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何花钱,才能人生无憾,达成最优解人生
userphoto

2023.10.01 湖南

关注


2023年第62本书

本书很值得一读,提出不少非常规的观点和相法,只要你遵循本书提出的就有更有效地使用金钱与时间。

本书总体目标是让你更加审慎、自觉地思考自己的人生,而不只是墨守成规地随波逐流。

直播时间:10月1日周日晚上8点

主题:八点一刻--如何通过阅读来改变生活?

直播地址:视频号 读书方法  ,另一个视频号: 生活黑客 做为备用。


准则1 正面人生体验最大化



通常来说,每个人的身体状况都会随时间推移而变差,而且每个人或早或晚都会死,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如何将自己有限的一生过到极致?

如何将充实感最大化,将浪费最小化。


要想将你的时间和金钱用到极致,时机很重要。所以,为了总体上增加你人生的充实感,在合适的年龄获得各种体验很重要。无论你喜欢什么,或者你有多少钱,都是如此。所以,就算每个人一生的充实程度有高有低——例如,可自由支配的收入相对较少的人,充实感多半比较低,而幸福的人充实感自然会比较高——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在适当的时机实现某种体验。从你的体验中获得最大充实感,利用你的资源合理安排时间与金钱,让价值最大化,这就是你人生的最优解。把握好那些关键决定,你就掌控了自己的人生。



《要钱还是要生活》这本书提出,你的钱代表了生命能量。生命能量是你活着的所有时间,只要你工作,你就消耗了有限的生命能量。通过工作赚的每一分钱,都代表了相应消耗的生命能量。无论薪水高低,都是如此。所以,即使你时薪仅8美元,将这8美元花出去,也相当于消耗了一小时的生命能量。


时薪角度看,薪水较高不一定意味着实际收入更高。例如,一个人年薪仅四万美元,另一个人年薪七万美元,但实际上,前者每小时赚的钱可能比后者更多,原因何在呢?这也和生命能量有关。如果年薪七万美元的工作需要耗费你更多生命能量(需要长时间通勤去城里,因工作更“体面”,置装费用也随涨,当然工作本身可能也需要投入更多时间),结果到头来,薪水较高的那个人往往更贫穷。

表面上赚更多的人,享受金钱的时间也更少。所以当你权衡不同工作时,你真的要考虑那些隐形但必不可少的成本。

《要钱还是要生活》这本书的作者劝告我们不要牺牲生活去赚钱,希望我们不要成为工作及钱财的奴隶。那么要实现这样的财务自由,书里有什么建议呢?他们给出的答案是节俭:选择简单的生活,这样你就无需太多开销了。

而本书的作者给出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答案,为了拥有极致的人生,在你活着的时候将你体验的价值最大化。




准则2 提早开始投资体验



你的人生是你体验的总和。也就是说,你人生里做的每一件事——你每天、每周、每月、每年及一生仅一次的所有体验——都决定了你是谁。当回顾自己的人生,你体验的丰富程度将决定你对自己人生充实程度的判断。因此,你理应认真思考自己想要获得何种体验,并努力进行规划。如果没有这种仔细的规划,你注定会跟社会上很多人一样按部就班、随波逐流地过完一生。你最终也会到达终点(死亡),但是,你这趟旅程很可能逊色于那种主动选择的旅程。

什么是体验价值?

人生是所有体验的总和,这并不是一个比喻性的说法:如果你赋予每个体验一个数值,那么多个体验的数值就可以相加。有了这个前提,你就可以比较不同的体验组合,这一步能最大化你人生的充实感。

那么如何给体验赋值呢?首先,类比玩游戏赚的积分,思考一下你从每项体验获得多少“愉悦积分”。高峰体验将带给你很多体验积分,而微小的愉悦只能获得少量积分。赋予一项活动多少积分完全取决于你,因为每个人的价值观及兴趣都有所不同。一些人只喜欢打理自家花园,所以他们会说,只要打理花园就能获得很高的积分;但有些人会说,要想让他们修枝拔草,必须得花钱请,对他们来说打理花园毫无积分。(这个系统中没有负分。)

如果你将某一年——比如说去年——正面体验的积分加总,这样就能得到一个数字(例如5,090分),你可以用柱形图里的一个矩形块表示这个数字。数字越大,矩形块就越高——就这么简单。

你可以对过去每一年的正面体验做同样的操作。有些年份好,有些年份差,原因各种各样,有些原因是你没法控制的。(例如,如果一场事故让你卧床12个月,那么这一年你很可能不会有太多愉悦的体验。)


要知道,你是可以掌控一些因素的,其中最大的因素之一是每个年龄段花多少时间赚钱,花多少时间收获愉悦的体验,就像蚂蚁和蚱蜢面对的如何平衡工作与玩乐的问题。做好这些决定,你就改变了柱形图矩形块的高度,进而改变曲线的形状。后文将深入讨论如何取得上述的平衡,但在这里,我只想帮大家理解“人生是所有体验的总和”这句话的准确含义。



矩形块的高低代表每年体验积分的数值。所有矩形块的上沿共同构成你的充实感曲线。因此,你的总体充实感增加时,曲线下面积也将增加,通过控制曲线的形状,你也掌控了自己的人生。


