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不死的癌症:精神分裂症的前世今生

提到精神疾病,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确实是精神科疾病的代表,它在疾病届的知名度非常高,许多人心目中的疯子就是与这个疾病画上等号的。但是有多少人真的了解这个疾病的历史和现状呢?

历史

如果要去追溯,恐怕要从公元前300多年算起了。“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是最早记录并归纳精神疾病的人。只是那时他将伴有精神兴奋的疾病统称为“躁狂症”,现在看起来这里面也包含了精神分裂症。

希波克拉底,公元前460年-前370年

到了中世纪,欧洲进入了封建社会时代。精神病人在那时受宗教的影响,被认为是罪恶与魔鬼的化身。那时的治疗方式在现在看来,简直是惨无人道。火烧、水烫、拷打等等,许多你无法想象的酷刑,在当时居然都被冠以“治疗”之名。

即便到了近代,对于精神病人的折磨也依然持续。水疗、钻骨、放血、旋转椅治疗等等,一系列让人毛骨悚然的治疗手段层出不穷。你有时甚至都分不清,这是对病人的治疗,还是惩罚。

过去治疗精神疾病的方式在今天看起来简直令人发指

但并不是所有的研究观察都这般恐怖,一些具有人道主义关怀和科学有效地精神疾病研究逐渐萌发。最为著名的就是来自法国的精神病学家皮内尔,他受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为了理想而赌上身家性命向当时主宰医疗的管理者提出为精神病人进行心理治疗实验,并首次提出对精神病人要给予人道的待遇。最终解放了那些被囚禁在修道院和宗教势力掌控的医疗机构中的精神病人。

菲利浦.皮内尔,法国精神病学家,现代精神病学之父

后世学者同样来自法国的医生莫瑞尔 (Bénédict Augustin Morel,1809-1873)为了强调此病症对人的记忆和知觉的影响,首次将其称为早发性痴呆 (Dementia praecox)。同时期的威廉·葛利辛格(Wilhelm Griesinger,1817-1868)则指出精神疾病患者存在大脑病变可能是一系列精神障碍的共同基础。

描述皮内尔解放精神病人的艺术作品《1975年皮内尔在萨尔佩特里》

到了20世纪初期,瑞士精神病学家布鲁勒 (Paul Eugen Bleuler,1857-1939) 对许多病例进行了系统而细致的临床研究,并第一次作了系统的分析:本病的原发性症状是情感、联想和意志的障碍,而其核心问题在于病人的人格、思想、记忆、知觉之间的功能分离。他首创性地用“精神分裂”来概括这些脑功能的分离,因此建议将此病命名为精神分裂症 (Schizophrenia)。至此精神分裂症粉墨登场,而且被沿用至今。

保罗.布鲁勒,瑞士精神病学家,精神分裂症的命名人

现在

如果说这世上什么是不可避免的,疾病绝对是其中之一。在流行病学调查中,无论是哪个国家或地区,哪种文化背景,都会有一定比例的精神分裂症病人。而从性别角度去看,会发现男病人往往多在10~25岁时起病,女病人多在25~35岁起病。大好的青春年华被葬送,从此人生变得晦暗不堪。

即便在精神疾病中,精神分裂症发病率、患者数的占比也很高

精神分裂症被一些人称之为“不死的癌症”,这是因为它起病早、持续时间长、症状迁延不愈,而精神状态往往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恶化,变得衰退。在许多地方,由于经济水平、医疗水平、社会环境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不得不将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关入牢笼中。

新闻中报道的被关起来的精神分裂症患者

而这样悲惨的命运于自20世纪50年代被第一种抗精神病药“氯丙嗪”打破。如果你不了解精神科的历史,是无法想象氯丙嗪给精神分裂症病人带来了多么大的福音。无数的病人因服药后病情明显好转,甚至恢复如常人。他们从约束、关押的闭塞环境中解脱出来,身体可以自由活动,可以出院回家,可以继续学习、工作,甚至娶妻生子。

