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试从病机病位驳“诸花皆升,唯旋覆花独降”

试从病机病位驳诸花皆升,唯旋覆花独降


史年刚,傅元谋李炜弘


成都中医药大学 611137


【摘要】 历来中医界认为诸花皆升,唯旋覆花独降,然而此说法也有不甚严谨之处。本论文将以历代中医本草著作中旋覆花相关条文,并结合中医诊断学之病机病位对旋覆花之性味功效进行深入分析,驳斥旋覆花药性沉降的观点,论述其药性升散的特点,以求有益于中医临床证治。


【关键词】旋覆花 药性 病机病位 升散 沉降


旋覆花,属《本经》下品之药。依据《纲目》收载,其别名有金沸草(《本经》)盗庚(《尔雅》)、夏菊(《纲目》)等,笔者因曾见及中医师处方之旋覆花,皆写作旋复花,尝试以旋复花作为关键词检索历代文献,其所载药品之外形与功效主治,与旋覆花实属同一药材。故本文所涉及文献,皆采用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所出版第五版《中华医典》作为检索系统,以旋覆花旋复花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并加以分析所得。


现行版《中药学》[1]教材对旋覆花的功效精炼地概括为降气、消痰、行水、止呕,即旋覆花以为能事,药性为[2-4];中医界对旋覆花药性有一句名言,即诸花皆升,唯旋覆花独降,然而历代对于旋覆花之升降属性,颇有争议,已有学者认为其性升降皆有[5-7]。故至今虽定其属性为,然而其中亦有矛盾之处仍待辩明。笔者曾跟师学习《伤寒论》中旋覆花代赭石汤一方,认为其病机证治与旋覆花主降气之说似有出入。兹不揣自陋,从中医诊断学之病机病位的角度,参合历代本草著作中相关论述,对旋覆花之升降属性陈述自己的一些见解。


1.旋覆花之基源


根据现行版《中药鉴定学》[8]记载,旋覆花为菊科植物旋覆花Inula joponica Thunb.或欧亚旋覆花Inula britannica L.的干燥头状花序。本品为头状花序,多呈伞状排列,花朵外层被呈旋转排列的苞片所包围,内为舌状花和管状花,整个花形圆而覆下,故名。


历代本草记载,大略与此相同,如叶似水苏,花黄如菊,六月至九月采花(韩保升);旋复叶如大菊,又如艾蒿。秋开花大如梧桐子,花淡黄色,其香过于菊(寇宗奭);花状如金钱菊。水泽边生者,花小瓣单(李时珍)等。


2.旋覆花之性味功效


对于旋覆花之功效,《神农本草经》与《名医别录》所记载内容较朴实,简列于下:


《本草经》[9]味咸,温。主结气,胁下满,惊悸,除水,去五脏间寒热,补中,下气。


《别录》[10]甘,微温。消胸上痰结,唾中胶漆,心胁痰水,膀胱留饮;风气湿痹,皮间死肉,目中眵,利大肠,通血脉,益色泽。其根主风湿。


寇宗奭:行痰水,去头目风。


从病位角度分析,其功效大致分为两大类:其一,主内在脏腑之水饮结气;其二,主外在之风寒湿气。前者包括散结除水气,治疗胁下满,惊悸,胸上痰结,唾中胶漆,心胁痰水,膀胱留饮,以及利大肠之气;后者包括因风寒湿痹阻经脉所致的风气湿痹,皮间死肉,目中眵,通血脉,益色泽,去头目风。