实际上,有时候新的矩形块甚至更高一点,这可以通过“复利”实现,就像银行存款一样。因为“复利”,你的存款不仅积少成多,还会利滚利。你的回忆红利也是如此,它们能够且必将产生复利。只要你与其他人分享一项体验的回忆,就会产生复利。因为你与他人互动,分享曾经的体验,这本身就是一种新的体验。你与人交流、开怀大笑、建立关系、给予建议、提供帮助、变得脆弱——这些都是你日常生活的内容。获得体验不仅让你的生活更加投入、更加有趣,还能让你有更多东西和他人分享,这就像生意带来更多生意。正面体验具有良好的传播度与感染力,能引发连锁反应,释放更多你意想不到的能量。一加一可以大于二。这是我建议你去投资体验的原因之一。

就算我们投资,基本上也是关注投资的经济回报。我朋友保利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之前想要买入中美洲一处度假屋,跑来问我意见。我不会做复杂无趣的财务分析——他要综合考虑利率、减税等诸多因素,这看上去成了一个艰难的投资决定。就我看来,他是从一个非常保守且传统的角度在看待这个机会:这是一个好的房地产投资吗?未来10到15年,我能获得好的经济回报吗?

我给他的建议是彻底跳出这种框架。“别想着钱了,”我跟他说,“让我们看看你能从中获得什么。你年纪跟我一般大,”我提醒他(不再年轻),“所以,你还能在多大程度上拿这处房子投资个人体验?你计划多久去住一次?如果住在里面你要做什么?如果你想常住那里,计划在那里度过一些很棒的假期,培养与孩子的感情,和亲友留下一些独一无二的时刻,那么我就觉得这将是世界上最棒的一笔交易!”

我继续说道:“但是,如果你买下来之后,把它放在那里什么都不做,只是为了投资赚钱,那谁会在乎你能否获得3%的收益?从国外一处房产获利3%,没什么稀奇,也不会改变人生,这只是你无数可选投资中的一种。比起年轻时,你在50岁时获得一个3%的收益尤其无关紧要。然而,投资体验却真的能改变人生,即使你已经50岁也可以。”

多投资房地产的人一样,只考虑金钱回报,没考虑体验回报。这就是我反复谈论的那个错误的另一种版本:不停地赚钱再赚钱,完全忘了赚钱是为了获得定义你人生的体验。

你想想看,无论你想要的体验是学习、滑雪、陪伴子女长大成人、旅行、与好友聚餐、推进某项事业、听演唱会,还是丰富多彩的体验组合,我们赚钱都是为了获得体验。另外,因为回忆红利的存在,这些体验都能带来一定的回报——就像金融工具一样,有时候回报率高得吓人。杰森说他欧洲之行的体验,无论你给他多少钱他都不换,就是指的这个。当然,大多数体验都不会产生这种改变人生的效果,回报率自然不会太高——回报率也不一定非得很高。所有体验都会获得一定回报,这是我们花钱买体验的原因。这也是我们投资金融工具的原因——帮我们增长财富,但最终目标还是获得更多或更好的体验。


如果你问一个人:你存钱的目的是什么?很多人的回答可能都是“存钱退休”。某种程度上,我能理解这个答案:我们都需要存钱并拿出一部分钱投资,因为有朝一日我们将失去工作赚钱的能力,我们要做好准备,没人希望自己老了之后穷饿至死或者让子女养自己。但是,问题在于钱的全部意义就是获得体验,投资并获得回报,再拿回报去获得体验,这相当于迂回地获得体验。明明可以直接投资体验,且获得体验回报,为什么要“迂回”呢?不仅如此,随着年龄增长,你实际能获得的体验将减少。确实,你需要钱来养老;但是,未来你将主要依靠回忆度过退休生活,所以一定要花足够的钱投资回忆。

趁早开始!趁早开始!趁早开始!

一旦你开始思考回忆红利,有些事就豁然开朗了:越早投资越好。你越早开始投资,收获回忆红利的时间就越多。例如,你在20多岁(而不是30多岁)时开始投资,那么你将拥有一个长长的红利“尾巴”,这样就更可能出现“尾大头小”(所谓“头”,即初始事件产生的体验积分)的情况。显然,你开始获得美妙体验的时间越晚,收获的回忆红利就越少。

所以,当建议你投资体验时,我给的建议也属于老生常谈。就像沃伦·巴菲特说的那样:投资要趁早,等你到了一定年纪后,再来看积累了多少。

我的目标则是尽可能实现“富有”的人生;我所说的“富有”是指体验、冒险及回忆上的富有——这些全是你赚钱的理由。用一句话总结我的投资建议,那就是:投资人生体验,并且趁早开始!趁早开始!趁早开始!

现在你可能会说:要是我穷得叮当响,你让我怎么趁早开始投资体验?但是,投资体验并不一定要花很多钱。确实,一般来说,你要同时投入时间和金钱,才能从体验中获得愉悦或充实感——一项体验花费的时间及金钱越多,获得的充实感往往就越大。但是,当你年轻、健康且激情满怀时,即使花钱不多的体验也能创造大大的愉悦。

在你年轻、没什么钱时,就去探索那些免费或近乎免费的体验。例如,城市与地方政府为了回馈民众,常常会用纳税人的钱举办免费的户外音乐会或庆典;再想想与朋友在一起,只是聊聊天、外出逛一逛或者玩玩桌游,就能获得多少快乐;也可以徒步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深入游览并探索你所在的城市。大部分人远未充分利用这些机会来获得免费或几乎免费的快乐。反正我是没有,你呢?

