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追求真理认识真理依赖真理之世界经典演讲《论人生》

《论人生》

(弗朗西斯·培根 英国 约公元1600--公元1626年)

《论人生》之《论爱情》

爱情在舞台上,要比在人生中更有欣赏价值。因为在舞台上爱情既是喜剧也是悲剧的素材,而在人生中,爱情常常招致不幸。它有时像那位诱惑人的魔女,有时又像那位复仇的女神。

你可以看到,一切真正伟大的人物(无论是古人、今人,只要是其英名永铭于人类记忆中的),没有一个因爱情而发狂的人。这说明伟大的精神和伟大的事业可以摒除过度的激情。然而罗马的安东尼和克劳底亚是例外。前者本性就好色荒淫,然而后者却是一个严肃明哲的人。这说明爱情不仅会占领没有城府的胸怀,有时也能闯入壁垒森严的心灵——假如守御不严的话。

埃辟克拉斯曾说过一句笨话:“人生不过是一座大舞台。”似乎一个本该秉承天意、追求高尚目标的人,却应一事不做而只拜在一个小小的偶像面前,成为自己感官的奴隶——虽然还不是口腹之欲的奴隶(那简直与禽兽无异了),即娱目色相的奴隶。而上帝赐人以眼睛本来是有更高尚的用途的。

过度的爱情,必然会夸张对象的性质和价值。例如,只有在爱情中,才总是需要那种浮夸诌媚的词令。而在其他场合,同样的词令只能招人耻笑。古人有一句名言:“最大的奉承,人总是留给自己。”——只有对情人的奉承要算例外。因为甚至最骄傲的人,也甘愿在情人面前自轻自贱。所以古人说得好:“人在爱情中不会聪明。”情人的这种弱点不仅在外人眼中是明显的,就是在被爱者的眼中也会很明显——除非她(他)也在爱他(她)。所以,爱情的代价就是如此,不能得到回爱,就会得到一种深藏于心的轻蔑,这是一条永真的定律。由此中可见,人们应当十分警惕这感情。因它它不但会使人丧失其他,而且可以使人丧失自已本身。

至于其他方面的损失,古诗人荷马早告诉我们,那追求海伦的巴立斯王子竟拒绝了天后朱诺(财富女神)和密纳发(智慧女神)的礼物。这就是说,溺身于情的人,是甘愿放弃财富和智慧的。

当人心最软弱的时候,爱情最容易入侵,那就是当人春风得意、忘乎所以和处境窘困孤独凄零的时候,虽然在后一情境中不易得到爱情。人在这样的时候最急于跳入爱情的火焰中。由此可见,“爱情”实在是“愚蠢”的儿子。但有一些人即使心中有了爱,仍能约束它,使它不妨碍重大的事业。因为爱情一旦干扰事业,就会阻碍人坚定地奔向既定的目标。

我不懂是什么缘故,使许多军人更容易堕入情网,也许这正像他们嗜爱饮酒一样,是因为危险的生活需要欢乐的补偿。

人心中可能潜伏有一种博爱倾向,若不集中于某个专一的对象,就必然施之于更广泛的公众,使他成为仁善的人,像有的僧侣那样。

夫妻的爱,使人类繁衍。朋友的爱,致人以完善。但那荒淫纵欲的爱,却只会使人堕落毁灭!

《论人生》之《论婚姻》

成了家的人,可以说对于命运之神付出了抵押品。因为家庭难免拖累于事业,使人的许多抱负难以实现。

所以最能为公从献身的人,往往是那种不被家室所累的人。因为只有这种人,才能够把他的全部爱情与财产,都奉献给唯一的情人——公众。而那种有家室的人,恐怕只愿把美好的祝愿保留给自己的后代。

有的人在结婚后仍然愿意继续过独身生活。因为他们不喜欢家庭,把妻子儿女看作经济上的累赘。还有一些富人甚至以无子嗣为自豪。也许他们是担心,一旦有了子女就会瓜分现有的财产吧。

有一种人过独身生活是为了保持自由,以避免受约束于家庭承担的义务和责任。但这种人,可能会认为腰带和鞋带,也难免是一种束缚束吧!

