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走出BIM七个认识误区


BIM是什么?也许可以用一句话简述,BIM是建筑信息化;或可这样表述:BIM设计就是建筑创作的信息化手段;BIM软件是实现建筑信息化所应用的一系列来自不同软件商,针对不同用途开发的应用于工程策划、设计、建造、管理各个阶段一系列软件的组合。但在BIM实践中,却存在着不少认识误区。

误区一:BIM增加设计费开支

有人指出:“设计院使用BIM方法需要增加10~15元/平方米收费。”而事实上,BIM可以大幅度降低工程成本,与此同时,成熟的BIM设计团队也不会因设计方法的升级换代而增加设计费,实际情况是,由于设计团队效率的提高,BIM方法将对大部分项目带来低收费。

误区二:BIM加长设计周期

有人认为:“设计师应用BIM软件需要加长设计周期。”事实是,应用BIM设计流程可以缩短设计周期,关键在于加大前期专业人员投入。BIM是团队化作业,它的协同模式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集团设计,在一个项目上能投入足够多的人力实施同步作业,从而实现高效率和高速度。而对于个体化设计人,欲通过某个软件实现个别功能的“伪BIM”来说,因为增加了平时不需要的工序,确实会造成设计周期延长。

误区三:使用BIM最怕设计修改

有人担心:“建设方的建筑方案到施工图总在实时动态调整中,设计院使用BIM方法,每次的修改都是灾难性的改图风暴。”实际上,BIM的关键工作原理在于自规划方案到施工图设计、到运营阶段全过程使用唯一模型“Modeling”,它最基本的特征是不断“成长”,最适应的就是修改。所不同的是,这里修改的是虚拟现实的信息模型而不再是图纸。由于BIM设计流程中“出图”被高度自动化,各种各样的修改也就成为设计过程的常态,图纸的更新不费吹灰之力。应用BIM设计,工作团队只需关注设计本身,图纸作为末端产品自动随设计而改变。

误区四:BIM是舶来品不适合中国国情

有人说:“BIM是好东西,但是它源自西方也适应西方的建筑文化,中国特色的建筑文化甚至具体到中国的设计规范、制图规范都是它需要面对的障碍。”事实上,BIM是一场开发企业所有者一定喜欢而部门经理人又爱又怕的变革。BIM把所有技术细节用可视化的方式呈现、把所有建筑材料用预算技术无法比拟的精确列表实时报告,打破专业壁垒使得工程信息高度透明化,把部门经理层所热爱的“灰色地带”充分阳光化。技术的差别容易克服,心理才是最大的藩篱。

误区五:BIM是Revit软件

有人认为:“BIM是Revit软件,或者BIM是Achicad软件,或者BIM是参数化设计。”事实是,国外很多的BIM单机软件,都是BIM软件的一部分,但它们不是缺一不可,BIM软件是实现建筑信息化所应用的一系列来自不同软件商的计算机程序的集成,既有国外软件,也有国内软件。

误区六:只有高科技高难度的建筑适合BIM应用

有人感叹:“BIM属于高科技高难度建筑设计的专属,普通建筑用不上。”事实上,简单高效、可视化、透明化的BIM,适用于所有建筑。BIM可以把复杂的建筑变得简单,同样也可以把简单的建筑变得更加简单。尤其适用于定型产品标准化部品的建立,BIM可视化把建筑形成过程中原来隐蔽的问题表面化,既可帮助决策者直观阅读建筑信息做出决策,也帮助专业人员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误区七:BIM就是碰撞检查工具

有人说:“BIM的功效,主要是对复杂的底层空间进行管道碰撞检查,成功地在工地实施之前就解决了管网交叉碰撞问题,为项目争取了大量宝贵的有效空间。”实际上,碰撞自动检查工具确实是BIM工具的一部分,但它只是一个小小的组成部分,甚至算不上BIM理念的核心模块。对于仅仅应用了碰撞检查技术的某些项目来说,确实算不上应用了BIM理念,但是因为它在设计优化时可以做到立竿见影的透视,直接把普通设计流程中不可避免的缺陷检验出来,恰好适应了人们“眼见为实”的心理,因此流传甚广以致于“功高盖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BIM的七个谣言和事实
对BIM的16个误解,你中招了吗?
5分钟说清楚BIM
汇BIM云:BIM,信息化时代的设计创新探索
看,BIM在暖通空调设计的应用
BIM技术在建筑工程项目中的应用价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