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血证(鼻出血,便血,紫斑等)古代医家怎么说?#健康科普挑战赛#

血证的定义


凡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一类出血性疾患,统称为血证。在古代医籍中,亦称为血病或失血。血证的范围相当广泛,凡以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均属本证的范围。本节讨论常见的鼻衄、齿衄、咳血、吐血、便血、尿血、紫斑等血证。西医学中多种急慢性疾病所引起的出血,包括多系统疾病有出血症状者,以及造血系统病变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明代 | 虞天民

明代虞天民在《医学正传·血证》中把多种出血证归纳在一起,统称“血证”。

宋代 | 《济生方·吐衄》

强调火热在血证发病中的作用。

原文:“夫血之妄行也,未有不因热之所发。盖血得热则淖溢,血气俱热,血随气上乃吐衄也。”

金元时期 | 朱丹溪

在《平治荟萃·血虚阴难成易亏论》中强调阴虚火旺是导致出血的重要原因。

明代 | 张景岳

明代医家张景岳特别强调“火”与“气”在血证发病中的作用,他在《景岳全书·杂证谟· 血证》中指出:

“而血动之由惟火惟气耳。”

明末 | 赵献可

《医贯· 血证论》提出“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对血证的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明代 |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吐血》提出“治吐血三要法”即

“宜行血不宜止血”

“宜补肝不宜伐肝”

“宜降气不宜降火”

清代 | 唐容川

清代唐容川《血证论· 吐血》提出治疗血证四法:

止血、祛瘀、宁血、补虚。

清代 | 《临证指南医案》

“若夫外因起见,阳邪为多,盖犯是证者,阴分先虚,易受天之风热燥火也。”



风热燥邪,热伤肺络,迫血上溢致咳血、鼻衄;

热邪留滞,侵及下焦,损伤尿道,脉络受损致尿血;

邪热犯于中焦,与肠中湿毒夹杂为患,损伤肠道,则见便血;

邪热侵入营血,迫血妄行,血溢脉外,渗于肌肤之间,可见皮肤紫斑,重者上下出血。


饮酒过多,过食辛辣厚味使得

湿热内蕴 阳明热盛 热灼胃络 血溢胃中随胃气上逆则见吐血

随粪便而下或热郁肠道,灼伤肠络 则见便血

循经上炎则见齿衄 鼻衄

热注膀胱则致尿血

热入营动血则致皮肤紫斑。


郁怒忧思、情志过极,则气机逆乱,迫血妄行,溢于脉外,而成血证。

肝火循经犯肺,木火刑金,肺络损伤则见咳血、鼻衄;

郁怒伤肝,气郁化火,横逆犯胃,损伤胃络则见吐血、便血;

情志不遂,心火亢盛,耗伤肾阴,热移膀胱,热灼血络则见尿血;

思虑伤脾,脾不统血则见吐血、便血、尿血、紫斑 。


劳倦纵欲太过,或久病体虚,导致心、脾、肾气阴不足,血不循经而致出血。

损伤于气,则气虚不能摄血,以致血溢脉外则见衄血、吐血、便血、紫斑;

损伤于阴,则阴虚火旺,迫血妄行则见衄血、尿血、紫斑;

久病入络,使血脉瘀阻、血行不畅、血不循经则见出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治疗“血证”方剂汇总
中医血证(鼻出血,咳血,吐血,便血,紫斑)古代医书医家介绍
中内辨证歌诀升级版:气血津液病
中医内科学讲稿气血津液第二节血证
血证中医治疗秘方
中医血证(鼻出血,咳血,吐血,便血,紫斑)病因病机和鉴别诊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