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和孩子沟通的有效方法(下)|2 1训练笔记(2023.3.8)
userphoto

2023.05.05 湖南

关注

调整父母的情绪状态

1

父母的情绪状态影响孩子

(1) 家长回到家看到躺平的孩子:唉声叹气、表情凝重(嫌弃)、愁眉苦脸、抱怨不止,“你咋办呀,你又在玩游戏,愁死了,你怎么还在玩游戏啊,什么时候是个头呀,就没一天高兴的。这么大了又玩手机,什么时候停啊,咱能不玩了吗,怎么就这么喜欢这个手机。你准备躺到什么时候…”

(2) 孩子的反馈:烦,关门不理,躁狂愤怒“你闭嘴!”,情绪低落。

(3) 父母的低落、抱怨、愤怒,都会带给孩子一个深深的感觉:父母对他的嫌弃和厌恶。

(4) 此时孩子可能不会理解父母的“无奈”。

(5) 父母的嫌弃和厌恶会刺激到孩子,即使努力保持笑容,也很虚假;这会让孩子永远好不起来。孩子稍微有点动力出门,首先看到的是父母,他刚要出门就把他唉声叹气回去了,一下就把能量压回去了。

错误示范

① 家长不要想着让有心理疾病的孩子反过来理解你,孩子此时的理解有时候反而是个“病理状态”:比如,有些抑郁的孩子总觉得对不起父母,觉得不配。

② 等他病好了,就能体谅和理解父母。

③ 家长不要一激动就说“孩子,你理解理解爸爸妈妈,你看看我们都为你做了什么!”父母自己说着说着先着急了,情绪先不受控了,所以孩子不敢向父母表达情绪。

2

告诉自己

孩子的状态是暂时的

(1) 父母可以内疚、可以自责,但是自责要有限度。

① “自责”是一个过程,是要有个痛苦的体验,是要有付出的,要有感同身受,体会到孩子的苦。

② 但,父母不要内疚、自责太久,要去行动去改变,积极应对、积极努力,要有坚定的信心,先调整好自己。

③ 要相信物极必反,触底反弹,接下来就是好日子。

(2) 父母的抑郁、焦虑、担心,除了是对孩子的“诅咒”以外,也是对自己的不原谅(这一点容易忽略)。

① 父母不原谅自己,就不能够托起孩子;不原谅自己,就会认为孩子还没好;如果孩子太快好,就会觉得惩罚自己还不够。

② 如果父母每天看到孩子都自责,就会极力讨好孩子;孩子就容易活在“疾病获益”里,不敢好起来。孩子一旦好起来,×父母就开始:“哎哟孩子,你明天上学哦,你再歇歇吧,我觉得你还不太行”。

③ 父母潜意识不原谅自己,就要找一个借口。如果孩子好了,父母就没法自责(自责获益),就释放不了自己的焦虑。

④ 双方一旦都疾病获益,调整就难。一方要先改,另一方势必会改变。

3

过度融合的孩子

会看父母的表情

(1) 孩子每看父母的表情,潜意识就像在照镜子看自己,“我有这么差吗?我有这么不堪吗?我是有多不好?”孩子本身就有社交回避/封闭/否定/难受,在这样的情况下,父母脸色和状态再不好,就会雪上加霜。

(2) 孩子社交回避,不能和同龄人一块玩,就是因为他每到群体里就像在照镜子,他看到的不是别人,是自己。他回避的不是某个(类)人,他潜意识回避的是他自己。他看到别人的表情、别人的动作,就觉得自己不好。

(3) 因此,王老师在和孩子交流的时候,就会表现得很轻松,微笑/表情/语言/声音,都给他一个很松弛、很安全的状态。越和他说生活化的东西,他越容易开放。同时王老师也在评估双方的关系,是否适合深入切入。

(4) 家长和孩子修复的第一步:孩子能够敞开心扉,有关系上的改善。然后再把他的需要、他的责任一点点还给他。

① 注意:不要一下子丢他,他会被压垮。要一点点、慢慢还给他。

② 比如,孩子说很喜欢被人“牵着鼻子走”,什么都不去想:说明他不愿意为自己负责任,还是依附、依靠。

4

父母看孩子

也像照镜子

1.孩子出问题了,家长去单位、去见朋友,也会有点紧张,不放松。其实也是怕照见自己。

2. 家长要有信心,有力量,相信孩子一定能好。

不配感

1

无法表达真实的自我

1. 不配感:不配好的关系、不配好的生活、不配好的朋友、不配好的称赞。

2. “不配感”是有心理问题心理疾病的孩子经常会出现的点,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影响正常生活,尤其影响社会功能,没有办法和人很好地相处。

3. 我不配——“我不好,我没有办法接受好”。他人对我的好/称赞/鼓励,带给我的是压力,没法直面;反而会用不同的方式去抵挡他人的好/他人的赞美:

