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小学是“学霸”,初中变“学渣”?99%的学生是这个原因
userphoto

2022.12.21 湖南

关注
作者丨孟臣
来源丨中国心理咨询师成长联盟
ID:gcocp2014

前天在书店碰到朋友丹丹,她正紧缩眉头地为女儿挑选各类练习册和试卷。

我惊讶地问道:

“你女儿不是学霸吗?需要做这么多卷子吗?”

她叹着气说:

“哎,小学的时候,每次考试都在前几名,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初中刚开始,孩子成绩就一直在下滑。

外面的补课班小学到现在一个都没停,这次期中数学才考了87分,我又给她找了个专门针对难题的老师,再加上这些练习,我就不信了,这个分数会上不去?”

丹丹的这番话让我想到了知乎上一个针对“小学成绩有欺骗性”话题的高赞回答:

小学成绩的欺骗性,不是成绩本身有欺骗性,而是一些取得成绩的方法,它不具备可持续性,时间久了自然原形毕露。


丹丹显然是以分数为目的的方式,从各类兴趣班再到各种试卷,推着孩子去学习。

在这个枯燥又乏味的过程中,或许孩子的热情、自主能动性和探索欲正在一点点地被浇耗掉。

而这一切都源于家长的高期望和攀比的虚荣心理,对教育规律和人生长远发展的无知,还有不输于人的强焦虑。

拔苗助长式教育,
背后是家长无处安放的焦虑

热播剧《小舍得》中,子悠是一个乖巧懂事,成绩名列前茅的孩子。

而妈妈田雨岚似乎还不够满意,为了能让子悠进入升“重高率”最高的初中,她在鸡娃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在子悠一年级的时候,她就给子悠报各种兴趣班:奥数、英语,写作等等。


她将孩子的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每天还要早起半小时,晚上晚睡半小时,加大做题量。


甚至到了升学的关键期时,她给孩子一下子报了5个奥数班。

为了保证全部时间能花在学习上,田雨岚还剥夺了孩子内心最热爱的足球和生物研究。

她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

你以后要加倍努力,你学习好,就是对妈妈最大的回报。


甚至在子悠参加奥数竞赛前几分钟,田雨岚边走边在孩子耳边叮嘱:

你就算拿不了一等奖,好歹那个二等奖。家里的荣誉墙,妈妈特意给你的这次奖留了C位。


在妈妈的重压之下,子悠出现了幻觉,就在这场奥数竞赛中,子悠疯狂地撕了试卷,冲出了考场。


田雨岚是当下无数焦虑中家长的缩影,为了孩子的分数,牟足了劲,不惜违背孩子的身心发展。

就如前段时间的一个新闻:

一位刚满1岁的宝宝,因为父母给她报了网上的早教课程,而至近视100多度。

为了孩子不输在起跑线,就让视神经还没发育完善的婴幼儿,每天对着电脑学习。


更有甚者,在一个香港纪录片《没有起跑线》中,有位妈妈为了让肚子里的宝宝适应出生后的竞争环境,她决定,一定要让宝宝赢在子宫里。


这几个场景,多像社会学中的“剧场效应”:

不管这场戏精不精彩,好不好看,前面的人都站着看,你坐着看到的只是人家的背影。

于是,所有人都站了起来,甚至有的人还站到了凳子上,整个剧场充斥着不安、压抑和无孔不入的焦虑。

北大教授蒋承说过:

对“教育落后”的恐慌,导致了每个人都卯足劲,没有人甘心孩子屈居人后,所以,家长就推着孩子往前,再往前。

这一切的根源,都来自于父母自身的焦虑,还有对孩子的不自信。

焦虑的父母背后,必定有一个遭罪的孩子。

前期逼着孩子学,
后期孩子不知道为什么学

曾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

孩子的妈妈是位中学老师,孩子在幼儿园的时候,妈妈就开始对孩子进行全方位的打造。

每天制定的学习计划,精确到分。

一天的时间,几乎全部都泡在周而复始的学习中。

在这种强行灌溉的学习模式下,孩子进入小学后的成绩,一直没让妈妈失望过。

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学校有各种兴趣班,孩子偷偷地报了篮球。

妈妈知道后,二话没说,就打电话给老师,改成了作文班。


到了初中,凭借着妈妈的威严和暑假提前学的知识,初一时的成绩,还是非常拔尖。

但是到了初二,孩子的学习渐渐不在状态:上课走神,碰到难题直接放弃,作业越来越拖沓,一有空就去楼下打篮球。

妈妈知道情况后,每天抽空就去孩子班级盯着他,不让他钻一点空子。

到了高中,孩子没有了管控,像一个漏气的球,彻底没有了支撑。

上课睡觉,作业抄袭,课后打球,晚自习看小说。

老师找他谈话时,他对老师说:

