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园林为什么没有继承古代园林?

中国园林曾经在世界园林艺术史上留下了辉煌的功绩,对西方园林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如果说17世纪在欧洲形成中国热还是追求异国情调的洛可可风格影响的话,那么,18世纪英国风景式园林的出现,无论在设计思想,还是在设计手法上,都可以看到中国园林的巨大影响。一些中国园林典型的设计手法,如采用环形游览线路的布局方式,散点式景点布局和视点的移动转换等等,已完全融入西方园林的设计手法之中,以至于人们常常忽略其出处了。19世纪中叶以后,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和旧中国社会体制的瓦解,中国园林赖以生存的社会因素和经济基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外来文化、尤其是殖民文化对中国园林的影响日益显现。此时,西方园林的发展十分迅猛,在内容上和类型上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可以说,中国近现代园林的发展,完全是在西方园林的影响之下,亦步亦趋、步履艰难地走到今天的。
近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园林的发展虽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始终未能形成具有中国地域文化特色的现代园林文化。除了社会经济因素之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们片面照搬西方园林的内容和手法,而忽视了中国本土自然景观资源和地域文化的特征,中国园林的营造成为无源之水。
由此可见,中国现代风景园林要取得进步,必须通过对传统园林的深入研究,提炼中国园林文化的本土特征,抛弃传统园林的历史局限,把握传统观念的现实意义,融入现代生活的环境需求。这是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真正的发展方向。
把握传统园林的精髓
中国传统园林的本质特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这是创造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园林必须汲取的营养。
1.模山范水的景观类型
地形地貌、水文地质、乡土植物等自然资源构成的乡土景观类型,是中国传统园林的空间主体和构成要素。乡土材料的精工细作,园林景观的意境表现,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主要特色之一。中国园林强调的“虽由人做、宛自天开”,就是要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强调人对自然的认识与感受。
2.适宜人居的理想环境
追求理想的人居环境,营造健康舒适、清新宜人的小气候条件,是园林的物质生活基础。由于生活环境相对恶劣,中国传统城市与园林都十分注重小气候条件的改善,营造更加舒适宜人的生活环境,如山水的布局、植物的种植、亭廊的构建等,无不以光影、气流、温度、湿度等人体舒适性的影响因子为依据,形成适宜居住生活的理想环境。
3.巧于因借的视域边界
不拘泥于庭园范围,通过借景扩大空间视觉边界,使园林景观与城市景观、自然景观相联系、相呼应,营造整体性园林景观,无论动观或静观,都能看到美丽的景致。许多现代园林设计师都把视域空间作为设计范围,把地平线作为空间参照,这与传统园林追求的无限外延的空间视觉效果是殊途同归的。
4.循序渐进的空间组织
动静结合、虚实对比,承上启下、循序渐进、引人入胜、渐入佳境的空间组织手法和空间的曲折变化,园中园式的空间布局原则,常常将园林整体分隔成许多不同形状、不同尺度和不同个性的空间,并且将形成空间的诸要素糅合在一起,参差交错、互相掩映,将自然、山水、人文、景观等分割成若干片段,分别表现,使人看到的空间的局部,似乎是没有尽头的。过渡、渐变、层次、隐喻等西方现代园林的表现手法,在中国传统园林中同样得到完美运用。
