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头汗

刘老师解答1 

《关于头汗》

1.“阳加于阴谓之汗”。里热(阳)蒸动、逼迫津液(阴)外出则为汗。

2.“头为诸阳之会”。头是手足阴阳诸经汇聚、交接之处,故诊治头汗当从此二方面考虑。

        在《伤寒论》中,此症状是指头部岀汗,周身无汗或汗少,故仲景柴胡桂枝干姜汤曰“但头汗岀”。在《伤寒论》中111,134,136,147,148,216,228,236条均有关于此症状的描述。头汗岀,在《伤寒论》中分为六种类型:

①少阳火郁而阳气不宣,郁而上蒸。如柴桂姜汤、小柴胡汤证。

②热郁于胸,蒸腾于上。如栀子豉汤证。

③热不得外越,湿不得下泄,湿热交蒸,常伴黄疸。如茵陈蒿汤证。

④阴虚于下,阳盛于上,常伴小便难。如猪苓汤证,《温病条辨》冬地三黄汤更妥。

⑤血分郁热,不得外越,熏蒸于上,可刺期门穴。

⑥热结在里,大便不通,阳热上蒸。如大陷胸汤证。

        头汗出多见于三阳表热实证,阴寒证少见。故148条谓:“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

          湖南刘炳凡先生还描述了一种俗称“蒸笼头”的病症,患者在进食饮汤或看到姜、椒一类刺激性食品时,即满头汗出如雨,虽冬令严寒季节,亦头面蒸蒸热气腾腾,可用白术,泽泻,茯苓,白芍,牡蛎,鹿衔草,桑叶治之。

       清代陈士铎论述了一种头汗病症:人有饮食之时,头项至面与颈脖之间大汗淋漓……是胃气之盛,用收汗丹:玄参,生地,荆芥,五味子,桑叶,白芍,苏子,白芥子。

治头汗,用药原则是:多清凉,慎发散,远温热,可利尿,宜降气,佐酸收。至于用量,当因人因时制宜,不可一概而论,刻舟求剑。


【饮食之时头汗出——陈士铎·收汗丹】刘老师解


一:【原文】

清代陈士铎论述了一种头汗病症:“人有饮食之时,头项至面与颈脖之间大汗淋漓……是胃气之盛,用收汗丹:玄参,生地,荆芥,五味子,桑叶,白芍,苏子,白芥子。”


【刘老师解】

Q1:(提问1):老师,收汗丹荊芥何意?


A1(回答1):収汗丹中用【荆芥】如同玉屏风散中用【防风】,大概有两个意思:


1.引收汗诸药达表以固之。

2.汗多者易招风邪,以此药可以疏散风邪,使卫气“集中精力”止汗。


Q1:苏子芥子化痰性溫,与汗何关?


A1:汗为湿,岀于体表者为汗,尚在体内者为津,病理状态下为湿,白芥子祛皮里膜外停聚之湿。

汗出是向外,与肺气宣发有关,苏子降气,引水下行而止汗。


A3:治疗头汗的大方向:


【头汗阴证极少,阴阳离决时可以有。】

【刘老师解收汗丹2】

Q1:降肺气来止汗,如苏子;那五味子收汗,怎么理解?


【学员回答】:五味子酸收止汗,比较易解。


【再提问】:(汗)收到哪里去,再化为津,还是入营?


刘老师回答:


A4:五味子酸敛止汗,亦敛降肺气。小青龙诸方中用姜细味,如无五味子则患者会感觉身胀,此说见于台湾陈立夫所编《周易之研究》一书,黄亮医师文中经验。


A5:收敛津液内返,可以入营,还可自小便排出,故我治汗多,鼻流清涕常用滑石加入对症方中。


【刘老师临床治疗流清涕不止经验分享】:


有个小验方治感冒轻症,鼻流清涕如水龙头滑丝关不紧,用葱白,滑石,甘草,多人试用有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但头汗出"?荆芥有止汗奇效
汗证(4) | 饮食之时,头项至面与颈脖之间大汗淋漓
饮食出汗,头项至面与颈项之间大汗淋漓。收汗丹,不去泻胃火,反去滋阴
收汗丹头颈至面,颈脖之间大汗淋漓,每饭皆如此。【药物组成】玄参,生地,荆芥,五味子,桑叶,白芍,苏子...
徐仲才哮喘治验
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