我们确实会有意识地做出一些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我们选择了自己的工作、爱好、交往对象、度假目的地。但是,我们大部分人都是随波逐流,就好像有人给我们的行动编好了程序,对于钱怎么花、时间怎么用,我们的思考远远不够。

用喝咖啡的例子很容易说明这个问题。实际上这个例子极为常见,因此有个专属的名字,即“拿铁因素”。很多人每天都会买一杯精品咖啡,他们买的时候,很少会意识到这个小小的嗜好一年下来要花多少钱。我并不是让你戒掉每天的咖啡,而把这笔钱存下来实现“未来致富”。实际上,我最不希望的就是你最终物质上富有,而美好的体验却少得可怜。但是,仔细想想,你每天买摩卡、拿铁或星冰乐的好几千块钱,如果花在体验上,岂不美哉!

至少对星巴克花了你多少钱有个数。”例如,你可能默默地思考:如果戒掉星巴克,几个月省下来的钱,就足够买一张飞美国任一地点的往返机票,就花钱和分配时间的方式做出深思熟虑的选择,是充分利用生命能量的必要之举。

建议

◎记住,我说的“趁早”是“现在就开始”。回想一下你曾经向往过的体验,看看其中哪些体验适合在今天、本月或今年实现,如果你现在不去实现,将带来什么样的风险。

◎想一想你愿意和谁一起获得体验;再设想一下,和这些人及早获得体验,将收获怎样的回忆红利。

◎思考一下,你可以通过什么方式主动增加自己的回忆红利。多拍一些体验时的照片有用吗?是与那些曾一起共度欢乐时光的人重聚?还是制作一个视频或相册?




准则3 以死前归零为目标

如果你想拥有一个充实的最优解人生,而不是选择阻力最小的那条道路,那么随波逐流是无法达成目标的。要想尽情享受人生,而不是得过且过,你就不能再漫不经心地混日子,而需要按自己的意愿主动掌控人生。这些话我后面还会反复提及,我写这本书最大的一个目标就是,帮你拥有一个更加深思熟虑的人生。我们需要反复回顾这个主题,因为我们在人生多个领域中都容易随波逐流,从赚钱方式到花钱方式。每种随波逐流都会造成一种生命能量的浪费,我们需要不同的策略来消除这种浪费。

约翰并没有在工作和家庭之间,在赚钱和利用自己的财富、时间、才华去获得无数其他体验之间,做出深思熟虑的选择。他之所以持续工作,仅仅是因为他养成了工作的习惯。

浪费生命能量:为什么你可能在“打白工”

现在换一个角度来看:想一想你花了多少时间来赚那样一笔你自己绝对花不到的钱。

你自己的收入无论比上面的例子是高还是低,都无关紧要,因为结论仍然成立:如果你不想浪费自己的生命能量,你的目标应该是死前花光所有钱。

早在20世纪50年代,经济学家弗兰科·莫迪利安尼(Franco Modigliani)——他后来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就曾提出所谓的“生命周期假说”(Life-Cycle Hypothesis, LCH)。此假说关注的是,人们在一生中如何管理自己的支出与储蓄,才能做到“钱尽其用”。他提出,要在你的人生历程中钱尽其用,就得“身逝之日,财富用尽”——这是另一个经济学家的说法。换句话说,如果你知道自己将在何时去世,那你必须死前归零,因为不归零,就表示你未能用自己的钱获得最多的愉悦(效用)。可是,你怎么知道自己会活到什么时候?莫迪利安尼的答案很简单:保险起见,但也为了避免不必要地留下钱,就按人能存活的最大年龄来算。所以,按照莫迪利安尼的观点,一个理性人将按这个“最大年龄”分配自己一生的财富。

确实会有人试着以这种效用最大化的理性方式生活,但是许多人不会,他们要么是钱存太多,要么是存太少。整个人生都保持最优化需要大量的思考与计划;相比于“深谋远虑”的生活,着眼于短期回报(短视)或者随波逐流(惯性)的生活都简单得多。

首先让我们看看他们的论点,基本上是这样的:如果你的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有趣且充实的体验,那么工作赚到的所有钱就只是一种“副产品”,就像木柴烧完后留下的那堆灰烬一样。你点火时,灰烬并非你的目标,你享受火焰的温暖及闪烁的火光,只是顺便得到一些灰烬而已,这不会造成什么伤害。同理,从事你喜爱的工作并以此赚钱,肯定也不会造成什么伤害。

但问题在于:就算工作对你来说是某种形式的玩乐,至少拿出一部分时间去获得一些与工作赚钱无关的体验,对你也有益无害。即使舞蹈是你的生命,你也不太可能全年不休地跳舞。和二三十岁的时候比起来,到了四五十岁,你可能也希望减少跳舞的时间。

当然,也有可能,上了年纪后你并不希望减少跳舞时间,你真的希望继续全职跳舞(也可以从事律师、心理治疗师等任何你享受的职业),只要能跳就一直跳,顺便赚钱。这完全没问题!只是务必用赚来的钱去做一些你觉得重要的事:多坐头等舱出行,办更好的派对,去看最喜欢的舞者现场演出。因为即使你无比享受工作,可赚来的钱不花掉也是浪费。

