,预算用款4000万两白银,都大大超过了。尽管造价很高,费时很长,建成的铁路质量较差,运输效率不高,但京汉铁路通车后还是有不小的赢利。

  1906年4月1日,连接北京与汉口的全长1214.49公里的宏大铁路干线卢汉铁路正式全线通车运行。京汉铁路全线通车之日,离张之洞上呈《请缓造津通改建腹省干路折》是17年。京汉铁路通车后,被比利时公司“代管”着,运输成本完全由中国承担,有了赢利比利时公司却要提取20%的“余利”。

  当时与京汉铁路一起修建的还有从广东省广州到湖北省武昌的“粤汉铁路”,1896年5月,张之洞上谕修筑粤汉铁路,主张官督商办,但清廷自行向美国借款,美方更规定中国在50年后还清债款,方可收回铁路管理权。但此举激起粤、湘、鄂三省绅商强烈不满,最后为从美国手中赎回路权,清政府付出了高达675万美元的代价。

  在当时粤汉铁路收回路权的影响下,在义和团运动的影响和全国人民纷纷要求收回铁路主权的压力下,清政府几经周折,终于在1909年1月,拨官款500万两白银和借英国汇丰、法国汇理两银行款5万英镑,还清了京汉铁路借款,把铁路赎回,收回京汉铁路管理权。

3 巩固地位

  京汉

京汉铁路铁路极大的刺激了湖北工农业的发展,还是武汉获得“东方芝加哥”美誉的大功臣。“路网观成,则行程万里无胼胝之劳,转运千吨有瞬息之效。”

  京汉铁路的全线贯通,打破了仅依赖于水道与驿道的传统交通网络格局,武汉从此迈入了火车、轮船、客运齐发,东可至上海,西可达重庆,北可进京城的水陆联运时期。闹市区不再局限于长江边的租界一隅,沿铁路线的迅速繁华对汉口城区的面貌的改观颇有影响,就连“草庐茅店,三五零星”的桥口至谌家矶一带,也变得“三十里几比室直连矣”。

  京汉铁路的全线贯通,改变了武汉在近代中国经济布局中的格局,武汉不再是长江流域中仅充当横向传导的角色,纵向的铁路线在缩短了时间和距离的前提下,还有成百上千的运载力,这更加有力地推动了汉口商业贸易的发展。

  然而同时,在军阀割据时代,京汉铁路的运营收入是军阀吴佩孚军饷的主要来源之一。而这一重要地位也引发了后来震惊中外的“京汉铁路大罢工”和“二七惨案”,而这些重要历史事件就发生在斗争最为激烈的武汉。

  京汉铁路总工会设在江岸,这里成为军阀屠杀的重点。1923年2月7日下午,军警以谈判为名,派出全副武装的军队包围总工会,找出江岸分会委员长林祥谦,逼林下复工令。林祥谦宁死不屈,牺牲时年仅3l岁。当晚,著名劳工律师、共产党员施洋被捕入狱。2月15日凌晨6时,吴佩孚命时任湖北督军的萧耀南以“煽动工潮”的罪名将施洋秘密杀害于武昌,时年34岁。京汉路全线在“二七”惨案中牺牲的“二七”烈士共52人,其中江岸39人。此外,受伤者300余人,被捕者60余人,1000余人被工厂开除,流亡在外。

4 铁路通车

  1906年4月1日,京汉铁路全线正式通车。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清廷颁布上谕,要“力行实政”,修铁路被置于实政的首位。1895年12月,清廷政府谕令卢汉铁路商办。但张之洞在募集商股的过程中多方受阻,不得不把修筑卢汉铁路的任务交给盛宣怀。盛宣怀承办卢汉铁路的款源主要是借洋债。比利时一举夺得了卢汉铁路的贷款权,1898年6月,《卢汉铁路比国借款续订详细合同》和《卢汉铁路行车合同》在上海签订,借比利时款112.5万法郎,息5厘,九扣,期限30年。京汉铁路于1898年开始修筑。 卢汉铁路北端卢沟桥至保定一段,盛宣怀受命督办铁路总公司之初,即请领官款承建,长132.7公里。南端汉口通济门至滠口一段,张之洞于议借比利时款期间建成,长23.5公里。1898年底,比公司从南北两端进行勘测。以确定全路正式线路。