实际上,独身者也许可以成为最好的朋友,最好的主人,最好的仆人,但很难成为最好的公民。因为他们随时可以迁逃,所以差不多一切流窜犯都是无家者。

作为献身宗教的僧侣,是有理由保持独身的。否则他们的悲慈就将先布施于家人而不是供奉于上帝了。作为法官与律师,是否独身关系并不大。因为只要他们身边有一个坏的幕僚,其进谗言的能力就足以抵上五个妻子。作为军人,有家室则是好事,家庭的荣誉可以激发他们的责任感和勇气。这一点可以从土耳其的事例中得到反证——那里的风俗不重视婚姻和家庭,结果他们士兵的斗志很差。

对家庭的责任心不仅是对人类的一种约束,也是一种训练。那种独身的人,虽然在用起钱来很挥霍,但实际上往往是心肠很硬的,因为他们不懂得怎样去爱他人。

一种好的风俗,能教化出情感坚贞严肃的男子汉,例如像尤利西斯(Ulysses)那样,他曾抵制美丽女神的诱惑,而保持了对妻子的忠贞。

一个独身的女人常常是骄横的,因为她需要显示,她的贞节似乎是自愿保持的。

如果一个女人为丈夫的聪明优秀而自豪,那么这是使她忠贞不渝的最好保证。但如果一个女人发现她的丈夫是忌妒多疑的,那么她将绝不会认为他是聪明的。

在人生中,妻子是青年时代的情人,中年时代的伴侣,暮年时代的守护。所以在人的一生中,只要有合适的对象选择,任何时候结婚都是有理由的。

但也有一位古代哲人,对于人应当在何时结婚这个问题是这样说的:“年纪少时还不应当,年纪大时已不必要。”

美满的婚姻是难得一遇的。常可见到许多不出色的丈夫却有一位美丽的妻子。这莫非是因为这种丈夫由于具有不太多的优点,反而使他的优点更值得被珍视吗?也许因为伴随这种丈夫,可以考验一个妇人的忍耐精神吧?如果这种婚姻出自一个女人的自愿选择,甚至是不顾亲友的劝告而选择的,那么就让她自己去品尝这枚果。

《论人生》之《论青年与老年》

一个人假使不曾虚度生活,年岁不大也可以表现得成熟老练,只不过这种情况少有发生罢了。深思未必出自风霜,岁月同样可见年轻,可一般的青年毕竟谋划不过长辈,智慧也不及他们少年老成的同龄人。

但青年的创造性是更为丰富的,想象力也如涌泉一样奔放灵活,这似乎更得益于神助。天性刚烈、心怀热望、情绪敏感的人不历经中年,行事总是青涩,恺撒和塞维拉斯即为例证……

青年擅长创造却缺乏判断,擅长行动却缺乏商讨,擅长革新却缺乏对经验的借鉴。日积月累的经验可以引导他们掌握旧事物,但也会遮盖他们看见新事物的视线。

青年人犯错往往毁坏大局,而老年人的错则是迈步太小或行动太缓。无论谋事还是操行,青年都婺远喜功,基调高,动幅大,好走极端;他们藐视前例,目空一切,革新的勇气绰绰有余,而欠方式和分寸上的考虑,结果反而招致意外的麻烦。他们有如不羁的野马,行事极端而不自知自救,一旦开蹄犯错,就泻至千里,不可复回。老年人呢,他们顾忌太多,议论过长,宁求安稳,不愿冒险,总是满足于平平成绩而不向往极至的辉煌。毫无疑问,最好是将两者特点结合。就现在来说,青年和老年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就发展来说,老年人是主事者,而青年可以学习取经。最后就社会来说,老年人以权威之姿指引方向,青年人则能振奋民心、鼓舞士气。但如果从政治上讲,老人的阅历是珍贵的,那么,青年人的纯真则在人性中熠熠闪光。

《论人生》之《论读书》

读书可以陶冶情操,修养身心,可以敷彩,可以长智。读书的主要用途,就怡情而言,体现在独处幽居的时候;就敷彩而言,体现在交谈的时候;就长智而言,体现在判断处理事物的时候。专家学者能有条不紊地处理事情,辨析事物的微妙之处;而深思好学者能统筹策划,全盘考虑大小事务的计划安排。

读书耗时过多是懒散;文采太过浮躁华丽是矫情;完全循规蹈矩则是学究怪僻。读书可以使人的性格趋于完美,而亲自体验则能补充完善书本知识:因为自身的资质犹如自然生长的植物,需要借助书本知识得以修整;要想把这种修整做得尽善尽美,就必须把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手艺人鄙视读书,无知的人羡慕读书,明智的人学以致用;因为书本不会教人如何运用;学以致用的智慧不在书中,而在其外,全凭经历体验才能获得。

不要为了吹毛求疵而去读书;不要尽信书中所言;不要只是从书中摘文引句,而应该思量斟酌。有些书浅尝即可,有些书吞噬即可,只有少数的书需要细嚼慢咽地消化掉。也就是说,有些书只需摘选其部分内容来读,有些书只需粗略浏览,只有少数的书必须仔细认真地阅读。有些书可以请人代读,并取其所做的摘要,但只有那些题材不太重要或价值不高的书籍才适合这样做;否则从这类书中提炼的就像蒸馏水一样,寡淡无味。