“最优解人生”可不管你的钱怎么来的。无论是通过热爱的工作赚来的,还是从你曾祖父那里继承来的;无论是你爱好的副产品,还是来自你富有的家庭——只要钱到你手里了就是你的,是你耗费的一部分人生,你可以用它换取任何能让生活变得更好的东西。如果舞蹈是你的生命,而它又刚好能让你赚钱,那就把钱花在与舞蹈有关的体验上:找最好的舞蹈老师上私人课程,或者花钱请人打扫卫生,让你有更多时间跳舞。不要因为钱的来历而将之置之一旁,白白浪费,钱的来源不会改变“最优解人生”的算法。

你当然可以把钱留给你在意的人或事,但事实是,那些人或事早一点得到你的财产将更好,为何要等到你死后?

其次,从你把钱给其他人的那一刻起,钱就不再是你的,而变成他们的了,无论多少钱都是如此。但是,当我说死前归零时,我指的是你的钱。无论你给孩子们什么东西,你给了就是他们的了,所以没有必要特地给他们留下财产。

人们的年收入随年龄增加,花不了的钱就存起来,所以存款持续增加。因为每个人的一生都有一个所谓的“甜蜜点”,能到达该点很棒,该点对应的财富能给他们带来最大的享受。但问题在于,人们在最优点过去之后很久,依然继续存钱。所以户主年龄在65—74岁的美国家庭,其净资产中位数为224,100美元;而55—64岁年龄段的只有187,300美元。这太疯狂了——70多岁的人仍在为未来存钱!实际上,甚至到了75岁,存款高于中位数的人依然没开始动用存款。户主在75岁或以上的美国家庭,其净资产中位数最高,达到264,800美元。所以,即便预期寿命越来越长,数百万美国人辛苦赚来的钱依然可能比他们本人更“长寿”。年长人群存钱往往是怕未来看病要花钱,但是,你马上就会看到,人们的总支出是随年龄减少的,即使把医疗费用算进来也是如此。

为何退休人员不在年轻时花更多钱去充分享受呢?他们在等什么?!

第一种,有些人原本确实打算花钱,不过一旦到了某个年纪,他们就发现自己的需求改变了,或者说是减退了。退休规划专家甚至用专门的术语描述这种消费模式:“活力之年”(go-go years)、“慢活之年”(slow go years)和“失活之年”(no-go years)。具体来说,活力之年指刚退休时,你急于实现所有那些被推迟到退休的体验,身体和精力(通常)也允许你去追逐这些体验。然后,通常到了70多岁的时候,你遗愿清单上的愿望都实现了,身体也衰弱了,因此你开始慢下来。再之后,在你80多岁或更晚的时候,无论你还有多少钱,你的“活力”都所剩不多了。用一个退休规划顾问的话说就是,“我的父亲86岁了,他哪儿都不想去,只想待在家里。”

一般来说,美国家庭的支出随年龄增长而减少。

有些人事实上从未想过将所有钱都花在人生体验上,而是存钱防老,应付意外花销,特别是医疗开支。不仅因为每个人上了年纪后健康状况都会下降,在晚年时医疗开支更高,还因为实际费用难以预测:你未来会不会需要做三重搭桥手术或者接受长期癌症治疗?会不会必须在养老院住上好几年?

理论上,保险这时就发挥了作用:抵御任何可能的灾难。但即使有保险的人,有时候也会收到高昂的医疗账单,原因可能是很高的免赔额或处方药定额手续费,抑或仅仅因为保险公司不理赔。

就算我存款够多,可以在医院多活几个月,我也看不出这么做的理由:真正的“生活”与仅仅“活着”之间相差十万八千里。我宁愿为了生活花钱,也不愿将工作多年存下来的钱,浪费在戴着呼吸机苟活数月上,这样的生活毫无品质可言。如果过于痛苦,生活品质甚至可能为负。因此,与其“预防性储蓄”(这是经济学家的叫法),我宁愿顺其自然。我们每个人早晚都会死,我宁愿“死得其时”,也不愿牺牲我的美好岁月,只为在生命尽头赖活几天。用我的话说就是,“坟墓里见!”

建议

◎如果你仍然担心并拒绝死前归零这一观念,那试着搞清楚这种心理抗拒从何而来。

◎如果你热爱自己的工作,每天都想上班,那就看看如何花钱与工作日程不冲突。


建议

◎思考你希望在多大年纪给子女钱、希望给多少,从同样的角度思考对慈善事业的捐助。与你的配偶或伴侣讨论这些问题。现在就去做!