精神科的第一个抗精神病药物:氯丙嗪

自此以后,不断地涌现出大量的抗精神病药物。拒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00年,全世界共研制过、生产出多类抗精神病药约200种。至今仍在广泛使用的约有35种(美、英、法、德、日),中国目前则有24种(实际上使用的只有12种),比先进国家的品种稍少一些。

目前研究新型抗精神病药物的国家

但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就是药物的不良反应。中国人讲究“是药三分毒”,虽然不能说这个观点有多么的正确,但它确实反应在患者的身上。心血管、急慢性锥体外系反应、植物神经、皮肤、血液、消化道、内分泌等的不良反应不仅影响着患者的服药依从性,还影响着他们的健康。

那么精神分裂症的患者还有其他选择吗?有,电休克治疗、经颅磁刺激、立体定向术等等。但是从效果来看,药物治疗依然是首选和目前最好的治疗方案。目前,几乎有98%的精神分裂症病人均在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而使用药物治疗而得到帮助的患者更是不计其数,不良反应也随着新一代药物的使用、医护人员水平的提升、患者对疾病的认识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未来

人类对于生命的探索从来都没有停止过!疾病是研究生命过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精神分裂症的研究也不断地前进着。

日本曾经在2000年做过这样一个调查: 如果预测一下到2050年,我们能攻下精神分裂症吗?有大约49名精神科领域的专家参与投票,认为能够攻下来的大概为24.5%,不能够攻下来的约为67.3%,不能肯定的占8.2%。

这个结果看起来有些让人气馁,但从侧面也能反应出精神分裂症的研究难度有多高了。自80年代以后,国内外对于精神分裂症的研究都没有实质性的进展。虽然我们的药物选择很多,但实际上还是沿用之前的神经递质通路假说。而近十几年的新型药物开发更是进展缓慢,主要原因就在于没有突破性的理论研究。

中科院李明团队对于精神分裂症的遗传变异研究

虽然研究陷入困局,但科学家们并没有停止对精神分裂症的攻击。现在对精神分裂症的治疗的研究方向已经从过去的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发病之后的症状和功能,转向为精神分类症的早期,甚至是形成阶段。

我们都知道早发现、早干预、重在预防适用于所有疾病。但是精神分裂症的早期识别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不要说对于普通百姓难以识别,就算是专业人员也会出现分歧。这是因为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十分复杂而又特异,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搞清楚究竟什么样的因素才是发病的关键,什么样的机制才是问题的核心。

而现在随着国内外研究的不断拓展,对于精神分类症的早期识别标准日益完善,也促使全球的精神分裂症研究机构开战了越来越多的早期干预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战胜精神分裂症的时间。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临床上就会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识别早期精神分裂症的诊疗系统。这对患者的影响,将会是巨大的。

目前全球对精神分裂症的早期识别有诸多研究,上海精神卫生中心的Sharp团队是最早在国内开展研究的

写在最后

鲁迅曾说过,世上本无路,走多了才有路。对于精神分裂症的研究,无论是临床一线的医务工作者们,还是从事科学研究的专家学者们都未曾停止过。面对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一个又一个的患者,这些奋战在精神分裂症工作前沿的人们没有放弃。感谢这些负重前行的人们,同时也感激患者对我们的信任。正是因为患者的信任,这些可爱的人们才会有希望不断努力,将来精神分裂症终会被攻克,不死的癌症也会成为过去!

参考文献:

1. 王祖承. 纪念E.Bleuler命名精神分裂症100周年(下)[J]. 四川精神卫生,2013,04:347-352

2. Bret S. Stetka, et al. Odd and Outlandish Psychiatric Treatments Through History. Medscape. April 13, 2016

3. 张天宏.王继军.王传越.阻断精神分类症的发病进程——精神病高危人群的识别和干预【J】.科技导报.2017.35(4):40-44;doi:10.3981/jissn.1000-7857.2017.04.006

4. 陆林(主编)沈渔邨精神病学第六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5. 余凤高. 17至18世纪,欧洲精神病院的蜕变史 看历史 2017.7.5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关于精神分裂症你至少需要知道这些
精神分裂症缘何易复发
精神病院怎样判断病人康复?
打太极拳竟然还可以缓解精神病
精神分裂症的饮食注意什么呢
精神分裂妄想症治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