阅读使人充实,交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严谨。因此,很少写作的人必须有很好的记性,很少与人交谈的人必须天生灵敏,读书不多的人必须非常狡猾得看起来没有知识也像有知识一样。

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聪颖,数学使人精细,自然科学使人深沉,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和修辞学教人雄辩。

读书可以陶冶性情。正如运动可以治疗生理疾病一样,适宜的读书可以治疗心理上的弊病。打保龄球有益于睾肾,射箭有益于胸肺,慢走有益于肠胃,骑马有益于大脑,如此等等。倘若精神不集中的人,就让他学数学,因为在演算时稍一走神,就得重做;倘若不善辨别异同的人,就让他学经院哲学,因为那些哲学家都喜欢条分缕析;倘若不善洞察事物、不善于推理的人,就让他研究律师的案卷。所以,智力上的种种瑕疵都有专门的处方来弥补。

《论人生》之《论自私者的聪明》

蚂蚁本是聪明灵巧的小动物,却也是果园菜圃里的害虫。因而十分自恋的人确有可能会损害公众。用理智将自爱与爱人区分开吧!忠实于己,不要欺骗别人;尤其不要欺君叛国。人类行为卑劣的中心,就是自我。正如地球,它只以自我为中心。而与日月五行亲近的东西,也就有其他的中心,并从中得利。

凡事从自我出发,君主这样做倒是可以容忍,因为君王是一己之主,且他们的祸福关系着公众的福祉。但臣仆之于君主,人民之于国家也是这样的话,就罪过之极了,因为任何事一经此种人的手,他都要为一己之私服务,经常背离君主、君国的目标行事。所以君王、国家从来都不会挑选有这种弊病的奴仆,除非他们认为所需要的服务无关紧要。更糟的是,当比例失调时,奴仆利益优先于主人,已经有失体统了;而如果奴仆的微薄私利牵制影响了主人的利益,就更是无法无天了。然而,卑劣的军官、会计、使者和将军等贪官污吏之事,使球偏离轨道,他们为了自己的微利,出于妒忌,将主人的宏绩伟业毁于一旦。多数情况下,这种人所获的好处无济于他们的幸运,可为了那微利所作出的出卖行为带来的灾害却与主人的洪福差不多。

自恋者会为了烤熟鸡蛋而放火烧屋,这当然是他们的本性使然。然而,这些家伙往往能取信于主人,因为他们所擅长的就是溜须拍马、谋求私利,不论是为了讨好主人,还是为了谋取私利,他们都会把正义之事的利益抛弃。

自私者的聪明,在许多方面都犯下罪恶。房屋轰塌前一定要逃生,那是老鼠的机智;把小动物从它们挖好了的栖身之处驱逐出来,鸠占鹊巢,那是狐狸的狡猾;边吞食边落泪,那是鳄鱼的阴险。尤其要指出的是,“有己为人”(西塞罗告诉庞培语),往往倒霉。即使耗尽毕生的精力为自己牟利,最终还是要被无常的命运收拾掉;而他们还自忖,以自私者的明智,足以能束缚住生命的翅膀呢。

《论人生》之《论胆量》

这里讲一个中学课本中常见的课文,但很值得一个聪明人思索。曾有人拿这样一个问题问迪莫斯森斯:“要想成为一名演说家,主要应具备的条件是什么?”“多说。”他回答到。“然后呢?”“多说。”“还有呢?”“仍然是多说。”

之所以如此回答,是因为他深刻地体会过。他深知自己在演讲方面没有什么天赋。作为演说要求的一部分,“多说”不过是表面化的条件,然而演说家却将它置于创新、雄辩等其他条件之上,不但如此,还把它看作不二法门,似乎有了它就具备了一切;虽然不可思议,但其中的道理却显而以见。

与此颇为相似的一件事是做事的胆量。“做事的首要条件是什么?”“胆量。”“其次,再次呢?”“照旧是胆量。”然而胆大妄为则是鄙陋无知的产物——远低劣于其他方面。尽管如此,胆量可以激发鼓动那些见识短浅、缺乏勇气之人,而这种人是非常多的,胆量甚至能让聪明人脆弱时变得坚强。正如有江湖郎中医治生理疾病一样,治疗政治疾病也有江湖医生,他们保证能医治大病,也许误打误撞治愈两三例,但没有科学做依据,就不能长久。你可以看到这种狂人多次创造穆罕默德“奇迹”。穆罕默德为了让人们相信他有本事把山呼唤来,在山顶上为尊奉他教律的人祷告。他一遍一遍地呼山前来,观众都聚集前来了,但山纹丝不动,可他丝毫不觉羞愧,反而说“如果山不到穆罕默德这边来,穆罕默德就必须到山那边去。”这些政治上的行骗者,一旦他们狂妄预言的事无耻地失败了,如果他们依然有这种“完美”的胆量,他们也会敷衍过去,扭转话题,不再那样说了。