◎务必就这些问题咨询遗产规划师或律师等专家。


准则6 不要随波逐流



许多经济学家都认为年轻人花钱理应更加大方,尽管这与我们大多数人成长过程中听到的建议相悖。在我们八九岁时,父母告诉我们生日收到的钱不要全部花完,要存一部分。等我们长大后,财务顾问告诉我们,尽早开始存下部分工资,越早越好。

另一方面,许多经济学家认为,一般来说年轻人省吃俭用不是什么好事。经济学家史蒂芬·列维特(Steven Levitt)因著有《魔鬼经济学》(Freakonomics)而声名大噪,他在芝加哥大学评上教授的第一年,一个名叫何塞·施可曼(JoséScheinkman)的年长同事建议他“多花点,少存点”;而施可曼本人曾从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那里得到同样的建议,弗里德曼是芝加哥大学更富声名的济学家。列维特记得施可曼跟他说:“你的薪水将只增不减,你的赚钱能力将只增不减。”这完美呼应了乔·法雷尔跟我说的话。“因此,你现在不应该存钱,你要借钱。你现在的生活应该跟10或15年后的生活差不多,难以想象有人会认真省钱、存钱,不过,至少像我这种在中产家庭长大的孩子,是被教导要省钱、存钱的。”列维特说,这是他这辈子收到的最佳财务建议之一。

什么都挑便宜的,每一分钱都精打细算,为了未来尽可能多存钱。然后乔的话让我180度大转弯,我瞬间从一个FIRE作风的人转变为一个花钱如流水的人。在接下来几年里,我的收入如乔所说持续增加,我的支出也跟着持续增加。

那些年我收获了很多快乐,但不幸的是,我无法想到哪怕一项带来很多回忆红利的体验,原因是我失去了理智,为了花钱而花钱,而不是选择性花钱。例如,我曾购买一套声音保真度高出我耳朵感知能力的立体声系统,我会去非常昂贵的餐厅,可这些餐厅跟我以前去的餐厅其实区别不大。任何东西我基本上都是选更贵的,而不是选最物有所值的。我实际上是从不走心地存钱变成了不走心地花钱。

人趁着年轻易恢复的时候,要去冒险。不过必须有一个前提:冒险能带来正面结果,也就是让冒险“物有所值”。

这里我要澄清一下:我说年轻时借钱合理,不是说你应该累积卡债,这样的高息贷款几乎对所有人来说都不是好事。借钱要适度且负责任。当你的收入在接下来很长时间会持续增加时,你将当下收入的20%用作储蓄真的说不通。这意味着你放弃本可以拥有的难忘人生体验,也意味着你现在工作赚的钱,都交给了未来更富有的自己。可以肯定,这并不是在善用你的生命能量。

旅行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对我来说,旅行是衡量一个人金钱享受能力的终极标准,因为旅行要花钱、花时间,尤其要有好的身体。

即所谓“旅行限制”,即阻碍人们去往某个目的地的因素。一些研究者面向不同年龄的群体调查了这个问题,结果发现:60岁以下的人群受时间和金钱限制最大,75岁及以上的人群受身体状况限制最大。换句话说,当时间和金钱不成问题之后,身体又成了问题。不过,真实的情形并非一个人到了某个年纪后,就突然开始出现阻碍其旅行的身体问题。“随着年龄增长,身体状况愈发成为一种限制,”研究人员总结称,“而且对于那些最年长的受访者来说,身体状况是主要的限制。”

你的身体将在你20岁上下的高峰年龄之后持续衰退,有时候会突然变差,但通常是在不知不觉中逐渐衰退。

一定程度上,身体的衰退速度取决于你自己,你保养得越好,衰退速度就越慢。例如,不吸烟的人肺功能曲线就比吸烟者平缓得多。你这一年身体越健康,就越是能享受这一年的体验。也就是说,你身体确实会衰退,但是你可以自己控制衰退轨迹!

你享受人生体验的能力取决于你的身体状况,但是钱也很重要,因为许多体验都要花钱,所以你最好在身体允许的时候花钱。

钱的效用并不是从你出生时就开始降低。婴儿几乎无法享受金钱。养小孩确实很花钱,但是花钱并不能让他们获得太多快乐,婴儿最大的快乐恐怕都来自母亲和婴儿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金钱给婴儿及老人带来的效用非常相似:在生命的起点与终点,钱几乎都毫无价值。

那么起点和终点之间的情况如何?我在20多岁时,总能找到需要花钱的新鲜事物。金钱在你20多岁时效用很大。

所有人的身体都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差,而财富多半会增长,因为人们的存款会越来越多。但是,每况愈下的身体会逐渐限制你享受财富的能力,因为你无法消受的体育活动将越来越多,无论你在上面花多少钱都是如此。

为何你的健康比金钱更宝贵?

没有什么比健康更能影响你享受体验的能力,在任何年龄都是如此。健康实际上比金钱宝贵得多,因为身体很差的话,无论多少钱都无法弥补,而身体好但没钱的人,依然可以拥有许多美妙的体验。

这不仅仅适用于身体极差的极端情况,就算体重严重超标也会妨碍你享受生活,单单是超标体重额外施加给膝盖的压力就够你受的了。

为什么健康对人生充实感的影响大于自由时间与金钱?在调整健康输入值后,你身体的衰退速度也会跟着调整。你身体衰退的速度取决于你现在的健康状况。如果你现在偏离最佳健康状态的程度是2%,那么10年或15年后,你可能偏离20%。基本上来说,身体不好会产生复合效应。我不是医生,但是,下面我将用一个例子来说明我对其原理的理解,以及健康如何影响对体验的享受。

不要让你的时间贬值

还有一个大好机会可以让生活更加平衡,即用金钱换取自由时间,这一做法通常对钱比时间多的中年人影响最大。最经典的例子是洗衣服。每周洗衣服要花费大量时间,大部分人都很讨厌这项家务,可是在许多地方,不用花很多钱就可以请外部的专业服务完成。

