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cki】用理科思维搭建文科思维?一个曾经的纯理科生的文科学习方法
本文共2557字,阅读需约8分钟
首先声明,笨人之前是纯纯的全理选手,只是大学进入了法学专业才开始真正认真学习所谓的文科。我想分享的也只是我在这几个月的学习中的感悟,有不足之处还望大家提出~
一提到文科,我们可能最容易想到的就是“背”。但是呢,背诵并非死记硬背,也是有一定技巧的。以下介绍其中一个我觉得比较普遍适用的技巧,还有其他技巧(如口诀、记忆城堡等)等着大家探索。比如要背一个名词解释,拿“法学的概念”来举例,书上的原句是:“所谓法学,是研究法学现象的知识体系,是以特定的概念、原理来探求法学问题之答案的学问,是一门实践学问、实践知识。”那么我们在背诵的过程中需要一字不落地完全照样背下来吗?不用的。我的做法是,将这句话拆分为几个部分:①手段——特定的概念、原理
②对象——法学现象、法学知识
③定性——实践学问、知识体系
记忆时只需要记住手段、对象、定性这三个part,就能很容易联想到它们分别对应的具体内容,就可以很轻松的记下这个名词解释。事实上,以上的方法,用一个比较形象的比喻来解释,就是想象大脑中有一个大盒子里装着三个小盒子:大盒子是“法学的概念”,三个小盒子是“手段”“对象”“定性”。当遇到“法学的概念”这个大盒子的时候,你只需要打开其中的三个小盒子就可以了。这也就是我瞎取的名字——盒子法。这也是我高中的物理老师一直强调的——用他的比喻来说——“enter”键。即,把自己的大脑当成一部计算机,一按下enter,就应该调动出关于某个知识点的全部体系和内容。这也就引出我想分享的下一部分内容:带着框架和逻辑去学习文科。初三的时候,我的语文老师就对我们说“语文是一门非常有框架、逻辑的系统的学科”。随着后面的学习,我越来越认同这句话,并按着这句话中蕴含的方法论,摸着石头过河。提到框架和逻辑,很容易就能联想到思维导图。思维导图可谓是最能让我们在大脑中形成对某一知识的框架,以及搭建起各个知识点之间的逻辑的形式了。但是方法大家都懂,怎么去实施各有不同。以下浅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我是怎么做思维导图的。在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知识的时候,我们可以照着书本来先构建起基本的框架。“手中要有地图,走到一个地方都能对应地图上的方位。”可以参照以下的主题条去构建起对某一个知识的基本框架,形成基本的了解和印象。也是做思维导图,但是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尝试着脱离笔记和书本,凭着自己的记忆去画。1、注意,在这个阶段画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不要!不要!不要!去对着或回看书本或笔记!!当然,前几次尝试肯定会有漏掉的、记不得的地方,但是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当你全部做完以后再去对照完整的书本或笔记,你对这些点的印象就会特别深刻,也会知道自己更应该去复习哪些地方。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千万不要草草带过甚至省略!不要妄想一步登天,所以也不要妄想背过、做过一遍就能牢牢记住。除非你是天才能过目不忘,否则就老老实实地一步一步来、一遍一遍重复。方法是笨了点,但是确实有用。(ps如果有更好更轻松的方法,也欢迎分享给我们!)做思维导图时有一个细节,就是是用电子的思维导图软件,还是手写在纸上呢?第一,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手写和电子化都体验过,还是觉得手写的印象更为深刻,当然因人而异啦,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第二,为什么是草稿纸?因为相比于正式的那种笔记本,在一张草稿纸上,你会更加放松、自由、没有顾忌地写出东西。在正式的笔记本上写,或许我们会小心翼翼,因为心里有个暗示:这是笔记,是要反复看的,所以要认真写。这带来的后果就是畏手畏脚,担心写错,从而无法达到目的。其次呢,用草稿纸来写,也不用想着自己之后要去回看,因为不需要,也没有必要。因为思维导图这种东西,个人觉得重要在过程,而不是呈现出来的结果。mind map的过程就是mind flow,强化你记忆的在于mind flow而非mind map。言不及义,体验过才知道。所以当你写完一遍以后你已经加强了一次记忆了,这张纸完全可以扔掉不用了,再去回看也没有任何意义。在强化记忆的过程中可以用草稿纸滚动记忆,而如果你喜欢,也可以留着一张完整的、好看的思维导图在你的笔记中,用于背诵,或者欣赏(hhh)。此外,思维导图的内容是什么呢?我们可以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来构建。拿历史知识举例,横向即一个朝代内的一些重要事件等等,纵向即专题式的整理(如分为改革、主流思想等等)
还有一个平时的小tip。当你在排队、等车等无聊但又不想刷手机的情况下,可以在脑子里构建某个知识点的思维导图,按照第一级主题、第二级主题……第n级主题的方式去回忆,发现记不清的,等之后再回看,也是一个打消/利用时间的方法呢。2、复习阶段,凭记忆在草稿纸上画思维导图,画完后与笔记/书本对照,并多次重复直到完全记忆; OK!以上就是我最近的一些小心得,欢迎大家批评指正&交流分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
点击举报。