5.小中见大的空间效果
古代造园艺术家们抓住大自然中各种美景的典型特征,提炼剪裁,把峰峦沟壑一一再现在小小的庭院中。在二维的园址上突出三维的空间效果,“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将全园划分景区、水面的设置、游览路线的逶迤曲折以及楼廊的装饰等都是“小中见大”的空间表现形式。“大”和“小”是相对的,现代较大的园林空间的景观分区以及较小的园林空间中景观的浓缩,都是“小中见大”的空间表现形式和造园手法。关键是“假自然之景,创山水真趣,得园林意境。”
6.耐人寻味的园林文化
人们常常用山水诗、山水画寄情山水,表达追求超脱、与自然协调共生的思想和意境,传统园林中常常通过楹联匾额、刻石、书法艺术、文学、哲学、音乐等形式表达景观的意境,从而使园林的构成要素富于思想内涵和景观厚度。在现代景观设计中以及西方园林中,一些造园元素,如石刻、书法、文学典故、声音等等,也是随处可见的。这些要素在细微之处使园林获得了生命和文化韵味,是我国园林文化的一脉相承和发扬。
创造现代园林的辉煌
一个好的园林作品,并不是凭空臆想出来的,而是从“乡土”中“生长”出来的。正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道理,“一方水土出一方园林景观”。对中国传统园林的研究,是了解本土地域文化的捷径。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的发展,必须依赖于本土风景园林师的艰苦努力。中国风景园林师必须关注风景园林的本土化研究,积极探索富有地域性景观文化特征的风景园林作品。风景园林师的作用就像园丁一样,要充分了解自己脚下的这片热土,要精心选育适合这片“水土”的种子,并加以精耕细作、细心呵护,使其健康成长。
1.开阔思路,拓展中国园林的设计领域
中国传统园林的主要局限性之一,在于习惯闭门造车,与外界的联系较弱,是在封闭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园林文化特色。面对西方思潮的冲击,现代园林设计师要开阔思路,挖掘古典园林的现实意义,把中国传统园林的造园手法、空间布局形式、造园要素以及文化等等应用到更广泛的领域,使中国园林和文脉在祖国大地上遍地开花,得到延续和发扬光大。
2.融会贯通,探索科学严谨的设计方法
造园既可以遵从古代的方法,也可以借鉴西方的表现形式,两者都不排斥。古今结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必然的趋势。对古今中外的造园史、造园术以及它们的美学思想、历史文化条件进行探讨,继承传统,吸取精华,取西方之长,补中国园林之短,融中国文化思想之内涵与西方现代之观念创造中国特色的现代园林,沿着民族文化的文脉,以严谨的态度进行设计。纯粹的模仿和复制往往是不成熟的,对西方及古典园林一知半解而妄加抄袭拼凑是不可取的。只有端正态度,融会贯通,方可运用自如,创造出更精彩、层次更高的新园林,再创中国园林的辉煌时代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人的眼界的开阔,人类对自然和美的理解也不断加深,因而对美好生存环境的要求也随之越来越高。园林作为一种创造人类优美环境的综合艺术,其任务就是向人们提供亲临自然之境、享受自然之趣的良好氛围。作为一个园林设计者,也常常会去思索如何提高设计水平,使自己的作品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使人民的生活环境更加美好,工作更加愉快,身心更加健康发展。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源远流长,艺术风格独树一帜,对世界造园艺术有着深刻的影响。她的许多设计理念和设计手法,如果我们现代的园林设计师能加以认真分析研究,并从新的视角去理解应用,肯定会对我们的设计有所帮助。
  