在远见卓识的人眼中,胆大妄为是荒唐的,甚至在一般人看来也未免有些可笑。既然荒唐惹人发笑,那么胆大包天就免不了会干出荒唐可笑的事。最可笑的是,当胆大妄为的家伙丢脸时,这时他们所处的境地肯定最尴尬、最难堪,这种情况对胆小之人来说,尚且有回旋的余地,但胆大妄为的人碰到这种情况,就会不知所措;就好像下棋陷入了僵局,难分胜负,无法进行下去。因此可以说,胆大妄为常常是盲目的,因为它既看不到危险也看不到困难。所以胆大弊于思考,利于实干,因而有勇无谋的人绝不能担负主要责任,只能在别人的指导下工作。因为在运筹上要洞察危险,而在行动上要藐视危险——除非这危险非常大。

《论人生》发布人介绍

弗朗西斯·培根,生于公元1561年(明朝嘉靖四十年),卒于公元1626年(明朝天启六年),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散文作家、哲学家、思想家和科学家,是近现代唯物主义哲学、实验科学的创始人,也是近代逻辑学归纳法的创始人,也是对科学研究程序进行逻辑组织化的先驱。

培根出生于伦敦一个新贵族家庭,幼时接受语言、圣经和神学教育,公元1573年,年仅12岁的培根被送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深造,大学中的学习使他对传统观念和信仰产生了怀疑,开始独自思考社会和人生的真谛。三年后,培根作为英国驻法大使的随员旅居法国巴黎。短短两年半的时间里,他几乎走遍了整个法国,这使他接触到不少新的事物,汲取了许多新的思想,并且对其世界观的转变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公元1579年,父亲突然病逝,培根不得不回到伦敦。由于生活开始陷入贫困,在回国奔丧之后,培根进入了葛雷法学院,一面攻读法律,一面四处谋职。

公元1582年,21岁的培根取得了律师资格,此时,培根思想上更为成熟了,他决心把脱离实际、脱离自然的一切知识加以改革,并且把经验和实践引入认识论。

这是培根“复兴科学”的伟大抱负,也是他为之奋斗一生的志向。

公元1584年,23岁的培根当选为国会议员。

公元1589年,培根成为法院出缺后的书记,然而这一职位竟长达20年之久没有出现空缺,培根四处奔波,却始终没有得到任何职位。

公元1602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去世,詹姆士一世继位。由于培根曾力主苏格兰与英格兰的合并,受到詹姆士的大力赞赏。

公元1602年,培根受封为爵士,公元1604年被任命为詹姆士的顾问,公元1607年被任命为副检察长,公元1613年被委任为首席检察官。

公元1616年,培根被任命为枢密院顾问,次年提升为掌玺大臣,第三年晋升为英格兰的大陆官,授封为维鲁兰男爵,公元1621年又授封为奥尔本斯子爵。

培根的才能和志趣不在国务活动上,而存在于对科学真理的探求上,这一时期,他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并出版了多部著作。

公元1621年,培根被国会指控贪污受贿,被高级法庭判处罚金四万英镑,监禁于伦敦塔内,终生逐出宫廷,不得任议员和官职,虽然后来罚金和监禁皆被豁免,但培根却因此而身败名裂,从此培根不再理政事,开始专心从事理论著述。

公元1626年3月底,培根坐车经守伦敦北郊。当时他正在潜心研究冷热理论及其实际应用问题。当路过一片雪地时,他突然想作一次实验,他宰了一只鸡,把雪填进鸡肚,以便观察冷冻在防腐上的作用,由于他身体孱弱,经受不住风寒的侵袭,支气管炎复发,病情恶化,于公元1626年4月9日清晨病逝。

培根提出了到达各种现象的一般原因的真实方法—科学归纳法,在《新工具》中,培根把实验和归纳看作相辅相成的科学发现的工具,提出了了实验对于揭示自然奥秘的效用。

培根认为科学研究应该使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归纳法。培根的归纳法对于科学发展,尤其是逻辑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培根不仅强调了归纳逻辑要研究思维纯形式的方面,更为主要的,他强调了要研究思维反映客观事物、把握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方法问题。培根的科学归纳法正是以个别的事实陈述为据,通过探询和判明客观事物的因果性必然联系,作出关于事物现象运动变化的一般结论,从而提供关于事物形式(即规律)的认识。