下面我展开说一下。假设你工作一小时净赚40美元;再假设你每周要花2小时洗衣服,原因是你洗得慢而且效率不高

你的钱越多,就越应该使用这一策略,因为比起钱,你的时间更加稀有、更加有限。我一直在用钱换回时间,我的一天再怎么样都不会超过24个小时,但是,我可以尽最大努力、尽可能多地解放有限的时间。

心理学研究也站在我这一边:花钱节省时间的人,无论收入多少,其生活满意度都更高。换句话说,不一定非得是富人才能享受花钱解放时间的好处。有研究人员做过一项田野实验,给一些成年工作者发钱,让他们把钱花在节省时间方面(还有另一组成年工作者,发给同等数量的钱,但是他们的钱要花在物质消费上),由此研究人员可以解释为何花钱节省时间的人更快乐。他们发现:使用节省时间的服务能减少时间压力,减少时间压力又能改善当天的心情。这种日复一日的情绪提升就能提高总体的生活满意度。

享受金钱的能力随年龄下降”这个观点的吗?该观点的推论是,若有人想出钱让你推迟某项体验,那么你年纪越大,对方就必须支付越多的钱。我将他们应该支付给你的金额称作“个人利率”,个人利率随你的年龄上涨。对于熟悉利率及货币时间价值的金融从业者来说,这个概念能立刻获得认同。接下来我会做出解释。

建议

◎想想你现在的身体状况:什么样的人生体验是你现在可以,但日后可能无法实现的?

◎想出一种投入时间或金钱就能改善身体状况,进而提升未来所有人生体验的方式。

◎学习如何通过改善饮食习惯来保持健康。此类书籍有很多,我非常了解并始终推荐的一本是《食为本》(Eat to Live),作者是医学博士乔尔·福尔曼(Joel Fuhrman)。

◎多从事喜欢的体育活动(例如跳舞或徒步),它同样可以让你更能享受未来的体验。

◎如果相比于金钱或健康,你享受体验的能力受时间限制更大,那么想出一两种可以通过花钱解放更多时间的方式。



准则7 将人生视作不同季节


们都会死;随着年岁渐长,我们的身体也将日渐衰弱。但是,还有一个不那么明显的事实,对于我们应该如何度过这一生同样存在重要意义,即所谓的“死亡进行式”:我们每个人一生中都会“死亡”无数次(其原因将在下节揭晓)。本章将探讨“人生从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这一普遍过程的实际影响。

要想活得淋漓尽致,挑战不仅在于“无法逆转”。回想一下,你最后一次和自己的发小聚会是什么时候?你最后一次和那个你非常喜欢,但现已作古的教授聊天是什么时候?就算你能记得确切的日期,很可能也无法提前预知那将是最后一次。与时间固定的学年及买好回程票的假期不同,我们大部分人生阶段的终点都是“来去无痕”。人生各个阶段或许有所重叠,但每个阶段都将或早或晚地终结。

因为人生的各个阶段都必将终结,有些体验就算你想推迟,也只能推迟到“机会窗口”永久关闭之前。

一个人的一生中,过度的延迟满足及由此产生的悔恨,不会只发生一次;相反,在你人生每个阶段都可能发生:从高中时期为了一个虚无缥缈的美好未来,只知道埋头学习而牺牲太多,错过无数青春期的快乐,到中年时期为了一次又一次的升职,只知道永不停歇地工作,而一再错过自己青春期孩子不能重来的成长。有时候,人们在机会窗口关闭前一刻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例如在自己孩子准备“离巢”时才幡然醒悟;有时候,终于醒悟却为时已晚、无可奈何,只能下定决心在下一个人生阶段再来弥补。

可最悲哀的是直到死前才悔悟,此时一切已成定局,你能做的只剩与过去和解。



她的病人最大的遗憾是未能勇敢地过一种忠于自己的生活,而是活在他人的期望里。这是一种没有追逐梦想,未能实现自己梦想的遗憾。如果你忽视生命中真正看重的东西,反而去走日常文化强加给你的那条道路,那么,你在临终之时很可能会后悔莫及。美国文化往往看重努力工作和赚钱,而忽略了其他重要的价值(例如休闲、冒险及人际关系),因此,很多美国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光发自内心地悔恨一生中做出的种种牺牲,也就不足为奇了。不是有句俗话说嘛,“工作非我愿,嫌多不嫌少”。

第二个遗憾有点类似,即“我希望我工作别那么努力”。

只要你意识到自己时间有限,就可以激励你善用自己的时间。

为游客,我们非常清楚自己只能在那里待一周,所以我们都会提前计划,为的就是尽量多打卡几个地标,多一些游览,多一些活动,多经历一些当地独一无二的体验。我们去拜访朋友,也会努力和他们多相聚,尽情享受每个时刻。换句话说,我们积极主动、竭尽全力地把时间当作稀缺资源对待。

可是,我们回家后的行为往往大不一样。我们很可能对家乡习以为常的景点视若无睹,不只是因为我们忙于其他紧迫的日常事务——即使我们确实很忙,而且忙碌让我们不太可能把生活过得像度假一样;更是因为大多数人没有感觉到时间紧迫,就好像他们改天总会有时间去参观家乡的博物馆、去附近的海滩晒太阳或者去拜访朋友。