  学习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设计技巧
  中国有数千年的造园历史。从空间布局到叠山理水都有许多杰出作品。如何相地立基,借景生情;如何小中见大,序列空间,都有许多创作手法可以学习。结合设计实践,谈谈我对以下几点的理解:
  1.因地制宜
  我认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因地制宜,一方面讲的是景观创造要考虑基址现状,另一方面讲的是景点布置要服从整体需要,分主配关系。结合场地现状特点造景可能为广大设计师所重视,而根据项目性质的不同因地制宜地布置景点却常常被大家忽略。比如在中华世纪坛绿地的设计上,最初的方案有许多复杂的景观元素,如喷泉、小品、雕塑,但是最后都减掉了,设计上只用简单的圆形线和波浪曲线来与世纪坛的建筑形体来呼应,绿地中大面积以绿化为主,用植物来烘托景观的主体——中华世纪坛。再比如在北京东便门明城墙遗址公园的设计上。最初也想在公园中安排许多复杂的景观元素,甚至有“玻璃城墙”、“激光城墙”的设想。但是考虑到公园的性质是遗址公园,是以保护城墙为出发点,以展示古城墙的真实面貌为目的,应该把北京仅存的明代城墙遗址作为景观主体。因此公园最终方案从园路的线形、植物的配置以及景点布局都紧紧围绕明城墙展开,给城墙提供一个最自然的环境氛围。在林荫树木的掩映下,游人可以细细品味明城墙所拥有的历史与沧桑;同时,简洁的设计布局使公园能很好地溶人到城市景观中,使其成为反映老北京历史变迁,展现古都风貌的重要文化景点。现在有一些设计师往往忽略了因地制宜的设计要领,把有的小区绿地建得像城市广场;有的绿地号称“花园广场”,却全是硬质铺装;有的街道变成了造景手法的展览路,全然不考虑市民的活动需求、城市的生态需求以及周边的环境氛围。我想,设计者应该真正理解“因地制宜”设计理念的重要性。因为只有因地制宜的设计作品才是最亲切的,也更有生命力。
  2.庭园理水
  中国园林讲究“无水不成园”。无论北方皇家园林还是江南私家园林都对水这种自然元素备加喜爱。“一池三山”、“水狭必间其隔”等等都是有关水景的重要理论。在密云田园培训中心、世贸国际公寓的环境设计中,水体布局学习了传统园林中水面开合有序、大小曲折变化的特点。水中增加小岛,紧密结合植物微地形,丰富了园林的空间层次。在水体景观的形态上讲究动静变化,运用了一些高科技手段,把自然界中水最有活力的形态凝固起来,展示在人们面前。比如一些喷泉、涌泉、溪流的设计应用,给园林增加了不少灵气。
  3.步移景异
  在北京植物园展览温室沙漠景观的设计中,展览面积只有几百平米。如何以小见大,向人们更好地展示沙漠植物景观,是设计上首要考虑的问题。我在设计过程中突出应用了步移景异的设计理念。将巨人柱、大金琥、沙漠“河流”等几个焦点景点作为道路变化的对景,道路线性的曲折变化则紧密结合这些对景景观展开。这样的处理手法一方面丰富了室内空间的层次与变化,另一面很好地保证了室内景观的完整性。
  4.植物配置
  中国古典园林的植物配置之精巧在于她遵循画理诗情,还常常赋花木以人性,这也是中国园林的重要特点之一。许多植物的品格象征:如牡丹的豪放富贵、莲花的吉祥如意、梅花的坚强高洁等等,还有石榴代表多子多福、柿子代表事事如意,紫薇代表家庭和睦,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所以,现代园林的植物配置,在满足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多赋草木以情趣,才能使人们更乐于亲近自然、享受自然、热爱自然;也能让我们的作品更有人情味道。
  做了十几年设计,常常会有许多感想体会。园林是人与自然的结晶。满足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时代的要求;能与自然更好地交流,是现代人的渴望。“一种风景就是一种心情”,每个人心中都会有自认为最美最美的景致。我想我们的园林作品应当具有深厚的文化底韵,能与人们心中的美很好地交流,产生共鸣,陶冶情操。中华民族有落叶归根,尊重祖先的习惯,注重文化上的继承和文脉上的延续。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是一种方法也更易取得成功。中国古典园林的博大精深也不是随便就能学习成功的,她是我们园林工作者学习的宝藏。当今社会,我们正面临着时代的变革。中国加入WTO、申办2008奥运会成功等机遇,让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去应对挑战。我们应遵循“扎根过去,立足现在,取向未来”的原则,在现代高科技、新材料的支撑下,不断创新进取,做出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现代园林。

