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希望田野党旗飘

希望田野党旗飘

省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主任郭亚丁:在"党建+"模式下,基层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核心引领作用,把群众引导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和创业富民思路上来,在重大村务中作出科学决策,在困难问题前敢于担当,广大农村党员在希望田野上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走在村里,党员护绿岗、党员责任河段、党员志愿服务点……随处可见。问题是时代的声音。而在小古城村,同样能看到这种变化。要在以前,这种现象几乎不敢想像。
来自:网易新闻 2015年07月30日 02:19

核心提示: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针对一些农村存在的基层党建与经济社会发展“两张皮”的现象,杭州余杭区探索基层党建与新农村建设深度融合的新路径,以“党建+”工作方式,引领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生态建设、社会治理等各项工作,基层党建与农村发展实现了互动双赢。

一张实木长条桌,一壶香茗,翠竹掩映的余杭径山镇径山村,游客在农家乐里谈笑风生,在青山绿水间惬意地呼吸新鲜空气。而在村里主干道上,党员许根财正带着党员小分队指挥交通,在这夏日旅游旺季,各地游客纷至沓来,党员志愿者们主动打扫卫生、指挥交通、义务指路,忙得不亦乐乎。

创新基层党建,归根结底是促发展、惠民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美丽乡村,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该扮演什么角色?这是各级党委努力解决的课题。余杭区与时俱进探索“党建+”模式,让党组织引领有阵地、党员帮带有舞台、农民致富有路子。

党建+发展,百姓更殷实

清人金虞的《径山采茶歌》说:“天子未尝阳羡茶,百卉不敢先开花。不如双径回清绝,天然味色留烟霞。”

从杭州市区西行40公里,一面茶叶浮雕墙矗立眼前,镌刻着栩栩如生的“径山茶宴”,这里便是径山茶的核心产区--径山村。

走在广袤的茶园中、蜿蜒的古道上,村民们喜洋洋地告诉记者,这些年径山村喜事多:家家户户开农家乐、种茶叶,年人均收入达21460元;新型农民培训班开班了,每次报名火爆,连附近农民都闻讯赶来;村里产的有机茶叶,单价要比周边地区贵300元……

“谁能想到,以前,径山村村民的心思没用在发展致富上,别说外地游客来,连村里的年轻人都不愿呆。”村支书马仁祥说,这几年市县乡三级抓美丽乡村建设,如何让老百姓口袋殷实起来,成为村两委的重要职责。

“径山茶”是径山村的一张金名片,全村一半以上农户世代种植茶叶,也是主要收入来源。可以前,茶农各立门户,有的只顾眼前利益,为卖茶叶不择手段,常常互相压价,不仅伤了邻里和气,还影响产业发展。“如何打破恶性竞争,实现产业价值最大化,要靠党组织的龙头引领、党员示范带头、群众积极参与。”马仁祥这样总结村里这几年的发展心得。

在支部倡导下,党员们说干就干。村三产支部里有15名党员,都是村里的茶产业和农家乐经营大户。这些年,三产支部为茶农提供统一的炒茶标准、茶叶包装、品牌标识以及技术指导、市场销售等服务。茶农党员陈观桥只要一有空,就去支部活动室,给茶农讲解技术,发布最新的市场信息。“以前茶农为茶叶销路发愁,我就借助这个平台,把70多户茶农的茶叶收过来,统一加工、包装,再帮他们销售,茶农既省心还能增收,现在对党员特别信任。”陈观桥说。

几年来,径山村的茶产业有了长足发展,3000余亩茶园基地全部实行有机栽培管理,市场份额比重不断增加,2014年茶叶产量达5万余斤,产值超3000万元。马仁祥自豪地说,径山村走出了一条“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促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促农民增收致富”的特色路子。

“现在,我们村里出现‘三多’现象。”村民孔祥满告诉记者,这就是村民支持干部工作多、关心集体多、勤劳致富多。

党建+生态,乡村更秀美

余杭仙宅村有个美丽的故事,据传是茶仙陆羽曾居住此地,故得此名。

然而在村民眼中,这里以前没有一点“仙味”。“村容村貌脏乱差,集体经济是赤字。”这是村民对仙宅村的记忆。但如今,仙宅已换了新颜。走进鲜花盛开的乡间小道,踏上古朴洁净的青砖广场,令人流连忘返。每当晨曦初露或夜幕降临,公园、健身苑和活动室里,跳舞、舞剑、练拳、打腰鼓的村民络绎不绝……