将目标分配到不同时段是一种主动掌控人生的方法。实际上,你是在展望未来几十年的人生,尝试规划想要实现的各类活动、事件及体验。时间分段是主动的,你可以借此规划人生;愿望清单是突然开始与时间赛跑,要被动得多。

在填写时间分段时,你可能会注意到有些体验相对更灵活。例如,你年迈时依然可以去图书馆、欣赏经典电影、阅读小说或者下国际象棋。你几乎在任何年龄都能感受邮轮之旅的快乐。

尽管如此,你在分配想要的人生体验时多半还是会发现,它们并非平均分布在各个年龄。相反,它们会很自然地集中在某些时期,大致呈现为钟形曲线右侧的形状(见下图)。

如果没有金钱限制,最佳的情况是你大部分体验发生在二三十岁身体最好的时候。但现实中,大部分人的支出集中在中年

只要你仍然忽略金钱因素,主要关注健康与自由时间,那条钟形曲线很可能偏向左侧,因为你会希望在自己身体状况最好、尚未为人父母的时候经历大部分体验(特别是那些有体能要求的活动)。如果你的人生计划包括生儿育女,你想要与子女共同经历的体验将集中在稍大一点的年纪,你很可能在三四十岁的时候创造一个峰值。再说一次,即使不考虑体验的成本,也是如此。

所以,请记住,我们仅仅只关注了时间分段的两个关键要素:身体健康及人生梦想。我们有意将经济问题放到一边,因为只要一句“听上去很棒,但面对现实吧……我负担不起”,就能轻易浇灭我们的梦想。关注金钱将转移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忽视时间与健康都在飞快消逝这一残酷的现实。

但是经济问题是真实存在的,所以要接着读下一章,我们将讨论如何在仍有时间的时候抓住机会花钱。

建议

◎你如果觉得为整个人生做时间分段有点吃不消,可以只做三段,覆盖未来30年。你可以一直往自己的清单添加项目,只是要赶在年龄和健康还不成问题之前。

◎如果你有孩子,想一想你自己版本的“长鼻怪”故事:未来一两年,在孩子的和你的某个人生阶段结束之前,你更希望与他们共同经历哪些体验?



准则8 知道什么时候停止财富增长


为了获得最大愉悦及产生最多回忆,最佳的花钱方式是什么?

投资那些值得回忆很久的体验;时刻记住所有人的身体状况都会随年龄增长而变差;在生前就将钱给子女,而不是存着作为遗产;学会平衡当下享受与延迟满足。

许多人倾向于延迟满足和为未来存钱。延迟满足的能力对我们有好处:能够按时上班,付得起日常账单,能把子女照顾好,衣食无忧——这些都是生活的必需。但实际上,延迟满足只在一定限度内有所助益,如果你每天只顾着“吃苦耐劳”,那你就面临这样的风险:某天早上醒来后突然意识到,可能延迟太久了。极端情况是,无限期延迟满足等于没有满足。那么在什么情况下延迟更好呢?


首先,想一想你现在拥有的一切,从你住的房子到你收集的棒球卡,从你股票的价值到你钱包里的现金,这些是你的总资产。如果你有债务,例如学生贷款、房贷或者车贷,那就用总资产减去贷款总额,剩下的就是你的净资产,即拥有的资产减去所欠的债务。听着很耳熟,是吧?净资产是一个很基础的概念,我们前面讲不同年龄段的美国人净资产中位数的数据时,就曾提到过。你如果理解了上面这些讨论,应该就能理解接下来要说的一个要点:一个人的净资产并非一成不变。

这是理解“峰点”的一个关键:你的净资产是随时间而变动的,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如此。你在人生很大一部分时间,特别是刚起步时,都是赚多少就花多少。在这样的人生早期阶段,净资产不会增加:如果你住在租来的公寓里,背负着大量学生贷款,赚的钱不够偿还债务,那你的净资产就是负值,因为你的欠款比资产多。

你应该找到自己人生净资产达到最高的那个特殊节点,我将这个节点称作你净资产的峰点,或简称为“你的峰点”。

为什么会有一个峰点?为什么你的净资产不能一直增长?首先,请记住,从我的角度看,你的首要目标是最大化人生充实感,是尽可能将生命能量转化为体验积分。在身体状况必然变差、死亡不可避免的情况下,这要求你将金钱与自由时间最优分配到合适的年龄。因此,在有些年纪时你要存极少的钱(这样你就能花更多钱去收获有意义的人生体验),还有些年纪时,你要多一些储蓄(这样你未来就能拥有更多钱去享受更多或更好的体验)。

在你开始考虑消耗自己的财富之前,你必须确保自己拥有足够余生使用的财富。这是一条重要的提醒,因为许多人没有为退休存够钱。尽管我希望敦促所有人尽可能多地体验,但我不想鼓励不负责任地花钱。只有对那些存款达到一定阈值的人来说,将峰点看作一个日期,而非一个数字才是好建议。

这个阈值是多少呢?这因人而异,因为生活成本取决于你居住的地方及其他一些因素。如果你除了自己还要扶养其他人,存款显然要比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情况要多。但是,对所有人来说,生存阈值既取决于你每年的生活成本,也取决于你的预期寿命。

举例来说,假设你每年的生存成本是1.2万美元——不可否认这真的很低,但是我举这个例子不是为了告诉你具体成本是多少,而是演示如何进行基础计算。

我们再假设你现在55岁,并且预期寿命计算器告诉你能活到80岁,所以你的钱必须够你生活25年(即剩余寿命为25年)。那么,你现在需要多少存款才够度过余生?