中国园林艺术的现状
放眼中国,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和房地产业兴起、旅游及休闲度假产业崛起、环境保护意识提高, 再加上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建设对园林绿化和环境建设等配套项目的拉动, 中国园林产业高速发展的外部条件已经基本成熟, 将进人起跑和起飞阶段, 估计今后几年, 中国园林产业将快速发展。近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平稳发展,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都投入巨资进行环境建设,从住宅区的开发到城市公园的增多,园林行业需要的人才越来越多。行业兴盛, 预示着专业人才—那些既懂园林绿化景观设计和花卉苗木养护, 又懂“ 绿色经济” 经营管理的园林专业毕业生, 将风云际会, 全线飘红, 成为社会需求旺盛的专业人才。

中国园林艺术发展前景
如今中国众多城市和行业都在大打“ 绿色” “ 生态”牌在城市改造、道路拓宽、广场建设项目中,人们越来越关注绿化景观设计绿化及生态环境不仅已经成为大众生活的新追求, 也成为房地产企业市场营销的新手段, “ 城市森林半岛” “ 湖岸花园”“ 都市氧吧”早已成为房地产广告的主题词与此同时, 多家企事业单位也在 “ 与城市环境协调, 让员工和客户舒畅”理念的指导下, 开始注重自家小环境的绿化和景观改造? ?其实, 以改善人居环境为理想的园林专业素来就备受社会推崇。世界现代园林发展的趋势是向着自然化、森林化、人文化方向迈进, “ 让人在自然中生活, 让自然更贴近人” , 这就要求城市园林、城市绿地、大地园林及园林文化等学术造诣和设计水平更上一层楼, 促使社会对园林专业高精人才也有着更强烈的呼唤。

近现代是中国变革最为激烈的一个时期,也是我国现代园林形成和发展的一个时期,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使中国在这个阶段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此160年中我国的景园林学科从理论到技术也都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对于这个过程的研究,是现代风景园林学科沿着科学的方向发展的一个基础。 本论文通过对近、现代各个阶段现代园林实践发展情况的研究,结合对各阶段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分析,再现了在这一时期内我国园林由古代到现代转型的过程。历经清末、民国和新中国三个阶段160多年,我国园林经历了清末皇家园林的衰落、公共园林的出现——民国皇家园林的开放、私家园林的衰落、公共园林的兴起、现代风景园林营造理论的积累——新中国公共园林的盛行、现代风景园林学科的形成、现代风景园林学科知识体系的丰富、大地园林规划思想体系的形成这样一个发展历程。这种变化、发展和进步是我国近代社会文化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社会文化变迁的外在表现。


中国的风景园林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在沉寂了一百年之后再度兴起。但中国传统的园林设计形式和手法已不能满足现代城市环境的营造,传统园林如何继承和创新,以及如何创造出“现代中式”风格的园林仍然是当代设计师面临的问题。本论文重点研究的案例松江方塔园的设计可以说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现代园林建设中颇具影响力的园林设计作品之一,作为一种展示历史文物并供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空间,该设计中设计者打破了传统文物纪念空间的严谨而规整的布局方式,也跳出了传统园林造园手法在一定程度上的随意与揉杂性。设计者将现代的设计理念、手法与传统造园的精髓相融合,将历史文物古迹整合于现代的园林环境之中。参观者是在一种轻松自由的环境中来感知历史,并与现实进行对话的。

<正>中国古典园林以自然山水为基本形式,利用山石,植物,道路,水体等元素力求自然与人工巧妙地、完美地结合,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特色。它主要是服务于帝王将相,贵族等少数人的,并有南北园林之分。 现代园林是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虽然现代园林的主流形式亦然是自然风景园,但与传统园林相比较,无论从深度上或广度上都远远超出其范畴。现代的园林一方面是以城市公园、城市绿地为其重要特征。
  中国占典园林以自然山水为基本形式,利用山石,植物,道路.水体等元素力求自然与人工巧妙地、完美地结合,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特色它主要是服务卜帝1书相,贵族等少数方泊勺,井有南北园林之分 现代园林是随着1习胜文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虽然现f饭渊铂」功旬任式亦然是自然风景园,但与传统园林相比较,无论从深度上或广度L都远远超出其范畴现了勺均园林‘方面是以城市公园、城i族趣伪其重刻剐正,另一方面由卜其自净功能而成为口痣系统中极为重要的人化自然园林.其功能大大改变,服务对象不再局限干为少数人服务,…

中国古典园林与西方现代园林以风格时代服务对象的不同,都存在着各自不同的本源局限性,任何单独的应用都已不能适应现代园林的发展,有必要研究两种园林的优势性和局限性。取两种园林的优势性,去其局限性,达到中国古典园林和西方现代园林适应现代园林的融合。
  关键字:古典园林;西方园林;人性化

  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造园活动,由于各自文化传统的不同由各具不同艺术风格,其中风格最具典型的两种园林:中国园林与西方园林。他们都有光辉灿烂的艺术成就,对从古到今的造园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两种园林的典型还适合现代园林吗?答案是否定的,它们都具有不同的局限性。