  1905年9月,南北两端线路建成,在詹店车站附近接轨,11月25日,黄河铁桥全部完工。次年4月1日,全线正式通车,改名为京汉铁路,于支线共计1311.4公里。

5 历史意义

  京汉铁路的全线贯通,改变了武汉在近代中国经济布局中的格局,武汉不再是长江流域中仅充当横向传导的角色,纵向的铁路线在缩短了时间和距离的前提下,还有成百上千的运载力,这更加有力地推动了汉口商业贸易的发展。当时,一位到过汉口的英国人曾感叹,中国“内陆商人很快地利用起这一改善了的交通条件”,通过汉口把湖南,湖北,河南等省的农产品迅速地散往全国各地。

6 百年沧桑

  1889年12月(清光绪十五年二月),时任两广总督的张之洞,上奏清政府,修筑卢沟桥至汉口铁路。1897年4月,卢汉铁路正式修建,历时9年于1906年4月1日正式通车,改称为京汉铁路。时代的列车承载着历史的风雨沧桑轰隆隆地向前行驶着,至今年的4月1日,京汉铁路迎来正式通车的100周年。

  京汉铁路通车前,漯河只是一个有几户手工作坊和一些商业店铺的小寨子,自有了京广铁路以后,漯河逐渐成为水陆交通枢纽。漯河是火车拉过来的城市,京汉铁路通车,标志着漯河向现代工业文明迈出了第一步,漯河城市的发展真正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1906年通车后,这里交易频繁,商户日增。初有汉口、周口等地迁来的行栈多家,继而宁波、两湖、怀庆诸商帮以及北舞渡的客商向此云集,代客包运货物,承揽车船。后来,火车站两侧形成马路街、公安街等商业区,形成城市雏形。京汉铁路通车,为漯河工商业兴起创造了条件。至20世纪30年代初,漯河仅粮行就有170余户,转运公司42户,以及油行、杂货行、花布行等38个行业,总人口达4万余。

  此后,铁路代替了淮河及其支流,成了豫东平原最主要的通道,豫东平原的货物都向京汉铁路集中,位于京汉铁路沿线的漯河,随着交通位置的变化,逐渐成为附近农产品和牲畜的集散地,从而代替了周口、北舞渡、郾城等旧的物资集散中心。

  解放后,漯河交通事业迅猛发展,京广铁路全线建成通车,成为沟通南北的大动脉。新建孟平铁路竣工,漯舞地方窄轨铁路建成,使煤城大量煤炭通过漯河中转,运往全国各地,并为舞阳县铁矿开采,创造了运输条件。20世纪60年代,孟平铁路延伸至宝丰,连接焦枝线,西可直达襄樊宜昌重庆。20世纪70年代,修建漯阜地方准轨铁路,东可通过周口、沈丘、项城直达安徽阜阳,沟通京广、京沪两大干线,从而使漯河成为豫中平原铁路交通中转枢纽和煤城平顶山煤炭运输的主要通道。

  1986年,漯河升格为省辖市后,具备了更强劲的发展动力。1986年3月29日上午,铁道部和河南省政府重点项目——登阜铁路范庄至辛安段(简称范辛铁路)建设指挥部揭牌。范辛铁路途经许昌平顶山、漯河3市,北起许昌市襄城县境内的平禹铁路范庄站,南与漯河市舞阳县境内的漯舞铁路辛安站接轨,是河南省登封市至安徽省阜阳市之间的地方铁路运输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长近48公里,总投资5.3亿元,计划两年内完成建设项目。建成后,将使登封铁路、平禹铁路、漯舞铁路、漯阜铁路等4条地方铁路连接起来,并连接焦柳、京广、京九三大动脉,从而将登封、新密、禹州、平顶山、襄城等地的煤炭顺利外运。

  漯河的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成为综合实力日益增强的现代中等城市;改革开放大踏步前进,成为充满生机和富有潜力的活力城市;食品加工主导产业特色优势明显,逐步成为河南省乃至全国食品王国;城乡面貌日新月异,成为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生态宜居城市。

  百年石破天惊,百年继往开来,百年阔步前进。百年铁路沧桑见证了漯河从旧中国的一个商贸小镇,迅速发展成为屹立于中原城市群中的一颗耀眼新星。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评价正处于建市以来最好的发展阶段,称漯河是一个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充满希望的城市。正值“十一五”开局之年,正处在历史大变革时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被京广线改变的两座城市
探寻中国近代建筑之57——京汉铁路(一)
清政府修了一条铁路,拉出两座大城市,各自取代原有省会
京汉铁路早期经营研究
百年前周口有机会直通卢汉铁路,是因为袁世凯错过的?
各个时期铁路路徽,铁路人未必都知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