培根是新贵族的思想代表,反对君权神授和君权无限,主张限制王权;拥护清教主张改革,但反对革命。

培根对中世纪的经院哲学,提出必须清除它给人们造成的错误认识和偏见,他称之为假相,以便给认识和科学扫清道路。

培根继承了古代唯物主义传统,承认自然界是物质的,认为构成一切事物的最小单位是真正的分子,即事物的简单性质,它是有限的不变的,千差万别的事物都是由它的不同排列和组合构成的。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最重要的特性,运动是有规律的,其形式是多样的。

培根称事物运动的规律和规定性为形式,科学的任务就是发现形式,从而获得行动上的自由,以便征服自然。

培根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提出“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光照千秋的口号,从此人类将要告别蒙昧,步入科学的殿堂。

培根提出唯物主义经验论的基本原则,认为感觉是认识的开端,它是完全可靠的,是一切知识的泉源。

培根重视科学实验在认识中的作用,认为必须借助于实验,才能弥补感官的不足,深入揭露自然的奥秘。

培根重视归纳法,强调它的作用和意义,认为它是唯一正确的方法,但它否定了演绎法的作用是片面的。

培根的哲学具有神学的不彻底性,他主张双重真理,承认上帝存在和灵魂不死等宗教教条。

培根代表作《新工具》,在近代哲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广泛的影响,哲学家由此把它看成是从古代唯物论向近代唯物论转变的先驱。

培根从根本上批判了自古希腊以来的学术传统,批判古希腊哲学家以及由此而发端的轻自然哲学,重道德哲学、政治哲学和神学的学术传统,他认为正是这种传统妨碍了自然哲学的发展,使自然哲学处于幼稚状态。

培根认为,古希腊哲人仅有的一点自然哲学研究,特别是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研究也是不得门径的。培根批判亚里士多德的思辨哲学,认为亚里士多德把对自然的认识从属于无用的思辨、逻辑和辩证法,以潜能和现实等逻辑范畴构筑世界,这就使他的自然哲学富于思辨而无实际用途。

在培根看来,古希腊有一些哲学家如赫拉克利特、德漠克利特、阿那克萨哥拉以及恩培多柯勒等,尚有一些自然哲学家的味道,因为他们的学说涉及到经验和事物的性质本身。

培根特别从方法上批判了古希腊理性支配下的自然哲学研究。

培根认为自古以来,从没有人认真地借助于一种试验程序从感官出发,开辟一条人类理解之路。人们在研究事物时往往诉诸于前人的说法和意见,然后便开始沉思默想,这种方法为意见所左右,是完全没有基础的;人们也经常求助于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来研究事物,但这种逻辑只是在一些既定的原则和原理下,发现与之符合的事物,它既不能发现原理,也不能穷究原理,只能把它归于信仰。即使古代经验主义者所谓的“经验”,也不过是“脱箍之帚”,是一种随心偶遇、漫无定向的经验。

培根以其哲学理念为基础,对于英国法有一个宏大的法典化、系统化的构想。

培根将英国法视为一个不定型之物,但可根据与自然法相一致的原则,以一部完整的法典的形式对其加以重塑,从而使其转变为一门彻底的科学。

作为英国司法界的领袖,培根认为自己必须担负起这一使命,而将之前零散的命令系统化的《大法官法院法令集》的编撰恰是培根履行这一使命的重要成果。

培根一生为人类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经典著述,公元1605年发表《学术的进展》,公元1620年出版代表作《新工具》,公元1624年出版的《论说文集》,最后一部著作是《新西特兰提斯岛》,其余主要著作还有:《培根随笔》《学术的进展》《新工具论》《论说文集》《亨利七世本纪》《论事物的本性》《迷宫的线索》《各家哲学的批判》《自然界的大事》《论人类的知识》《培根人生论》等。

后世的人们对这位近代历史上伟大的先贤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称培根是“英国唯物主义的第一个创始人”,是“整个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德国杰出的古典哲学家费尔巴哈说:“培根是近代自然科学直接的或感性的缔造者”。

英国近现代著名哲学家罗素尊称培根为“给科学研究程序进行逻辑组织化的先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关于科学,我们离真理究竟有多远?(之五)
弗朗西斯·培根
自然哲学必须从感知开始,新工具论,现代科学发展方法论的基础
为什么说“知识就是力量”?——培根论知识创新
中国自然哲学思考(二、易说)
智慧笔记:“自圆其说”的哲学,怎样成就亚里士多德的奇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