如果只想得到一个非常粗略的答案,而不是最终答案,那么你只需要用每年的生存成本,即一年的生活费,乘以相应的年限,即剩余寿命:


一个极为重要的重新为人生分段的时间点是接近净资产峰点的时候。许多中年人已经忘了过去能带给他们充实感的是什么,他们忙于打拼事业及照顾子女,也无暇探索新的兴趣。结果就是,许多人退休时,并不很清楚那么多自由时间要用来做什么。还有可能,他们有一些很具体的想法,通常是想要去哪旅游,但是也只限于头一两年。一段时间之后,他们通常会陷入迷茫,感觉没有目标,甚至可能急于回去工作。他们知道,工作可以唤回内在的目标感、归属感及成就感。在最糟的情况下,这种没有目标的感觉甚至可能导致焦虑和抑郁。

所以,在你辞掉或减少工作之前,好好想一想一旦工作不再是你每天生活的重点之后,你想要做什么。是否想要重新捡某个长期搁置的爱好?有没有想要重新联系某个特别的老朋友?想要学习一项新技能,还是加入某个俱乐部?你真心希望参与哪些冒险活动,希望什么时候去实现?把它们放在合适的分段里,开始创造新的回忆。

建议

◎根据你规划中退休后的定居地点,计算你的年生存成本。

◎咨询医生,确定你的生理年龄与死亡风险;接受所有你能负担的检查,以了解你目前的状况,并预估最终的衰退状况。

◎根据你的健康状况及病史,思考你享受哪些活动的能力可能从什么时候开始比前一年显著下降,以及这样的衰退将如何影响你喜欢的活动。


准则9 在没什么可失去时,冒最大的险

当你没什么(或只有很少的东西)可失去时,去搏一把

越年轻,就应该越大胆

请记住我有关投资体验的论述,特别是在你年轻的时候。我的观点是,投资体验总是好的,年轻时投资体验尤其好。同样的逻辑也适用于冒险:年纪越大,有些冒险就更多是愚蠢而非大胆。

量化恐惧:以“去外地工作”为例

人们回避大胆行动,最常见的一种表现是抗拒搬家及旅行。许多人甚至都没考虑过搬去另一座城市,当出现一个远离家乡的机会时,我经常听到的说法包括“在那里我一个人都不认识”“我希望待在我妈身边”。让我惊讶的是,有人按部就班,不寻求任何新的人生冒险,只因为害怕远离那两三个人,这就相当于让这两三个人决定了你要住在哪里。

例如,假设现在有一个激动人心的工作机会,年薪比你当下的工作高7万美元,但你要搬去国内(或国外)某个地方,而你担心与亲友的关系变得疏远。

但是我要说的是如下三点。

第一,无论你能忍受多大的风险,无论你打算为自己的人生做出多么胆大的举动,一般来说,早一点行动对你更有利,利多弊少。

第二,不要低估无所行动的风险。保持现状而不是大胆冒险,感觉很安全,但是想想你可能失去的东西:如果你能更大胆一点,会不会过一种不同的人生?你获得了某种安全感,但也失去了体验积分。例如,你要知道如果回避某些风险,你将获得7,000点体验积分,而不是10,000点,这意味着你的人生充实感少了30%。如果你觉得少掉30%充实感是值得的,因为获得了内心的平静,好吧,这也没毛病。例如我的外婆,如果她过一种更加大胆的人生,那她晚上就睡不着觉了,因此我无权苛责她。冒多少险是你自己个人的选择,我只希望你了解自己做出的决定,以及由此带来的所有结果。

第三,我要提醒你的是低风险容忍度和单纯的习惯性恐惧。恐惧往往会让你夸大实际风险。如果你对大胆举动已形成下意识的恐惧反应,那你应该仔细想想最坏的情形。然后,当你想想自己拥有的所有安全网之后,从失业保险、可以应对各种灾难的私人保险,到家人可以提供的略显老套但有用的帮助,最坏的情形很可能就没你想的那么糟了。如果是这样,你的损失往往就非常有限,但是收益可能是无限的。

建议

◎找出那些对你来说几乎无风险但你没有抓住的机会。时刻记住趁年轻时多多把握机会对你更好。

◎审视那些让你退缩的恐惧,无论是合理还是不合理的恐惧。不要让不合理的恐惧成为你追梦的拦路石。

◎要记住任何时候你都要有所选择。你做出的选择反映了你看重什么、不看重什么,因此一定要审慎地做出选择。

结论:不可能的任务,值得追求的目标

直播时间:10月1日周日晚上8点

主题:八点一刻--如何通过阅读来改变生活?

直播地址:视频号 读书方法  ,另一个视频号: 生活黑客 做为备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病后感言:健康比金钱更重要
30岁还找不到人生的方向,但你必须要做对这4件事
人到晚年,能靠得住的,只有这个“人”
《最优解人生》:如何将自己有限的一生过到极致?
中年以后,存钱和不存钱的人生,是不一样的
五十岁以后,什么最重要?(说得太对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