基于此,从寒热属性分析,旋覆花理应归属温性药;从五味角度分析,其味咸、甘,却并不全面。笔者曾跟随药用植物学带习教师在野外采集鲜品旋覆花,闻之略带辛味[11],正如《罗氏会约医镜》记载[12](一名金沸草,味咸甘,微温,入肺、大肠二经……辛温能通行破结,化痰结坚痞,正因为其辛温之性,所以能外达肤表,以驱散风寒湿邪气,疏通脉络为主,治疗病位浅表之证,而且从文献记载看,其走散之性并不弱,相反,很多医家已清楚认识到其散气损正之弊,如朱丹溪认为旋覆花能行痰水去头目风,亦走散之药,以至于病人涉虚者,不宜多服,冷利大肠,宜戒之,此中冷利大肠并非指旋覆花性味寒凉败火,而是其走散五脏内在正气太过导致寒自内生。如此走散之药,岂能认定其性沉降?因此,李时珍认为《本草经》所载诸多功效,皆在行水、下气、通血脉的观点颇有不尽然处。


另外,旋覆花味,依据《内经》咸入肾的理论认定其沉降,然而在《神农本草经百种录》载[13]除中上二焦结闭之疾……咸皆治下,咸而能治上焦者尤少。惟此味(旋覆花)咸而治上,为上中二焦之药,因其咸则能开宣上中二焦水饮结气,结气一散,气机自然流动,升降各复其常;且因旋覆花体轻气芳”“体质甚轻,飞扬疏散,气温味辛,合辛温之味则能发散,即《内经》辛甘发散为阳之意,当属上中二焦之药,甚至有医家认为用旋覆花治疗风寒喘嗽,最是正法。故此推断,旋覆花至少不是一味纯降之药。


3.中医病位之内涵挖掘


《本草经》认为旋覆花能下气,历来医家皆本于此认为其性沉降;然而从药性与其主治功效分析,颇有升散之意,两者似乎矛盾,应当怎么理解,笔者试分析于下:


曾跟随我校伤寒系傅元谋教授门诊实习,见其将中医病位作了细分,其中关键是将病机病位病象病位分开理解。中医临证处方之准则是辨证论治,而应该是一个疾病的片段,即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因、病性、病势和病位的综合概括,而病位是其中的重要点,关系着处方选药准确性。傅先生认为所谓病象病位是疾病本身症状所处的位置,从《内经》标本分析,病象病位多属于的范畴;而病机病位则是疾病某阶段根本矛盾所在之处,多属的范畴,关系着整个疾病变化的趋势,即疾病某阶段的机括所在,病机病位一旦找准并对此处方用药,疾病加重之势将得到遏制,反之无异于隔靴搔痒,终将导致病情严重化。毫无疑问,病机病位才是中医应该重点关注之处。


如《伤寒论》中小青龙汤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其中,心下有水气是病机病位,乃疾病之关键;后面诸多症状都是病象病位,即由于水气停滞心下导致的种种变相表现,因此,针对此水饮之证,当遵循温化痰饮,通利气机之法,采用小青龙汤治疗。


基于此,笔者认为《本草经》所谓下气,乃中焦水饮结气被旋覆花辛温咸之性枢转通畅,达到中焦气机清升浊降,痰饮由六腑下达之象,其本质仍是旋覆花辛开宣泄之功。


4.《伤寒论》旋覆代赭汤条之病机与组方分析


对于旋覆花之方药,最负盛名者,莫过于旋覆代赭石汤,因其条文所列诸症有噫气不除一症,而旋覆代赭石汤乃其的对之方,故尔认定旋覆花乃沉降之药,然而,其中颇有不甚周密处,笔者试论述于下:


条文[14]: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石汤主之。


旋复代赭石汤方


旋复花三两,人参二两,生姜五两,代赭石一两,大枣十二枚,炙甘草三两,半夏半升


右件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首先,从条文分析,伤寒经汗法,或用吐法,或用下法,外证得解,脾胃内在气机痞塞,出现心下痞硬,即今之胃脘胀满痞闷不适,且腹诊可见腹皮肌肉坚实之象,此亦提示中焦气机壅实不堪,痰气郁结较重;噫气不除即今之嗳气不适,后世医家不深究何以噫气不除,却因此定本方为沉降之性,其间论说并不十分周密。殊不知,伤寒外证当以汗法解,吐法在原书中被视为小逆,因吐法亦能发汗,但伤中焦正气较重;下法被视为,与表病当汗解之原则相悖,亦伤中焦,且汗法用药过峻,亦能伤中焦正气,导致胃气内虚,故黄宫绣于《本草求真》[11]中论曰:噫气多属胃气虚弱,三焦失职,清无所归,浊无所降。脾胃升降正常则清升浊降,何来痞塞之证?唯脾不主运则升降乖戾,多见中焦痞塞之证;至于噫气不除,乃胸中气机不适,胃中元气欲上达疏通之象,因不恰当治法伤及中焦,虽频频噫气却不得宣通,故《罗氏会约医镜》云:胸中气不畅,故嗳以通之,属不足。[12]如此,本条文所述病证当属脾胃虚弱,痰气阻滞之证,治之当健脾安中,化痰利气。


处方分析,方中人参、大枣、甘草皆甘温补虚以安中;重用生姜之辛辣,以散水饮,宣通上焦;半夏温燥而辛辣,能燥痰湿宣气分;所余唯旋覆花和代赭石两药:其中,旋覆花为本方之君药,君药当对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故旋覆花当属辛温宣气之品,正如黄宫绣所云:旋复花旋转阴中阻格之阳升而上达,阳气通达于上则上焦通,上焦得通则津液得下,胃气因和,此处则痰饮浊气自下,达到清升浊降之目的,上焦得通,何来噫气?代赭石能沉降,然而本方用量只有一两,相比于生姜、半夏之用量,何其微哉?区区一两代赭石并不能扭转整个方子主宣通阳气之妙用,其功用旨在加速浊阴沉降,由此促进阳气宣通,所以笔者认为,并不能因代赭石主沉降而认定旋覆花主沉降,否则颇有连坐之嫌。


5.小结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旋覆花之药性并不主沉降,而是主升宣。其所升宣者,乃宣达中上焦之阳气,以促进脾运,使之行少阳春生之令;其所沉降者,乃因升宣阳气,通达上焦而成,上焦通达则浊阴自下,以成清升浊降之象。笔者仅此抛砖引玉探讨诸花皆升,唯旋覆花独降之说的不确然,提出植物之花,性质轻扬,以花为药的中药主轻宣升散之性当为其共性。


参考文献


[1]张廷模,杨卫平,邓家刚等.临床中药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61-62.

[2]王丽.'诸花皆升旋覆独降'之再析所思[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7):18-19.

[3]陈瑞生,陈相银,张露露.花中独降中药之旋覆花[J].传统中医药.2013,10:47.

[4]杨贤斌.旋覆花在治疗咳嗽中的应用[J].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12,19(9):35-37.

[5]代建中,崔敏.旋覆花、代赭石药证初探[J].河南中医.2005.03(25):74-75.

[6]俞宜年,俞宜霞.旋覆花的认识与临床应用[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1,33(6):121-122.

[7]张璐.本经逢原[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69.

[8]卫莹芳,吴启南,陈随清等.中药鉴定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80.

[9]尚志钧(),神农本草经辑校[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4:151.

[10]陶弘景,名医别录[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186.

[11]黄宫绣,本草求真[M].山西: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37.

[12]罗国纲,罗氏会约医镜[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572.

[13]徐灵胎,神农本草经百种录[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100.

[14]张仲景.伤寒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92-93.


【本文发于2017 年11月18日发表于《辽宁中医药杂志》】


【编辑:曾俊辉】

【编辑:曾俊辉】版权声明及投稿须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本草品汇精要 续集脉诀四言举要卷下 声诊息
师曰:吸而微数,此病在中焦,实也,当下之...
第一节 少阳半表里 提纲三主症
首届道医会艾医生发言 (黄剑)
JT伤寒论慢慢教(第十三期)13.2.1
小柴胡汤方证与病机再认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