仙宅的村民将这一蜕变,归功于近年来党员带头开展的一场富美乡村战役。

“为彻底改变村容村貌,党员们四处学习先进村的经验,决定先把村庄卫生整治好。”村党委书记姚国华告诉记者,村里100多名党员,参加3天义务劳动,清理出近1000车垃圾,把卫生死角都清理干净了。

走在村里,党员护绿岗、党员责任河段、党员志愿服务点……随处可见。目前,仙宅村已完成“一户多宅”整治,拆除“多宅”房屋及不雅建筑超1万平方米;对村内河道全面进行清淤疏通和堤岸加固,对危旧桥梁加固整修,实现了河水清、河岸净。“每样工作都由党员带头干、带头拆,这样老百姓才服气,才会跟着干。”姚国华深有感触地说。

而在小古城村,同样能看到这种变化。在这个家家有绿化、路路有绿荫的村里,记者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村里有不少年龄在数十年甚至百年以上的树木,每棵树上都有一块牌子,上面编有号码。“种树能美化环境,保护树木在我们村里已形成共识。”村民林加新告诉记者,许多村民不但买来树苗种在庭院里,还自觉在村道边种。

要在以前,这种现象几乎不敢想像。“原先不少村民家门口也有香樟、银杏,被苗木商看中并开出高价收购,他们就把树木卖掉了。”小古城村党委书记林国荣说,当时就有党员呼吁,必须阻止愈演愈烈的卖树风,还村庄一片绿荫。

很快,村党委把全村的大树、古树“家底”查清楚,并制作了保护牌挂上,牌子上标明养护和管理责任人。为引导村民守护生态,党员盛晓青出资10万元成立“护林基金”,村民对房前屋后直径15厘米、净重100千克以上的树木,凡承诺不乱砍乱伐的,每棵都有50元生态补贴。“村里环境靠大家,树一定会保护好,但这钱我们不能要。”许多村民说。

“护林基金”钱虽不多,但唤醒了村民的生态文明意识,也点燃了他们爱林护林的热情。看到小古城村良好的生态环境,杭州一家公司投资村里建立休闲观光项目,流转13000余亩土地,打造美丽乡村产业链,使得村里剩余劳动力得到了安置,还增加了村集体和农户的收入。

党建+治理,

干群更融洽

在余杭区龙旋村,村民人手一本“村规民约”,内容涵盖生产生活、村庄建设各个方面,读起来朗朗上口,简明易懂。

“这本‘村规民约’,村民全部签字支持。大家的事情大家议,全民理事治村,村民参与村庄治理的积极性高涨,村两委做工作也得心应手。”村党委书记张娟有感而发。

龙旋村由山前、山后、蔡马三个小村合并而成。山后自然村有一个文化广场,每天前来跳健身舞、打篮球、玩游戏的村民络绎不绝,是村里人气最旺的场所。“这个广场,就是在村党委领导下,由村民共商共议的产物,不但解决了村里的一大难题,还拉近了干群关系。”张娟说。

以前山后自然村没有一处休闲健身场所,村民要运动休闲,得走好长一段路去村委小广场。针对不少村民的需求,村两委提出在山后自然村新建一个休闲场所,初步选址一块废弃的土地,但因为这里紧邻村民集中居住区,需征得村民同意。由于一些村民对这事不甚关心,还有人因征迁问题故意刁难,这个项目一拖就是两年,以致村民意见较大,干部威信也受影响。

“要是以前,这类民生项目遇到障碍,可能就会一拖再拖,最终不了了之。而现在,有了‘大家事大家议’的原则,我们采取党委牵头、民主协商的工作方式,积极加以推进。”张娟介绍,村里成立由村党委班子成员、党员代表、村民代表等组成的工作小组,一家一户咨询百姓意见建议,党员户带头与村委签订租地、补偿等协议,事情很快有了转机,顺利完成前期政策处理。

如今,这一民生项目已投入使用。由于村民积极集资筹劳,还为村里节约了一大笔开支,总投资40多万元的项目,村里只花了10多万元。

“事实证明,在党组织领导下的协商民主,强化了村党组织在农村的核心地位,完善了农村治理机制,也让百姓尝到了民主法治建设的甜头。”余杭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

专家点评

省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主任郭亚丁:在“党建+”模式下,基层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核心引领作用,把群众引导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和创业富民思路上来,在重大村务中作出科学决策,在困难问题前敢于担当,广大农村党员在希望田野上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黄志榜《走进时庄》
一切工作到支部,支部引领幸福路!温县党支部“力量澎湃”!
这个村的“铁面”村支部书记不简单,带领群众致富有一套!
她是乡村振兴的“领头羊”
“党旗领航 ”激发强村富民新动能
以人民为中心 党旗在一线高高飘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