“这么多年,我不知道是为什么而学习,我也不知道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北大临床心理学博士徐凯文曾做出过这样一个结论:

从小被认为优秀的孩子,却可能在空心病上栽跟头,北大就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有40.4%的学生认为活着没意义。

去年12月份,北京交通大学大三学生,留下2000多字的遗书后,跳楼自杀。

在遗书中,他痛斥了做题是唯一出人头地的途径,“全面发展”是一些人的鬼话。

现在的他,不知道未来在哪里,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灵魂早已失去了前进的动力……

《银河补习班》中,邓超对儿子说:

人生就像射箭,梦想就是箭靶子,如果连箭靶子都找不到的话,你每天拉弓有什么意义?

孩子是独立人的存在,他们有思想,有梦想,有自我。

为人父母,不该以分数论框住孩子的个性与热情,破坏孩子内心的独立人格体系。


孩子要成功,成才,首先是要成人,清楚自己的目标,知道自己的价值,找到自己的归属。

这才是驱动一个孩子学习的意义与动力,也是真正以人为本的教育。

内驱力,才是孩子学习的持久动力

《孩子的情商》一书中说:

很多时候,孩子没有做事的动力,其实是因为大人用过度的“外在推力”,伤害了他们的“内在动力”。

为人父母,不肆意消耗孩子的热情,不随便扼杀孩子的梦想,孩子的创造力才有突破,生命力才有张度,内驱力才会爆发。

著名社交软件“脸书”的创始人扎克伯格,10岁时就对电脑编程十分着迷,爸爸就送了一台电脑给了他。

大学时,扎克伯格又迷上了网络游戏,作为心理医生的妈妈非但没有阻止他,反而给他讲了许多心理学的知识。

这让他深受启发,他开始从心理学的角度设计游戏关卡,创造出了许多趣味十足的游戏。


为了完成自己的商业帝国梦想,扎克伯格决定辍学,而他的父母,全力支持儿子的这一行为。

他们认可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选择,鼓励孩子的创造,激发了孩子为自己的梦想帝国不断去攀登的动力。

著名画家陈丹青说: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和价值感唤醒。

从小被父母支持、激发、引导的孩子,都是幸运儿,他们更有机会发现自己真正的爱好、特长,并且沉浸其中,享受这份愉悦带来的成就感。

孩子内心的力量,来自于父母的支持和认同。

支持和认同,能提升孩子的价值和自信。

价值感才是点燃一个孩子内驱力的动力,而内驱力才是一个孩子保持热情与成长的持久能力。

内驱力强的孩子,目标明确,内心笃定,行动及时,理想远大,任何困难都不会难倒他。



樊登曾说过的一段话,我颇为赞同:

父母是孩子在这个世界的导游,导游的任务是带着“游客”看这个世界,还要给“游客”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探索。

但大多数的家长成为了“黑导”,绑架了“游客”,逼着“游客”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

结果,“游客”感觉旅行没有意思,做任何事都没有意义。

教育是点燃一把火,而不是灌满一桶水。

孩子的人生,是一场马拉松式的旅程,让孩子赢在起点,未必就能赢到终点。

做孩子人生的导游,激发孩子对这个世界的热情,孩子才会有欲望、有毅力,有行动去探索这个美好的世界。

这样的人生,才是一个丰富、饱满又有力量的人生。

与各位父母共勉。

- The End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和你说小学成绩有“欺骗性”的人,未必是为你好……
为什么说小学阶段的成绩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和虚假性?
为什么说孩子在小学阶段的成绩,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和虚假性?
有的孩子小学成绩挺好,为什么初中却掉队了?
孩子早期成绩的虚假性和欺骗性,当父母的一定要知道
为什么说小学阶段的成绩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和虚假性,这篇文章说透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