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掌握论证要点,保持谦逊比写作技能更重要
userphoto

2022.09.08 湖南

关注

众所周知,苏格拉底是最早的批判家之一,他提倡一种探究性质疑,通过提问和反驳要求澄清思考的目的,以区分相干不相干的信息,然后检验其可靠性和思考来源,并以此质疑人们所言之中的假设。

这也是告诉我们,在对待不同意见时,需要理性地思考,而非狂热地站队。在当下这个网络时代,很多人“自命不凡”地针对不同的意见,少有人会作出理性地探讨;因此,批判性思维成了这个时代最稀缺的东西。

说得直白点,理性思考才是人与人之间最根本的区别。而人的特殊性,其实就是根据理性原则,过着理性的生活。

由此可见,主张和理由必须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如果批判性思维不讲逻辑,那就失去了批判的意义。

对于“主张与理由”,亚里士多德曾表示,主张应聚焦于依据,并专注于解答听众对于“一段合乎情理的论证”的期待,继而“展开论证来满足”听众的期待,在构建论证的过程中,必须“关注感情在合理论证中所扮演的角色”,并要“强调它的重要性”。

而《论证的艺术(原书第3版)》,正是一本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作为创作技艺根源的书;成为自亚里士多德以来,最具影响力的论证著作之一。

本书作者分别为:芝加哥大学英语语言文学教授,先锋写作项目创始人约瑟夫·M﹒威廉姆斯;以及来自弗吉尼亚大学英语语言文学教授格雷戈里·G﹒科洛姆教授。

这是一套从策略、流程、校对清单,以及写作工具对计划、研究、起草、修改和协作式写作的指导书。

书中通过多角度设计,多方位地阐述了论证的本质,并将批判性思维、论证技能、写作方法融于一体。让没有系统学过逻辑学、哲学等专业的人,也能轻松掌握论证要点,达到清晰阐明自己观点的目的。

所谓“论证思维越清晰,写作价值越高”;也就是说,你在写作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充分地论证,读者才会通过论证过程去理解你的主张,建立信任和尊重。

因此,清华大学张卫平教授才会说:“这是一本将如何寻找问题、建立分析框架和解决问题作为论证核心的书。值得一读!”



01  正确理解“论证”,学会理性思考

一般来说,“理性和逻辑是传统写作的薄弱环节”,而批判性思维,也属于同一性质。

所以,清华大学教授吴金希表示,国内高校应坚持开展“增加阅读、写作和批判性思维的教育”。

而本书正好契合此观点——“帮助你在写作中做到你每天都在对话里做到的事:给他人一个充分的理由,按照你希望的方式思考,从而解决一个问题”。

同样的,这也可以帮助我们将写作、批判性思维和论证的技能整合起来,从而写出清晰、合理、有说服力的论点。

那么,什么是论证?

在拉丁语里,“论证”一词的原意是“清晰的东西往往闪闪发光”。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论证的用途非常广泛,无法一一明示;但有两种用途最为显著:

一是说服别人按我们说的去想或去做。

二是让自己决定该怎么想或怎么做。

举个例子,小王喜欢徒步旅行,父母却因担心安全问题而阻止他;他因此要找到恰当的理由来支撑他的主张,最终达成自己的主张。

不难看出,这是一种“有助于开展业务、制定政策、决定信仰、寻找解决争端的文明方式”,让我们从容地“度过自己的社交、职业,甚至私人生活”;因此,人们将这种活动称之为:论证。

作者说,这种方式不一定都是针锋相对,而公正、友好的论证,是帮助人们更好地思考:自己相信什么?为什么相信?对于社会关系,自己能起到怎样的巩固作用?

当然,无论我们遇到友好的,还是挑衅的问题,都需要进行论证,即提出自己的主张,给予恰当的证据支持;让倾向反对自己主张的人信以为真,并为解决问题而展开论证。

事实上,我们每天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论证。

例如,电视或网络上会有诸多的激烈论战。广告商用极具吸引力的图片,以及夸张的主张,“迎合人的情绪进行论证”,从而暗示人们去“买、买、买”……这些,被归纳为糟糕的论证。

如今的我们,正身处一个急需好主意、正能量的年代,人们比过去任何时代更需要出色的论证。

比如,在网络世界里,正因有太多人缺乏批判性思维,他们不能理性客观地权衡他人的主张,也不能清晰明了地传达自己的观点,让网暴事件频频发生,影响极其恶劣。

因此,我们要练就的,不仅是正确地理解论证,理性地提出合理的主张;还要学会理性地思考,合理地论证理由和证据。



02  激发论证,解决更多、更宏大的问题

如果你要为写作创建一份提纲,建立故事模板;那么,你需要提前为论证勾勒出一套计划。

首先,你要预想几个问题:你的读者是一群什么样的人?他们会期待一个什么样的论证过程?你的论证会让他们信服和追随吗?

其次,你要关注“出色故事”的4个要素:

1、你的论证需要解决的问题——我要写的是……问题。

2、这个问题为什么重要或有趣——我选择这个问题是因为……

3、如果有胸有成竹的答案——我想答案/解决办法与……有关;如果没有答案,要说出能到哪里寻找答案的大体揣测——我认为答案/解决办法与……有关。

4、你希望到哪里找到证据支持文章/答案——我认为最好的证据是……

举例说明:真实的家庭与20世纪50年代情景喜剧中展现的家庭有什么不同,而我认为,情景喜剧所展现的家庭模式创造了一种许多人认为自己应该达到,却做不到的期待(第一要素)。我想,我能证明电视家庭是理想化的,而现实中的家庭更加多样化(第二要素)。我可以从媒体研究图书馆收藏的录像带里,找到有关电视家庭的证据(第三要素)。政府的数据库里有关于实际家居的统计数据(第四要素)。

由此可见,当你相信别人不相信的事情,且能找到恰当的理由,来支撑自己的主张时;而这个故事,也就能帮助你将粗略的感觉,发展成可靠的论证。

这也让我们在写作中,可以通过成段、成篇的不断练习,逐渐掌握论证的方法;继而熟能生巧,激发出更精彩的表现。

那么,论证从何而来?