  中国古典园林的局限性

  在众多形式和风格殊异的园林设计中,中国的园林以本与自然,高于自然,把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结合,从而做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而独辟蹊径,先后对日本园林,欧洲园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园林之母。但近些年来,在中国大地产生了效仿西方园林的众多实例,这也不是没有原因的。中国古典园林无论是北方的皇家园林还是南方的私家园林,都是由高高的围墙封闭,供少数人游玩居住的。都是私人园子的范畴,一般的人是不能随意进出的。这便决定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封闭性和私密性。而现代社会的园林的服务的主要人群便是普通的人民大众,这便要求现代的园林具有开敞性和大众性。古典园林与现实的大众需求产生了矛盾,而这一需求恰能被开放几何形划分的西方园林所满足,从而造成近现代营造西方园林的狂潮。中国古典园林的服务人群和内向性决定了它的历史局限性。

  现代西方园林的局限性

  与追求自然美的中国园林不同,西方古典园林以整齐一律,均衡对称,具有明确的轴线引导,讲究几何图案的组织,甚至连花草树木都修剪得方方正正,一切为人工创造为特点。现代西方园林虽不再有修剪整齐的树木,但还是保持了古典园林中的以大几何图案划分地域,重在人工创造的特点。现代的西方园林大的几何图形的广场形式确实可以满足普通人民的健身娱乐要求,但在中国很多地方以机械效仿,生搬硬套,这种没有经过消化吸收的“文化大搬移”必定会产生一些没有生命的景观垃圾。而且西方园林设计过于平面化, 人们往往惊叹于设计图纸平面图案的美妙绝伦,但事实上,亲身置身于施工完的景观现场,完全体会不到设计者的“独具匠心”。在夏日的骄阳下,人们穿越广场匆匆行走,根本无暇顾及满目平整的花花草草。大尺度的平面布置,使景观设计成为纯粹的装饰品,和人产生了很大的距离。设计思想过于苍白,一味追求形式美,抛弃了实用功能和延承历史文脉的本质要素,只能是苍白而无生命的。

  人性化现代园林的融合

  中国古典园林与西方现代园林两个不同源的园林在现代园林的需求中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局限性,这就要求我们把这两种类型的园林 进行优化重组,最终达到人性化现代园林的融合。

  西方园林的过于人工雕琢且营地铺装占有很大面积,而中国园林崇尚“自然”,从老庄崇尚自然到以表现自然美为主旨的山水诗、山水画和山水园林的出现、发展,都贯穿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哲学观念。这个观念深刻影响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创作,强调“法天贵真”、“天趣自然”,反对成法和违背自然的人工雕凿。这一点中国园林可以给与很好的修正和完善。可以把中国园林中师法自然,多以植物造景为主运用到现代的大广场式的西方园林中去,应该切实地把人性需求落到实处,真正的做到使人可停,可赏,可游,可憩的自然舒适环境。西方园林不仅要在设计中运用中国园林的自然手法,在实际工程的场地改造中也应注意因地制宜。

  景观建设最理想的是利用自然界原有的地形,它是亿万年逐步形成的,具有自然界本身固有的协调,利用起来既省工力又有丰富的自然情趣。事实上由于人们无限制地开垦、开采、修建工程,现在的城市及郊区已经很少保存着原有的自然地形了。所以西方园林还应注意向自然风景学习。自然界创造的风景,在宏观方面要了解它的地质构造,了解地形和水系的依赖关系,了解它的形态表现。有一定的熟悉以后,再进一步纪录自然风景在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过程。如果是准备利用开发的自然风景,还要进一步详细调查,要以土地的自然属性来决定它的用途。如果不加调查就武断的决定,它的利用就会遭到失败。在环太湖十八弯景的设计中,设计者对每一个山坡都进行了土质和地形的分析,拿出相应的设计方案就非常的成功。