(1) 有应激反应:夹着肩膀,连连挥手,特别紧张,说“没有没有”。感觉到好可怕,有压力。我不听,把自己封闭起来。

(2) 不愿意面对压力,大脑“合理化”机制,不接受赞美:你不是在夸奖我,而是在嘲笑我,对我有企图,你是故意的,根本不真诚。“不配感”让他人的表扬有压力;为了应对压力,只好用自己的大脑去改变对他人赞美的认知,这样就会让我觉得不是赞美,就没有压力了。

(3) 别人行动上对我稍微好一点,我就带着深深的“负罪感”,就要讨好你,把你看成我的恩人。你说什么都会按着你的要求做,但却不敢接近你。

4.比如,有个女孩长得很漂亮,但是内心里有极强的不配感,就找了个不太好的男朋友。

(1) 这是暂时的状态。不配感的女孩子潜意识在“利用”这个男朋友:这个阶段需要有这样一个人,陪着她建立关系,她需要陪伴。

(2) 当孩子慢慢好起来,有正确的自我评估,有自我了,就会看不上男孩,就会分开。虽然会经历分离的痛苦,但这段病理状态下建立的关系只是暂时的。

2

不配感的出现和形成

(1) 忽略/忽视:父母工作忙陪伴少,早期送到亲戚家,重男轻女。

(2) 否定:干什么都不行,做什么都达不到父母的要求。

(3) 高标准、高要求、打压、指责。

(4) 需要不被满足。

3

父母如何做

(1) 第一,先要在家里塑造孩子配得上的状态、氛围。

错误示范

不要忽然一下对他很好,很热情:孩子通常会觉得假、恶心、吓一跳。因为父母长期没有做过这样的交流,没有说过这样的话,孩子就觉得很假。

① 父母关系先好,家庭氛围先好,让家庭氛围先有配得上的感觉,而不直接针对孩子。房间很冷,要先把炉火烧热,让孩子一点点接受这个暖;而不是一下给他披上外套,他会很不适应,觉得很假很恶心。

(2) 第二,无条件的好。

① 孩子会觉得父母对他的“好”,都带着要求和条件。一对他好,就觉得家长有“企图”,要让他去上学、去锻炼、不玩游戏之类。这种“好”“企图”,就会带给他很大的压力。

② 因为父母以前从未这样对待过他,他会不知道真假,潜意识有恐惧、害怕、怀疑,于是会想方设法抓取父母的语言、行为、表现,去证明他的想法和假设:“爸妈对我的好就是假的,就是有条件的”。

③ 父母如何反证自己的“好”没有企图、没有条件:

A. 父母要有持久心,经得住证明,至少一年,让孩子放下防御,“我爸妈真的变了”。

B. 在初期,慢慢开始,要让孩子、让周围的人意识到你的变化是真心的变化。

a) 父母要经常在孩子面前含沙射影地相互夸奖对方,比如,妈妈说:“哎你爸爸,最近变化挺大,以前你说他哪有天天都回来。我觉得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不能改变。你爸爸改变了,他以前天天喝酒喝得醉醺醺的,现在居然能一周回来两三天。说实话我都有点不适应孩子。”

b) 比如,爸爸说:“孩子我觉得挺有意思,最近你妈也没管你了,真不错,情绪也稳定点了。以前你看她那样,是不是啊,现在你看,好多了,情绪也平和多了,我和你妈关系也好多了。我们以前经常吵,现在我也不吵了,我觉得,她其实,挺不容易的。你说呢孩子?”

c) 比如,爸爸说:“你妈她今天跟我讲,她说小时候她对你怎么怎么样,她现在心里特别后悔。或许她过去确实伤害了你,但你妈妈现在反思挺大的。我只是和你聊聊,你妈有变化了,你爹我不是开心嘛。”

d) 这些都是对孩子在生活的细微之处小小的疗愈。父母要抓住小机会,去传递这些改变的信息,去疗愈孩子。

e) 孩子很敏感,要一点点让他脱敏,一点点触碰他。

错误示范

不要一上去就抱住他:“孩子你爸爸改变啦!我们都很爱你!”。情感还没链接到那个地步,要逐步脱敏,循序渐进,不能着急。

④ 父母要有信心。当父母难受、痛苦了,感恩遇见孩子。当对孩子没有信心了:想想孩子刚出生时,第一眼见到他的样子,一切就都放下了。一切都来得及,一生还长。家庭越来越好,爸爸、妈妈、孩子都在越来越好,这个家庭的凝聚力起来了,就会有很大的力量。当家庭关系改善、家庭氛围改善、每个人都愿意为自己负责,所有力量迸发出来,这个家想不好都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瑞即心理:「无效陪伴」比不陪还伤孩子,有的快改正
特殊时期 家长如何做好幼儿心理陪伴
孩子有这5个表现,是心理在变自卑的信号,家长可要好好引导
😨出现心理问题的孩子,往往意识不到自己糟糕的情绪状态!💗家长有以下几点必须做到!👇🏻👇🏻👇🏻
开学季,写给家长、孩子和老师的收心课 | 头条
孩子有了厌学的情绪,家长别着急,学会引导孩子情绪很重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