论证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但如果不能对问题作出定义时,就不太可能解决这个问题,也就不可能进行任何论证。

我们又该如何定义问题?

从解决问题需要读者采取什么做法的角度来看,问题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只有读者采取(或至少支持)公开行动,改变其状况,才能加以解决,这类问题称之为“实践性问题”。

例如,你想消除一些糟糕的状况,如歧视、利润下降、学费上涨等等,因为这些问题会让你感到生气、伤心、厌恶、害怕……只有当你的论证能够促使他人去做某些事,打破了你和读者不高兴的因果链,这就表明你的论证解决了实践性问题。

另一种是:只有当读者对某些事有着不同的信念或理解时,问题才能得到解决;而这些问题都可以用提问的方式进行表述的,就是“概念性问题”。

比如,宇宙中有多少颗行星?动物为什么不会说话?可以看出,这些概念性问题即使得不到解决,也并不会让人感到悲伤、愤怒或痛苦。

但它会打击人类的一种基本欲望:人类一直以来,都渴望对世界拥有更多的向往和了解。

也就是说,当你的论证能够引导人们相信,这些主张可以提高其对世界的认知,它才算真正解决了这个概念性问题。

由此可见,只有懂得了问题的判断和定义,才能激发出论证,解决更多、更宏大的问题。



03  掌握论证要点,保持谦逊比写作技能更重要

作者一再提醒,论证是一件随时都可能发生的事情。

比如,我们在写作的过程中,论证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有经验的写作者,正是擅长从问题着手,围绕着问题进行论证阐述,让读者认同自己的观点。

其实,这就是一个提出问题(主张)、分析问题(理由)、解决问题(论证证据,得出结论)的过程。

而这些,又或许与我们的写作课老师,所指导的三步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是什么(提出问题),为什么(分析问题),怎么办(解决问题)。

当然,这三个步骤,都必须符合“论证的核心”才能成立,即主张基于理由,理由又基于证据。

如果用图构表示,则会呈现出金字塔原理——主张居上,清晰明了;理由居中,承上启下;证据居下,用事实、数据、证物等实例为基础,以支撑理由、主张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由此可见,主张、理由、证据“三者”之间的关系,互为支撑,缺一不可。

然而,很多人会混淆理由与证据之间的关系。表面上看,两者之间的区别似乎很明显,实则比我们直觉所关联的画面,要复杂得多。

我们一般不会问“到哪儿去寻找主张或理由”,却会说去哪里寻找证据,并会用“确凿”、“铁证”等比喻来描述证据。

所以,书中如此释疑:

关于理由,如果缺乏证据基础,理由只是“纯粹的观点”,而“纯粹的观点”一定是“脆弱”的,将不足以支撑事关重大问题的主张。

关于证据,一定是包含了事实、数据、证物……它所作的陈述,均以实例为基准。

由此可见,两者之间相互依托,却有着本质的区别。

掌握了这些要点,你才能写出“有血、有肉、有灵魂”的好文章;否则,你的主张就只是在自说自话,读者的信任也就无从谈起了。

至此,你的创作思路,或许比之前更加清晰了,甚至连你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可能“更上一层楼”。

然而,即使收获满满,你仍要思考一个问题。

比如,在写作的过程中,所有从自身而出的主张,往往都带有“主观性”。

因此,你必须警惕“自我感觉的局限性”,并要有意识地寻找否定的证据;只有这样,你才能更好地巩固自己所提主张的可信度。

那么,你要时刻记得问自己:读者会怎么看待自己的主张?通过怎样的论证才能让读者相信?是否做到了客观地阐述证据?

总之,即使掌握了所有的论证要点,你仍要记得——保持谦逊比写作技能更重要,哪怕你确信自己是正确的,也不要忘了“万一你错了呢?”



04  结语

《论证的艺术》提醒我们:不要固守自己的主张,不要过度自信;所有的主张、理由和论证,都不可能绝对正确。

亚里士多德也曾说:“勇敢乃是自信与害怕中间之道。”就是劝诫我们,凡事多从理性、客观的角度出发,就会发现“世上没有绝对正确的事情”。

当我们懂得了保持谦虚的重要性,就会理性地对待“读者的认知偏误”,更不会轻易地“诉诸情绪”。

而书中,早已给出了答案——想要展开良好的论证,你不仅需要批判性的思考,还必须提前预见,有些读者因自身认知偏误,会丧失批判性思考,受限于自己所“偏爱的感觉”。

对此,我们除了承认,还要有指正:他们的信念,既存在某些合理性,也存在一定的限制性。

所以,我们真正要做的,就是寻找解决方法,引导这些读者走出“画地为牢”的认知偏误。

end

(声明: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证的艺术》:如何写出一篇有理有据、清晰合理的文章
​读书|学会提问
《论证的艺术》:如何以理服人?
博雅人计划|批判性阅读与写作
闲言碎语050
批判性思维-先理解论证,再评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