  对于西方园林的内涵苍白这一点,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却表现得淋漓尽致,更是值得学习的。 中国园林区别于世界上其他园林体系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不以创造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具体园林形象为最终目的。它追求的是表现形外之意,象外之象,也就是所谓意境。意境,实质上是园主所向往的,从中寄托着情感、观念和哲理的一种理想审美境界。它通过园主对自然景物的典型概括和提炼,赋予景象以某种精神情感的寄托,然后加以引导和深化,使观赏者在游览观赏这些具体的景象时,触景生情,产生共鸣,激发联想,对眼前景象进行不断的补充与拓展,感悟到景象所蕴藏的情感、观念,甚至直觉体验到某种人生哲理,从而获得精神上的一种超脱与自由,享受到审美的愉悦。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不可能象古人一般整日赏花饮酒,闲情雅致,也不会产生那么多丰富的情感。但作为社会整体的一员,必定时刻与周围的一切产生联系。好的景观设计师能洞察人的情感,体会文化与哲理的审美,其作品必将与社会单体产生更多的共鸣。这也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中国古典园林中也有很大的时代局限性,由封闭内向性向开敞大众性转变,必然离不开对西方园林的学习借鉴。借鉴西方园林中的大型的开放性的理念,建造成为大众服务的公共园林 .

  在现代景观设计发展的过程中,西方的园林风格盛行于现代中国大地,首先体现在房地产业中,开发商为了起到好的效果,他们往往启用国外的设计机构,结果设计出来的效果许多是纯粹的西方园林风格,到处是罗马柱和欧式雕塑,在植物的配植上讲究群植,花团锦绣,豪华气派,中国传统风格的园林艺术难觅其踪。在其出现的初期,人们感叹其气派和豪华,同时,对其手法也倍感新奇,认同其开敞奔放的风格,使这种风格和款式在九十年代末达到了高峰。同样,其他的园林绿化也受到很深的影响,如道路绿化,街头小品,大型广场等都有了很强的西方园林色彩,传统园林风格受到严峻的挑战,同时也受到一次很好的洗礼,不可避免地印上了时代的烙印。这充分让我们意识到,借鉴西方园林不是仅仅借鉴西方园林的外在形式,而是借鉴西方园林中的大众开放性的内在理念。如天津的中心花园于2000年仿西方的大广场园林建成一圆形的旱式喷泉广场,实用价值极低,其夏天日照强烈,无法使人停留,造成了资源和资金的大量浪费。

  同样在中国大地上也未免有一些过份追求古典园林风格,一味生搬硬套,造成了景观的滥用和浪费。古典园林所表现的人生哲理和审美情趣与今天新的时代有着很大的距离,它的一些创作思想和手法是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的,并有其适应的范围。时代不同了,就不应该不分条件,到处套用传统园林的做法。比如叠假山,这是传统园林的主要造园手段,是表现山水这一主旨所必须的。它在私家园林面积有限而又封闭的空间中是自然山峦的典型化,虽然实际的尺度和体量都不大,却仍然能体现其高峻与幽深的境界,宛若自然。可是,现在有一些城市,不分场合,堆叠假山成风,不论公园还是空旷的广场都堆,结果是假山的体量很大,仍显不出山峦的气势,像一堆乱石头,花了钱,费了人力,效果并不好。当然,也有处理的好的,那是对传统的假山技术进行改造,以现代化材料代替湖石和黄石等价格昂贵的天然石料,强调整体效果,恰当地处理好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如广州流花湖旁的山石景色,尚称自然,是对传统假山的继承与创新。另外,古典造园强调景色入画,往往曲桥无槛、径必羊肠,廊必九回。这些也不能到处搬用。南京金陵饭店的外庭院,以黄石叠成池岸、假山,采用平顶的游廊,与现代化的建筑取得协调,是谓借鉴的好。所以设计师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无论西方园林还是中国园林的应用都要建立在适合适度的基础上。

  综上所述,现代的园林要开敞性与植物造景并重,永远把人民大众的需求放在首位,有机的结合中国古典园林与西方现代园林的优越性,创建更完善的人性化现代园林。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城市绿化专业委员会五届二次年会6月13日在昆明召开,可点击阅读原文在线报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自然与建筑的和谐: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
古典园林在现代园林中的巧妙继承与创新
风水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
中国古典园林,看着像农村田园?背后都是精心设计
中国古典园林的本质特征
中国古典园林的现代意义(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