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谁偷走了孩子的坚强?

本文来自谢刚老师在全村的直播讲座,周爽整理。

谢刚,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硕士,Temple University 心理学博士,加州弗里蒙特市联合校区学校心理学家。

01

越来越“脆弱”的孩子

尽管90年代以来,我国的自杀率大幅下降,从一个自杀率最高的国家之一,降至最低行列。但是青少年自杀情况却不容乐观,《2022年中国青少年自杀报告》调查数据显示,每年有10万名青少年死于自杀。

《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我国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已达15~20%,接近于成人。目前我国患抑郁症人数9500万,每年大约有28万人自杀,其中40%患有抑郁症。50%的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41%曾因抑郁休学。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28%。抑郁症发病群体呈年轻化趋势。

无论是冷冰冰的数字,还是频频出现的青少年自杀新闻,每个事件后面都是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庭,无一不令人痛心。虽然直接导致他们自杀的原因各不相同,有的因为被诬陷偷东西,有的因为被老师训斥,有的因为被家长打了一巴掌,有的因为没意识到自己已经得了抑郁症导致学不进去就否定了自己全部的价值等等。

但是每当这种悲剧出现在大家面前的时候,总会出现一条高赞的评论:都怪现在的孩子太脆弱了。

可是脆弱真的是问题的核心吗?那为什么其他孩子不脆弱,是有人把孩子的坚强偷走了吗?

02

为什么别的孩子没事

美国的科学研究发现,76%的成人有过创伤经历,但是因为创伤造成了极大伤害,形成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比例却只有7%-7.5%,孩子因为承受能力比较差,所以青少年时期最高有15.9%。这跟青少年大脑前额叶尚未发育完全有关,因为负责控制情绪的部分还没成熟,所以应对伤害的能力更弱,这也是很多青春期孩子冲动赴死的原因之一。

在美国的青少年研究中,有19%严肃考虑过自杀,有81%从未想过自杀。在同样的生理发育情况下,他们研究过,哪怕是有家庭关系不好,或者考试成绩不好,甚至是跟同学的友谊出了问题,大部分孩子也不会想到自杀。那么这两组孩子之间有什么区别呢?

其实,死亡的欲望很大层面上来源于两个因素,一个是他觉得自己是个负担。在国内的自杀的个案研究中经常看到孩子觉得自己是个负累。另外就是没有归属感。在很痛苦的时候,他不知道去找谁,他不知道谁关心他,他没有在任何的关系中觉得自己非常重要,不觉得自己对别人是不可失去的存在。

那些从未产生过自杀想法的孩子,从不认为自己是个负担,不对自己的存在有愧疚感。他们拥有较高质量的关系,在他失落的时候能够有一个可以依靠的人,能够感受到这个人的关心与在意,意识得到自己对于这个人很重要。

而这个人可以是亲人,朋友,老师。只要有这么一个人在,就可以在他们陷入黑暗的时候,照亮他前行的路,使他不至于绝望。但可以成为精神支柱的良师益友是生命中可遇不可求的,所以这个人更多的时候只能是孩子的家长。

也就是说,其他孩子不脆弱,是因为他们的家长成为了孩子的精神支持系统,帮助孩子保持了健康的心理状态。

03

做回孩子的“守护神”

家长的本能都是爱孩子的,同样都是爱,但是为何有的家长可以成为孩子的精神支持系统,有的家长却无法做到呢?

根据中国上海某年小学生自杀数据显示,自杀率在暑假期间学习压力弱一点的时候就很少,在快期末考试以及升学的5、6月份的时候是最高的。这跟美国的心理健康接诊数据反馈是一样的,在3-5月之间大学预科考试之前的两个月是学习压力最大的时候,问诊的人数越高。学业已经成为青少年重要的压力来源。

人是被环境影响和塑造的,如果说,家长是青少年坠入悬崖时的安全网,那么病态的环境就是滋生问题的有毒土壤,但是却没有人,没有什么社会职能部门可以做家长们的解毒剂,只能靠家长自己的觉醒和自救。

在我们的教育处于一个唯分数论,目的在于筛选更好用“工具”的大背景下,家长很容易被环境裹挟,名校为目标,成绩为准绳。出于对孩子未来的担忧,催着赶着就带孩子上了分数的战车。于是家长在环境的影响下,成为了把孩子“工具化”的最后一个环节,孩子因此失去了最后一个可以自由喘息的空间。

尤其是通过自身学习跨越阶层的家长,本身就是这场战争的胜利者。他们的成功加深了他们对于教育竞争的认同。在“一代更比一代强”的理念指导下,他们对孩子学业上的成就抱有很高的期望值。加上他们清楚地知道要去哪个高中的重点本科率很高,哪个初中可以保送到重点高中,哪个小学可以直升哪个重点初中,所以应该上哪个幼儿园会比较好,孩子从小就被安排的明明白白。

还有一些“半路上车”的家长,因为看到别人家的孩子都在报补习班,兴趣班,觉得自己孩子也得有,不然就被孩子因为落下这一步,以后一直不如人,永无翻身可能的恐慌搅扰得心神不宁。一般会在对孩子有一定筛选阶段的初高中,开始顺应环境地搭上“鸡娃”这班车。

被成绩焦虑操控下的家长,看到孩子的永远都是不符合模板的部分。比如:学习成绩没有达到要求,很粗心,爱拖延……这些都是需要改正的坏毛病。从而家长也忽视了孩子个性被磨灭时的痛苦,以及在自身承受不住学业压力时的求救。这些痛苦与求救的哀嚎和怒吼,在家长眼中变成了孩子“懒惰”“叛逆”的表现。更是要加大“修整”的力度,用更锋利工具砍掉“坏”毛病。最后得到一个符合他们心意的模板,但是血肉模糊,支离破碎的孩子。

本该是孩子守护神的家长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异化成环境的“帮凶”。

当然也有一些睿智的家长,他们永远记得对孩子最初的期许,那就是平安健康地长大。他们知道孩子还有漫长的一生去体会挫败,冷遇,失落。还有数不清的否定,打击,贬损需要承受。而每每当他处于困境,陷入绝境的时候,能让他摆脱深渊与黑暗的,只能是他们曾给予的毫无保留的,无条件的爱带给他的自信与希望。而这种爱,可以一而再,再而三的千万次救孩子于人间的水火。

从小就从父母那里学会自我攻击,自我责备的孩子,精神上早已遍体鳞伤,但是在尊重、理解和接纳里长大的孩子,他允许自己犯错,他接受自己失败,面对各种坎坷,他愿意相信自己可以,就像他小时候,父母一次又一次地对待自己那样。

希望每个孩子不必通过最极端的方式来让教育者醒悟,希望我们醒悟之时为时不晚,一切都尚可转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家长必读:70%孩子患有抑郁症!其中25%曾考虑过自杀!
关爱青少年心理健康——写在9.10世界预防自杀日
每40秒就有1人死于自杀,如果孩子说“不想活了”,父母如何科学应对?
青少年有情绪抑郁倾向怎么办?从认识Ta开始
校园五月启示录
抑郁症:孩子已经“服用”很久了,为什么还没有好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